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保证人才投入优先(三)完善人才创业政策(四)健全人才工作法制(五)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市已经进入高度需要人才、高度依赖人才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更加凸显。为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发挥省会中心城市服务全省的重心辐射作用,推动福州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
2、0年)、福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和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以用为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
3、才工作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不断提升人才区域竞争力;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以实施海西省会中心城市重大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促进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海西省会中心城市人才协调发展,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到2020年,福州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集聚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得到有效发挥,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基本建立,进入全国人才强市前列。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4、到2020年,我市人才资源总量从2009年的81.4万人增加到133.1万人,增长63.4%,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率达到36.4%,人才资源区域竞争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基本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2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重显著提高。人才的学科、产业、行业、城乡、区域分布和层次等结构趋于合理。人才集聚功能显著增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
5、金建材、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在教育、政法、卫生、宣传思想文化等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人才使用效能充分发挥。人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社会效益明显突出,人才资源高效开发,人才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社会贡献明显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占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8%,人才贡献率达到44%,人才创业创新社会环境基本形成。在全面把握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实际,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到2015年,在制度建设、机制优化上有较大突破,榕台、榕侨人才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人才竞争力与省会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到20
6、20年,福州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基本确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海西省会人才高地。表一: 福州人才发展主要指标指标单位2009年目 标2015年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万人81.4108.5133.1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人年32517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25293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11.821.5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111518人才贡献率4044注:1.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系指2059岁年龄人口;2.高技能人才系指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的人员;3.人力资本投资包含教育、科技
7、、医疗保健、就业培训、继续教育等增强人员职业素质的资金投入; 发展目标: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到2020年,全市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主要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重点培养、引进一
8、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吸引、集聚研发人才。依托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福州市软件园、福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福建省留人员创业园等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加强创业指导和提供优质人才服务。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开展区域人才基地合作。探索灵活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投融资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制定企业引进人才扶持政策,推动创业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创建福州市留学人员创业园、
9、福州市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福州市人才公寓,加大创业创新资金扶持。建设统一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各项管理服务网络。鼓励科技人才潜心创新。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建立符合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途径,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改进科研任务考核评价方式,克服过于频繁、过度量化、项目周期过短等倾向。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对长线课题和优秀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发展目标:围绕建立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
10、行城市、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的综合通道、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中心对人才的需要,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服装纺织、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达到11.4万人。教育卫生保健、宣传思想文化、政法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达到3.7万人;到2020年,上述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达到16.5万人和4.6万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加强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引进
11、指导目录。鼓励我市企业与在榕高校联合办学,重点扶持示范性高职院校,促进与市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人才基地,培养造就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制定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优惠政策。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发展,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艺、社会管理、体育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教育人才发展培养工程、闽都文化名家带动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沟通协调机制。表二: 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领域急
12、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型发展目标2015年(人)2020年(人)电子信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1000015000软件研发、测试人才、系统分析、信息服务外包人才30004000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动漫游戏人才2500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平板显示(FPD)、集成电路(IC)设计、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人才10002000机械制造机床研发、操作、调试人才450800工程机械研发、操作、调试人才2500040000汽车总布置、发动机、底盘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设计人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汽车零部件人才1200机电一体化、液压传动、电机电器设计人才4500冶金建材黑色或有色金属
13、冶炼、压延加工业人才500金属制品业人才350纺织服装纺织技术及管理人才1100纺织材料及服装设计专业人才1500纺织品设计与生产人才石油化工化工工艺与自控人才,石油仓储、运输、冶炼、精细化工人才,热能工程、管道工程人才800012000轻工食品水产品、粮食食品、方便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专业人才20000新型包装材料人才海洋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人才,海洋基础学科领军人才,海洋环境保障人才,海洋综合管理技术人才700水产品养殖和病虫害防治人才水产加工人才600文化创意制造业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传统与文物保护、数字服务文化创意、建筑文化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人才物
14、流港口规划、建设、管理人才300400仓储管理人才货物运输、物流配送人才3500新材料及新能源纳米、超导、光电微电、新型能源、环保等新型材料应用人才化工、高分子等基础材料高性能、低成本和绿色制备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专业人才5000生态建设与保护骨干人才100200核与辐射、地下水污染防治人才城乡建设城市规划设计人才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道路桥梁人才总计表三: 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一览表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类别教育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8500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政法刑事审判、民商事审判、知识产权审判、行政审判,执
