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3 ,大小:259.88KB ,
资源ID:178308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8308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白云乌素建井地质报告 2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白云乌素建井地质报告 2Word格式.docx

1、14363500364091202364115003436500043640851054364220364085006二、交通1、铁路:包兰铁路从矿井西部通过,包兰线的乌海火车站距矿井约36km,另外包兰铁路的运煤支线海拉铁路距西部约10km,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乌海东胜铁路从矿井南部通过,该路的公乌素车站距该矿井约8km。2、公路:G109国道从矿井南部约8km通过,矿井西距京藏高速公路及G110国道约10km,并有S215省道从矿井西部通过,矿井交通十分方便。详见交通位置图。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 本区地处桌子山背斜南部倾没端的西侧,构造较为复杂,因受剥蚀及冲沟影响,地势起伏

2、较为显著。下二叠统的厚层状砂岩,横卧在勘探区中北部,形成一条自然分水岭,将本区南北分成不同形式的两种地貌,北部为宽缓的河谷、洼地及古砾石阶地,地势较为开阔。南部由于构造复杂,剥蚀后成为岩石裸露的低山丘陵。地表高程在12351275米之间。区内无常年地表径流。雨季地表水流除补给地下水外,部分沿白云乌素沟向北西经阿布且亥沟注入黄河。沿东部南段落边界,发育着一条黑龙龟沟,向南与棋盘井沟相汇,剩余部分雨水沿此二沟,向西南经拉僧庙流入黄河。气候属半沙漠干旱大陆性气候,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据海勃湾气象站19611983年资料统计,年蒸发量3132.13919.3毫米,平均3485.1毫米。年降水量54.93

3、57.6毫米,平均158.1毫米。大气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并常以暴雨突发,形成间歇性洪流为其特征。乌海市最高气温达39.4,最低气温在-28.8。月平均最高气温在7-8月份,为26.6。最低气温是1月份,为-14. 7。每年3-5月为季风,平均风速3.1米/秒,最大风速5.4米/秒。据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q)为0.2,对照地震基本烈度8,属于强震区预测范围。1976年9月23日,在北纬395930、东经1062700的巴音木仁发生过一次6.2级地震,震源深35公里,乌海市有强烈震感。二、经济概况白云乌素煤矿位于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境内,该

4、市现已是约45万人口的中型城市,工业以煤炭、炼焦、建材为主。此外,还有冶金、化工、机械、加工、轻工等各种国营、集体企业及乡镇个体企业,经济基础较强,白云乌素煤矿的投产,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第4节 井田地质勘探工作一 以往地质工作 矿区位于桌子山煤田白云乌素精查区,该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炼焦煤资源,历年来,前人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现分述如下:1、原白云乌素区于1961年由一一七队提出普查地质报告,(附详查勘探设计),1962年9月由内蒙煤管局复审批准该报告。1961年提出详查设计后,即进入详查勘探。由于任务的变更,详查勘探于1962年中途停止,完成钻探工程量7451.87米,共43个孔

5、(在本区有16个)。1:5000地形测量及地质测量107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测量83.4平方公里。后经1962年煤炭部等五部联合通知81号文件精神复审,认为地形、地质测量及水文地质测量精度较低,钻探工程质量较差。本次精查报告仅利用其中11个钻孔,其余均有新孔给予取代。1966年初一一七队返回该区,接续已停顿的详查勘探,此次勘探历时10个月,勘探面积85平方公里,重测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图96.5平方公里,完成钻探工程量22725.04米(包括1965年以前施工的)(在本区31孔),采大样11套,抽水8段,获得精查储量79929.5万吨。经内蒙煤管局、沈阳煤矿设计院等单位初审,认为地质情况已经查明

6、。特别是先期开采地段地质构造控制清楚,主要煤层对比清楚,并掌握了其厚度变化规律。对此次勘探各单项质量的可靠程度给予肯定。对取得的地质资料认为达到精查勘探程度,可供设计部门及生产部门进行矿井设计及建设使用。2、1967年1971年,由内蒙古煤田地质117队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滴沥帮乌素精查报告。该报告由原内蒙古自治区燃化局于1976年12月组织审查,未按精查报告通过,降为详查,供矿区总体设计使用(白云乌素区利用该期钻孔22个)。 3、1985年-1987年,由117队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乌诲市白云乌素I勘探区精查地质报告。本区勘查面积35.8Km2,施工钻孔70个,工程量14825.85米

