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板书)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板书)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板书)此第三境也。”当代著名古文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季羡林著文认为所谓“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十分简练地高度概括了这三种境界的内核。现在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引入(人人都向往成功,人人都渴望成功。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你能结合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向大家说说你所理解的成功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掌握字词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
2、概括。赅,完备,概括。明白之至:明白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不期()而来:不预定日期就来到了。 期()年:一周年。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蓦()然:不经心地;猛然。囊()萤(晋朝车胤)映雪(晋代孙康) 悬梁(西汉孙敬)刺股(战国苏秦)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晷():日影,日光。 烦琐():繁杂琐碎。在这里顺便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议论文的文体知识 由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导入课文自我评价:我得了( )颗小组长评价:你得了( )颗合作探究三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1.第一部分(14),作者“大题小做”,谈他对成功的理解,并分析成功的三个条件。第一层(1),借助词典,诠释“成功
3、”,由此进入话题。第二层(24),提出“成功”的公式。第二部分(510),指出勤奋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第二层(58),具体地分析公式中的“天资”“勤奋”“机遇”三个条件。第二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2浏览课文,作者究竟认为哪一点最重要呢?天资、勤奋、还是机遇?学生齐声回答:勤奋。3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生能够找到这句话: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形成结论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天资+勤奋+机遇=成功精讲点拨1学习第一部分。细
4、读理解 作者是如何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让大家接受的?作者先借助词典,诠释成功,这是议论文常用的手法。然后就定义中的“预期”作了说明,人的预期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因而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所以作者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去谈。而且作者声明是“大题小做”,既是“小做”,就是可以择其要点而做,及泛泛而谈了。然后以自己“七八十年之经验”,就这个论题,用一个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2.作者针对这个公式是如何逐层剖析的?1先谈天资:由天决定 无能为力天资和天才有何区别:天资:资质,又称天分。天才:在这里指生来就具有的突出的聪明智慧。作者对天资问题持什么态度?首先承认有天资,同时,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
5、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不敢赞一词”,也是一种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去说”。2谈勤奋: 自己决定 非常重要作者对勤奋所持的态度:肯定勤奋的作用。他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他认为,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观点明确,证据有力,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例证)、“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引证)都证明了他的观点。3谈机遇:不期而来 无能为力作者对机遇所持的态度:因为
6、“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作者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实例(现身说法)来证明。积累古代名人刻苦勤奋的事例和诗句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达标检测掌握字词言简意赅()搜集成功的例子囊()萤晷()不期()而来:记忆文中的古诗词 教师评价:板书设计成功论 点: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九)年级(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修改人签名: 备课时间9月18日 主 备 人所在单位寿阳四 中 复备时间授课教师 学问与智慧 课 型现代文阅读 课时分配1课时 第 1 课时上课时间项 目内 容修改栏知 识能 力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
7、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过 程方 法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情 感态 度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 (1) 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多媒体PPT 教 学 流 程评论或修改 教环节教 师 活 动预设学生活动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
8、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 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
9、也被秦军箭射身亡。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
10、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介绍找中
11、心句的方法:(1)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抓住中心句。(2)根据文段表达方式的类型,找出中心句。(3)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找出中心句(4)有时,文段的中心句不是整个句子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这就需要从理解整个文段的意思入手,抓住中心句所在句子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最后确定中心句。 参考:6句。最后一句。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
12、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
13、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六、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
14、要分析。 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七、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 ,那智慧便是 -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八、课堂小结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
15、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1、请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句式仿写一句。若把学问譬作 ,那智慧便是 。有 、有 ,甚至有 ,也不能 ,就是拥有 ,以及 ,也只 ,而决不 。参考示例:若把学问譬作兵书,那智慧便是将军的计谋。有精兵、有猛将,甚至有充足的粮草,也不能打胜仗,就是拥有雄心壮志,以及屡挫不悔的精神,也只会有招架之功,而决不能缔造火烧赤壁和布匿战争以少胜多的辉煌。2、试着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预习论美一文。积累有关智慧与学问方面的格言名言警句 倾听进入学习状态交流收集的资料 学生发言:讲故事后,谈自己的感受1 学生用自己喜爱
