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27.40KB ,
资源ID:179711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9711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1、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学的组织形式是采用个别教学;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天地里,所以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与古代和原始的区别: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镇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向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不断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

2、的被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系统。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由于资本主义存在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质量高的学校学费十分昂贵,劳动人民的子女与资产阶级子女在受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从教育内容上看,他们的学校教育中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宗教精神,所以,资本主义深灰的教育绝不是超阶级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是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学校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工作不受任何宗教的影响。总结以上各节得出结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

3、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学中又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等。教育学中研究的教育主要是狭义的教育,概念是: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

4、促进社会发展的人。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乎四种: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使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教

5、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有人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教师,从而提出“学校消亡”和“教师取消”的论点,这是肤浅的错误的方法。看书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能动性的产生: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当这些客观要求为人们所接受,就引起了人的需求,包括生物方面和精神方面。需求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总是代

6、表着新的一面,他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另外,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人的发展的,他们是一个整体系统,从动态上来研究和把握各因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

7、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应该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第三章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对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在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这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教育目的,是研究社会上的总体上的目的。学校

8、是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设立的专门的机构,所以教育目的首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但是不应当由此得出的结论说教育目的只是学校的教育目的。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教育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会生活目的的一部分。所谓教育目的的结构,也就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是身心素质,二是社会价值。(看书)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教育目的中关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价值的规定,对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但不能说它是教育结构的核心部分。因为,教育的专门职能在于培养人。形成受教育者的合理的素质结构,提高受教育者的自身的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受教育者才能在社会实践中能动的创造社会价值,为某种社会目的或

9、社会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只有制定一个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大家步调一致,紧密协作,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属于意识范畴,形式是主观的。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内容是可观的。教育受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既促进教育者的社会化,引导他以某种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促进教育者的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地的客观进程所制约。教育目的,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定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使他们

10、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生产方式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是最终决定因素。其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孔子:德治、仁政。孟子:明人伦。英国洛克:绅士。在考虑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时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要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反战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

11、育者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还是主体。但以上这些不能说明受教育者的特点可以决定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内容。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从他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需要出发,有所权衡有所选择,在观念上构建出一个自认为理想的形象,作为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一种价值追求。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活动究竟是注重与人

12、个性的发展还是注重于社会的需要。在教育史上,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冲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社会本位论正好相反。也有人试图调和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分歧,做到两者兼顾。例如,美国,杜威。主张个人特性与社会目的和价值协调起来。虽有积极因素,但不能说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历史过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为这种历史过程所制约。三层含义:一、从社会历史进程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是一致的。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作为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承担者,他对自身个性的发展的追求的实现,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它的

13、目的不仅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映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二者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二、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个人之间的发展机会或受教育机会是不均等的,个人之间的发展程度或受教育程度是分层次的,个人的个性也是片面的、畸形的,受到扭曲的。在这种有限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社会只能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从而保证人类整体力量的发展,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三、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趋向才能完全一致。无论从目的上说,还是从手段上说,人的个性发展问题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14、。与此相应,教育也被认定为“立国之本”。因此,教育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人饿潜能,增进人的主体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心理素质,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依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点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第一、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第二、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第三、坚持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人的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首先第一个层次

15、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多种因素。第三个层次是每一个因素又有多种因素组成。我们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使培养目标的设计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3、具有独立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全面发展与具有独立个性并不矛盾。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个性,说的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全面发展不

16、能不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使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要求全面发展和具有独立性的统一。但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不能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社会化并不排斥个性化。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的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综上所诉,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二、我国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17、,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我国基础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任务也十分艰巨。不仅是因为受教育对象数以亿计,更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进行劳动转移,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人们的经济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心理发生巨大变化。我们面临的这种形势和任务,都与基础教育有关。家畜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基石的地位,起着基石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基础教育的重要并非是我国独有的现象。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

18、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要求:(2)智育。至于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利的教育。(3)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无产阶级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要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随时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

