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88KB ,
资源ID:1777671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7767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民工的隐性失业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民工的隐性失业Word文档格式.docx

1、徐艳和肖云( 2005)对重庆九个主城区农 民工进行的问卷抽样调查显示出同样趋势, 当地经历过失业的农 民工高达 61 6%,其中大约 5%左右的人失业时间超过一年;在 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 2005年 3月对武汉市 进城农民工展开的抽样调查中, 48 6%的受访者回答曾有过失 业,其最长的一次失业时间平均为 8 周,大多在 4 周左右,而失 业最长的受访者其失业竟总计长达 50 多周。上述数据仅显示农民工的显性失业情况, 如果考虑他们的隐 性失业, 即劳动者从事低于其能力工作的现象, 那么农民工整体 的失业率会更高, 后文将涉及农民工隐性失业的衡量, 从中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

2、点。 值得注意的是, 隐性失业存在于任何社 会的任何时期, 哪怕当时显性失业的规模非常小, 但隐性失业的 规模仍不能低估。 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 健全, 加上其它制度因素对劳动力流动的阻碍, 其劳动力的失业 尤其是隐性失业情况非常严重, 就这一点看,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 失业进而隐性失业严重的情况乃属“正常”。 但低效的劳动要素 配置终究会使国家原本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延缓了其和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缩小的时间期限。22 研究农民工隐性失业的意义 由于农民工现象乃我国独有, 且其在国内外受关注的时间相 对较晚, 现有的研究农民工失业的文献不多, 大部分的

3、研究者将 视线仅集中于市民或者农民,很少注意到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 不仅如此, 在这些研究农民工失业问题的少量文献中, 大多数研 究者也只涉及显性失业,着重分析农民工隐性失业的更少。但是,如果不对农民工的隐性失业问题进行彻底研究, 而只 考虑其显性失业的话, 人们所得结论的确定性就会大大降低。 王 德文、吴要武和蔡?P (2004)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长表数据的 1%抽样资料比较了城市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尤其是农村迁 移者的失业率,发现 2000年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为 91%, 城市迁移者的失业率为 79%,而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仅为 36%, 但他们在文末也强调“虽然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率

4、很低, 但这种低 失业率往往掩盖了他们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这相当于承认 仅利用显性失业的相关数据对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是不 完善的。所谓“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很低”也只意味着显性失业 率低,既没有考虑到上述劳动权益保障问题, 更没有考虑到隐性 失业,而一旦考虑到隐性失业, 这个结论是否成立还有待进一步 分析。由于数据不足, 本文不打算对此命题能否成立进行验证, 仅 提出如果考虑到隐性失业的存在、 经历过失业的受访者如此之多 以及他们较长的失业时间, 我们不能忽视对农民工失业问题的更 深层次探讨, 尤其是, 当显性失业数据显示农民工失业情况不严 重的时候, 我们更应重视对其隐性失业状况的研究,

5、将其作为显性失业分析的补充, 以期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 况。3研究角度和工具由于隐性失业的种类很多, 本文仅打算从农民工受教育年限 和职业学历要求错配( Mismatch )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诚然, 有争论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尤其是初、 中等教育脱离实际, 这种 情况确实也在我国出现,但教育无论如何都会对劳动者的生产 率,或者至少基于教育的信号理论 , 对收入产生正向作用。 于是, 比较劳动者实际受到的教育和职业要求的教育, 便能大致分析出 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和匹配(Match)相对,所谓错配,指的是劳动者的受教育 年限和职业学历要求出现偏差。 错配的情况分为两种, 一为劳动 者

6、的受教育年限高于职业学历要求,即 Over-education ,可意 译为“低就”; 二为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低于职业学历要求, 即 Under-education ,可意译为“高就”。 这两种情况中的前一种, 即低就,便是隐性失业中我们要考察的那一种。为了方便后文的分析, 我们在这里要定义几个概念。 首先是 匹配率( Match Rate) ,它指的是劳动者中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 历要求正好相符的人在全体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 其次是错配率( Mismatch Rate ),它是指劳动者中受教育年限和职业学历要 求不相符的人在全体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 其与匹配率的和为 1; 然后是低就率( Ov

7、er-education Rate ),它指的是劳动者中受教育年限高于职业学历要求的人在全体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 最 后是高就率( Under-education Rate ),它指的是劳动者中受教 育年限低于职业学历要求的人在全体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 其与 低就率的和为错配率。4农民工隐性失业的衡量借助上述工具,并结合我们在 2005年 3月对武汉市进城农 民工展开的抽样调查, 便可以大致衡量该市当年的农民工隐性失 业状况。 此次调查采用面对面问卷访谈法, 共在武汉市武昌区和 洪山区进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 25家建筑工地、 集贸市场、酒店、 职业技术学院和民营企业等地各随机抽选 20 名农民工