16、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2、学生读课文后,进行思考,然后回答问题(根据老师的提示作答)学生交流课文结构划分的具体情况,随时纠正。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引导,效果更好学生谈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学生以小组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小组代表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组员代表发言学生研读课文,深入思辨回答问题当堂训练,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谈收获,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学生完成练习。当堂解决。板书设计学问与智慧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
17、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课后反思初 三 年级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共案)9.31课时论美知识能力1、理解美的真正含义,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2、学习作者格言式的语言和惜墨如金的写法。过程方法通过诵读训练,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情感态度1.体味文章对美的论述2.品味美的内涵,能表达对美的理解1、初步了解培根的审美观,品味文章的有关论述,培养锤炼语言的意识。2、学习杂感的写法,联系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多媒体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设计教学流
18、程二次复备教学环节教师引领、点拨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美。一说到美,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这样两件事。1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德国历经战火的城市,到处颓垣残壁,一片惨象。一天,有两个美国人访问了一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然后,这两个人有一番发人深思的谈话:“你看他们能够重建家园吗?”“一定能!”“你为什么回答得这样肯定?” “你没看到他们在地下室的桌子上放着什么吗?” “一瓶花。”“对,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一个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2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有一段冷子兴
19、的叙述:“那周岁时,政老爷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的东西摆了无数叫他抓,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脂粉钗环抓来玩弄,那政老爷便不喜欢,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这是贾宝玉抓周的一个镜头,贾政的评价完全是唯心的,倘从唯物的角度出发,一个周岁婴儿,抓取脂粉钗环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脂粉钗环色彩最美,不仅贾宝玉,李宝玉、张宝玉也照样如此。可见,不管身处绝境的民族,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都爱美,但是怎样认识美呢?我们今天要学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论美。二、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析疑,解疑。1师:美的分类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美无处不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培根这篇文章仅533字,主要谈了哪一方
20、面的美呢?人的美(板书)明明谈的是“人的美”,为何起“论美”这么大的题目呢?提示: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要忘了出处,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培根论人生。作者作了说明:“系关于人性及人生问题之研讨”,体现了文艺复兴后欧洲人的价值观,在这样的总标题下,“论美”也必然只涉及“人”的领域。(注意不是谈自然美,艺术美。2这篇文章的语言简洁、含义深刻,含金量很高,同学们在预习中一定有不少问题要提出来讨论,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一下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估计要展开讨论的问题,有难度的、有共性的有:(1)第二段写“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它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主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给彼。”后面又列举一连串二者兼备的
21、人,是否自相矛盾?其实不矛盾,因为培根用词时极有分寸:“并不都有许多此话也不全对”说明绝大多数人是美貌和才能不能两全的,但大千世界,情况是多种的,不排除有两全之人。思维多么周密,言辞严谨,貌似自相矛盾,实则无懈可击,不愧是个哲学家,在议论文中有时候留有余地反而无懈可击!(2)“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为什么?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所以在三者中最高。这三个层次都属于外形美,但层次有别,不在同一个审美层次上,故作者“仔细考究起来”,看法很有新意。(3)“最高的
22、美是画家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奇妙在何处?“最高的美”应指内在美,比如德行,画家怎么画得出来呢?“奇妙”在于会起变化。在内在美的照射下,一个人假如原来外貌较丑,人们也会对他改变印象,觉得他美。如:“简爱”、“卡西莫多”,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简直如同化学反应一般,怎么不奇妙呢?体育运动员不少从形体到颜色都不美,但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国歌,看着国旗的激动神情,就觉得美。(4)“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的精髓是美是相对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人对什么是美各有自己的看法,没有统一的美的标准。“情人眼里出西施。例中国唐朝以胖为美,体胖者生
23、在今天就是机遇不佳,而杨贵妃机遇太好。伏尔泰:几内亚人认为,美就是黑得油亮的皮肤,深陷的眼睛和扁平的鼻子。德行的美也不是绝对的,各个国家国情不同,各阶段情况不同,如在日本是正派的事到了罗马就不正派。(5)“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可爱”一词是否恰当?人到老年,因饱经世事而乐观、豁达、开朗,笑对生活的一切,外貌是无美可言了,但性格和精神世界令人可敬可爱。例:有的老人性格可爱得像个老顽童,对下一代呵护有加,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精神使他变得可爱。教师:17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女人如此,男人、老人亦如此。(6)文章的开头结尾似
24、乎自相矛盾,开头:美德只要朴素外表的衬托就行,只要有美德,打扮并不华贵也行。结尾:“只有把美的外貌与德行结合,才能真正光辉。”究竟要不要外貌美?不矛盾。全文始终强调内在美的重要性,外貌不美的,机遇不好,要加强修养,让宝石发光,对“世上的许多美人”呢?不要倚仗年轻美貌,“只有二者结合才是最佳选择”。联系作者生平,从小出入宫廷,看惯了上流社会的贵族贵妇人们是怎样注重外形美的,所以结尾的号召是有针对性的。至此文章的疑难问题得到解决,文章的主旨也应该清晰了:内在美胜于外形美,二者结合,美才放射真正光辉。三、请同学们选取文中最精彩的句子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你准备选哪句?(估计选比喻句多)师:文章论美,
25、语言本身也美,仔细推敲起来,恐怕就美在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唤起我们的想象。没有这些比喻,文章会像干瘪的水果,尽管还有些营养,但引不起人们的食欲。四、同学们,培根的论美写于400多年前的英国,此刻,当我们用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培根的观点,你认为它过时了吗?这篇文章无论在遣词造句还是思想观点方面还有没有值得修正、补充和发展的呢?估计会有的反应:1 没有过时,内在美胜于外在美永远不会过时。即使开放如美国,克林顿当总统时发现有绯闻还是差点下台的。2 外在美与内在美可并重,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讲究点包装打扮,更何况现代科技手段为人的外形美创造了种种可能性。(整容术) 但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使我们的内在美得到任何一点弥补,因此培根此文的现实意义永远不会过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