7、。其中水文孔5个,工程量1030.78米。提交A+B+C+D资源储量45336.2万吨。内蒙古自治区矿产储量委员会于1988年9月26日以“内蒙储字198852号”文批准该报告,认为可以作为煤矿建设的依据。4、2003年7月由内蒙古煤炭建设工程(集团)总公司提交的内蒙古自治区桌子山煤田白云乌素勘探区白云乌素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以内国土资储备字2003、32号文批复。二 矿山地质工作白云乌素煤矿建矿以来,为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所需,为设计部门提供更加实际的地质资料,从建井投入生产以来,做了大量地质工作:一、地质素描工作为查明本矿井煤层的实际赋存状态,对所有掘进巷道进行了素描工作,并绘制掘进巷道素描图

8、和剖面图。将掘进过程中所揭露的小断层及时地测量,查明断层性质、产状、经过填图,把所测得的资料提交采掘部门,指导生产正常进行。二、钻探工作为查明采煤工作面下部煤层的实际厚度,本矿专门购置ZBY660型煤矿专用全液压钻机进行钻探工作,给设计部门提供可靠详实的地质资料。三、水文地质工作由于矿井地表地势较陡,大气降水大部分流失,很少能补给地下,所以矿井用水主要为岩层裂隙水,涌水量不大。通过巷道揭露的实际情况,本井在裂隙发育地带和小断层碎裂带有少量涌水,涌水形势多为滴水状或淋漓状,一般不超过30天,水量逐渐变少,45天左右干涸,所以地下水对正常开采无影响。通过实测,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0m3/d,最大涌水

9、量50m3/d。第5节 矿井设计概况 一、设计概况: 该矿1995年由原海勃湾矿务局设计院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年。2006年拟扩建120万吨/年。根据本矿井主要开采煤层赋存情况,煤层厚度、走向、倾向变化较小,且距地表140190米,适宜斜井开拓,所以设计为主、副、风井(立井)三条井筒,为多水平立井、斜井联合开拓方式。根据矿井开发的外部条件,资源状况,首采区位置以及现代化矿井对开拓布置的要求和井田的几何尺寸;根据现场踏勘,结合井上下条件,设计利用原有的三条井筒。本矿井技术改造后原主提升井仍作为矿井的主提升井,井筒内铺设胶带输送机;原副井仍作为矿井的辅助提升井,井筒铺轨绞车提升。原副斜井井筒

10、内铺设动力、通信、照明电缆、消防洒水管和排水管,并做为进风井和安全出口;矿原回风立井仍作为矿井通风井,内设梯子间,作为矿井安全出口之一。根据地面工业场地的位置,技术改造后各井筒的功能,各可采煤层的赋存特点,技术改造后井下开拓大巷利用原有已形成的三条上山巷道,并对原有系统进行合理改造,技改后运输巷道仍利用原有运输上山,各煤层轨道上山仍利用原有轨道上山,并对其进行合理改造,对原有回风上山进行合理改造,形成完整的通风、运输系统。技改后三条上山巷道的布置为轨道上山布置于三条上山中部,运输上山布置于轨道上山的西侧,回风上山布置于轨道上山的东侧,三条大巷的中心间距为20m;矿井一水平布置在8煤层中,二开采

11、水平布置在16煤层,矿井投产初期在一水平8煤布置一个综合机械化工作面;在二水平16煤布置一个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整个井田划为两个盘区,矿井首采工作面布置在一盘区北部边界处,由于8101首采工作面下部9号煤层组赋存不稳定,可采面积小,煤层厚度小,开采成本较大,没有开采价值,因此对首采工作面下部9煤层不开采,移交生产时只布置一个8煤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和16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工作面,达到矿井的生产能力。二、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与井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煤炭储量、煤层赋存条件、采煤机械化装备水平等诸多因素有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按

