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25.31KB ,
资源ID:1784650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8465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7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讲义+练习 7Word文档格式.docx

1、”曰:“然则师愈与?“过犹不及。”(11.1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4.10)“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民鲜久矣鲜:_(2)师也过,商也不及 过:(3)无适也 适:(4)义之与比 比:(5)不得中行而与之 与:答案:(1)缺少(2)过头(3)亲厚(4)靠在一起(5)交往2翻译下面的句子。(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译文:_(2)然则师愈与?(3)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2)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3)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要

2、义探究3如何理解文中的“过犹不及”?点拨:“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4中庸之道是不是圆滑的处世方法?中庸之道是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特点是折中、适当、不走极端。讲中庸,不是搞平均,不是放弃原则调和矛盾。在孔子时代,它既不同意保守,又反对激进,提倡用“仁”“义”来稳定社会,这就是极为明确的主张和原则。“圆滑”是没有任何原则,人云亦云,不讲是非,只讲迎合一方。有无“原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5狷狂者是讲求中庸之道的人吗?为什么?不是。因为狂者志向

3、远大而不切实际,狷者性情偏急而为人正直,不流于世俗。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面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合乎中庸。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68题。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6翻译下面的句子。(1)礼之用,和为贵。(2)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_(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2)只知和谐为贵而一味求和,不以礼仪加以节制,那也就行不通了。(3)君子和谐而不同一,小人同一

4、而不和谐。7如何理解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的观点?礼要达到的目的是和谐。“和为贵”之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为贵”的标准就是“礼”,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则、立场。坚持原则,和而不同,才能求得双赢。8“和”与“同”有什么区别?君子和小人是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和”指对立中的统一。“同”指无差别的同一。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独立思考,而不能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他们通过交流,能够“求同存异”,达到和谐的效果。但小人表面上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其内心却不能与别人保持

5、融洽友好的关系。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912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乡原,德之贼也。”(17.13)9翻译下面的句子。(1)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乡原,德之贼也。(1)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2)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破坏者。10孔子为什么说被一乡的人喜欢或厌恶都不行呢?一乡的人都喜欢他,他可能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乡的人都厌恶他,他可能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的人,不一定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时,我们才可以肯定他是一个真正的好人。11孔

6、子针对子贡提出的“乡人皆好之,何如”这一问题,提出的对人进行正确评价的原则是什么?这有何现实意义?对一个人进行正确的评价,其实并不容易。但在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的意见是应当的,也是判断一个人优劣的依据之一,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群众的评价叫舆论;舆论不一定是是非善恶的标准,因为群众可能受政治家的煽动,或受商人的诱惑,更何况群众也分好坏人呢。孔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识别好人与坏人有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能跟着舆论跑,要兼听,不要偏听;它告诉我们民意是政治,不是真理,群众说了算,绝不能滥用。1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乡原”之人,看

7、上去忠厚老实,实则与坏人同流合污、阿世媚俗;“乡原”之人,表里不一、四面讨好、自私伪善;“乡原”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毫无原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315题。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7.24)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君子亦有恶乎 恶:_(2)恶居下流而讪上者 讪:(3)恶果敢而窒者 窒:(4)恶讦以为直者 讦:(1)憎恶 (2)毁谤(3)阻塞不通(4)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14翻译下面的句子。(

8、1)恶称人之恶者。(2)恶勇而无礼者。_(3)恶不孙以为勇者。(1)憎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2)憎恶勇敢却没有礼义的人。(3)憎恶把不知谦退当作勇敢的人。15孔子和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分析。孔子、子贡的言论符合“中庸之道”,指出做人处事要守正不偏,无过与不及。孔子“恶”人违背仁德,偏离“中庸之道”;子贡“恶”人混淆虚伪与仁德,假托“中庸之道”。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乡原,德之贼也C赐也亦有恶乎 D恶不孙以为勇者解析:选CA项,“知”通“智”;B项,“原”通“愿”;D项,“孙”通“逊”。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至

