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172.81KB ,
资源ID:179853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9853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一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Word文档格式.docx

1、(1)经济(2)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3.影响(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能够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深化理解】 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考法1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

2、渡道路的探索典例 (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24年,农民的税款逐渐降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新经济政策抓关键从1921年开始,农民年平均税款逐渐下降。定方法数据表格类试题:

3、第一步:仔细读表格:一看表格反映的时间、空间,以便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关键信息,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步: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试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第三步:联系课本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史论链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

4、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考法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典例 (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

5、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答案D明考点“斯大林模式”抓关键从材料中的农副产品价格从1928年到1953年不断下降并结合斯大林模式特点回答。定方法信息解读类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指要点全,即把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变”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

6、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史论链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

7、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赫鲁晓夫在动荡后上台,开始改革。2.内容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知识点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措施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2.结果: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

8、族分裂运动加剧。3.影响:导致苏联解体(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2)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3)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4)消失: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易错易误】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考法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典例 (2017江苏联盟大联考)196

9、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材料中的利润刺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带来的,故C项与之一致;A、B两项是农业改革措施,与企业无关系,排除这两项;D项是政治改革内容之一,与经济利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答案C明考点赫鲁晓夫改革抓关键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定方法信息定位法: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如本题的关键信息是

10、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来回答。【史论链接】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1)内容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消极: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随堂演练预测1.(2017泰州质检)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

11、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解析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解决措施,而非“引发”,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建立生产合作社,与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2.(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

12、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据此判断,列宁()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解析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斯

13、大林模式,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D项错误。3.(2017丰县中学模拟)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对这一变化反映的内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C.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解析材料中个体农户在改革之后绝大多数成为了集体农庄的农户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的国内战争是在19181921年,苏联的农业集体

14、化运动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当时苏联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2017扬州调研)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5、,因此1921年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最终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并非“仅仅是退却”,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随着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开创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考点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5.(2018南京、盐城模拟)有学者认为,由于没有彻底改革农业制度,原有耕地的产量还是上不去。苏联的严冬气候也不适于玉米种植,部分地区干旱引发了严重的粮荒,国家不得不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这年,还实行了类似余粮收集制的计划收购办法。与材料中“改革”相关的是(

16、)A.加强指令计划,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B.推广玉米种植,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C.建立家庭农场,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D.降低收购粮价,引发了经济政治危机解析材料指的是赫鲁晓夫改革,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给农场一定的自主权,提高粮食收购价格,A、D两项错误;赫鲁晓夫时期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没有建立家庭农场,C项错误。6.(2017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其实质是()A.放弃了苏联的传统做法 B.社会主义改革成功尝试C.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解析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

17、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是具体做法而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尝试,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故D项错误。7.(2018常州模拟)农业集体化是苏联时期的重要农业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

18、贷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摘编自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二战)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

19、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我们的人民为报刊上公布的有关收获庄稼进程的数字感到高兴,但我们以什么样的努力代价才取得这些成绩的!这些成就并不来自组织生产的集体农庄。”摘编自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1928年以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有哪些。(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集体化运动给苏联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针对材料二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革措施?(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答案(1)目的:满足国内工业化的资金需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

20、平,提高生产效率(或答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或“更容易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剩余产品”)。(2)影响:苏联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农民的不满。原因: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关注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措施: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3)评价: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后,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金。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课后巩固检

21、测(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5分,共75分)考向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2018苏北三市调研)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本题考查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提出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说明当时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22、提出发展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方法,故C项正确。A项是1918年11月推行。B项是1921年实行。D项是斯大林时期。2.(2017江苏南京学情卷)黄仁宇评价苏俄(联)的某段历史认为:“它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它如果有任何中心思想的话,也不过是起于动员时的群众心理。”这种看法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仓促性B.新经济政策执行的必要性C.斯大林模式实施的片面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解析材料中“没有预定的计划,只不过是仓皇应付非常态的各种措施”可知该政策是苏俄时期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符,故A项正确。3.(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

23、1919年2月14日,俄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成立公社和协作社。许多地方当局通过决定,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这些决定()A.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持续发展B.直接导致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C.体现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导向D.反映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迫切心态解析材料中“1919年2月14日”即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可能促进农业的迅速恢复,故A项错误;根本变化,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与材

24、料中“1919年2月14日”不符,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与材料中“过渡到社会主义农业的措施的决定,之后大力宣传”“规定在1919年春过渡到集体耕种土地”相符,故D项正确。考向二新经济政策4.(2018无锡模拟)“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为此,苏俄(联)推行了()C.集体农庄制 D.义务交售制解析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外余粮全部交售给国家,农民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故A项错误;固定粮食税规定农民纳税后的粮食,由自

25、己“自由地支配”,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推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农民经济”,故C项错误;政策仅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故D项错误。镇江模拟)“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是()A.允许部分企业私有化B.全面恢复私有制C.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D.禁止私人贸易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联)的新经济政策,允许部分私营企业出现,全面恢复私有制、实行自由

26、主义的经济政策和禁止私人贸易都不符合史实,选择A项符合题意。6.(2018南京、盐城模拟)前苏联经济学家布哈林认为:“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这是我们的生产道路。”“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加速工农业之间和工农业内部的流转是加快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它“将提供使生产力得到最充分发展的余地。”此观点的核心是()A.利用市场是发展经济的合理手段B.价格降低是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C.加速流通是扩大市场的唯一措施D.扩大总量是加快生产的主要方法解析利用市场与材料中“加速流通,扩大市场,在此基础上发展生产”“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是加快

27、我们经济生产速度的主要方法”相符,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中“这里就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价格,进一步扩大市场”不符,故B项错误;唯一措施,与材料中“扩大市场的容纳量,提高商品总量”不符,故C项错误;主要方法,与材料中“加速流速,扩大市场”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考向三“斯大林模式”镇江调研)与右图反映信息最为切合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加速发展战略解析三年国内战争期间,迫于形势需要,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的完整体系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中的完整严密体系相符,故C项正确;戈尔巴乔夫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与材料中严密体系不符,故D项错误。8.(2017徐州树人中学模拟)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A.斯大林模式形成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解析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