19、育质量观。但也不主张无差别的平均,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3.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第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之所以产生,有多方面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首先,(看书)其次,(看书)最后,(看书)第二、流生增长倾向。从社会的原因看,流生问题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现。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教育作价值判断和选择时采取狭隘的功利主义态度。应该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进行理性疏导,政策调节,法律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政策调节。从教育内部的问题看,主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目的,坚持基础教育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

20、,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普通中小学教育是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但这种服务必须坚持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而不是放弃和改变基础教育性质。衡量普通教育的质量,评价普通教育是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只能看他是否为学生的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了基础,看他是否为民族素质的提高打好了基础。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本章教学目的1.了解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2.认识我国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及社会对他们的特殊要求;3.了解师生关系的意义及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第一节教师的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一)什么是职业道德(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团

21、结协作4.以身作则二、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扎实的专业知识2.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3.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组织管理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机智三、教师的心理素质(一)良好的意志品质(二)稳定的情绪(三)良好的性格特征(四)清晰的自我意识第二节 当代中学生的特点一、当代中学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特点(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二、社会对当代中学生的特殊要求(一)要具有艰苦、勤奋

22、的吃苦精神(二)要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三)要做“四有”新人(四)要“学会关心”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什么是师生关系二、师生关系的类型(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二)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三)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四)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三、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一)几种典型的师生关系模式1.放任型2.专制型3.民主型(二)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第五章 中学课程1.了解课程的一般理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以及课程设计的问题;2.熟悉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的结构和基本编写原则及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二、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二)活动课程(三)

23、综合课程(四)核心课程三、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第二节 中学课程设置一、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的含义(二)教学计划的内容二、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教学大纲(二)教科书第六章 教学基本原理1.明确中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树立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的教育观点;2.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实质和规律;3.熟悉和掌握教学各项原则的基本精神和贯彻要求,并学会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工作;4.熟悉和掌握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第一节 教学的实质与规律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意义二、教学的实质三、教学的规律(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

24、规律(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规律第二节 教学目的一、教学目的的概述二、中学教学目的内容第三节 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意义(一)教学原则的意义(二)教学原则探源二、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一)科学性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1.涵义2.依据3.贯彻要求(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点同上)(三)直观性原则(要点同上)(四)启发性原则(要点同上)(五)循序渐进原则(要点同上)(六)巩固性原则(要点同上)第四节 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二)教学方法的历史变革(三)教学方法的意义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

25、书指导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四、选择、确定教学方法的依据第七章 教学目标1.认识教学目标的意义和功能;2.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3.掌握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方法。第一节 教学目标概述一、教学目标的概念1.教学目标的概念2.教学目标的意义3.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辨析二、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评价功能3.激励功能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一、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发展简介1.鲍比特、泰勒对教学目标理论的贡献2.布卢姆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3.我国对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分类1.认识领域目标

26、分类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第三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设计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1.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2.根据学科教学点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3.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二、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1.教学对象2.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3.表现行为的条件4.学习程度第八章 教学模式1.了解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2.理解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功能;3.认识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4.掌握国内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5.了解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第一节 教学模式概述一、教学模式的涵义和结构1.教学模式的涵义2.教学模式的结构二、教学模式的特点与功能1.教学模式的特点2.教学模式的功能三、教学模式的

27、演变1.教学模式的演变2.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四、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第二节 国内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一、传递一接受式1.理论导向2.教学基本程序3.教学原则4.辅助系统5.教学效果6.运用本模式的建议二、自学一辅导式(要点同上)三、引导一发现式(要点同上)四、情境一陶冶式(要点同上)五、示范一模仿式(要点同上)第三节 当代国外的教学模式一、概念获得式1.教学目标及理论依据2.基本教学程序3.运用要求二、奥苏贝尔模式(要点同上)三、掌握学习模式(要点同上)四、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要点同上)第九章 学习评价1.认识学习评价的概念和功能;2.理解学习评价的类型;3.掌握成绩测评的理论和方法。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概述一、学习评价的界定二、学习评价的功能(一)诊断功能(二)反馈功能(三)定向功能(四)鉴定功能(五)教育功能三、学习评价的种类(一)诊断性评价(二)形成性评价(三)总结性评价第二节 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