15、行、立案、审判监督、司法政策研究等法院系统人才侦查监督、公诉、民事行政检察、职务犯罪侦查、控告申诉、监所检察等检察院系统人才750850基层警务人员,刑事侦查、交通、禁毒、国内安全保卫、经济犯罪侦查和科技信息通信、网络安全、技术侦查等公安系统人才劳动教养管理、社区矫正、法制宣传、司法鉴定管理等司法行政系统人才处置突发事件谈判人才、律师等政法社会人才宣传思想文化体育外向型社会科学家,从事理论研究、宣传普及的理论人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重点学科等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复合型专家型记者、编辑、播音主持,创意策化、媒体评论、国际传播、网络宣传等新闻传播人才文艺编导评论、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
16、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企业管理、文化创意、市场开发营销、资本运作、文化贸易人才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广播影视制播技术、动漫制作技术、新媒体开发和应用技术等研发应用人才全民健身体育指导员11000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科研人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650医药卫生乡镇卫生院临床医师1800社会全科医师900儿科、肺科、传染病、皮肤病、精神病医师1000合计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适应省会中心城市发展要求的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党政人才中,大
17、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5%以上;市级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市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到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85%以上,结构更加合理,素质能力明显提高。适应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要求,深入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党政人才能力提升,推进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科学化水平。研究解决县乡公务员队伍老化问题。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
18、加强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干部定期交流、轮岗,选派机关干部进行挂职锻炼或挂钩联系重点企业,选拔企业优秀后备干部到机关挂职锻炼,促进党政和企业人才双向交流。建立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加大治慵治懒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2、企业经营管理人
19、才队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加快建设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8.1万人,培养造就一批引领企业创造百亿、千亿产值的优秀企业家。到2020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2.18万人,培养造就100名左右能够引领企业跻身中国企业前列的优秀企业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以上。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等方面紧缺专门人才。深化国有企业人
20、事制度改革,推行组织选拔、内部竞争上岗、公开招聘和人才市场选聘等方式选拔任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促进企业间人才合作交流。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核心,以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
2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3.7万人。到202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5.3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26:41:33。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港口强市、文化强市,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加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技术人才的培养。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加强有突出贡献中青
22、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市优秀人才选拔与管理,加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和培养力度。加快发展博士后事业,大力引进、培养和集聚博士后人才。完善突出业绩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定期评选表彰杰出的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4、高技能人才队伍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2020年,全市高技
23、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19.7万人、23.2万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推行 “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加大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申报建立高技能人才鉴定机构。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政府相关部门在产品评优、企业升级、工程招标等活动中增加企业高技能人才拥有量条件。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术工人级酬挂
24、钩制度,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完善名师带徒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加快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加速推进高技能人才企业认定进程,规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能鉴定机构,规范开展企业职工技能鉴定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形式合理流动。定期表彰优秀高技能人才,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新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致富本领、经营能力和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和经营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
25、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7万人。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3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每个行政村不少于3名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带头人。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实行以业绩、贡献、技能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加强农村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改进完善城乡人才对口帮扶。定期表彰
26、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地位。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2020年,全市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分别达到0.8万人、1.6万人。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建设一批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大规模的社会工作者培训。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力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推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聘任制度。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
27、。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发挥社会工作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人才参与社会工作。(四)创建榕台人才交流合作区域中心抓住对台关系有利时机,发挥独特的榕台优势,先行先试,积极推进榕台人才往来,构筑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促进榕台经贸、金融、海洋、航运、旅游、邮政、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度合作与对接,把福州建设成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榕台人才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使福州成为两岸人才交流合作的示范区,成为两岸合作办学、联合研发攻关、产业人才对接、人才政策试验和人才交流合作中心。引进台湾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拓展榕台两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之间合作,建设海峡两岸职业培训基地,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拓宽赴台培训渠道。建立榕台产业人才交流合作基地,承接、吸引台湾农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软件、动漫游戏、光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等领域人才,推动榕台产业对接。推进榕台两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保、气象、地质、地震等领域交流合作。鼓励台湾人才来榕就业创业、参与社会管理,以及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职称评审。探索榕台学历、职称、职业资格等互认办法。制定在榕台湾地区居民工程、经济、农业、卫生等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试点办法。支持榕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互设分支机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