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14.30KB ,
资源ID:178573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8573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失地农民就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docx

1、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174.2 短期内措施之二: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 184.3 长期内措施之一:经济带动 194.4 长期内措施之二:政策保障 19结论 20感谢 21参考文献 22摘要: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了新一群的弱势群体。本文,通过一系列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现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失地农民和其就业的基本生活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率低,生活状况不乐观的症结所在。以此为基础,提出笔者自己的政策建议:短期措施和长期措施相结合,循序渐进从而解决我国失地

2、农民的就业问题。关键词:城市化 失地农民 就业 Abstract: The essential processes of a countrys development are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with the countinued proceeding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es,more and more farmers are losing the soil which they lived on for their lives,and they have be

3、come the newly vulnerable group in this society.This article,through a series of massive cruising data, analyzes our country of lose farmer to get employed the question present situation.Using logic analysis method,carrys the lose farmers and their employment on the analysis.Thus discovers our count

4、ry of lose the farmer employment rate to be low,and the living condition not optimistic crux is at.Take this as the foundation,puts forward authors policy suggests:the short-term measure and the long-term measure unify,proceeds in an orderly way thus solves our country to lose farmers employment que

5、stion.Keyword: Urbanization Lose farmer Employment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和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富裕的工业化国家,完成这一转型花了几个世纪,而在我国,这一进程被缩短到一代人到两代人的时间内。世界银行曾指出,我国上述两种转型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合力,会给我国带来强大的漩涡和逆流,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断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

6、胡锦涛总书记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中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进行城乡建设。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国从1990-2000年用了10年的时间,城市化率从26.2%提高到36%,平均每年增长约1个百分点,到2000-2004年的4年时间里,城市化率从36%上升到了41.8

7、%。平均每年增长约1.5个百分点。这种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片耕地被占用,大量农民耕无其田。从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3395万亩,按照人均1亩地计算,至少有 3400万农民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土地。如果考虑违规占用土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数量可能高达4000-5000万。如果按照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征用的土地为250-300万亩,这意味着每年将有357-429万农民失去土地,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土地是农民参与社会发展、分享经济成果、规避各种社会风险的唯一途径和最后一道安全网。对农民而言,土地承担着双重功能,它既是生产资料,又是

8、生存保障基础,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意味着失去重要的生活保障。但在现阶段,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征地行为越来越多,大量农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然而由于目前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大量失地农民未被纳入城市保障线的救助范围,而传统地行之有效的“土地换就业”的安置方式又逐渐失灵,计划经济时代延续至今的简单、低水平和不全面的货币补偿机制在当今既不能解决他们的近忧,更是难以用土地换得必要的社会保障,从而在客观上导致失地农民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尤其是他们面临的生、老、病、残、死等风险明显增加。失去土地的农民,既无依靠又缺乏保障,徘徊在城市的边缘,成为种田无地、就业

9、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在当前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一旦风险发生,就会给个人和家庭造成生存危机,这不仅不利于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失地农民问题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且必须解决好的一大社会问题。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众所周知,土地对于农民具有重大意义,它就像是农民生存的根,对于农民来说,没有了土地的支挣,农民便没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了低成本的生活方式,没有了最基本的劳动岗位,这种割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群“下岗”的农民,因为没有土地,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农民,因为没有工作和户口,所以也

10、不能算是城里人,他们成为游离于大都市的边缘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现象,这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阵痛。然而,造成目前失地农民的尴尬困苦局面的根源并不在于城市化本身,而是在于农民在接受土地的“农转非”过程中既失去了土地,又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城市生活。失去土地的传统保障,没有条件进入现有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征地补偿的费用有限,不能作为失地农民进行自我保障的经济基础,想进入城市工作,自身技能缺失和观念差异,使失地农民很快成了“失业一族”。这些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门的“三无”人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不安定因素。自2001年以来,因

11、征地引发的农民群体上访事件呈激增之势,已占农民上访案件总数的70%左右,而且大多数上访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组织性、对抗性和持久性。失地农民的问题成为困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焦点和难点问题。 我们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因此,要使失地农民真正能够平等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果,要真正解决失地农民最根本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就要保障失地农民自身发展权和生存权,积极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失地农民生存之本,只有使失地农民有了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才能使他们更快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才能解决他们长期

12、生计的问题,才能使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发光发热。然而,在积极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和障碍。现行的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使失地农民无奈的从事一些苦脏累的工作,与城里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使先天不占优势的失地农民又败下阵来,而自身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技能、自由散漫的作风,更使得失地农民本来就渺茫的就业前程更加希望渺茫。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找出目前现实中存在的症结,对症下药,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便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1.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属于应用型研究,以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失地农民的总体情况和生存现状

13、分析(2);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3);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困难(4);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详实的描述了我国失地农民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存现状,深刻剖析了农民失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了我国目前失地农民就业和保障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和保障方面的对策和建议。1.2 研究现状这些研究均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失地农民的生活情况进行了研究,但是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研究只有上海科学院以上海浦东、四川广元、浙江温州为例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进行的实证研究。最近在全新的经济背景下的研究就略显匮乏,失

