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8.28KB ,
资源ID:180427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0427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经济地理学各章重点共33页.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经济地理学各章重点共33页.docx

1、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经济地理学各章重点共33页经济地理学考试重点:经济地理学各章重点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1P2国内古老的经济地理学文献: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欧洲 斯特拉波 地理学2P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3P6 20世纪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60年代的计量革命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方法,后来又受行为学派的影响,注重行为主义分析,60年代末期以来,又兴起结构主义分析,9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制度和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的影响而出现文化转向。4P37“区位因子”最早由韦伯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

2、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5P48交通要素:交通网、交通流、地域6简单计算:交通网连结度:=E/V通达度:分散指数:7P60杜能采用了“孤立化”的方法8P62杜能圈 第四圈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区 第五圈 每块地分为三区 P61杜能圈的圈层结构由里向外依次是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和畜牧业。9P70一般的区位法则及最小运费原理中的填空在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韦伯的最小运费原理,当原料指数1时,工厂区位指向为原料地。10P71范力农构架 重力中心11P93简单计算:中心性测度C=B1-B212P99“理论地理学之父”克里斯泰勒 演绎方

3、法引入地理学13可能的人名填空:韦伯工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产品成本中的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大部分组成。跨国公司的R&D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研制和生产阶段。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将产业分成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大类。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葛茨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8.克里斯塔勒认为,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的是高级中心地。克里斯泰勒提出的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P

4、96-97克里斯泰勒市场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称K3系统,系统中各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比例关系是1-3-9-27-81-,各级中心地的比例关系是1-2-6-18-5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区位指向是最基本的力量。利用主导产业产品的产业是前向联系产业 。传统的纺织、食品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之所以选择在受资国的经济中心,是因为要减少风险。企业增长的战略可分为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多样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企业增长的动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

5、来自竞争的压力。在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中,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28.简单计算:P181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29.简单计算:P73劳动系数=劳动力成本/区位重量二、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区位、区为主体、区位理论、区位因子。答: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为主体: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2名词解释: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

6、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3名词解释: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服务半径、门槛人口。答:中心地:适合城镇发展的”中心地点”。中心商品:中心地城镇为周围乡村提供的商品。8.名词解释: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空间近邻效应。答: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空间近邻效应: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第一章 绪论1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答: 空间研究尺度变化:企业区位区域产业布局全球分

7、工与合作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化:规范性分析-实证主义分析-行为主义分析-结构主义分析-文化转向2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答: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学科体系: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答: 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持续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壮大民族、提高国民意识、解决区域社会问题、优化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

8、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贫富差异问题: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可以研究贫富差异的区域格局以及引起这些差异的地理条件,并借助一定理论提出缩小这些差异的措施。4谈谈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答:国际经济地理学研究热点领域: 全球化的研究;技术进步空间影响的研究;环境与管制研究;区域发展研究;企业区位和企业战略研究;社会问题的经济地理研究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进展:“以任务带学科” 的发展;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国土开发和规划、区域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领域成为研究主力;乡镇企业研究和外资研究成为近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热点领域;区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成

9、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名词解释:区位、区为主体、区位理论、区位因子。答: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区为主体: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占有场所的理论,是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2简述现代区位理论与古典区位理论的区别。答:现代区位理论与古典区位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

10、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3试分述影响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答: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运费大小,原材料的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活动,要求选择的区位接近廉价的能源供应地。能源直接影响到产业经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

11、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区域的能源尤其是电力的供给保证程度是许多企业选择区位的标准之一。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资本在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就局部地区而言,储蓄并不一定转化为本地区的投资,本地区的投资也可以大大高于本地区的积累。关键是在于是否具有使资本有充分获利机会的区域条件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4试述航空区位条件对航空城的发展影响。答:第三章 经济区位理论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研究目的。答: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2试析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若干假设前提。答: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

12、只有一个城市;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3评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农业生产的空间结构模型。答: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4试析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存在的缺陷。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农业地理学意义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

13、圆结构。它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 不存在对所有地域而言具有绝对优势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经济学意义它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缺陷:该理论未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距离因素决定性制约作用减弱;缺乏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5名词解释:原料指数;区位重量;劳动系数。答: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区位重

14、量: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质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6试析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假设前提。答: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条件: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已知产品的消费地与规模;劳动力存在于多数的已知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成本固定,并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7综述韦伯运费、劳动费用和集聚三种指向的工业区位原理。答: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劳动费指向可以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15、集聚指向可以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运费指向: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劳动费指向: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集聚指向: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

16、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8名词解释: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服务半径、门槛人口。答:中心地:适合城镇发展的”中心地点”。中心商品:中心地城镇为周围乡村提供的商品,接着进入次大市场,并以此类推。中国特殊环境下的企业空间扩张特殊区域环境影响企业的以上两种扩张。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有人提出中国公司空间扩张的通道扩张假想,即指公司空间扩张是沿通道延伸,包括人际关系通道、机构通道、生产通道、距离通道等。4试比较沃茨、泰勒、哈坎逊三人提出的企业空间演变模式。5试述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的空间组织发展特征案例分析。答:6名词解释:跨国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折衷理论。答:跨国公司:具有全球性经营动机

