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44.47KB ,
资源ID:1779022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79022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市朝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市朝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D. 有关部门应该对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周密预案。材料二作为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査、五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每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构成了我国基本的人口调查体系。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利国利民的工程。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出现重要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具有重要

2、意义。有了人口分布的“全貌图”,我们就可以以人口的空间分布为基础促进国土空间优化,也可以通过国土空间的优化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我国将按照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种类别开发和保护国土空间。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城镇是可以集聚人口的;农作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二氧化碳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分散人口;生态空间也服务于人类,但是它几乎不需要人口在其中发挥作用,最好的保护生态的方法是无为而治,我们迁出人口不干预自然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将来可以将非城市地区建设为农业区或生态保护区,在农业区需要保留足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生态保护区只需要保留看护管理的人口,而更多人口则要进入城市就业。

3、这就要求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全国一盘棋”,使建设用地指标的供给与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和分布相一致。考虑国家的“整体效益”而非“个体效益”,才能实现山川美好、城市发达。我们要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引导城乡人口流动,让人口布局更加合理。一方面要通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机制,处理好日益庞大的进城农民群体的居住、子女入学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城乡人口流动提供优质就业平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取材于武风珠、林火灿的相关文章)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我国人口调查体系,每年都要有人口调查工作。B.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总规模在下降。C

4、. 实现土地资源配置,需要统筹考虑全国的整体效益D. 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振兴。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口的年龄结构波动变化将会影响我国社会发展。B.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C. 农作物生长特性决定了农业区不能聚集过量人口。D. 只要人口分布合理,就能实现山川美好城市发达。5. 人口普查对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 C 2. C 3. B 4. D 5. (1)使国家对人口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进行合理布局;(2)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3)促

5、进国土空间优化,引导人口合理分布;(4)引导城乡人口流动,让人口布局更加合理。【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错,由原文“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颁布,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可知。B.“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大数据”错,原文“1982年,首次使用计算机处理普查数据”说的是开始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D.“增加了普查难度”错,人们下班就回家比时下的人口流动、人户分离是降低了人口普查的难度。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普查员入户调查登记的

6、方式将会很快被淘汰”错,由原文“2020年的普查中,如果普查对象的户口在老家,但常住在外地,普查员会进行两头登记汇总时再进行排重甚至可能深夜入户普查”可知,普查员入户调查登记的方式不会被淘汰。【3题详解】B.“人口总规模在下降”错,原文“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说的是“增长惯性减弱”而不是“下降”。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原文“考虑国家的整体效益而非个体效益,才能实现山川美好、城市发达”。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结合材料一“通过人口普查,国家可以了解每一个人的信息,对

7、人口进行精准画像,对人口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这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可知,通过人口普查国家对人口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进行合理布局。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可知,通过人口普查能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段“有了人口分布的“全貌图”,我们就可以以人口的空间分布为基础促进国土空间优化,也可以通过国土空间的优化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可知,通过人口普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结合材料二第四段“我们要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引导城乡人口流动,

8、让人口布局更加合理”可知,通过人口普查引导城乡人口流动,让人口布局更加合理。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一)(共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文公荐士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1】,仍不糊名【2】。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临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3】书云:“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彼之所望于执事者,至而无间,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职在乎进贤,如得其人而授之,所谓两得矣。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者,可以当首荐而极

9、论,期于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4】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余不出五年内皆捷。”陆傪在贞元间,时名最著,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曰:“陆先生之贤闻于天下,是是而非非。自越州召拜祠部,京师之人日造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与者若干人。”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盖与陆宣公同。韩公与傪书时,方为四门博士,居百僚底,殊不以其荐为犯分。故其作权公碑云:“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

10、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韩公又云:“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进名。”以是观之,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注释:【1】主司:科举的主试官。【2】糊名: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3】陆员外:指唐代官员陆傪,曾任祠部员外郎。【4】权德舆:曾任唐代宰相。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若贤者临之则不然 临:面对B. 执事与司贡士者相知识 司:主管C. 京师之人日造焉 造:拜访D. 凡吾与者若干人 与:参与7.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

11、同的一项是( )A. 亦有胁于权势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B. 如得其人而授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C. 不以其人布衣不用 有之以为利D. 韩之留意人士可见矣 人之有是四端也8. 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可以当首荐而极论(他们)应当首先被推荐,并被高度评价B. 则以告之可也那么(我)就告发他们,也是可以的C. 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D. 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科举取士因制度原因难免会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B. 摭言记载韩愈推荐十人参加科举考试,先后

