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满足公众对于信息渴求的同时,也给非正式渠道中的流言传播提供了温床。一、网络流言的界定一般认为,流言是通过非正式渠道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它具有信息分享和群体意见交换的双重属性,同时也是在信息暖昧不明。情况复杂急需解释的条件下群体创造的“即时新闻”。其中,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传播的流言,我们称之为网络流言。与一般流言相比,网络流言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如表1所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流言传播的重要方式。在这个新的个体与个体相链接的时代,在信息的传播前所未有便捷的时代,流言在一夜间哄传世界成为了可能。因此,随着流言传播形式由人际交往中的口头传播发展到网络传播,其控制和疏导的任务越来越艰
2、巨。二、网络流言的传播模式在网络流言传播过程中,政府、网络媒介和公众共同构成流言传播与交流的三个重要支点,也是最直接的流言利益相关者,在流言传播中发挥各自的作用政府决策方案的制定与信息的发布、网络媒介大众信息的传播与控制、公众流言信息的接收与传递。其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整个流言传播模式置于复杂多变的危机环境之中。网络信息传播系统的开放性特征提示在一定情况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宗教等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突变,都可能对流言传播施加影响。因此,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增强危机意识。完善流言预警、监测机制,提高网络流言的鉴别能力。第二,突发公共事件是流言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网络流言的初始来
3、源。不同的突发事件对外界的影响程度有较大差异。突发事件的公共性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反应该事件或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易被公众所关注;另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的进一步发展容易造成局部或大范围的公共危机。因此也自然会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及民众的急切关注。在网络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信息流经各种网络媒介直接或间接的向政府和公众传播,并在人的主观意识下发生信息变异(流言)及进一步交流,形成政府网络媒介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变异和交流循环。第三,噪音存在于流言传播中的各个环节。流言来源于社会和危机事件之中,网络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决定了噪声存在的客观实在性。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无障碍、无噪音传播只能是理论上的一种假设。
4、噪声的存在导致了信息的失真,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将进入非线性的混沌状态,表现为信息传播结构的破坏,传播渠道的阻塞,冗余信息的增加,最终演变为流言。减少“噪音”的干扰,控制“噪音”的影响是网络流言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三、网络流言的控制策略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民众对信息的高度渴求、民众的盲从心理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是网络流言泛滥的主要原因。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网络流言的控制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国情,不能脱离现阶段国家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和制度规范;另一方面,无论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流言控制模式,必然要依托现有的信息体制框架和资源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的网络流言控制策略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网络流言控制的
5、信息管理机制网络流言控制工作应围绕流言的收集、整序、分析、研究和提供的信息流程展开。网络流言的监管者既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信息中心。也包括非政府部门的各种类型信息机构,非政府部门的各种类型信息机构主要承担网络流言的监控和报告任务,为流言控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在紧急情况下,政府部门信息中心除了具有上述基本职能外,主要承担流言监测预警、流言的收集、处理、分析等任务。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实现政府对网络流言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为监管者提供决策咨询。目前,各大型商业网站和电子政务系统“三网一库”的建设为网络流言控制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网络流言控制的信息发布机制网络的普及,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流言传
6、播的速度和传播范围,成为其滋生的土壤和传播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政府信息公开、主流媒体信息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向社会及时发布重要信息,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体现,更是消除噪音的最佳方式,在网络流言出现后更应如此。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又总是要通过一定方式发布相关信息并对社会舆论有所控制。在流言蔓延后,由于存在着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的可能性,因此政府对舆论的控制会比平时更为严格,通常情况下,与流言密切相关的信息发布首先是通过严格的管理体制和组织间隶属关系自上而下实现的,我们称其为信息传递的纵向分组流。从客观上说,某一重大事件发生时,各种意见共存、碰撞,有必要通过政府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传递符合客观实际
