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4.45KB ,
资源ID:1783215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8321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环境灾害面面观地震问答资料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环境灾害面面观地震问答资料Word格式.docx

1、6.何謂局發、小區域、稍顯著地震及顯著地震?為區分有感地震之大小,我國依最大有感距離分為:* 局發地震(local earthquake):最大有感半徑小於一00公里。* 小區域地震(small-felt-area earthquake):最大有感半徑從一00 公里到一九九公里。* 稍顯著地震(moderate earthquake): 最大有感半徑從二00公里到 二九九公里。* 顯著地震(remarkable earthquake): 最大有感半徑三00公里及以 上。7.何謂地震序列?相同地震發生特性(如時、空)之地震,依其發生時間先後排列,即為地震序列。而所謂同一系列之地震,係指發生位置鄰

2、近,時間上連續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餘震;其定義又分別如下:* 前震(Fore-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於主震之前發生的地震稱 之。唯有時前震為時甚短,且不顯著。* 主震(Main-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規模最大者稱為主震;若最 大者有兩個,則先發生者稱為主震。* 餘震(After-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後發生的地震稱之。8.何謂假地震?人類對大氣運動遠較對大地運動敏感。有許多低頻率聲響往往可以被感到,卻不能真正聽到,而被誤以為是地動。此種擾動稱之為假地震(pseudoseisms)。如一九三0 年一月廿八日晨,美國加州南部居民感覺一連串輕微地震,伴隨低沈

3、的隆隆聲,門窗格格作響,事實上這是遠在一五0哩外的戰艦試射所造成的假地震。9.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地震波依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體波(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之不同又分為:* 波(縱波或壓縮波):性質與音波相似,質點運動和波傳播方向一 致,速度最快。* 波(橫波或剪力波):質點運動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產生一上一下 或一左一右的振動,速度次之。* 表面波(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主要可 分為:*洛夫波(Love wave):質點沿著水平面產生和波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雷利波(Rayleighwave):質點在平行於震波傳播的垂直面上,沿著

4、 橢圓形軌跡震動。10.地表振動與地震波之關係為何?地震發生時,在震源引起的擾動以彈性波自震源向四面八方傳播,經過地球內部或沿地球表面傳播,產生體波和表面波。如果先不考慮地震波動的衰減與幾何擴散特性,那麼在地表所感受到的振動應該是先由波引起的短週期上下振動,隨後為由波引起的短週期水平振動,最後是由表面波引起的長週期振動。但是,由於地震波的能量一方面會因幾何擴散而分散到空間中,當地震波傳得愈遠,其單位體積內的能量愈少,因此距離震源愈近的地區所感受到的振動愈大;另一方面地震波的能量會因岩層之間的摩擦阻力作用而衰減,當地震波穿過地層愈久,衰減得愈多,而且以波的衰減量最大,因此淺層地震的地表上下振動較

5、為明顯,而深層地震的地表上下振動常衰減到不易為人所察覺。此外,在地質鬆軟的地區,常由於地震波的重複反射引起限波共振現象,使得地表振動程度更加嚴重。11.何謂規模?規模(Magnitude)是用以描述地震大小的尺度,係依其所釋放的能量而定,以一無單位的實數表示。12.如何計算規模?目前世界所通用的地震規模為芮氏規模(ML),乃美國地震學家芮氏於一九三五年所創。其定義為:一標準扭力式伍德一安德森地震儀(Wood Andersontorsion seismometer)(自由週期0.8秒,倍率二千八百倍,阻尼常數0.8)在距震央一百公里處所記錄的最大振幅以微米(Micron, 1 0.001pmm)

6、計的對數值。其計算公式為:MLlogAlogA0 式中A標準扭力式地震儀,在某觀測站所記錄之最大振幅(以為單位)。A0距離修正量;當標準扭力式地震儀於標準地震 (ML = 0 所記錄之最大振幅。除了芮氏規模(ML)外,尚有體波規模(mb)及表面波規模(Ms)。體波規模是根據體波之振幅()及週期()而定,其關係式為:mblog ( / ) +()式中()為距離修正量。表面波規模是根據表面波振幅(A)及週期(T)而定,其關係式為:Mslog ( /)+alog+ 式中為距離;,為區域性常數 13.各種地震規模的計算值都是一樣的嗎?各種地震規模因量度方式不同而有不同的數值,但皆在表示該地震所釋放出的