9、(达到极点)矣乎然则师愈(严重)与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厚)也,无莫也C义之与比(靠在一起) 小大由(遵从)之D乡原,德之贼(破坏者)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选AA项,愈:强,胜过。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恶不孙以为勇者 B不以礼节之C恶果敢而窒者 D君子和而不同选CA项,以为:(古)把作为/(今)认为;B项,礼节:(古)两个词,礼仪节制/(今)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C项,古今同义;D项,不同:(古)不等同,不混同/(今)不一样。4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乡原,德之贼也其不善者恶之B知和而和 君子和而不同C师与商也孰贤 狷者有所不为也D

10、君子之于天下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选D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B项,连词,于是,就/连词,却;C项,为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为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D项,介词,对,对于。5选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A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B义之与比C为国以礼D敏于事而慎于言选A例句和A句都是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做事要把握好度,要恰到好处。B孔子认为君子与别人相处,不比亲疏,只比道义。C礼和德不同,不是个人修养。礼的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处理差别,

11、建立“和”的秩序。D果敢却固执不通,勇敢而不知谦退,违背“中庸”的处事原则,所以孔子和子贡憎恶这样的人。选B“不比亲疏,只比道义”错,应是“既不亲近哪个,也不疏远哪个,只和义在一起”。二、论语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8题。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孔子论语)7前两则材料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前两则共同的关键词是“和”“同”,主要关键词有“君子”“小人”“和”“不和”等,联系论语中要求背诵的语段,再结合语段的思想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

12、而不和。8结合上面材料,简述你从中得到的启发。答:_前两则材料教人如何做到“和而不同”,这是与小人的“同而不和”相对比后得出的结论。第三则材料强调“礼”的作用,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和”,里面包含着“中庸”思想。与人交往时要做到“和而不同”,既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要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不必苟同于对方。为和而和是无原则的调和,要以礼为原则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910题。9请写出两个体现孔子中庸之道的成语。_不偏不倚 不瘟不火 不即不离10结合这两则文字,说说“民鲜久矣”的原因。统治者考虑自身利益时过于张扬,未能在自身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寻求出一种平衡关

13、系,因为统治者缺乏“中庸”这一至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廉耻清顾炎武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

14、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

15、将,三约止欲将。”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 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注之推:即颜之推,北齐文学家。小宛: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是一首父母离世后劝告兄弟小心避祸的诗歌。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至于悖礼犯义悖:违背B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 微:衰弱C弃礼义,捐廉耻 捐:放弃D三约止欲将 约止:差不多选D约止:克制。12下列各组句子

16、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不耻则无所不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鸡鸣不已于风雨 徘徊于斗牛之间C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悉以金马还之 秦亦不以城予赵选AA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项,均为介词,在。C项,均表停顿语气,不译。D项,均为介词,把。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廉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无耻是不廉洁的根源,尤其是士大夫的无耻,那就是一种国耻。B颜之推对齐国的士大夫教育孩子的方法持否定态度,那是他认为孩子们要有出息就不该去做官。C不顾廉耻,历代都有。朝廷通过教化,让士人养成知廉耻的优良的节操,天下就有了美好的风俗

17、。D后汉书中所记的张奂是个廉洁的人,他把羌人送的马匹和金子悉数退还,使威望教化得到了发扬。选B颜之推不是反对孩子做官,而是不愿意让孩子凭借一些小技艺向权势者献媚而做官。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人 而 如 此 则 祸 败 乱 亡 亦 无 所 不 至 况 为 大 臣 而 无 所 不 取 无 所 不 为 则 天 下 其 有 不 乱 国 家 其 有 不 亡 者 乎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文中的虚词“则”“亦”“况”等,以及“无所”“其有”等句式结构

18、特点,是断句的重要依据。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2)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1)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2)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参考译文: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没有一样不会到来;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能

19、以无耻为可耻,就能免于羞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诡计耍奸巧的人,耻对他们是无用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放弃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在风雨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章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服侍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做。”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进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