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88.41KB ,
资源ID:181308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1308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不乏一些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并由过去的简单暴力型向混合暴力型、个人作案向团伙作案发展,未成年人犯罪较之成人犯罪更具社会危害性。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研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控制手段与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持社会长久稳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1、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 20世纪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年龄普遍要比过去早2-3年,然而其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

2、并不同步,这样就形成了心理断乳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独立意识大大增强,总想摆脱父母的管束,对事情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同时,他们又具有心理发育不成熟、辨别能力、自控力差等特点,这就导致了他们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此时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就极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犯罪组织团伙化 犯罪组织团伙化是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突出特点。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因此,团伙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方式,因为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使犯罪易于得逞。在生活中,未成年人喜欢以合群性来确定自身的形象,当一些贪图物质享受,或被社会、学校

3、所排斥的未成年人聚到了一起,他们的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逐渐加强。有些甚至模仿电影以及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成立所谓帮会,成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团伙后,传染性极强,他们大都正处于青春期,求知欲旺盛,模仿性极强,尤其是对坏事物的接受力强。加上现代社会信息传送方便,犯罪方式、作案手段等在他们之间传播速度非常快,犯罪就像病毒一样向周边蔓延,造成更恶劣的影响。 3、犯罪类型多样性 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性犯罪、暴力犯罪和性犯罪这三大类型的犯罪。 在各类犯罪中,侵犯财产犯罪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的比重最大,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经济上的非独立性决定的,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

4、义和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部分未成年人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然而他们又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为了满足物质欲望,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物就成了他们的选择。而且过去侵犯财产犯罪主要以盗窃方式,现在盗窃在此类犯罪中比重逐渐下降,抢劫、敲诈勒索等方式尤其是抢劫的比重不断上升。 暴力犯罪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或其他工具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一种极端攻击行为。在我国暴力犯罪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犯罪,近年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愈演愈烈,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以往未成年人犯罪多系小偷小摸、耍流氓等轻微犯罪行为,很少有严重性质的犯罪行为。近年来,不仅杀人、抢劫、强奸等案件日益增多,而且施暴程度也越来越严

5、重,其作案手段和行为性质之残忍和严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测和想象。 性犯罪突出,主要是强奸犯罪突出。随着未成年人身体的发育,他们对性问题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由于我国性教育长期以来成为禁区,人们对性问题往往以一种罪恶心理讳莫如深,这就客观上加强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加上受现在社会上黄色网站、图片、光碟等的不良影响,使得他们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地方未成年人性犯罪已经成为仅次于侵犯财产性犯罪的第二位犯罪,侵害对象多为少女和幼女。 4、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的知识结构和需求层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未成年人犯罪不再仅仅限于一般的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等简单化、随意化形式,而是有了

6、逐渐清晰的犯罪目的,而且谋划周密,手段多样,呈现成人化、智能化犯罪发展趋势。有的未成年人犯罪作案前精心谋划、踩点,作案时有分工、有掩护,作案后迅速销赃;有的反侦查逃避打击能力明显增强,作案后破坏、伪造现场,给公安机关设疑团、造假像,企图逃避打击;有的还利用各种科学知识、技术和现代工具进行智能犯罪,如信用卡诈骗、计算机盗窃、化学药剂杀人、麻醉抢劫等,加剧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破的复杂性和难度。 5、重新犯罪率较高 由于未成年人还处于成长发育时期,未成年人的身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未成年犯在服刑期间,由于各种措施较为严格以及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表现大多基本较好。但在服刑期满后,其走上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7、都比较高。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界原因,其中社会歧视和排斥是导致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未成年犯在刑满释放以后,由于与社会脱节,没有谋生能力很难迅速地融入社会,难以重新开始正常的社会生活,而容易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接触联系,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由于我国现在对犯罪人的处罚方法主要以监禁为主,而监狱本身就有交叉感染的弊端,未成年人由于抵抗力更弱、吸收新事物能力更强、模仿力更强,所以他们更容易交叉感染,重新走上新的犯罪之路,而且所犯罪行往往比先前所犯罪行社会危害性更大。 6、犯罪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未成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其行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

8、响。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的作案动机比较单一,有的则是临时起意而为之。往往就因为一句话、一件事,甚至是一个眼神而引发犯罪,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成分和突发性。 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是是未成年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长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孕育未成年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未成年人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其犯罪的重要因素。 1、对孩子过分溺爱 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自然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上,家长对孩子的各种

9、要求甚至是不合理的也尽量满足,以免孩子委屈,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自私、霸道、贪图享受、意志薄弱的恶习。这种不良恶习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诱因,便会导致犯罪。 2、对孩子放任不管 一种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长无暇或者放任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与孩子的交往常是钱的给予,使孩子常将物质利益的追求当成生活的最主要目标。而当孩子物欲膨胀,又不能从正当渠道及时得到满足时,就会通过非正常渠道来实现,所谓富偷、富骗、富抢就是此类情况。另一种是农民工家庭,父母外出务工将孩子放在家中,成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缺少父母照顾,奶奶爷爷又舍不得管教,导致他们缺少管教,又处于青春期极易受到不良诱惑,走上犯罪之路。 3、对孩子管