12、照国家产业政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以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矿井为主。矿井设计能力确定为1.20Mt/a。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矿井服务年限按下式计算T=Z/(AK) =25.245/(1.201.30) =16.2a式中:T矿井服务年限,a ;Z设计可采储量,25.245 Mt;K储量备用系数,取1.30;A矿井设计生产规模,取1.20Mt/a。经计算矿井服务年限为16.2a。2、储量备用系数本矿井田地质条件比较简单,属中等构造类型,井田勘探程度高,故储量备用系数K取1.3。第6节 矿井建设情况 该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年,由原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于1995年建设,当时开拓了一条主斜井(现为副

13、井),为出煤放料用,一条立井为通风用。1996年矿井建成时正值全国煤炭行业最不景气时,所以矿井一建成即停产,2003年该矿由乌海市正兴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接管。 乌海市正兴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接收该矿后,建井工程由中铁十三局施工,于2004年4月动工,2006年9月建设完工,建井周期为17个月,改造后的矿井新建一主斜井(754m),将原主斜井改造为副斜井,并延伸至16#煤层(原井至9#煤层),至今共动用煤炭资源储量11万吨。第二章 井田地质构造特征第一节 井田总体构造特征 一、区域地层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I)桌子山地层小区(I5)。本区煤系地层之基底为奥陶系中统(O2)桌子山组,石灰岩层广泛出露于

14、区外东侧,含煤地层为石炭系(C)及二叠系(P),上覆地层有中生代三叠系(T)及新生代的第四系(Q)。见区域地层表二、区域构造桌子山煤田主要构造线方向都近于南北向。主要构造由东往西为:1、桌子山东麓大断裂:位于桌子山背斜东侧,为一压扭性逆断层,断层面向西,倾角大于50。北部称为千里山逆断层,南部扭性断裂变为多个分枝,呈扫帚状。如莫里一苛素乌逆断层、棋盘井逆断层、阿尔巴斯逆断层等。2、桌子山背科:以千里山、桌子山为主体出露长达80km。背斜轴部出露太古界千里山群,其两翼有震旦、寒武、奥陶及石炭二叠各系组成。由于桌子山东麓大断裂的切割,东翼地层保存不甚完整,且形成一个东陡西缓的不对称背斜。东翼倾角大

15、于25,西翼倾角则小于153、岗德尔西来峰大断裂:位于岗德尔山东坡,为两条压扭性断裂.此断裂北起千里沟南,经凤凰岭山、岗德尔山,在岗德尔山南半部二者分开, 岗德尔断裂拐向西南,沿老石旦井田西侧继续伸延,桌子山煤田区域地层表地 层 单 位岩 性接触关系界系统组符号厚度新生界第四系Q0-400阶地砂砾石,河床沉积以及风积沙不整合假整合整合平行不整合第三系R上部杂色砂,泥岩砂岩互层,下部紫红色砂岩中 生 界侏罗白垩系志丹群J3-K1zh625紫红色砂岩砂质泥岩底部紫红色砾岩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188杂色砂质泥岩粗、中砂岩互层直罗组J3z92-260杂色砂质泥岩砂质泥底部为砾岩中下统延安组J1-2y

16、238灰白色砂岩深灰色泥岩含煤11层。底部为中粗砂岩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200大部灰绿色,中粗砂岩下部紫红色砂岩砂泥岩互层下统T1-21755-2060暗紫色砂岩、砾岩、砂质泥岩古 生 界二叠系石千峰组P2sh85-544浅红色、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夹杂色泥岩上石盒子组Ps红褐色灰绿色砂质泥岩互层下石盒子组P1X44-231紫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山西组PS36-231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砂质泥岩及煤层石炭系太原组C2t21-144灰白色砂岩夹黑灰色泥岩及煤层深灰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含褐铁砂层(山西式铁矿层)本溪C2b3-54奥陶系上部岩段O2117-422厚层状灰岩下部岩段O129

17、0-794灰岩夹白色石英砂岩寒武系266-653厚层状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元古界震旦系Z127-694片岩、石英岩及片麻岩太古界千里山群Ar1269-2344各种片麻岩、石英岩长达65km。西来峰断裂偏向东南,长达75km,然后被第三纪地层所覆盖。4、岗德尔背斜:轴向近于南北。南半部呈现复式褶曲。东西两例均有断裂切割,致使背斜两翼保存不完整。白云乌素I勘探区位于桌子山背科南部倾没端的西侧。第二节 矿区地质一、井田地层本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新生界的第四系。下边由老至新分别叙述。(一)古生界1、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之基底。按岩性特征及动