12、都被录取。C. 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赞叹其善于发现和录用人才。D. 韩愈认为先考取进士的人,应该对求教的后辈表达关心10. 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11. 韩愈认为应该怎样选拔人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答案】6. D 7. D 8. B 9. C 10. 因此他们选取人才,害怕被讥讽批评,大多公正而审慎。 11. 选拔人才的官员要根据人才能力来确定任用与否,不受其身份地位的约束;先仕进的人要举荐后进之人,给人才机会。【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与,赞赏,赞许。【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介词,被;介词,对。B.顺

13、承连词,就;假设连词,如果。C.介词,因为;介词,把。D.助词,主谓之间,取独。【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B.“告”并非“告发”之意,根据这段话含义,是韩愈推荐优秀人才,他说“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如果选拔人才的官员广泛求取人才,那么就可以把这些人告诉他们,故而不是“告发”之意。【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错误,根据原文“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可见,“其”是承接上句主语“韩公”的代词,故而应该是韩愈为陆傪作行难。【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能力。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故:因此。畏:害怕。

14、讥议:讥讽批评。公:公正。审:审慎周密。【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韩愈认为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在最后一段“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一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官员,要根据推荐之人的话是否可信来确定是否该用,不因其地位高低而改变。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二是作为首先仕进的人,应该接纳举荐后进之辈,让后进之辈有机会施展才华。参考译文:唐世科举的权柄,专门交托给科举主试官,仍旧不把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又有那些交情深厚的人帮助他们选拔人才,叫做通榜,因此他们选拔人才,害怕公众嘲笑议论,大多公平而审慎。也有被权势胁迫

15、,有的被亲朋好友阻挠,有的被子弟所连累,都是人所不能免的常情罢了。如果贤能之人面对这些就不会如此,还没有引荐考试之前,对于人才的去留、才华的高低,就已经在胸中有定论了。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书里说:“您与主管贡士选拔的官员相知确实很深厚。他们的职责在于选得人才,您的心愿在于推荐贤士,如果得到合适的人而推荐给他们,这就是所说的两方面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您对人的了解也是很多的。那么我了解的人,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总此四人,都是可以作为您首先推荐并极力评说的人选的。希望事情有所成功然后才停止。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都是杰出的人才,赞许他们既可以收取名望,又得到他们的才

16、干,主管官员如果广泛求取,把这些人告诉他们就可以了。”摭言里说:“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管选拔人才,陆傪员外为通榜,韩文公推荐了十人给陆傪,权公总共放了三榜,一共录取六人,剩下的不到五年全都被选拔上了。陆傪在贞元年间,当时名声最盛,韩愈向来很敬重他。他有一篇行难就是为陆傪写的,说:“陆先生的贤能贤闻名于天下,能赞同正确的,批评错误的。从越州被召入京拜祠部,京师的人每天造访他。先生说:如今用人的方式不完善,在朝廷里的,我只推崇某与某而已,在下位的多于在朝中的,吾所赞许的有若干人。”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大概与陆宣公相同。韩愈送给陆傪书信时,当时只是四门博士,处于百官的底层,却丝毫

17、不认为他的推荐是超越了本分。因此他作了权公碑说:“司贡士,是把士人推荐给朝廷的人,话是值得信赖的,不因为那个人是平民就不任用;如果那话不可信,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韩愈又说:“中进士的人,在首先仕进的门前,哪里不可以去呢?先进对于后辈之人,如果见到他们到了,难道可以不报答他们的来意吗?来了的人就接纳他们,满城都是士大夫,没有不这样的,而我不幸却单独有爱提拔后进的名声。”由此看来,韩愈留意那些优秀人才的品性可以看出来了。(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1】,官事不摄【2】,

18、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邦君树塞门【3】,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4】,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1】三归:应缴纳给公家的市租。【2】摄:兼职。【3】塞门:筑于门口以挡视线的屏墙,按礼制,此为天子诸侯所用。【4】反坫:土筑的平台,用于国君间会见的仪式。【5】被发左衽:头发披散,衣襟向左掩,这是未开化的人的装束。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评价,以及这样评价的