7、能量之多寡,所以各種地震規模間皆有關係式可供互換。14.地震規模與所記錄到的最大振幅之關係為何?根據規模之定義,其與最大振幅之對數值成正比,故規模每增加一個單位,表示記錄的振幅大十倍。15.地震規模與釋放能量的關係為何?根據地震學家古騰堡(Gutenberg)之公式:logE11.81.5ML 可知規模每增加一個單位,其所釋放的能量約增大三十倍。16.地震規模愈大,是否災情愈大?原則上,同一地區之地震規模愈大其所可能導致的災害應該愈大。就地震而言,它即是一種能量的釋放,然後以波的形式向四方傳播。傳播途中,能量會因摩擦、吸收等而衰減,又因各岩石的物理性質不同,能量、振幅等衰減也因而不同(後者是較

8、小的因素)。是故在有效距離內,規模愈大,災害也愈大是不可否認的,而且深層地震所造成的災害遠比淺層地震造成的災害為小。17.試問規模多大的地震才會引起災害?通常地震規模愈大,它所釋放的能量亦愈大,當然所導致的災害也愈大,但仍須視震央與人口的稠密地區的遠近而定。一般地震規模在二點五或以上的地震才能感到;在四點五可能有局部輕微的災害;在七以上時必定會造成重大的災害,而全世界的地震站都可以記錄到其地震波。當然,一如前問,仍應視震源深度而定。18.規模八點二的地震威力有多大?如果以轟炸日本廣島的原子彈作為比較的標準來看,規模八二的地震,它的能量相當於一千個同類型原子彈的能量。19.如何以地震規模區分地震

9、之大小?地震之大小若以規模區分,則規模小於者稱微小地震,等於或大於而小於者稱小地震,等於或大於而小於者稱中地震,等於或大於者稱大地震。20.何謂震度?震度(intensity),是表示地震時地面上的人所感受到震動的激烈程度,或物體因受震動所遭受的破壞程度。現今地震儀器已能詳細描述地震的加速度,所以震度亦可由加速度值來劃分。震度級以正的整數表示之(見世界各國地震震度分級比較表)。中央氣象局地震震度分級表 震度名稱震動程度 我國現用日本氣象廳震度階震度階1949年無感地震儀有記錄,人體無感覺。0.8gal以下微震人靜止時,或對地震敏感者可感0.82.5gal到。輕震門窗搖動,一般人均可感到。2.5

10、8.0gal弱震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懸物8.025.0gal 搖擺,盛水動盪,靜止汽車明顯搖動,中震房屋搖動甚烈,不穩物傾倒,較2580gal 重傢俱移動,可能有輕微災害。強震牆壁龜裂,牌坊 囪傾倒,駕駛80250gal 汽車者可感地動,重傢俱可能翻倒,設計不良之建築有相當損壞,大多數人因驚嚇而感不安 烈震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地層斷陷250gal以上 250400gal ,重傢俱翻倒,駕駛汽車者嚴重受擾,井水發生變化,地面顯著400gal以上 裂開,地下導管破裂,建築基礎可能破壞,鐵軌彎曲。備註:震動程度以地表面為準。21.何謂等震度線?一般而言,距離震央愈近,震度愈大,其破壞力亦愈強。因

11、此,同一地震,因觀測地區之不同,震度亦異。如將一已知地震,震度相等各地所連之曲線,稱為等震度線。等震度線之形狀可能呈圓形,但若地下的地質結構特異時(例如:盆地),則可能呈不規則狀。22.等震度圖有何用途?一般而言,震央附近的震度最大,所以從等震度圖可略知震央位置,而且從等震度線的分布圖可預估地震災害的情形。23.如何藉震度圖決定地震之深淺?若震度自最大值向外迅速遞減,則震源較淺;反之,如自最大值向外緩慢遞減,則震源較深。24.如何觀測地震的發生?偵測地震的儀器稱為地震儀。連結許多測站形成地震網,可用以計算地震的發生時間、位置及規模。25.何謂板塊運動?板塊構造學說(Plate tectonic

12、s)主要在說明目前發生在地球上層的構造及解釋 地震發生之原因。地球的最外部為冷而硬的可移動之岩石,稱為岩石圈(lithosphere ),其厚度平均約一百公里,岩石圈之下為軟流圈(asthenosphere)為黏度高的液體物質所組成,在高溫、高壓作用下而成可塑性,使岩石圈漂浮其上。板塊構造的基本觀念是將岩石圈分成數個接近剛性之板塊,包括較大的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及南極洲板塊和數個較小之板塊(見附圖),板塊受到張力、壓力、重力及地函對流的作用,不同的板塊之間每年以數公分的相對速度緩慢移動,大部分的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便由於相鄰板塊之互相作用而發生。板塊交界處主要有