18、物化石,分下部岩段及上部岩段。马家沟组下部岩段(O21):分布在本区东北侧煤层露头外的山上,为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质纯,含有直角石等头足类化石,厚约200m以上。上部岩段(O22):分布在本区西侧西来峰逆断层以西。原细分为苏勒太及拉什仲层,苏勒太在中南部,为深灰色薄层石灰岩。拉什仲层在中部,为黄灰绿色薄层状砂泥岩、钙质泥岩及薄层灰岩,此段仅在西来峰断层西侧有沉积。全层厚400m。2、石炭系(C)。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出露东北部及西侧中间部分。按岩性、植物化石及含煤情况分为中统与上统。上统本溪组(C2b):本组岩性以灰白色致密坚硬的石英砂岩及薄层灰黑色泥岩组成,夹薄煤12层(19#),一

19、般不可采,底部与奥陶系平行不整合的接触面上,有鸡窝状山西式铁矿,局部含铁较富,出露处已有乡镇企业在小规模开采。总观本统,虽以砂岩为主,但粒度有由下而上变细之趋势。层厚变化较大,是由当时沉积古地形所造成。全层6.61m34.63m,平均23.04m。上统太原组(C2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组成岩性为砂泥岩,煤层及中、细砂岩。根据岩性及煤层发育情况,分为两个岩段,下段含 煤丰富,含煤五层称为丙煤组。本段岩石粒度较细,含翅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上段含煤较少,煤层也薄,细、中砂岩也逐渐增多。在其中下部及其底部,在本区的中北部分,局部夹钙质泥岩及泥灰岩,其中含有网格长身贝等动物化石。本组厚度由56.5

20、7m87.04m,平均67.46m。3、二叠系(P):亦是含煤地层之一。根据岩性特征、颜色等将其分为上下两统。下统(P1):根据岩性特征及含煤情况,本统又分为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山西组(P1s):为主要含煤层段,富煤层段在本组下部,含煤稳定,中至上部含煤渐次变差。中上部多以中、粗砂岩夹砂质泥岩组成,在砂质泥岩中多有不可采的薄煤层赋存,并含有科达叶及楔羊齿植物化石。根据富煤情况及其岩性情征,将此组又分为四个岩段。下石盒子组(P1x):为灰白色巨厚层状中、粗砂岩夹少量灰绿色砂质泥岩组成。根据岩性将此组分为三个岩段。本组不含煤,广泛出露于本区中部及南部。本统厚度较为稳定,总厚在220m左右。上统(P

21、2s):为一套紫红、灰紫、灰绿等杂色砂泥岩、砂质粘土岩及中、粗砂岩组成。本统赋存于本区北部的深部,由于本统岩层胶结松软,易风化剥蚀,只在中部分水岭的山上,有零星残存。本统分石千峰组及上石盒子组,均为干旱的湖泊相及少量的河漫相沉积.全统厚510m。本系整合接触于太原组之上。(二)新生界第四系(Q):本区北部、 白云乌素沟、黑龙龟沟及其它区内小的冲沟内多被此层覆盖。北部洼地上多为黄土、亚砂土及风积砂。阶地之上为半胶结及松散砾石。河床内多为冲积砾石或砂土。井田地层的对比是根据岩性、岩相、厚度、古生物、物性及岩矿等进行的。本区的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无论从岩性、岩相、厚度或古生物上看,均和华北标准地

22、层相同或相接近。二、井田地质构造白云乌素井田为一单斜构造,和煤田总的构造轮廓基本一致,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具微波状起伏,地层倾角一般610构造的复杂程度定为二类。主要构造如下:1、断层据地质报告资料及生产实践所见,该井田内以正断层为主,大都分布在矿井南北边界,所以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F14号断层:正断层,位于井田南部边界,走向近于东西,倾向北,倾角为77-85,断距70余米,长5000m,不影响矿井开采。F26号断层:正断层,位于井田北部边界,走向近东西,倾向北, 倾角77-83,断距39m,长3000余米,自东向西延伸到井田内约2300m。因位于井田边界不影响矿井开采。F28号断层:正断

