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994.10KB ,
资源ID:1790097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9009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17+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解密17+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Word格式.docx

1、考点一 近代地主阶级的抗争(2017年海南卷)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本题考查考生对晚清预备立宪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晚清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政府逐渐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01年,清政府终于宣布实行“新政”,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

2、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事实证明,这些举措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但是,清末修律客观上奠定了中国近代法制的基础,基本完成了从古代法制向近代法制的转变。(2016年全国新课标)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近代化改革

3、,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未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2016年新课标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

4、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如何对待中学和西学的问题。材料中列举的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选D。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只是限制维新思想,故排除A、C。本题以西学新名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西学新名词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

5、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根本目的类试题的解法,一般规律就是维护统治。(2015年北京卷)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时期准确提取和解读信息是考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题干中提取出“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原用于科举考试”、“仰慕天恩”,并得出民主政治形式出现、封建朝廷还存在和科举考试已废除等三个信息。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注意培养准确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点二 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2

6、016年海南卷)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说明戊戌变法为了变革坚持“圣贤义理之学”为其根本,这就减少了变革的阻力,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变法是改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项错误。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

7、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2016年上海卷)下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国在近代真正产生民族危机感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这之前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同西方的差距,但是当被自己的邻国日本打败之后受到了刺激,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运动,最有名的就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

8、派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其中不仅包括梁启超、康有为这样的政治家,还有像严复这样的科学思想家。(2016年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1 图2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中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词和辛

9、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排除。(2015年浙江卷)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从命题角度看,本题在立足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重在培养、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和空间,大跨度的考查“历史变迁”,作为考生一定要知道本题的重心并不在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而是侧重于对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对于“历史变迁”类的试题往往要从“变迁后”的史实做文章,当然,也得具

10、备一些基本的历史阶段特征的知识,例如,传统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专制与民主的矛盾,而是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考点三 农民阶级的探索(2016年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

11、上帝教”是吸收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符合题意。本题从天朝田亩制度角度考查太平天国的思想。以洪秀全为教主的拜上帝会的创立,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通俗布道书劝世良言。它并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基督教教义,还不时援引中国传统观点来印证圣经。拜上帝教的思想来源于三个部分:中国儒教教义、中国农民的大同思想、西方基督教教义。综合评价太平天国运动: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1)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

12、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2)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考点四 综合考查近代

13、中国的民主探索(2017年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近代中国的反抗与探索近代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东西方列强竞相侵略中国,在巨大的变故面前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断的探索救国之路,由军

14、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思想文化,探索的主体由资产阶级而至无产阶级,最终走上了光明之路。明清之际,中国衰落,西学东渐之势渐强,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中体西用成为主流。但后来的一系列中外战争的失败使后继的先进的中国人再次觉醒,进而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最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来完成任务,从而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呈现

15、出新旧过渡的特点。(2)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考点一 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1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关系甚大

16、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公议决定。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据此可知A洪仁玕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B其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C洪仁玕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D洪仁玕对外国了解有限,其主张不切实际【答案】D2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

17、历史事实是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占领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根据材料中“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可知,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仍是进行正常的贸易,说明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对列强侵略的抵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出现清政府的经济发展情况,故没有可比性,故C项错误。故选D。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

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答案】C考点二 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抗争4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A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B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C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

19、造了有利环境D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对外国的态度由排斥到主动学习,这说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以失败告终,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故D项错误。5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财政处,全面负责筹备整顿全国财政和统一币制;1906年,设立度支部,管理全国的田赋、税收、漕运、仓储等事宜。这些措施A开启了近代化的财政转型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C加强了清朝皇权专制制度D延续同光时期集权型财政制度6日本为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的国家,

20、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但在日俄战争(19041905年)期间,有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就是中国朝野几乎一致希望日本获胜,东三省和直隶当局都有援助日本的行动。这一奇怪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促进民族觉醒 B立宪派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C清政府的反动面目暴露D列强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与日俄战争。材料中的日俄战争期间即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材料中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立宪派接受了甲午战败的教训,在“新政”期间受到向日本学习的舆论导向影响,故选B。甲午战争与材料中现象的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95年

