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鄼侯。功臣皆曰:“臣等被坚执锐,攻城略地。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上所为数
2、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
3、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 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 ,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封地。D侯,爵位名称。古时封建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
4、到萧何推荐成为大将军。B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兴建土木,必先上奏;假设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先行 。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 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为君计,莫假设遗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答 (1)D译文: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
5、绩是不能忘怀的。(2)B“有时也指其他 ”错。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3)A“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错,此事发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阳”时,此时刘邦已不是贫民百姓。原文“高祖以更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4)汉王领兵东进。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应粮草。为您打算,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信任您。【参考译文】 萧相国萧何,沛县丰邑人。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屡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刘邦以官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官员们都
6、奉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他五百钱。等到刘邦起事做了沛公,萧何常常做他的助手督办公务。沛公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以及各种图册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领兵东进,平定三秦,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应粮草。汉二年(前205年),汉王与各路诸侯攻打楚军,萧何守卫关中,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总是先禀报汉王,得到汉王同意,准许施行这些政事;如果来不及票报汉王,有些事就酌情处理。等汉王回来再向他。汉
7、三年(前204年),汉王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之间,汉王屡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有个叫鲍生的人对丞相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屡次派使者来慰劳您。这是有疑心您的心意。为您着想,您不如派自己能打仗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汉王一定会更加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非常快乐。汉五年(前202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绩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绩最显赫,封他为酂侯。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绩,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 呢?”
8、高帝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答复说:“懂得打猎。”高帝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帝说;“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提到野兽而已,功绩不过如猎狗。至于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绩如同猎人。”群臣都不敢再言语了。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封有食邑。汉十二年(前195年)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他,屡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绩数第一,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
9、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才非常快乐。萧何一向不跟曹参和睦,到萧何病重时,孝惠皇帝亲自去探视相国病情,趁便问道:“您如果故去了,谁可以接替您呢?”萧何答复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适宜的人选了!我死也不遗憾了!”孝忠二年(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萧相国世家说的是萧何伴随汉高祖左右,为其效犬马之劳终其一生的故事。其中写到汉高祖为群臣排位次的细节,现在读来,让人有寒噤之感。经历过秦末的腥风血雨,又有楚汉的争锋对决,该是坐下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此时高祖认为“萧何功最盛
10、,所食邑多”,而一群武将却不买这个帐。仔细想来,曹参之流,身经百战,冲锋陷阵,要是没有曹参这样的干将,刘邦即使有一百个萧何也成不了大业。而萧何不曾有点点汗马之劳,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他的功绩就会攀到曹参之流的头上呢?试想,如果在楚汉对决时,刘邦说出萧何功绩最大这样话,结局肯定很惨,不用说韩信这样的人立 占到项羽那边,就连曹参这样的亲信也会觉得靠不住,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调转马头了。现在不一样了,消灭了项羽,天下惟刘邦最大,一伙人不再是称兄道弟歃血为盟的关系了,高祖说的话不需要考虑那些武将们的 了,他欢喜谁就是谁,他爱谁就是谁。武将们的命运似乎 ,在主子需要他们时,他们拼命冲杀,最后功遂建业已立之时
11、,他们的功绩却被轻轻松松的抹去。每个朝代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不幸, ?武将手握重兵,功高盖主,“大哥”如果在论功行赏再给他们予很高的位置,难保哪天他们就给篡夺了,这招谁都得防着点。这手棋下得妙的人有刘邦,分封群臣时抬高文人地位,竭力贬低武将功绩,后来还通过吕后、萧何消灭韩信进一步铲除那群武将们的势力,汉景帝承刘邦衣钵,连本族人都不放过,通过平定“七国之乱”,让天下权利集中于皇室。赵匡胤也是一个忽悠武将的能手,他“杯酒释兵权”,还把表情装得很无辜,在酒席间,成心愁眉不展状,石守信一看就是又怕又愁的,武将藏忧的问题一下子就给解决了。赵匡胤算温柔的,狠一点要算朱元璋了。朱元璋即位后,为了防止武将们功高震
12、主,竟制造种种借口,向握有军政大权的元老重臣挥起了屠刀,胡惟庸、蓝玉等等开国功臣都不能幸免,最冤的是徐达,做得忠顺恭谨,让朱元璋找不出错误,还是免不了被赐死。高祖以猎人和猎狗来比喻文臣和武将的功绩关系,以萧何为人,武将们为狗固然不是对武将们的人格的侮辱,但是在这个比喻中武将们被极度的工具化却是不争的事实。高祖说萧何“功不可忘也”,难道曹参和韩信之流功可忘乎?说到底功可忘不可忘不是在于他们功绩之大小,而在于他们的功绩有没有必要被提及。这就涉及到了萧何之流之所以被重用的原因了。兵刃交接的战争中,萧何是个谋臣,是个副职。管理国家之时,他被刘邦扶正,究其竟,可能有一下原因:一,通过这一举动说明刘邦不信
13、任武将们的态度,有此举动,武将们便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二,通过这些文臣们的文墨功夫和律令制定到达限制武将的势力的目的,在很多时候,文字的力量并不比刀枪小。看看萧何的所为就知道,他真正的本领不大。刘邦是这样为萧何功最盛辩护的,首先他是个谋臣,“发踪指示”,其次,他“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发踪指示”是他本职工作,“举宗数十人皆随我”那是另有隐情的,是刘邦对萧何的胁迫,可见刘邦是为了捧红他而出其辞的。再后来排位次时,刘邦所举萧何功绩也未必多么光耀。刘邦所言萧何之功如“遣军补其处”、“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萧何全关中以待陛下”等功绩要是真与前线将士相比,又何足絮叨。可谓“欲加之功,何患无辞”。刘邦
14、果真十分信任萧何之流的文臣吗?帝王对于臣子的信任从来只是处于将来利益需要,而不是过往功绩的惦记,如果谁以功绩自夸,这样的人总会 得很惨的。刘邦当初在楚汉之争最为艰苦的时间里,他还屡次派遣使者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说白了,就是刘邦疑心萧何,屡次派人打探,而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一律,把自己家族的子孙昆弟都给派上疆场了。而后,汉立国后,刘邦一次一次地疑心萧何,萧何表现出了很好地 态度,为了保全自己,设计把韩信杀了,为了让刘邦放心,他把自己所有家产、资财都献出来分给军士,为了让刘邦对自己 无忧,他甚至做毁誉之事低价甚至赊借买地,一直到把自己搞臭为止。有时,你只能感慨,历史真是一幅充满小丑的图卷,
15、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看看司马迁对萧何的就知道,这个人真的是没什么大本领“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奇节(没什么作为)。及汉兴,依日月(指刘邦)之末光”。看萧相国世家的萧何第一中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的,刘邦为萧何“功最盛”正名,功绩评定后,接下来就是排位次的事情了。刘邦决定要压制武将的想法是铁了心的,但是又不好意思把自己意思说破,群臣也装傻,力推曹参位排第一。此时,一个姓鄂的人站出来,替刘邦把想说的话抖落出来,说萧何居功至伟,有万世之功,应该排在第一之类的云云,高祖二话没说,立马就说“善”。这个人据说因为在关键时候揣摩了刘邦的心态,替他说了句话,被封为关内侯(很巧的事,这也似乎没什么本领的人,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也仅只于此)。读到这个细节时,哑然一笑,佩服于关内侯和刘邦的配合之默契,也深感司马迁对 敏感程度。说到底,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不管是君子小人,不管是想要赞誉还是毁誉,只要是想活着都不容易,尤其是为别人活着更难。人们总是要在舞台上刻画一下自己,在别人的舞台上大家都不得已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