13、三種型態:* 分離板塊交界處(divergent boundaries):代表地殼引伸拉裂的現象,在中洋脊(mid-ocean ridge)處相鄰的兩板塊互相分離,而產生新的岩石圈,其材料來自地函的上部,係經熔融作用而產生。地殼在這裡由於張力作用向兩側擴張延伸,沿著發散交界處常有地震發生,其震源深度多在一百公里以內。* 聚合板塊交界處(convergent boundaries):在這交界處兩板塊相互碰撞,較 重者插入較輕者之下方(約以3045之傾角),使老的岩石圈消失而回到地函中,這插入的部分叫隱沒帶(subductionzone)。由於兩板塊間的相互磨擦,所以沿著隱沒帶可以不斷地發生地震而

14、造成一地震帶,其震源深度可從很淺到大約七百公里左右。台灣花蓮附近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聚合板塊交界處所以地震非常頻繁。* 守恆板塊交界處(conservative boundaries):不產生新的岩石圈也不使岩石圈消失,相鄰兩板塊彼此橫向移動磨擦,而產生震源深度較淺之地震。台東縱谷斷層即為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守恆板塊交界處。26.何謂地震帶?依據過去觀測經驗,大多數地震多呈帶狀分布,稱為地震帶。其主要者如下:* 環太平洋地震帶(circum-pacific seismic zone):在太平洋周圍沿大陸邊緣。西從阿留申群島起,經千島群島、日本、琉、台灣、菲律賓、印尼至紐西蘭。

15、東從阿拉斯加起,經北美和中南美洲西海岸,直至安第斯山南端。* 歐亞地震帶(Eurasia seismic zone)或稱地中海地震帶(Mediter raneanseismic zone):從地中海北岸開始,包括意大利半島、西西里島,經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直至我國康藏邊境。此帶又分支伸入新疆,轉甘肅、陝西。* 中洋脊地震帶(mid-ocean-ridge seismic zone):在各大洋洋脊處,如大西洋、印度洋、東太平洋、北極海等洋脊、海嶺等。27.我國地震活動之分布情形如何?我國地震活動亦呈帶狀分布:* 青藏高原地震帶:此帶包括範圍較大,南起喜馬拉雅山,北到祁連山、阿爾金山

16、,東至川西、滇東,西到帕米爾。又可再細分成三條大致平行的東西轉南北向弧形地帶,即: 甘、川、滇地震帶, 西藏橫斷山脈地震帶,及 喜馬拉雅地震帶。這些地區的大地震活動最旺盛。* 天山、阿爾泰地震帶:此帶屬於天山一貝加爾地震帶的一部分。自蘇俄中亞細亞東部開始,經新疆北部,往東至貝加爾湖東北。此帶之地震活動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帶。* 華北地震帶:此帶震央主要分布在陰山以南,秦嶺以北,賀蘭山以東。* 台灣地震帶。28.台灣地震帶之分布情形如何?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 西部地震帶:自台北南方經台中、嘉義而至台南。寬度約八十公里,大致與島軸平行。地震次數較少,但餘震較頻繁,持續時間較短暫,範圍廣大,災情較重,

17、震源淺(約十餘公里),地殼變動激烈。* 東部地震帶:北起宜蘭東北海底向南南西延伸,經過花蓮、成功到台東,一直至呂宋島。此帶北端自宜蘭與環太平洋地震帶延伸至西太平洋海底者相連,南端幾與菲律賓地震帶相接。此帶成近似弧形朝向太平洋,亦和台灣本島相平行,寬一百三十公里,特徵為地震次數多。通常,震源較西部者為深。* 東北部地震帶:此帶自琉球群島向西南延伸,經花蓮、宜蘭至蘭陽溪上游附近,屬淺層震源活動帶。29.台灣的地震頻率如何?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的次數很多,並且經常有強烈的地震發生。依據中央氣象局過去九十年的觀測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平均每年約發生2200次地震(1991年中央氣象局地震網經過

