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8.77KB ,
资源ID:178293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8293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走进《石鼓文》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走进《石鼓文》Word格式.docx

1、苏东坡对石鼓更是推崇备至;清吴昌硕一生对石鼓情有独钟,独树一帜。由此可见石鼓之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下面笔者就石鼓文之风格、用笔、用墨、结体、临摹、创作述一管之见。力求言简意赅,不妥处,望智者赐教! 一、风格 石鼓文书法艺术风格雄浑古朴,规严肃整,其字形结构仍有金文之遗貌。体势雍容典雅,敦厚朴实,用笔线条浑圆饱满,心平气和,笔致圆润,无明显粗细变化。其线质婉转流畅,法体端庄朴茂,方正谨严。从其用笔、结体中可窥见颂鼎、毛公鼎、大盂鼎之遗韵。石鼓文布局匀整,又趋同小篆,并与西周散氏盘恣肆率真、不拘一格之书风形成强烈对比。因金文受铜器(大小)制约,其文字相对较小,难以发挥笔性,故金文率真自然,而石鼓

2、文其字四五厘米,书写较易把控,形成其朴拙古厚之独特风格。石鼓文与东周秦公簋无论从结构之严整、线条之遒劲以及章法之中规中矩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形神皆似,习石鼓文者不可不知。二、用笔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灵魂,这话不为过。用笔技巧的高低关乎作品之雅俗。用笔技巧丰富与否,决定线条质量。难怪赵孟兆页 发出“用笔千古不易”的感叹!用笔之法千百年来历代书家皆苦心探求,寻找并确立属于自己的用笔之法,无论真、草、隶、篆、行哪一种字体皆有自身的用笔规律与方法。笔者二十余年游弋于两周金文与石鼓文之间,略有感悟。虽说石鼓属大篆体系,但我们用笔不能完全用金文笔法去表现石鼓的雄浑古朴,更不可以小篆笔法来诠释石鼓的郁勃凝重,石

3、鼓笔法应介乎二者之间,即藏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收笔斩截,取涩势,或方或圆。另在用笔节奏上应把握到位,不能过急,急则有失凝重,也不能过缓,缓则有失劲健。应处理好迟涩、枯润、露藏、粗细、急徐、方圆等关系,用心感悟。有时可适当借鉴运用行草笔法来丰富线条的灵动,使作品更加曼妙。吴昌硕一生致力于石鼓研习,颇有建树。其将石鼓文整齐严谨之外貌舍弃,取古朴雄浑之精神,创造出一种朴茂灵动、遒劲清健的艺术风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写石鼓文也应择笔。当然并非越贵越好。应选择羊毫或兼毫长锋为宜,忌锋短且硬之狼毫。因石鼓线条要求圆融委婉,硬毫无法体现,唯有羊毫可以使线条摇曳生姿,正所谓“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4、三、用墨 在书法临习与创作中用墨往往是被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说用墨技巧的高低,影响着书法的血肉灵魂与作品气韵。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尤为书艺一大关键矣”以及孙过庭书谱对“纸墨相发”、“纸墨不称”谓之“五乖、五合”,可见用墨的确不可忽视,五体皆然。那么如何让墨焕发“五彩”而变得生动呢?愚以为,每一个书家对墨的运用都有自己独特的习惯与方法。诸如有人喜欢焦、浓、重,也有人喜欢淡、清、润,更有人善用积、宿墨,不一而足。但无论用哪种墨法,目的都是让作品更生动、更活脱、更加神完气足。愚写石鼓文喜用清水加墨汁再以研

5、磨之法,效果不错。既脱了墨汁里的胶,墨锭又弥补了墨汁的浮,墨色更显厚重。切不可过浓或过淡,因太浓则笔滞,太淡则伤神。二十年始终用此墨法,且屡试不爽!当然,用墨没有什么金科玉律,应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和喜好而定,只要能表现出墨的神采就是最佳方法。另外写大字应多加清水,写小字则反之。用纸宜选半生半熟的宣纸,待功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选上等生宣,效果尤佳。四、结体 在五体之中,篆书尤难。而篆书中唯石鼓最难。说其难,是因其字形较方,笔画且短,很难突破其约定俗成的规律。要想写好石鼓需有一定的功力技巧,更须有胆识,如此方能体现石鼓之雍容含蓄。石鼓结构平中见奇,严谨而不板滞,应留意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从方正端庄处着

6、眼,或上紧下松,或左高右低,或或侧,分清主次关系。一般来讲,部首不宜占位过大,注意对称呼应,恪守“繁笔收,简笔放,两边笔画往里让”之原则,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还须将石鼓各字分类,逐一解读,各个“击破”,坚持下去定能有所发现,从而事半功倍。五、临摹 这是个老生常谈又不得不说的话题,也是任何一个书家都无法回避的学书过程。临摹无外乎实临、背临、意临三种。实临即再现原碑,一丝不苟。无论用笔、结体、章法都应体现原碑风貌。此阶段切忌夹杂己意,须细心揣摩,反复推敲,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句),找出石鼓的风格特征,予以强化,通过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飞跃。初习此碑临字不宜过小,过小则笔放不开,

7、字径应在1520厘米为宜。石鼓文年代久远,石花漫患,须独具慧眼,方能分辨得清,从而少走或不走弯路。背临,意味着已基本掌握了石鼓的笔法、结体、章法之规律,接下来则应对原碑文从头至尾背诵。做到烂熟于心,既要记住碑文(四言一句),更应熟记字法、笔法。此时临写尽量尊重原碑,与实临无异。加深自己对此碑的记忆,做到用笔沉着质朴,篆法连贯流畅,以便于掌握石鼓文的基本技巧。意临,进入此阶段便可检阅每个人参悟能力的大小。此时须进入自我表现之中,原碑之貌,代之以意,似与不似之间,要求将平时所掌握的书写技法融合到创造性意念中去,遗貌取神,在笔法上脱离笔笔中锋的惯性书写而以侧锋出之,结体上赋予字形新的生命。或取纵势,

8、或取横势,适度地夸张变形,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若再借鉴金文体势,行草笔意则更显高古隽逸。六、创作 书法的终极目标便是创作。创就是与众不同,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及丰富的艺术语言。这一境界不知挡住了多少对书法艺术孜孜以求的痴迷者!创作之难,难在突破。篆书本身有它特有的规律和严谨的篆法,不可随意删加。比如,在笔法上金文与小篆可直接运用于石鼓创作,而金文与小篆之结体能否融入石鼓之中?回答是肯定的!有些字或笔画是可以通会的,这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对篆书字体掌握的深浅与对古文字演变发展规律的了解,从中发现可融之点,找出规律,予以应用。但原则上应把握一点,即不确定、无出处之字坚决不用,以免捉襟见肘,贻笑大方!总之,

9、石鼓文的研习与创作需下一番苦功,潜心精研,切忌浮躁。要耐得住青灯黄卷与对孤砚冷墨的固守。难怪吴昌硕倾其一生研习石鼓文,终独创出朴茂灵动、淳古俊逸的个人风格,真所谓“前无古人,后少来者耳”。当今书坛浮躁之风日盛,又有几人能真正静下心来从事书法研习?但最终成大事者,必然是那些孜孜不倦,素处以默之人!习书之路是痛苦而漫长之旅。要做苦行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视野,以求厚积薄发!还须对古代经典之作特别是篆书大家(精品)心摹手追,深入理解,从中发现共性与个性,博观约取,熔古铸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佳作。要相信自己,只有自信,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这个时代不缺梦想,而缺少的是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人。要坚信沿着小溪前进,定能看到浩瀚的大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