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5.24KB ,
资源ID:180695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0695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汇编.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汇编.docx

1、世界近现代史复习汇编世界史复习名词解释:门户开放: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外交政策。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要内容: 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次年7月又提出“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一项。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此政策正式得到各国承认。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但对中国而言,使中国同时受到各国列强的侵略与瓜分。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因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

2、1908年10月,在没有得到俄国同意下,奥匈帝国于单方面宣布正式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并声明得到俄国同意,使俄国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塞尔维亚政府认为战争不可避免,便进行战争动员,并向俄国求援。由于有德国支持,奥匈帝国要求塞尔维亚无条件承认吞并,解除动员。俄国由于尚未做好战争准备,同意塞尔维亚被吞并。它加剧了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施里芬计划: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国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牵制俄国军队。西线分为左右两翼:左翼的少数兵力守住洛林一

3、带防线,强大的右翼部队越过比利时和卢森堡,直冲法国北部,然后自巴黎西部和南部迂回包抄法军,把压逼到巴黎以东一带的法军加以歼灭。对法作战将在46周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然后再调主力去东线粉碎俄军。整个战争将在34个月内结束。施里芬计划的提出使得德军在一战初期迅速攻入法国。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发表的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因发表时间为四月,故名。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不能采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四月提纲提出了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苏俄政府与德国在布列斯特签订的

4、和约。1918年3月3日,比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和约规定,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和赔款60亿马克给德国。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和约,使得此和约实际上成为了一纸空文。此合约使新生苏俄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魏玛共和国:19191933年德国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魏玛共和国之名词,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从来不是共和国的官方名字。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军人保罗冯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在魏玛召开国民会议,选举艾伯特为总统。同年7月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希特勒掌权后,于19

5、33年3月以法西斯手段停止实施魏玛宪法,共和国解体。魏玛宪法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拉特兰协议:1929年意大利政府和罗马教廷为解决“罗马问题”而在罗马拉特兰宫签订的条约。192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同梵蒂冈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政府承认梵蒂冈为罗马教廷绝对所有;承认天主教为意大利国教;同意赔偿意大利政府统一期间没收的教会财产;同意在中等学校推广宗教教育。教皇则宣布承认意大利王国,同意在意大利实行政教分离,允诺意大利主教在就任教职前须向意大利国家元首宣誓效忠。此条约也被现今的意大利共和国接受。道威斯计划:1924年协约国制订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由于财力枯竭,加上战胜

6、国争夺赔款的矛盾,德国难以按凡尔赛和约赔款。协约国成立了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主席的两个专门委员会,拟定了一项赔款计划,故名。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保证其赔款。道威斯计划的执行对于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1930年为“杨格计划”所取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世纪2030年代,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1920年9月,国大加尔各答会议通过甘地制定的不合作运动纲领。主要内容:抵制立法机关、法庭、学校;鼓励家庭手工纺织,抵制英货;抵制国家职务,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的头衔和名誉。主要原则是非暴力。同年12月,国大党作出开展不合作运动的决议。1922年

7、2月,乔里乔拉村事件后,国大党作出巴多利决议,停止第一次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甘地发动食盐长征,掀起了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中心的第二次不合作运动。1931年3月甘地-欧文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不合作运动结束。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钢铁同盟:钢铁条约,指1939年5月22日德意两国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亦称钢铁条约。规定:(1)缔约国一方的安全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威胁时,另一方将给予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2)如果一方卷入战争,另一方则给予陆海空军事支援;(3)成立组成常设委员会以加强互相协调。加

8、上1936年德国和日本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1940年签订的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形成了法西斯轴心国的基础。1943年10月13日,意大利与盟军结盟,该条约终止.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等国对德意志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的姑息、妥协、纵容的政策。英法美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英、法、美不加以谴责和制止。1935年意大利侵占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都得到了英法德默认和纵容。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绥靖政策达到了顶点。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

9、,阻碍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斯特莱沙阵线:1935年通过斯特莱沙会议联合公报而拼凑起来的英法意暂时“集体维护和平”阵线。希特勒单方面废止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后,法英意三国首脑在意大利的斯特莱莎召开会议,以商量对策。表达了对德国单方面违反凡尔赛和约表示遗憾,倡导在国联机构下“集体维护和平”,并同意,采取各种可行方法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并将为这一目的采取“密切真诚的共同行动”。由于英、法、意各怀鬼胎,斯特莱沙阵线流于形式。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签署,斯特莱沙阵线土崩瓦解。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讨论如何处理日本等