14、地农民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在政府的政策倾向下又拥有了更多土地流转的权利,作者力图通过研究弥补这一空白。并且,诸多学者的研究更注重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作者在吸取他们结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研究对策。1.3 研究基本概念界定我们在进行分析之前必须要明确几个我们讨论前提下的概念。1.3.1 失地农民定义失地农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失去土地期间,年龄已经超过劳动年龄的人员,或由于其他原因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属于非经济活动人口。第二类是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工作的失地就业人员。他们中一部分人在失去土地之前主要从事非农工作,其家庭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收入,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较低。

15、另一部分人员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政府以安置就业的形式安排就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而失去土地,对这部分农民的影响相对比较小.第三类是在劳动年龄段内没有工作的失地失业人员,他们在失去土地之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或者从事同土地有密切联系的生产活动,其收入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在征用土地过程中政府没有对他们给于相当于原有土地的功能性补偿,而且也没有对他们进行就业安置。因此,失去土地势必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使他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陷入困境,一旦这类失地农民的数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而急剧增加,必然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第三类人员。1.3

16、.2 就业概念界定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的含义基本表述为:就业人员是指具有劳动能力、能运用生产资料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国际劳工组织还建议,只要在参照期内工作时间达到或是超过了一小时就被视为“有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就业“一小时标准”,这个标准已经普遍被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接受。目前我国也是基本上采用了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即失业人员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调查周内未从事有收入的劳动(具体是指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当前有就业的可能(具体是指如有工作,两周内可以上班)并以一某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具体是三个月内)寻找工作的人员。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2003年4月的第2

17、27号文件,就业人员被定义为:在法定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社会经济活动,并获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失业人员被定义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因此,对就业的可操作性定义为: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工作时间(调查周内至少1小时)从事合法社会经济活动,取得合法收入(劳动报酬、技术转让、经营收入或者依靠土地收益、房产租赁和金融债券等资本投资方式获得的资本收益)不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即为就业。本文所使用的“就业”概念依此定义。1.4 研究框架本文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在当

18、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失地农民社会群体存在的必然性,并由此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进行了翔实的介绍,并指出了这些理论对本文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通过分析失地农民生活现状,指出了失地农民就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是市场调节失灵,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滞后和非农就业的限制:其次是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城乡就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最后是失地农民主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滞后导致“有业不就”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等。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短期和长期策略,主要是充分扩大就业途径,鼓励多种渠道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完成失地农民的角色

19、转化等。 本文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以及笔者的实际调研资料,试图对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对策。论文的正文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范畴。第二部分:失地农民情况分析。着重分析了土地对于农民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在新形势下的变化。第三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难引发的原因以及社会问题。主要分析了失地农民失业现状以及社会深层次的原因。第四部分:解决实地农民就业问题的途径方法。主要概述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措施以及我国发达地区的对策,以提供一些借鉴。并且根据我国的形式对我国失地农民就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2 失地农民及就业现状分析

20、2.1 失地农民的总体及保障情况2.1.1 失地农民的总体情况千百年来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就像唇与齿,无法让他们分开。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我们把实现小康社会的希望放在走城市化道路上时,城市化、工业化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必然掀开新的篇章。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改变了土地上千百年来的生产方式,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指农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耕种面积少于0.3亩的统称为失地农民。表2.1 中国2003-2007年农业就业量及构成比例项 目20032004200520062007农村人员合计(万人)第

21、一产业3654635269339703256131444就业人员构成(合计=100)49.146.944.842.640.8 资料来源:2008年国家统计年鉴 失地农民的数量,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0.7亩。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250-300万亩,如果按人均1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250万到300万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如上图仅以03-07年为例,农业就业总人数在逐年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的比例在直线下降,并且就业人数也在每年锐减。多数农民因此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

22、法占用的耕地。为了保护耕地,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了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农地转非农使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用地,采取了许多变通性办法,但是违法征占土地屡禁不止。图2.2 中国2003-2007年农业就业量图 (万人)资料来源:2.1.2 农民失地保障的现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有着深厚的“恋土情结”。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能够提供农民生活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它能体现一种身份和存在方式。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益,导致了失地农民权益的丧失。首先,农村土地承包法强调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性、排他性和自主性,把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权、收益

23、权、继承权等权益赋予了农民个人,这意味着国家从法律层面上把土地的财产权赋予农民。因此,失地对农民来说就是失财,是失去家庭中价值最高的一笔财富,是30年不变的家庭承包经营权。其次,农民可以自己经营土地获得净收益,而且还可以把土地出租给别人经营直接收取地租。无论自己经营还是转让土地的使用权,都使土地的直接经济收益得到实现。再次,随着土地资源的短缺,人地矛盾的加剧,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增值效用将逐渐增大,土地的含金量也将越来越高,农民通过投资土地所获得的收益也将日益显化。而随着土地被征用,农民也就丧失了通过土地获得收益的机会。2.1.3 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日渐凸现。农民基