23、层,走向北西70,倾向北东,倾角69,断距4m,长1000m,延伸到井田内900m。位于井田西北角,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F38号断层:正断层,走向南西80,倾向北,倾角74,断距2m,长380m,延伸到井田内300m。该断层在矿井东北角,对采掘影响较小。F40号断层:,倾向北,倾角73,断距3m,长1000m,延伸到井田内120m;该断层在井田的北边界上,对采掘无影响。F42号断层:正断层,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64,断距3m,长550m,延伸到井田内350m;该断层在井田的西北角(8525孔南),对矿井开采无影响。F43号断层:,倾向南,倾角87,断距 2m,长700m,延伸到井田内680m

24、。该断层在井田的西南部边界。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掘进过程中揭露的所有小断层全部为正断层,小断层两翼煤层顶板破碎、易导水、伴生的裂隙较多。顶板较难管理,给采掘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是事故多发地带。过断层需增加支护设施,采掘成本也相应增加。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损失。小构造给矿井正常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危害性。附小断层一览表。序号断层号倾 向倾 角断距(米)性 质F1S45E601.0正F2S47700.75F3S25552.0F4S30502、褶皱井田内褶皱构造较发育,由西向东排列的褶曲有:S7、A6、S20、A20、S5(A:代表背斜,S:代表向斜)。其中A6、S5基本控制了矿井的构造形态,决定了

25、矿井的开拓方式,矿井的主副斜井就布置在A6背斜轴部。S7向斜位于本区西部,南北纵贯全区,轴向NW-SE,长5000余米,地表出露完整,东翼5、西翼7A6背斜位于本区中部,轴向近南北,纵贯全区,长约5050m,地表出露完整,东翼10、西翼6S20向斜:位于本区中部北侧,长1100m,轴向NW-SE,两翼倾角16A20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北侧,长950m,轴向NW-SE,东翼7、西翼 为6S5向斜:位于本区中部,南北纵贯全区,轴向NW-SE,长约4400m,地表出露完整,东翼9、西翼53、岩浆侵入体: 本矿区范围内没有发现岩浆活动迹象。4、岩溶陷落柱: 据目前勘探、物探资料还没有发现矿区内有岩溶陷落

26、柱。但据神华乌海能源骆驼山煤矿资料,海勃湾地区也曾发现过岩溶陷落柱。因此矿区在采矿活动时应加强勘探。第三章 煤系、煤层及煤质特征第一节 含煤地层及含煤性一、含煤地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2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现由下而上分别叙述:(一)太原组(C2t):组成岩性为煤、砂泥岩、中、细砂及少量钙质泥岩及泥灰岩。根据其岩性及煤层发育情况,将其分为两个岩段。1、第一岩段(C2t1):本段含煤5层,即14、15、16、17、18号煤层。在本区称为丙煤组(亦称下煤组)。16号煤层为本段的主要可采煤层,厚度变化稳定,一般北部厚,向南逐渐变薄。在本区东北部及西南部有两条方向为NW40

27、0的砂体将16号煤层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砂体的充填,上下层间距的加大,使其总厚度超越了一般规律,形成煤厚随层间距的变化而变化。16号煤层底板为灰色细、粉砂岩及灰黑色砂泥岩,其中含有翅羊齿及鳞木等植物化石。17号煤层底板有一层灰褐色粘土岩,发育较为普遍,为一层良好的标志层。18号煤层很薄,且只局部存在。这是当时沉积古地形的凹凸不平所造成。本段顶部多以灰及深灰色砂泥岩夹薄层细、粉砂岩组成,在南部形成以浅灰色细砂岩为16号煤层顶板的岩层。由于其顶部及中间砂体的存在,使16号煤层上分层被冲刷变薄,甚至尖灭。14号煤层在本段的顶部,为薄煤层及煤线,层位稳定,其顶板泥岩(局部钙质泥岩或灰岩)中含有腕足类动物化石。16号煤层厚度大,密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