21、,中国与日本屈辱地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再相信洋务运动可以使中国走向富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道路。于是有人说,“洋务运动破产了”。不过,后人一般仍然认为,洋务运动是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场自救运动,它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并加以说明。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向富强。史实: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清政府,而不是其他各种社会人士,运动中的新法受到封建势力的束缚。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决定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仍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对君主官僚专制体制的维护,是洋务运动的最大历史局限。

22、新式海陆军因清政府政治腐败而在各方面存在许多弊病,并且在历次抵抗外敌的战争中大吃败仗。外交方面,没有通过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外交努力来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同时,缺乏通过外交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而是过于注重权谋,热衷于搞“以夷制夷”。观点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为中国经济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军事方面,洋务运动中编练新式海陆军,使得中国开始走上了军事近代化的道路。文化教育方面,洋务运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翻译西方书籍,促进中国接受西方先进文化。在当时清王朝国力衰微,

23、事事落后于人的情况下,洋务派不轻易言战,应该说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态度。【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结果和影响的评价。考点三 近代资产阶级的抗争8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这反映了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维新变法。材料中主要阐释了光绪帝对伊藤博文的赞美,原因是伊藤博文主导的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故A项排除;材料中主要

24、阐释的是光绪帝对日本维新变法取得成果的肯定,“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结合材料中时间信息,联系时代背景,当时正好是中国的戊戌变法时期,从而关注、学习日本维新变法,故D项正确。91911年6月,梁启超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指出:“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革命论,诚不能自完其说;在今日之中国而持非革命论,其不能自完其说抑更甚。政府日日以制造革命党为事,日日供给革命党发荣滋长之资料,则导全国人心理尽趋于革命亦宜。”材料反映了A清政府倒行逆施客观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B梁启超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和平宪政转型C梁启超主张由改良转向革命D民主共和国思想

25、广泛推动革命进入高潮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19121913年中华民国制宪大讨论中;有理论家提出了“主权在国”理论。政治评论者就主权归属问题分成两大阵营:前清立宪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吴贯因等都主张“主权在国”;革命党与亲革命党人士;如王宠惠、戴季陶等人主张“主权在民”。 关于“主权在国”论与“主权在民”论在1913年制宪论证中的实践意涵;有人曾有如下勾勒:“主张国权者;必欲稍予大统领以节制权(即政治的职务);主张民权者;则欲厚予国会以节制权主张国权说;则着眼于统一方面;注重政府;主张民权说;则着眼于地方;注重自治。”具体来说;“主权在国”与“主权在民”两大学说核心的差异表现在两方

26、面:第一;就行政与立法关系而言;前者重行政;后者重立法;第二;就中央地方关系而言;前者重中央集权;后者重地方自治。摘编自章永乐清末民初的“主权在国论”请选择上述两派观点中的一种作为自己的观点;结合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状况进行论证。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赞成主权在国。主权在国有利于加强大总统节制权;加强对时局的控制。清末民初的中国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辛亥革命后;各省纷纷独立;部分政治力量以地方自治为旗号;发展个人势力;国内形势混乱;革命成果荡然无存。赋予总统及其行政体系以更大的权力;才能集中力量;保护革命成果;安定革命后的社会秩序;进而维护共和政体。议会控制行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行政权力软弱;无法克服混乱的局势;会进一步加剧各地的军事割据;在国际上不利于中国向列强夺回权益。示例二:赞成主权在民。主权在民有利于加强国会的节制权力;维护议会的地位和权威;推动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和目标;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主权在民;就是强化民权;加强“选民”和代表的力量;有利于保证各项革命纲领的实施;防止封建残余死灰复燃;有利于挽救和整合人民的力量;挽救国家危机。如果不坚持主权在民;议会权力就会削弱;民主共和就面临功亏一篑的危险;造成革命不彻底;也会给其他反对民主共和的力量以可乘之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