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表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亦矣;表示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亦矣。4.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碧。“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6.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表达作者远大政治理想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副对联、你一定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2)诗中写将军雪夜率军追敌的壮举,突出了将军杀敌卫国的精神。诗一开始用月黑之夜大雁被惊高飞,来衬托敌军溃败夜逃的情景;三四句写将军率领轻骑冒雪追敌,“大雪满弓刀”这一细节,既写出了环境的极度恶劣,更突出了将军的英勇刚毅。(3)填空:这首诗从题材分,应属于,一二句所描写的环境和事件是。(要求概括准确、描写生动)(4)研读三四句,分析“逐”和“满”两个词的妙处。答案(1)边塞诗。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单于的军队准备乘夜
3、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意对即可)(2)逐:追逐,指边防守军准备追击逃跑的单于军队。满:大雪突降,霎时间落满了弓刀。两个动词,前一个写边防将士的警惕与果敢,后一个写环境的恶劣,两相映衬,表示守边将士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精神。(意对即可)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佳人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出亡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阕乡尉、集贤学士、秘书
4、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H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赏析: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诗的大意: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霎时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
5、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局面,气势非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霎时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不是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不是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促逃遁。诗句语气肯定
6、,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局面,气势非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但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霎时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
7、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局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注】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阅读练习及答案(1)诗的一、二两联表示了边塞生活单调、清冷的特点。(1分)(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必枕”的妙处是:(2分)答: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示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示将士们生活的艰苦。而用枕”则不克不及达到这个效果。(3)全诗的主题是什
8、么?寺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答: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举一反三。4、诗歌表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表示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5、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示手法?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示了他们积极奋发、高昂向上的爱国激情。7、写出这首诗中工整对仗的两句话并揭
9、示其含义: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两句极写了军旅生活的紧张。8、折柳”在诗中有哪两重含义?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送此外习俗,让人禁不住发生思亲思乡之情。9、诗的开头写五月寒”,结尾则写斩楼兰”,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凄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表示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示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6.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本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戍边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示了他们积极奋发、高昂向上的爱国激情。一是反映出乐曲的名称,二是联想到折柳
10、送此外习俗,让人禁不住发生思亲思乡之情。开头写寒”点明了边塞的凄凉与苦寒,而结尾写斩楼兰”,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更突出了边塞将士建功立业的爱国激情。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注释】:这是一首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的边塞诗。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羌笛:西汉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翻译】:远远奔跑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
11、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赏析】: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凄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示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跑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克不及不勾
12、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暗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惨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原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其实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
13、意,其所著开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疆的士兵于掉臂。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成这样理解,但不克不及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阅读训练】:一、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示“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3分)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是画卷的主体部分,
14、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1分)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2分)4、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5.“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布景谈谈。6.诗中的“春风”除了指自然现象之外,还指的是?7,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歌前两句以远川高山衬托“孤城”,描绘出边地的雄阔凄凉之景。8.“杨柳”是双关语,既指音乐的曲调,又指现实中的杨柳树。C.诗歌用“何须”二字,由边地图景描绘转入情感抒发。D.全诗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情绪消极悲切。8、对王之涣
15、凉州词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全诗描写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和凄苦)A、前两句描绘了塞外荒凉寒冷壮阔的景象。B、第三句透露出征人久戍思家的哀怨。C、第四句一语双关,显得委婉含蓄深刻。Dk全诗描写了远征将士慷慨激昂的气概。9.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第三句写所闻:(均用诗中词语回答)。10.后人称此诗为边塞诗中的“绝唱”,请以诗的后两句为对象,分析诗歌是如何写出“征夫离愁”之情的。二、(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或“”;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示“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2)这首诗如一幅画卷。(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16、4)一片“与”万仞”对照,明写了什么?暗写了什么?【参考答案】:1、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2、首句是的布景画面。3、意境雄阔,悲壮凄凉,表示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4、首句是“孤城”的布景画面。这首诗意境雄阔,悲壮凄凉,表示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惠崇:北宋大画家,建阳人。图绘玉鉴说他最会画鹅、鸭、鹭鹭(lusi)等小动物。春江晚景:惠崇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篓蒿(l6uhao):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茎可以食。芦芽:即芦笋,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梅圣俞诗:“春洲生荻
17、芽”,荻芽即芦芽。河豚(tun):鱼名,味鲜美,但含有毒汁。欲上:想浮上来。春江水暖,河豚鱼就抢上水出游。相关阅读题1.这首诗的作者和()、()并称为“三苏”2.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和(),动态的景物有()和()3这是一首题画诗,诗歌的第1-3句主要咏画面景物,第4句则写由画面景物引发的联想。(2分)4.从物候角度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令的景物?诗中哪些意象能够标明这一时令特征?(列举两例)(3分)答案:1.这首诗的作者和苏洵、苏辙并称为“三苏”2.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态的景物有(竹)、(桃花)、(篓蒿)、(江水)和(芦芽),动态的景物有(河豚)和(鸭)4.早
18、春(初春)(1分)示例:三两枝的桃花、满地的篓蒿、抽出短芽的芦苇(2分)二:(1)诗中表示“早春”的景物有:桃花、萎蒿、芦芽(不成答“鸭子”、“江水”)。(2)“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名句,请你选定一个角度(例如内容、哲理、写法等)作一点赏析。经上升,告知春天已到。哲理角度:鸭子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这句诗在赞美“先知”的鸭子中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积极思索。写法角度:这句诗将艺术美和人生哲理融合而成为一体,不但扩大了诗的境界,而且也引发人们对人生的积极思索。答内容角度:写江中鸭子。鸭子下水,说明水温(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是怎样写出画中之景的?这
19、首诗的高妙之处在哪儿?答诗的前三句写了六样景物: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江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篓蒿和新出芽的芦苇,分别是地面景、江上景和岸边景。这首诗的高妙之处正在于以这些想像和联想点活了画面,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三:6.试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所展现的美景。分)7.这是一首题画诗。画幅中没有,而诗中出现了的景物是什么?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6.示例:(江岸边,)一片竹林稀稀疏疏,颜色青翠;远处,三两枝桃花悄悄绽放,色彩鲜艳,(似乎向人们陈述着早春的到来)。7.河豚(或“正是河豚欲上时”或“河豚欲上时”)。8.表达了诗人对惠崇画作的欣赏、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看画中之景时的喜悦、高兴之情)。(意思对即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