10、教过于简单粗暴 这些家庭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但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信奉棍棒政策,深信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人才,一旦子女达不到自己期望,恨铁不成钢,便打骂、体罚。在这种家庭教育下,使未成年人身心遭受创伤极易产生恐惧、自卑或逆反心理,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 4、父母关系失和 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父母双方的悉心教导,但在一个父母关系失和的家庭中,在家庭的争吵、打骂甚至破裂的过程中,孩子最渴望得到的父母之爱、家庭温暖无法满足。特别是离婚后的父母,他们或者只顾自己沉浸离婚的痛苦中,或者忙于追求自己新的幸福生活,疏忽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甚至将

11、子女推出家门,任其流浪,而孩子常难以接受父母的变化,心理形成巨大落差,没有安全感,易自卑和仇视社会,也有的孩子在得不到家庭温暖后,到社会上寻求精神慰藉,被不良分子趁机拖下水,沾染不良习惯,走上犯罪的道路。 5、父母自身行为不良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甚至犯罪,自身道德品质恶劣,无疑是给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不良行为会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久而久之,极易使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更有甚者,有的家长还会直接唆使孩子犯罪,亲手毁掉孩子的未来。 (

12、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未成年人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是他们离开家庭之后踏入的第一个舞台,是他们进入社会的桥梁。学校的使命就是帮助未成年人获取丰富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校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良好的学校教育在达成这些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弥补和修正家庭教育的不足,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反之学校教育不当则会使未成年人形成不健全人格,有时还会误导家庭教育,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且在迷途上越走越远,走上犯罪的道路。 1、学校重智轻德,教育错位 应试教育模式下,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重视智力培养,认为成绩好就是一切,而无视了他们的全面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13、和法制教育。一方面学校衡量好学生的标准仅是学习成绩好,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品行。所以有些所谓的优秀学生也会犯罪。另一方面学校法然制教育欠缺,很多学校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有些学校虽开设了法制课,但流于形式,学生思想上没有真正树立法律意识。这就使得许多未成年人因不知法、不懂法、不畏法,才走上以身试法之路。 2、部分老师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当 老师教书育人历来被誉为辛苦育人的园丁,备受赞誉。但是教师队伍中也是良莠不齐,部分老师素质不高、教育方式失当,不善于、甚至不懂得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育工作,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比如高压、训斥、罚款、体罚、侮辱等,。另外很多教师歧视学习成绩不好

14、的学生,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常常不当批评,或劝其退学,造成部分学生厌学、辍学而过早进入社会,进而容易结识行为不良的人,以致走上犯罪道路。给学生布置繁重的作业,让学生身心疲惫,进而厌学,判逆甚至误入岐途。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学校和家庭是未成年人生活的基本环境,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共同承担着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家长和教师积极、畅通的沟通,和谐的家校关系,对学生的教育成功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许多学校不注意和家长沟通,以至于出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真空。有些学生就利用这个空档,耍花招,或是在学校和家里表现迥异,或是两面撒谎,脱离学校和家庭监管。这样,很容易

15、沾染不良习惯或被诱骗,走上犯罪之路。 (三)社会因素 1、文化市场鱼龙混杂,管理缺位 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为主导文化所认同的健康的价值观的形成,而不良文化、庸俗文化势必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效应。当前,文化市场鱼龙混杂,社会文化良莠不齐,腐朽、糟粕文化等充斥文化市场。加之文化市场管理的缺位,各种腐朽文化的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现在我们国家不良文化影响并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比比皆是,触目惊心。特别是那些充满色情的淫秽影视、网站、录像、图片、书刊,还有那些充满凶杀、恐怖、暴力的影视镜头及作品,甚至包括行侠仗义的武打作品充斥媒体和市场,使得心理发育不成熟、好奇心强、模仿欲强但同

16、时道德观念不完整、法律观念淡薄、世界观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分析模仿,诱发犯罪。 2、网络市场监管不力,导致未成年人犯罪。随着电脑及手机上网的普及化,上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也传递着大量的不良甚至是犯罪信息,这对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而精彩刺激的网络游戏更是令未成年人沉迷,过度的沉迷使他们心理空虚、无心学习,觉得任何事情都索然无味,长期流连于网吧之内。而网络游戏的内容又常常夹带色情、杀戮等暴力情节,使一些痴迷于其中的未成年人大充满了暴力倾向,甚至纷纷仿效;一些痴迷于网吧的未成年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不能支付长期的游戏费用,但又抵挡

17、不住游戏的诱惑,只有采取非法手段获取金钱,从而导致偷窃、抢劫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未成年人自身因素 1、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 未成年人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自控力差、敏感好奇、情绪不稳定、由于想象是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未成年人正处于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的阶段,伴随着他们生理的剧烈变化,心里也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认知上,他们自我意识增强,但由于其知识面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往往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易受到坏人的拉拢、引诱和腐蚀而走上歧途;他们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在激动时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明显降低。有时就是因为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不顺心、或一个欲