10、政治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发表了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等归还中国;战后“使朝鲜自由独立”;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做了重要准备。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因在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确立,故名。主要内容: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建立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和固定的汇率制度,结束了混乱的国际金融秩序,为国际贸易的扩大和世界经济增

11、长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经济格局中的霸主地位。杜鲁门主义:二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扩张计划的总纲。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当时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了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基础,标志美国政府第一次公开宣布将“冷战”作为国策。在此后25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支配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卡特主义:美国总统卡特1980年提出的一项针对海湾地区的政策声明。鉴于苏联于1979年入侵阿富汗,警告苏联:“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

12、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卡特主义是对尼克松主义以来美国推行避免卷入局部的地区性冲突政策的一种修正。它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又回到了进攻路线,由战略收缩转入进攻。尼克松主义:美国总统尼克松制定的关于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1969年1月,尼克松入主白宫,鉴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衰落,为保住霸权地位,提出了一整套新的对外政策方针。尼克松在1970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它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开始的冷战、遏制政策的彻底破产,

13、成为以后几届政府外交政策的出发点。结构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索绪尔对语言结构的研究,其结构分析方法后被用于人类学、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60年代风行欧美。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美国的乔姆斯基等。认为结构是某种处于变动中的不变关系的总和,是事物的本质,有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之分,后者只能通过“模式”才能说明; 模式根源于人心的无意识结构。结构决定着一切社会现象的本质及演变等。三环外交:二战后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提出的外交战略。其主旨是企图通过英国与美国、英联邦和联合起来的欧洲这三个环节中的特殊关系,充当三者的联系点和纽带,以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和

14、大国地位。该外交政策试图以英美特殊关系为基础,希望法、德和解,恢复欧洲均势,并利用原有的殖民地体系,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三环外交”曾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及其各自同盟国之间采取除直接交战方式之外的全面对抗。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市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以及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提出的致国会的国情咨文,标志着美国“冷战”政策的开始。在政策实践中,它表现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公然践踏国家

15、间外交关系准则和国际法原则等。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公平施政:二战后杜鲁门政府为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其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遍公众的经济权利。主要举措:1946年通过就业法;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最低工资限额;建造廉价公共住宅;要求制定保障民权的立法;扩大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援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公平施政对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伟大社会:美国前总统约翰逊提出的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的统称。1964年5月22日约翰逊在密西根大学发表演说,宣称当前有利条件使美国走向“一个伟大社

16、会”。约翰逊政府期间,国会通过了435项法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内容: 调整征收所得税的幅度。 扩大政府对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干预。 改善和发展城镇居民住宅,保护环境。 提出一系列反贫困计划。保障黑人民权,缓和日益尖锐的种族矛盾。约翰逊任内,基本实现了“伟大社会”的主要目标。使美国经济高度繁荣,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遏制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1946年,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首先提出遏制苏联的理论观点,主张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和局部性的武装干涉来遏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加强美国对西欧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控制,为建设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

17、件。这一理论被杜鲁门政府采纳,成为杜鲁门主义全球战略的基础。柏林危机:共有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4月,捷共中央全会通过了推行政治经济

18、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主义社会”。该纲领明显地表现出捷克斯洛伐克要求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的倾向。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约内部的裂痕已经显现。二、 大题(简答/论述)1.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形成后世界形势的认识:1、整体性世界的形成 因两次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带来的世界经济紧密的联系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世界在20世纪初形成一个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被纳入到世界历史的总进程中。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

19、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于20世纪初帝国主义阶段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在全世界建立起极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殖民压迫与经济掠夺的世界体系。2、欧洲优势的保持 在政治上,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扩张与掠夺,建立起面积巨大的殖民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已称霸全球,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在经济上,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对外输出大量资本,伦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欧洲是世界工场,工业在世界上占据绝对优势。在军事上,法、德、英均是世界上头等军事大国。3、美日崛起对欧洲的挑战 美国在南北战争后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加入海外扩张的行列,通过美西战争将帝国

20、扩大的亚洲。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和工业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和日俄战争加入帝国主义行列,登上世界强国地位。 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兴起并取得世界大国地位,改变了欧洲称霸世界的局面,对欧洲的优势地位发出了挑战。4、俄国与亚洲的民主革命 俄国爆发1905革命,推动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的序幕。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 在亚洲,伊朗的立宪革命、印度自产自主运动、青年土耳其运动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亚洲的觉醒。 民主革命席卷俄国与亚洲,标志着20世纪初所揭开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阶段。5、酝酿中的世界战争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发