24、本上是自我保障,其主要形式是土地保障、家庭保障,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救济。农民的养老方式也主要是土地养老、家庭养老、村集体福利养老,而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养老保障手段。农民失地后特别是农转非后,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己接近于城市居民,他们的养老保障应从以土地养老为主向以社会养老为主转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的逐步老化,农村的家庭保障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其中,作为家庭养老的主要经济基础的土地的保障功能,也呈现一种明显弱化的趋势。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我国全面正式

25、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建立的情况下,以土地承包权为主要依据的土地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及全社会稳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在目前条件下,还找不到任何一样能够取代土地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质条件。”只不过现阶段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非正规的保障,是一种不健全的保障,是一种落后的保障,是农民在社会保障缺位状态下而被迫进行自我保障的一个理性反映。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作为养老保障的基本经济基础。从社会学的经济交换角度来看,失去了土地,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就意味着失去了换取子女生活照料和经济支持的物质来源。失地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社会保障。从各地情况看,失地农民中只有极

26、少数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他们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既不享有土地的保障,也不享有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部分人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失地农民由于在就业、收入等方面的不稳定性,依托家庭保障模式越来越受到冲击。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核心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学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是14.0%-17.7%。中国农村正在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据江西的调查,每100个失地农户中有7个6

27、0岁以上的老人,老龄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多数农民缺乏投资理财意识,对土地征用补偿费如何用于养老、医疗保障缺乏长远的考虑,大多会在几年内很快用完,今后的生活来源没有了着落,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隐患。2.2 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情况2.2.1失地农民收入以失地房租为主失掉土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土地对农民来说,己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含义,而有了全新的内涵。它不仅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生产资料,而且是许多农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许多农民失地并不是单纯失地,它至少包含着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失掉最宝贵的家庭财富。现在的土地制度对农民来说,不再是过去的虚拟而不确定的“集体所有

28、制”,而是“30年不变”的家庭承包制。以陈标金,李大胜的调查为例,在江苏地区失地农民劳动力仅有15.2%还能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在家乡转业为二、三产业的占27.3%,外出打工的占24.8%,闲赋在家没有就业的高达31.7。图 2.3 失地农民就业去向 (比例%) 数据来源:陈标金,李大胜.江苏省失地农民就业去向调查.2006同时,失地尤其在新的政策的下,十七届三中全会国家从法律层面上把上地的财产权赋予了农民,更多的农民拥有了更多的土地权利。在近一年来就业前景不乐观的情况下,本来竞争就更加激烈,农民更是没有觉定性的竞争力,所以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选择在家以有限的失地房租作为主要的家庭经济支撑。2.2

29、.2 农民失地后就业意愿强烈虽然在被征用土地之后,失地农民得到了部分补偿。但是征地补偿款经过层层截留,农民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的补偿款。有的地区村集体经济的领导班子比较好,每亩地能发给3万-4万元的补偿款,有的则是每亩地300-400元,有的甚至没有,相差比较大。在调查中,失地农民认为征地补偿费用低的占到83.7%,其中认为征地补偿费很低的占33.6%,认为较多的只占到1.5%。认为征地补偿费用不能满足正常家庭开支的占大多数,目前的社会保障水平不能完全满足失地农民的生活需要,大多数人都表示对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生活,大部分失地农民都有强烈的就业愿望,希望从事工作的人中

30、想到城市里打工和乡镇企业工作的人数占相当多数。当然,想要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质的生活品质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进城务工绝对是个最佳的选择,但是紧张的生活节奏,全新的人情世故和周遭人思维方式的突然转变,失地农民需都要在城镇内短时间内适应。2.2.3 大部分失地农民没有参加就业培训以敖浩翔对宜宾市翠屏区失地农民问卷调查数据为例,66.5%的失地农民没有参加就业培训,而且有77%的失地农民工作并不是在培训之后找到的,只有23%通过培训找到工作。但是,85%的失地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就业方面的培训,只有15%的人不愿意参加就业培训。对于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71.2%的人认为培训内容没有用处,有的培训项

31、目如焊工和文秘等,与市场需求不挂钩,参加了培训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18.6%的人不愿意交培训费,6.8%的人认为培训地点离家太远,3.4%的人认为培训时间不合适。根据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在被迫进入城市务工的时候,就已经认定自己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种劳动不需要过多的知识积累和劳动技能,只要吃得了苦,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就可以了。接受培训既耽误时间精力,又不会得到应有的成效。所以,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3 失地农民就业难制约因素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低效率,即市场本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使市场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价格的形成既不等于该商品的边际社会收益,也不等于该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与市场的价格形成规律相违背。在市场竞争处于正常状态下,市场价格能发挥它的调节作用时的均衡价格,不仅使市场需求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