18、望不能满足,便感情用事,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不寻常的犯罪。他们强烈渴望自尊自立,于是有了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判定和评价,敢作敢为。但其自我约束与控制的能力还较弱,从众心理明显,爱幻想、好虚荣,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缺乏正确引导,那他们极易由于心理疾患而走上犯罪道路。 2、未成年人自身生理因素 一是未成年人开始发育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未成年人的体格、体质、心理、智力发育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发育正常的未成年人生机勃勃,全身积蓄了用不完的能量。如果此时引导正确,他们的能量就可能转化为智慧和正力量;否则,他们可能误入歧途,走上犯罪之路。二是未成年人的机体需要在增加。随着身体的发

19、育,机体的新陈代谢量也明显提高。如果未成年人对物质和精神的急剧需求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满足,往往会使他们走向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未成年人性的萌发和成熟。这是青春期变化最突出的特点。由于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性机能迅速发展起来,因而未成年人就有了性的生理冲动。性激素分泌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性的生理冲动和体验往往出现超常现象。从而使得未成年人对性有一种神秘、好奇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可能使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堕落为邪恶欲念,进而滑入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探索 (一)家庭方面 、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发展。家

20、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未成年时期。未成年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的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孩子的心理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可塑性很强,家庭环境和睦,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易于形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避免误入歧途。 、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儿童是天才的观察家和模仿者,未成年人性格、道德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观察和模仿。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训斥和说教,而是榜样的引导和行为潜移默化的感染,父母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对孩子的影响是他人难以替代的,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父母良好品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很

21、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家长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以身作则,以自信、积极、理智、通达状态,正确履行教养子女的责任。 (二)学校方面 、加强改进学校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开始的。学校应抓住未成年人品德、个性、道德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志向,自觉地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学校的法制教育需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在确定法制教育内容时,应根据中

22、、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决定教育和教学的顺序性,小学法制教育应多侧重感性认识;在初、高中阶段可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学校应当设置法制教育必修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未成年人易于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应避免程式化,法制教育活动应多种形式,联系实际,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别罪与非罪的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育下一代的神圣职责,由于长期与学生交往,教师对未成年人往往有更多的了解,能够更加有效的解决未成年人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尤其当学生学习困难、产生厌学情绪或受到社会和家庭不良影响的时候,教师及时

23、帮助和关怀,可以有效地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而当前,少数教师不仅严重缺乏对教育学生的方法和热情,有些甚至自身就有比较严重的恶习。 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严格教师队伍的选聘工作,对教师队伍中一些素质低下、缺乏责任心的少数人员更是要坚决地予以清退,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建立一道有效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屏障。 优秀的文化能够启发个体的聪明智慧和培育善良美好的心灵,能够强化个体社会适应能力,而不良文化则会触动人性中自私、阴暗的一面,诱发犯罪。人与文化的关系是密切的、不可割裂的。从未成年人对精神产品的需求来讲,由于他们处于成长阶段,对知识有强烈的需求,如果健康的艺术作品不

24、能满足未成年人的需求,那么就会给一些不良文化以可乘之机,从而造成未成年人文化归属的混乱、甚至丧失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以致走上邪路。 因此,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导原则,创作生产大量贴近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的文化作品,为青少年提供先进的精神食粮。 一要加强相关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涉及众多的社会机构和组织,涉及多个社会领域、行业,涉及不同人群和部门,只有充分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资源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为未成年人构筑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二是要重视发挥群众组织

25、、社会团体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妇联、共青团、少先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社会群团积极性,发挥其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域的积极作用。三是公安机关要严厉打击引诱、教唆、胁迫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及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方便的行为,协调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深入查禁黄、赌、毒, 严格控制在校未成年学生进入娱乐场所,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长效管理,有效规范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各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予以清理、整顿和取缔。四是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对服刑中的未成年犯要实行跟踪帮教,对判处缓刑、管制的未成年犯要认

26、真落实好帮教措施,在其刑满后要多给一分人文关爱,不能加以任何歧视。社会各界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此外,各有关部门要 第一、未成年人要提高自身的心理水平,未成年人的心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还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未成年人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形成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第二、未成年人具有好奇心强、抵抗力差、自控力偏弱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自觉抵制、摒弃各种不良行为的诱惑和侵害,远离各种可以诱发犯罪的场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未成年人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身法律意识。为了避免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人

27、自身从小就要了解法律知识,要学会用法律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对法律的学习,使自己懂得什么是违法和犯罪行为,以及违法犯罪行为对自身、家庭、社会有什么危害和自己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自觉树立遵纪守法和对违法犯罪的防范意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最终目的。 总之,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一项紧迫、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种有效手段,同时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作者:钟其

28、璧 2 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北京,2004年出版。 3罗大华: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分析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 4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赵*:做好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的意见.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 6陈华平、彭伟明:浅析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号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8 张小虎,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年出版。 9赵秉志著、刑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 10 犯罪心理学教程,主编:公安部教育局,人民警察中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月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第六 13 丛梅,青少年犯罪与中、老年犯罪动机和作案手段的比较研究,犯罪学研究会论文,2005年出版 14 王大伟,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带犯罪发展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版 15赚钱莫忘教子李疏诗法制日报2001年3月3日专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