18、更新後大幅提升偵測能力,所以19911994年之平均值增為8217次),其中多數為無感地震,有感地震每年平均約為214次(19911994年為489次)。地震發生最多是在一九五一年,台灣有感地震竟達八百五十八次之多。根據以往紀錄,災害性地震,平均每年可能發生一次。30.地震的發生是否與天氣或季節有關?許多人相信地震的發生與天氣有關,認為天氣悶熱時地震最多,但是此種說法尚無明確的科學根據。台灣地區地震的發生與季節之間的關係,依各月統計,從九月到翌年一月為台灣多地震季節,其次是六月。如果就地震地點而言,台北九月份多,六月反而少;新竹十一月最多,二、三月最少;花蓮十、十一月為最多,六、七月最少;台南

19、以十二月為最多;台東也以十二月最多。不過這種地震頻率與季節之關係並無科學理論根據。31.台灣地區何以東部地震最多?台灣東部恰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處,故其地震活動甚為頻繁,但因其多發生在外海,所以造成的災害相對地較小。32.台灣地區何以西部地震災害較嚴重?台灣西部的地震活動雖不如台灣東部地區頻繁,但因其震源較淺,且多發生在陸地,加以人口密集,所以較可能造成嚴重災害。例如民國二十四年新竹、台中烈震與民國五十三年嘉義烈震,皆造成慘重的災情。33.台灣地震危害度的分區情形如何?依據台灣地區過去的地震分布及震災損害情形,台灣地震危害度由輕至強烈分為四區(以行政區劃分):* 第一區:新竹市

20、、台中市、高雄市、桃園縣、新竹縣、台中縣、南投縣 、彰化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金門、馬祖地區。* 第二區:台北市、基隆市、台北縣、宜蘭縣、苗栗縣、雲林縣。* 第三區:台南市、台南縣、台東縣。* 第四區:嘉義市、嘉義縣、花蓮縣。34.因地震引發之地殼變動有那些現象?因地震引發之地震變動有斷層、山崩、地裂、地盤隆起、陷沒、崩崖、地下泥水噴出、井水變化等,此等現象通常伴隨大地震而發生。35.台灣大地震發生之地殼變動如何?台灣歷年來發生大地震均有地裂、山崩、斷層等地殼變動之狀況,如一九0 六年三月十七日嘉義地方烈震,產生梅仔坑斷層,長十三公里,水平變位最大為二四0 公分,垂直變位最大為一八0公分

21、,有顯著之地裂及噴泥等現象。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新竹、台中烈震,發生屯子腳及獅潭斷層,前者長十餘公里,後者二十餘公里,水平最大變位一五0 公分,垂直最大變位達三公尺,是以陷沒、山崩地裂、噴泥等現象均甚顯著。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嘉義地方烈震,雖未發生地震斷層,但有很多廣大山崩,草嶺有山體移動達二五0 公尺,落土堆積河谷,造成清水潭震生湖,世所罕見。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五日台南強震,產生新化斷層,長十二公里,水平最大變位二二0 公分,垂直為二0 0 公分,多處有噴泥及地裂現象。以上是地變較為顯著者。36.何謂地嗚與地光?大地震時常發現聲、光出現,對聲音的發生,認為可能是由彈性波而來。至於閃光,則難

22、以解釋,認為可能是斷層摩擦充電,並隨之放電或電網短路所致。37.何謂震生湖?因大地震而引發山崩,若適在河川山峽處被堵塞,則其上游水流因而儲蓄於山區,形成大湖,稱為震生湖,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四時十九分,發生嘉義烈震,濁水溪支流之清水溪上游草嶺山崩,形成長七公里,寬八0 0 公尺,深一六0 公尺之震生湖。38.發生海嘯之原因為何?一般而言,海底發生地震時並不一定會引起海嘯,但當淺層地震的規模夠大時,會造成海底地形變動,如海床垂直位移、海溝斜坡崩塌及火山爆發等現象,從而引起海面擾動而成長週期的波浪,統稱為海嘯。由於其週期較長,所以相鄰兩浪頭間之距離可遠達五百至六百五十公里,其傳播情況可見下問。3

23、9.台灣地區最嚴重的震災情形如何?過去九十年,台灣發生地震引起災害最大者是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六時二分,新竹台中烈震,震央在新竹關刀山東南方偏南三公里即北緯二十四點四度,東經一百二十點八度,發生屯子腳及獅潭斷層,前者長十餘公里,水平最大變位一五0A公分最大落差六0A公分,後者長二十公里,最大落差為紙湖至洽坑之間達三公尺,水平變位甚微,是較特殊之情況,此次地震死三、二七六人傷一二、0A五三人,房屋全毀一七、九0 七棟,半毀一一、四0A五棟,破損二五、三七六棟。40.地震對人為構造物會導致什麼損害?地震對於之畜直接造成傷害的機會不大,但對於人為構造物因受了劇烈的地震動,而致倒塌崩潰,繼而殃及人畜