17、和一体化的经营战略,在多个国家拥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支机构,并将它们置于统一的全球性经营计划之下的大型企业。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折衷理论: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7分析不同产品阶段的相应区位特征。答:新产品阶段该阶段需要

18、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等条件,主要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心。随后受市场需求驱动,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成熟产品阶段该阶段已实现部分标准化。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如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高于目标国直接生产的平均成本时,企业选择直接投资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该阶段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产品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此时,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使母国成为该产品的进口国。8基于折衷理论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分析。答:跨国

19、投资的优势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当一个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时,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并与他国的区位优势充分结合,才会出现对外直接投资。8基于折衷理论跨国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分析。答:当一个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时,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有权优势,并与他国的区位优势充分结合,才会出现对外直接投资。9简述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答:主要原因:产品

20、周期理论折衷理论10试析企业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答: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跨国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在经济中心区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集中于边界地区: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由于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习惯,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11试析跨国公司职能活动的区位条件要求。答:12试析跨国公司总部、R&D机构、生

21、产单位的区位选择差异。答:跨国公司总部:主要选择大都市区。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其变化有所差异。宏观尺度上,公司一般很少将总部全部移出母国,至多将部分总部职能移至它国。R&D的区位选择:公司的R&D区位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资源集中的地区。其中,多接近公司总部所在地。市场型公司的R& D区位选择类型不同。其中,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东道国市场型公司不仅在母国建立有R&D机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世界市场型公司趋于在合适区位建立国际性的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实验室。生产单位的区位选择:一般

22、认为,公司生产单位分布要远比公司总部和R&D机构分散。不同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条件要求;同一生产部门的公司,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区位格局。迪肯总结出了四种区位格局。13简述跨国公司的生产单位进行区位决策类型。答:全球集中生产型:区位特征: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 区位形成条件:因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国家间贸易壁垒导致国外销售难以拓展,故在大型地区性集团之内,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市场地生产型:区位特征: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无跨越国界的销售发生。属于典型的进口

23、替代型生产。区位形成条件:该类早期主受运输成本因素影响。伴随科技条件的迅猛发展,还受以下影响:在市场地建厂,可及时根据消费者偏好改造产品,还可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 因国家间贸易壁垒的存在,多数跨国公司选择潜在市场地建立生产厂家。专业化生产型:区位特征: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区位形成条件:贸易壁垒较小;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公司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可建立大型专业化生产厂家并用其产品覆盖全部区域。跨国一体化生产型:区位特征: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 区位形成条件:该类的生

24、产活动多为发达国家的劳动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较高。此外,生产过程被分为独立的运营阶段,空间距离对运输成本影响减弱。第五章 区位的结构与组织1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答:理论依据: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以把区域产业结构看成是一个资源的“转换器”,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经过产业结构的转换,就生产出了所需的产品,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上。区域的产业结构评价的步骤与标准:步骤1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标准

25、1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具有优势的资源和要素,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优势,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使区域内的其它资源也尽可能地得到综合利用。步骤2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标准2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能够担负起区域在区际或全国地域分工中的任务。这里,主要是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专业化特点,特别是区域主导产业在区际分工中的作用。步骤3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标准3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是内部各个产业之间联系紧密,发展协调。这里,要重点分析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时序和空间布局方面的协调程度。步骤4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标准4 合理

26、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这样的产业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外的资源和要素,并有效地将其转换为输出,形成强大的扩张和输出能力;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时,通过内部组织机制的调节,减少和消除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能够在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步骤5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标准5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体现在主导产业先进,新旧产业的更替快。主导产业越先进,就越有能力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区域内新旧产业更替快,区域经济组织就会充满活力。这样,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就越有推动力。步骤6 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标准6 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具有高

27、结构性效益。2区域空间结构有什么经济意义?答:区域空间结构: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空间结构的经济意义:首先,区域空间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组织形式把分散于地理空间的相关资源和要素连接起来,产生种种经济活动。其次,区域空间结构能够产生特有的经济效益。包括:节约经济、集聚经济、规模经济。3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答: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4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集聚与扩散机制。答:集聚机制: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原

28、因: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集聚机制的作用机理: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扩散机制: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上趋于相对均衡,有利

29、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扩散机制形成原因:避免集聚不经济;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部分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作用;政府的政策作用。集聚与扩散的关系首先,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其次,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集聚与扩散机制的作用也是有限度的。集聚机制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集聚不经济,从而遏制集聚的进一步进行;扩散机制的作用达到一定的限度也会产生扩散不经济,从而抑制扩散的继续进行。5试分析区域和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答: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域约束城市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区域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经济基础

30、支撑、市场需求、社会发展等方面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多种约束。总之,城市生存于区域之中,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自然环境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区域发展和环境变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城市发展的轨迹。城市的发展、兴衰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迁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城市是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通过与区域所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对区域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区域中城市的兴衰,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引起区域整体的发展出现相应的波动。 作用机理:城市是区域的生产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流通中心;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城市是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育中心;

31、城市是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城市是区域的创新中心。构造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及与周围地区的联系,构造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形态。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群。城市体系实际上就构成了区域的空间框架。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城市化引发和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或导向发生相应地 变化,从而推动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6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导因及意义。答:结合中国国情农村工业化的特点:工业化: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农业的份额趋于下降,工业的份额不断上升;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与一般意义上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