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9 ,大小:626.42KB ,
资源ID:178421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8421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Word下载.docx

1、 时间序列:时代背景及随时间的发展变化。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历史性。(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科学的不同地理现象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区域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结构:区域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区域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特点。(三)综合性:横断学科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地理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案例: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世纪。在早期的煤炭炼铁时代,钢铁工业

2、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钢铁企业靠近大煤田,如德国的鲁尔区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钢铁工业改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区位,钢铁企业转向靠近大铁矿,如我国的包钢、武钢、鞍钢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钢铁工业转向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便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上海宝钢的区位选择就是一例。钢铁工业的临海型布局拉动了相关的电力工业、机械工业、汽车工业等工业部门在沿海港口地区的聚集,形成大型沿海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甚至不惜投资向海上扩大用地。四、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结构1、 联系实际说明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 举

3、例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产生:1)古罗马埃拉托色尼(地理学之父):geo-graphica,西方地理学概念的起源。2)古希腊希洛多德(历史学之父):地理学是以空间差异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地理学核心思想3)古代中国4)中世纪德国地理学大师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代表作宇宙,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李特尔(Carl Ritter):代表作地学通论,“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2、古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1)未形成独立学科(

4、2)知识的积累和记述,解释性学科(3)人地关系思想萌芽(4)已有实际应用(5)发展过程曲折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背景地理大发现和地理探险科学革命其他学科的发展(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特点1)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2)与工、商社会相适应的知识形态,以对地球表面各种现象及其关系的解释性描述为主体;3)概念体系渐趋完善,学科分化也日益精细;4)主要研究范式:地表形态与景观、人与环境关系、区域类型与结构、空间关系;5)相应地有四个学派和传统:地学传统与自然地理学派、生态传统与人地关系学派、描述传统与区域学派、空间传统与区位学派。(三)各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现代人

5、文地理学的发展1、区域地理学派regional geography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2、文化地理学派cultural geography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3、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humanistic geography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4、计量-空间地理学派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

6、graphy代表人物很多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5、激进主义地理学radical geography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6、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feminist geography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7、后现代地理学post-modernism geography索哈(E.Soja)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二)现代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1、新的的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2、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3

7、、新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三)西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向多样化的人文地理学:制度-文化转向( institutional-cultural turn)-关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关注文化的根植性。“研究别人的观点” eg:西方城市中的水,中国园林中的水“分析真实与符号” eg:人们视觉中的“美”与真实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的美?“认识世俗与神圣” eg:解释西藏 “与现代主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逻辑”。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中国古代人文地理学1、中国古代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及因地制宜思想等;区域人文地理知识

8、的积累;反映在史书,地方志及游记中。 殷周易经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有山、川、原、濕,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人地关系思想:孔子主张“畏天命”,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方法论:以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来解释地理现象。 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区划的著作。 战国时代的管子地员探索了中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著作。 在方志、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进行的实地考察和描述性记载,以徐

9、霞客游记最具代表性。2、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特点:1) 始终保持自然、经济、人文统一的传统,未经历西方那样的学科分化和还原论分析方法发展;2) 科学基础薄弱,文学传统深厚;3) 朴素唯物辨证法的哲学思想基础;4) 为国家政治、军事、财政、外交服务的“经世致用”传统;5) 虽然强调“究天人之际”,但缺乏对自然规律的探讨。(二)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引进与发展1)落后于西方2)知识积累有新进展3)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4)方法更加科学实用5)为以后的发展作准备西方学者促进了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 来华考察:德国的李希霍芬,俄国的谢苗诺夫天山斯基、奥勃鲁契夫、科兹洛夫和普尔热瓦尔斯基,美国的亨廷

10、顿、庞佩利、维利斯,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国的麦克唐纳、布朗、海登、布拉德和罗士培,法国的勒克莱尔、兰登诺、戴普拉,日本的西德二郎、福岛安正、小川琢治、横山又次郎、小藤文次郎,等等。 来华任教:美国学者葛利普、葛德石,德国学者克勒脱纳、卞莎和费思孟。中国学者的工作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定了基础: 张相文: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倡议贯彻“学以致用”的地理学思想,开拓了中国地理教育,1909年在天津创立了中国地理学学会。 竺可桢:1921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大学地学系,中国近代地理学主要开拓者,开创中国气候区划研究,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开拓者。 丁文江“关于中国人文地理”、翁文灏“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张其昀

11、“中国土地人口新统计”等围绕人地相关理论: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研究。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胡焕庸线”。“江苏省之农业区域”和“中国之农业区域”-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开山之作。 李旭旦“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周立三“农业地理”、吴传钧“中国粮食地理”和“中国稻作经济” :对人地关系研究和人文地理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美锷:1945年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地理学要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服务,地理学要解决重大经济建设问题。 1940年代黄国璋、李承三、林超先后组织多专业的嘉陵江流域、汉中盆地、大巴山区、川东地区等区域的综合性地理考察,考察报告以专刊形式出版,是近代中国区域地

12、理的经典之作。(三)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491980年19801990年:从取消到复兴、创新1990年以来:(1)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2)开展大量实证研究(3)中国特色理论创新(4)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信息库。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新特点和新变化?2、试比较中国与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内涵与特点什么是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有何特点?一、人地关系的内涵1、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2、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

13、和人文地理环境3、人地关系: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二、人地关系的特点动态性多样性相对性第二节 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流派的总称。1、如何正确理解人地关系决定论、可能论的主要观点?2、试从人类意志决定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其主要观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正确认识人类意志决定论有何重要意义?3、什么是人地关系协调论?举例说明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的复杂性。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一、人地关系决定论(一)(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1、背景(1)经验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