19、依据。【答案】材料一:孔子认为管仲器量狭小。理由是管仲生活奢侈,为人臣不懂礼仪。材料二:孔子认为管仲是仁德之人。理由是管仲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造福民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思想内容和观点倾向的能力。由材料一孔子所言“管仲之器小哉!”可知孔子认为管仲“器小”,即器量狭小。有人以为由于管仲节俭,孔子举例说明了管仲实为奢侈,而非节俭。也有人认为管仲接受君主的赏赐是守礼的缘故,孔子又以僭越的事例进行了反驳。正是由于“奢而犯礼”,没有达到“温良恭俭让”的标准,所以给出的评价只能是“器小”。由材料二子贡所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可知,有人认为管仲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

20、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是不仁德的行为。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可知,孔子认为管仲能从大的方面稳定国家,安定百姓,造福民众,而不是拘于为君主而死的小诚小信的仁爱,是真正仁德之人。材料一: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

21、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一)(共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岁暮登黄鹤楼陈恭尹【1】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1】陈恭尹:明末清初诗人。1659年南明覆亡,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见大势已

22、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原野上草树凋零,呼应题目中的“岁暮”。B. 颔联诗人眼中地形似乎随波浪浮动,汉阳远山褪尽颜色而江水青绿。C. 颈联化用前人诗句,昔人已去白云飘荡,虽未言愁但愁绪深沉含蓄。D. “杳冥”“云水”“洞庭”等意象构成一幅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14. 古诗中常用“鹤”的意象表达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B.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贾岛宿山寺)C.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

23、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D. 我爱湖山清绝地,抱琴携鹤住茆堂。(陆游即事)15. 同样是登楼抒怀,本诗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答案】13. D 14. C 15. 黄鹤楼写的景色是登楼所见美景,白云悠悠、草树茂盛,生机勃勃,用繁盛的眼前之景,反衬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思乡之情和渴望归乡之情;本诗中也写登楼所见,景物却是凋零的草树,暮色的远空,汹涌的浪涛,黛青的山川,整体色调黯淡,旷远迷茫,抒发诗人江

24、山易手、故国陆沉的悲痛之情,以及自己无力回天,不得已而南归的无奈愤懑之情。【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错误,“历历高楼见杳冥”展现的是岁暮时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云水”“洞庭”构成的画面虽然空阔,却也因“空”“归心”等词,而满含悲痛之情,并非“清新明快”之景。【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A.从“岂向人间住”一句可知,表达的正是世外隐居之意。B.“绝顶”一词可见此处乃人烟罕至的世外处所。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

25、遨游到了云霄。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抱负。故而不是向往世外生活。D.“湖山清绝地”乃隐居之地,“抱琴携鹤”有“梅妻鹤子”般的意思,故而也是表达向往世外生活。【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崔颢黄鹤楼中,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七、八两句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反衬手法,以眼前的繁荣茂盛反衬自己漂泊他乡的倦怠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之

26、情。本诗背景特殊,结合注释可知,南明小朝廷宣告覆亡,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陈恭尹见大局已定,只得怀着无家无国的深痛巨创,颓然南归。他年末途经武昌,在黄鹤楼头登临送目,写下了这首寄慨遥深的诗章。前四句着重写空间而时空交织。首二句画出岁暮时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这,既是特定的岁暮景物的写照,也是诗人的家国巨痛大悲的流露。三、四句一写“鄂渚地形”,一绘“汉阳山色”,工笔勾勒特征景物,长江中的沙洲本是静止的,诗人却化静为动,写沙洲在风涛中起伏浮沉,这不仅使静止的事物具有动态的美,烘托了长江赫赫的声威,而且表现了诗人心潮的澎湃;汉阳的山色本也是静止的,可是青苍一片,却居然渡江飞来,

27、这样,就把巍然不动的青山写活了,气韵显得更加生动。第五句化用崔颢黄鹤楼的诗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载,概括了长远的时间,暗喻家国巨变的深慨。第六句写空间,一笔勾画了诗人自己的遗民形象,复兴无望,只好南归,悲愤之情见于言外。最后两句自然无迹地运用关于黄鹤的故典而化出新意:鹤飞不返,写时间的悠久;无处托仙翎,状空间的狭窄。这里,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上是写人间世上没有黄鹤容身之地,实际上是抒发故国陆沉、江山易手的悲哀,说“莫怨”而其怨愈深。总之,诗的后四句一句写时间,一句写空间,有虚实相参而动静相生的美学效果。结句从空间这一角度着笔,精彩地运用了大小映照的艺术手法。“仙翎”指黄鹤,诗人以世间之大和黄鹤之小作了强烈的对照,偌大的世间却容不了小小的黄鹤,暗示故国已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