24、者,損失往往非常嚴重。地震時或地震後,可能導致的損害如下:房屋建築物倒塌,尤其公共建築物如戲院、學校、醫院、市場等人口密集的地方,最易引起重大的傷亡。水壩崩潰,水庫開裂,河堤決口,致而洪水氾濫引起水災。房屋、電線桿倒塌,引起電線走火,以及瓦斯、煤氣、爐灶等失火,造成火災。公路塌方,橋樑斷裂,路面突起或下陷,造成交通阻塞,以致消防車、救護車無法出動施救,擴大災情。41.什麼叫做地震預測?在地震發生之前,能夠明確地指出地震發生的地點,地震發生的時間,以及地震的規模、震度等,這就叫做地震預測。但是,迄今為止,地震預測技術仍未完全成熟。42.地震預測之可行性如何?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要準確地預測其發生

25、時間、地點,以及其規模等,在目前似乎還不可能。現在世界各國許多專家、學者,均致力研究,也許將來有一天能夠實現。但是,由於各種地震觀測資料的日漸增多,地震災害的預估變為可能,其技術也趨成熟,將來在地震預測方面可能先做到下列各項: 可能發生破壞的地區; 破壞的大小程度; 破壞發生的機率。假定有人發表地震預測說:明天亞洲地區將會發生地震,可信嗎?它的答案是:可以相信。但是,這種預測沒有明白表示地震的震央位置、規模,以及可能發生的震度,而涵括的範圍又那麼大,這種預測顯然毫無意義。你知道嗎?花蓮地方人體感覺不到的地震(即所謂無感地震)是經常在發生的。整個花蓮地區,於民國四十年全年內,計發生有感地震六一0

26、 次,無感地震九八0 次,幾乎是天天有地震發生。如果再把範圍擴大到我們東鄰素有地震國之稱的日本,你說亞洲地區有那一天沒有地震發生?43.地震預測有那些方法?雖然人們至今對於地震發生的機制(mechanism)還沒有澈底了解,地震預測理論也還沒有充分建立,但是仍有許多嘗試性的地震預測研究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測地法 驗潮, 地殼變動的連續觀測, 地震活動, 地震波速度, 地磁及地電流, 活斷層及褶曲, 岩石破壞實驗和地殼熱流量的測定, 其他。茲選擇介紹一些重要的方法如下:測地法(geodesic method):根據過去許多紀錄,在大地震發生時地殼會發生變動,而有時會發生在地震之前。因此測量

27、地殼變動情形並研判地震前兆現象,是可以預測將否有大地震發生。例如民國五十三年(公元一九六四年)日本新瀉地區發生地震前有地盤下沈現象,因當地經常從事測量調查工作,故發現地震發生之前確有前兆現象可尋。此外,地殼發生變動的面積會隨地震規模之增大而增加,也就是說地殼發生異常變動的範圍越廣,可能發生地震的規模也越大。井水含氡量的變化:蘇俄的科學家,在加爾姆地區發現到水井中的含氡(Radon) 於地震前會增加,亦用以預測地震。氡是一種放射性氣體,科學家們認為當岩石受到強大壓力時,岩石內部產生無數微小裂隙,通常只有用顯微鏡才看得見。岩石有了裂隙之後,曝露於地下水的表面積自然也會增加,當地下水滲入裂隙之中,補滿裂開的空隙,可以接觸到較多的放射性物質,同時吸收更多量的氡。直到地震發生,岩石突然崩裂,氡的含量又逐漸下降。因此,監測井水含氡量,可以知道岩石受力情形,從而預測地震。分析天然氣含量:德國杜秉根大學的地質學家恩斯特教授,在富有沼氣的杜秉根地方從事地下沼氣含量的分析,建立了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震警告系統。在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他首次觀測到探測器 沼氣含量先增加百分之零點二至百分之二,而於經過強烈地震後沼氣含量又告下降。又發生餘震時,沼氣含量也會增加。在民國六十二年(一九七三),恩斯特教授在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的首都聖荷西擔任客座教授時,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