14、心理和行为的影响(2)社会背景早期自然崇拜对中世纪黑暗神权的反叛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危机论(3)科学背景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说2、主要观点(1)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2)分类气候决定论地貌决定论土地决定论天文决定论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决定论(3)历史渊源古希腊时代亚利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政治学;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18441904年),人类地理学(4)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

15、类的命运”。3、评价(1)积极意义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2)危害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自然宿命论助长种族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3)启示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工业革命后开发利用自然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取得经济、政治重大胜利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柱国战败全世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夸大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曲解人定胜天论2、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环境感

16、知决定社会发展渊源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1)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产力否定自然地理学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程度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三)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传统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十里不同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现代社会文化的趋同,“千城一面”现象二、人地关系相关论社会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和

17、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2)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和复杂性人地关系的变动性,建立或然论的人地关系(一)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1、观点: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2、代表学者: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20世纪初提出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

18、能性的基本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在人地关系方面,“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决定论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发展(2)局限性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杂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二)适应论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英

19、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18801947年)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2)人类生产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象(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4)人类政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三)人类生态学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8771960年)生物学借用“生态”术语关注生物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社会学将“生态”还原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

20、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三、人地关系协调论(和谐论)1、经验背景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人地和谐的民居水利工程华人融入海外社会生态农业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2、社会背景各国关注人地关系: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如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3、科学背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二)观点人类社会

21、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人地巨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代表学者与论著庄子齐物论李特尔M.J.怀特吴传均(三)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结构2、局限性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证案例尚不多3、启示人地关系是可以协调的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案性、创新性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黄石国家公园: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总面积约8889km2。善待“自然灾害”:火来了让火去烧,不救火;水来了让水去流,不抗洪。火:大自然新陈代谢的工具1、淘汰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2、某些

22、物种借助火才能迸开发芽。3、焚烧过的土地更加肥沃,更利于树木生长。4、周期性的大火可以帮助树木治病除害。水:1、枯枝落叶的河水是各种水生物最好的生存环境:不清除阻挡公园河流枯树或落叶。2、洪水是自然生态循环的一个链条,不能随意割断。不抗洪防洪,让洪水从河道中自然冲出,即使冲坏道路、房屋。许多简单的自然现象背后隐藏着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类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冠以“灾害”之名的自然现象,是良性循环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如何看待“沙尘暴”?世界文化遗产圆明园遗址的保护两种观点的冲突:保护与修护(重建)修护:2002年国家文物局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搬迁园内住户及单位,拆迁后的用地严格按原样恢复;恢复圆明园遗址公园

23、的山形水系、植物景观等;恢复完善三园的道路系统;清除园内垃圾,拆迁所有地上物,恢复地形地貌保护:百年积淀的生物多样性自然之美+历史遗址的沧桑感。1)历史价值“遗址”是最重要的价值,复建就是摧毁圆明园,摧毁它作为不可再生“遗址”的真正价值。2)生态价值近百年的自然状态形成北京地区丰富的野生植物、野生群落,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价值。要保护园内的天然植物景观,保留生态真实性,稳定整个园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世界各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中不同的观点:意大利:与遗产的消失抗争。先进的文物修复技术,但文物修复部分与原有部分明显区分。美国:昔日重现。对待各种保护方法态度开放。藏之名山、新旧并存、仿古重建、住人、空置等

24、等。目的:将历史的现象保存,让现在的美国人了解过去的美国是什么模样。日本:注重文物的保护性修复。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修旧如旧。澳大利亚:改造再利用。许多传统建筑,保留原有立面、基本结构,对内部进行创造性的改造,而加以重新利用。四、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环境感知: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由于受环境及文化的影响,在头脑中必然形成一种对环境的印象。即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环境感知随着环境的变化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受环境影响,又影响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对自然灾害的感知移民的环境感知

25、案例:中国人的环境偏好中国原始人类的“满意生态环境”元谋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400170万年):元谋盆地东山麓山丘上蓝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阶段,距今约100万年):灞河谷地,位于关中盆地的东南隅山顶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年):周口店,华北大平原西北侧山麓的龙骨山1、边缘结构和边缘效应(1)边缘结构:山地与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边缘带上(2)边缘效应:自然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了望-庇护”的便利性围猎和防范的有效性:存在山崖、河流等天然障碍2、闭合与尺度及其隔离效应(1)闭合与尺度:边界明确、尺度适宜的生活空间山间盆地、谷地或大平原之角隅在临近大山而又相对独立的小山丘上,高度和面积都有限(

26、2)隔离效应:有限的范围可以排除潜在的危险。生活空间的确定性和整体感,对种群的生存和延续十分重要。3、豁口及走廊结构及其效应(1)豁口及走廊结构:闭合空间具有一些与外界联系的豁口;豁口沿谷地延伸,成为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的走廊。(2)效应:动物迁徙的通道,原始人迁徙的通道有效地阻止侵入河谷走廊提供生存所必须的水源和丰富的采集资源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日常行为中的理想环境:影响日常行为模式对“边缘”环境的优先选择:草地-树丛边缘、水-陆边缘及广场边缘对便于了望和庇护环境的偏好对走廊和便于窥视或非法出入的豁口的偏好理想“风水”环境模式:居住模式“风水说”的环境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理想状态:“玄武垂头(穴在山脉止落之处),朱雀翔舞(穴前明堂水流屈曲),青龙蜿蜒(左侧护山回环),白虎驯俯(右侧护山抱怀)”具体:建筑选址在山脉止落之处,背依山峰,面临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气”;左右护山绕抢,前有秀峰相迎。理想景观模式:宗教、神话、艺术作品昆仑山(仙境):高峻山体,洪涛深渊所环,非羽仙不能到。蓬莱(仙境):海中之岛,海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