7、的准确信息,同时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和观点得以增强并确立主导地位,使社会公众对于正确的信息和积极的舆论予以认可和接纳,从而避免流言的泛滥。2007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公布。条例规定了四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明确了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是信息公开的主体。3网络流言控制的迅即反馈机制建立网络流言的反馈机制是流言管理部门获得决策信息和掌握社会公众舆情信息的必要措施。从纵向上看,
8、流言由信息部门收集整理并通过流言管理网络(如网络直报系统)向上传递,形成以政府各层结构为节点的流言信息分节流,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的透明度不断提高,政府与市场、社会、公民之间快捷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已初步形成。为保证紧急情况下的流言反馈可以迅速实现,我们应建立一套能应对任何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的机制,并事先作好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反馈的预案,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能马上按照信息反馈计划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和开展流言反馈活动,并与政府、公众等危机利益相关者形成良性互动。比如,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危机专用网络快速、及时、准确地发布事实真相,是避免流言产生的有效途径:4网络流
9、言控制的社会参与机制网络流言管理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打通”各层级组织与网络媒介间横向沟通渠道,在“纵向集权”的基础上,借助信息网络平台,通过互通互联,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即:在“纵向集权”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横向分权”力度,建立以政府信息机构为核心的多元主体的流言管理模式和流言控制机制,动员和发挥非政府部门信息机构的作用。面对网络流育的泛滥,网络媒体更要确认自身的责任,在“自由”的同时更加“自律”。一是信息传播的责任政府信息公开仅仅是公众知晓事实真相的第一步,网络媒体作为大众信息传播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信息传播效果和新闻报道的水平,因此必须客观、公正地反应突发公共事件的真实情况:二是
10、信息监督的责任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有助于公共利益的实现,但是,由于传统意识下的保守秘密比信息公开对满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利益诉求来说有更强的激励性,政府信息公开一方面要靠法律制度驱动,另一方面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也要依靠网络媒体的监督;三是信息报道的责任网络媒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它所特有的强大社会功能。网络媒介的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地位的赋予和知识的传承等功能是通过人们在趋同信息的影响下认识外部世界并据此做出自我调节、适应或改变而实现的。四、网络流言控制的现实意义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现代性与全球化的结合,使旧的工业社会消失的同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风险社会”,因为个人的生活比
11、传统社会中更为“不确定”:职业模式转变,工作竞争度提高、传统习俗对个体认同度的影响不断减弱,而且由于技术发展和全球化影响,“蝴蝶效应”的可能性增加,风险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时空和社会,而是可以跨越国境,这样,“风险”成为人们的共同问题,在这样一个变化迅速,传统趋于瓦解的社会中,“风险”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反思性”。由于离传统和习俗越来越远,人们需要不断地做出新的判断,并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进行思考。在这种压力下。“信息”的功能就凸现出来,人们普遍希望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以把握环境变化,促进自身发展,转型社会孕育出了具有强烈信息需求的受众群体。当前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变迁已进入一个关
12、键的转型阶段。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原来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迁,社会问题的浮现更为突出。在这样复杂而且变动迅速的社会中,不确定的心态成为社会的普遍状态。第一,心态失衡与迷茫。随着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的变动,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贫富差别的扩大,使人们主观上感受到“相对剥夺感”,“仇富”心态开始蔓延,从而导致某种程度的心理平衡危机。不平衡心态容易造成情绪的宣泄和非理性的决策,这使流言更有可能滋生。第二,由于变动的加剧,人们对自身在新的社会格局的位置越来越难以加以理性化的认识,导致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情绪。这种不安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信息的极度渴求,另一方面
13、也使人们在各种流言面前难以保持冷静地思考和分辨。第三,危机意识加强,并和怀旧心态相缠绕。社会转型中产生的一些不良现象,使人们对公共秩序、社会治安以及社会生活保障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使人产生强烈的安全无保障的感觉。在这种生存安全危机意识中,不少人产生了惧变和怀旧的心理。在信息接受上更加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则人人自危,也使流言传播肆无忌惮。综上所述,网络流言是民众心态的“晴雨表”,社会舆论的“显微镜”。转型社会本身风险重重,为了保持社会的平稳运行,促进社会整合,需要关注流言的产生,传播,发展和变化,以探测社会心理变动,而对某些紧急时刻出现的席卷群体的流言,应有较为完善的控制措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