21、生分化组合。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不可避免地要爆发出一场世界大战。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不同点:创立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从1919年1月召开凡尔赛会议至1920年8月内完成了包括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盟约在内的主要条约,可以说酝酿匆忙,起草仓促。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从1941年大西洋宪章拟定开始,重建世界秩序的工作就已展开,直至1951年达成对战败国的最后一个和约旧金山和约历时十年之久,通过大国间长期协商而成。战略格局不同,一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仍然是一个以欧洲大国为中心的格局。美、日的崛起和扩张实质上是欧洲格局的扩大和延伸。而雅尔塔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22、世界近代史上以欧洲为世界格局核心的格局被打破。随着美苏崛起,两极力量成为国际结构的中心、,欧洲国家的力量受到限制,大西洋时代逐渐过渡到太平洋时代。对战败国的处置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对战败国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奴役,为日后法西斯的兴起埋下了祸根;雅尔塔体系注重于铲除法西斯势力和战后的民主建设,确保德国、日本不再对新的国际秩序构成威胁,是比较成功的。维持秩序的主要工具,国联将不少国家排斥在外,缺乏普遍性和广泛性,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毫无建树,且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主义的发展。联合国更具普遍性和广泛性,大国一致原则下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维护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维持体

23、系主体的力量不同,维持凡-华体系的主体,英法在一次战争后已经开始衰落,无力维持凡-华体系,而维持雅尔塔体系的美苏是二战后世界的两极。凡-华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之间的妥协,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新秩序。产生后果不同,凡-华体系孕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雅尔塔体系导致了二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凡尔赛会议举起了反苏反共的大旗,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而雅尔塔会议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相同点:两者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均打上了强权政治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烙印。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世界

24、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都建立起旨在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二者都随着主导国家力量的消失而瓦解。3.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都是苏维埃俄国早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施行于19181921年,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3月开始施行的政策,在斯大林上台后被逐步取消。由于这两种政策时间相距不远而,所以比较起来会很有意义。二者有部分相同点:面对的都是小农经济传统和工业实力薄弱的国家;农业方面,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产品的权利;工业方面,都是国家强制干预经济;目的都是为了巩固

25、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同点则更多:历史背景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社会有可能步入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时期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国家的工作重心和面临主要任务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工作重心是军事斗争,面临主要任务是要集中一切全国人力物力以战胜国内外敌人。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国内战争已基本结束,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和平的经济建设上来,面临主要任务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恢复、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以巩固工农联盟,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领导人的认识程度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在对俄国国情认识和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力

26、图实现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对苏俄国情的正确认识基础上,认识到不能“直接过渡”,而要向社会主义“渐进过渡 主要内容不同:农业上,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即几乎是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后者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税额少于收集额,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上,前者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后者大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允许私营,部分地恢复私人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商品流通上,前者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后者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制度上,前者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后者实行按劳分配。手段、实质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27、,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实质是试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则用经济手段为主,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质是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要建立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新经济政策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发展。意义不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当时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影响经济发展,引起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初步好转,工农联盟得到巩固。4.斯大林体制

28、形成的原因、特征、影响及评价: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斯大林上台后逐渐实行这种政策,1936年宪法的通过标志着它的最终形成,新经济政策被彻底取代。这种模式在斯大林死后依然延续,虽然被历届苏联最高领导人所试图改变,但都没有触及根本,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形成原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俄国早期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受到拜占廷的强烈影响,从俄国统一国家形成时起,莫斯科沿袭了拜占廷的专制统治制度。十月革命后为稳定社会主义革命成果所必须的高度中央集权这些都为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最近本的社会氛围。2.俄国落后的经济和文化。小农意识强,文化落

29、后,给其形成提供了土壤3.列宁死后苏共党内部的派别斗争及列宁去世前对斯大林的信任,让斯大林得以独断专行并进行了大清洗。斯大林的粗暴专横、权力欲极强,固执己见,讳疾忌医。4.国际环境和二战的影响。苏俄诞生后不久,就遭到十四国联合进攻,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然而这一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却被斯大林长期固定下来。二战更强化了这种体制,党和国家的一切都由斯大林决定。5.苏联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苏联当时经济严重落后而且又遭到战争的破坏,为了应付可能爆发的战争,苏联必须以最快速度把一些具有国防意义的工业搞上去,加之国内经济

30、文化落后,苏联只能通过高度集中,调动有限的资金、资源,发展最急需的工业部门。特征: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联共“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联共“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轻工业的发展。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

31、最高领导机构,而最高决策权往往集中于于斯大林个人和他的亲信,党政不分,由苏共中央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影响:斯大林体制在正反两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以市场不发达为理由,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32、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官僚资本统制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评价:斯大林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