8、作为调查 对象。问卷调查的农民工总体人数为 500 人,调查完成后通过数 据清理和逻辑检验的有效问卷为 436 份。该次调查问卷的内容包 括五个部分,分别从农民工的基本信息、外出打工情况、农村土 地状况、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对其生活和工作进 行描述。根据该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我们便可以计算其样本的匹配 率、错配率、低就率和高就率,用于推断该市当年农民工的隐性 失业状况, 为后文的分析打下基础。 问卷中相关的问题包括“你 的文化程度是: (1)文盲/ 半文盲;(2)小学;(3)初中;(4) 高中 /中专 /职业高中;( 5)大专及以上”、“上学读书年数: 年”、“你找到这份工作时,用人

9、单位对你的学历要求是: ( 1)大专及以上; (2)高中/职业高中 /中专;(3)初中/技校;(4) 小学;( 5)没有学历要求”。为简便起见,此处不考虑劳动者 的上学读书年数, 仅用他们的文化程度和学历要求对比, 如果文 化程度和学历要求相同,就视为匹配,否则为错配。计算结果如 表 1 所示。在上表中,错配率尤其是低就率相当高,达到 70%以上。由于缺乏国内数据,此处我们仅用国际数据进行粗略对比。 Diane Galarneau和Rene Morissette (2004)曾基于加拿大人口调查 对该国本地出生人口以及移民的教育一职业错配率进行过研究, 显示自 19912001 年,加国本地出

10、生人口中受过大学教育却就职 于低于大学学历要求职业的人占到了 30%34%,同类的新移民则 在 47%64%。综合考虑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等情况, 我国城市市民教育的职业错配率理 应不高于加国新移民的上限 64%,而如此一来,本次调查中农民 工的低就率 718%就相当高了。农民工过高的低就率表明他们 中很少有人能从事与自己能力至少是受教育程度相符合的工作。 这从农民工自身来讲, 将导致他们的收入相对于匹配情况下的同 等能力劳动者少; 从流入地来讲, 该地也没有得到吸纳农民工生 活和工作的充分回报。5农民工隐性失业的原因51 模型构建为了探究农民工群体出现严重

11、隐性失业现象的原因, 我们继 续采用上述调查数据并借助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以实 现分析。 之所以采用此种方法, 主要是因为我们打算了解农民工 发生“低就”这种隐性失业的概率究竟和他们的哪些特征变量 有关以及这些变量和“低就”的结果之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关系。 该模型的具体形式为:从这个结果中, 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工的上学读书年数、 打工 经验、婚姻状况、找工作的时间、雇主是否提供保险和工作强度 指标都是显著的,其中婚姻状况和雇主是否提供保险的系数最 大,而工作强度的系数接近于零,说明尽管此指标显著,但它对 结果无甚影响。 以下选择对此结果影响显著而且较大的指标进行

12、 详细解释:(1)上学读书年数会对农民工的隐性失业产生显著影响,学 历越高,低就的概率就越大。此处的解释是,由于农民工难以突 破分割严重的二元劳动力市场限制, 在不太注重劳动者文化程度 也无法供给高等级职位的次属劳动力市场, 他们学历越高, “匹 配”的概率自然就越小。李( Li, H , 2003 )曾使用广东、甘 肃两省的数据对教育回报率进行研究, 发现具初中文化程度的劳 动者其教育回报率高于具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 而在我们的前 述调查中, 436 个样本的学历都在大专以下,且初、高中学历者 占了 752%,于是若假设职位对学历的要求越高则工资越高的 话,劳动者的教育回报率在这一程度上呈

13、现学历高相反回报率低 的情况就能为“学历高,低就的概率越大”佐证。(2)打工经验也会对农民工的隐性失业产生显著影响,只是 这种影响比较小。 打工时间越长, 相反低就的可能性越大这 看上去似乎难以理解, 但一旦对样本的打工经验和年龄以及不同 年龄段农民工的心理特征进行仔细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其合理 性。学术界对农民工代际分化的大量研究指出, 改革开放前后出 生的第一、二代农民工(以 1980 年出生为界)对工作的要求是 不同的, 后者向往体面的工作, 而前者一般认为能挣到比种田多 的钱即可(刘传江、徐建玲, 2006)。在前述调查中,我们检验 了打工经验和年龄之间的相关性,得到 0346 的显著系

14、数,这 意味着打工经验越丰富的劳动者可能越倾向于具有第一代农民 工的特征, 从而对工作的要求越低, 造成农民工打工时间越长相 反低就可能性越大的现象。 ZW( 但年龄项本身的系数和显著 水平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趋势,原因与模型构造以及数据结构有 关。(3)婚姻状况对农民工的隐性失业影响显著而且较大,即越 是结过婚的农民工, 其在城市遭遇低就的可能性越大。 婚姻状况 实际上可以间接反映农民工的生活压力, 配偶及孩子的存在将会 造成心理上的负担, 哪怕这种心理负担劳动者没有察觉, 甚至感 到如果配偶或孩子有收入, 将会减轻他们自身的压力, 但一个毋 庸置疑的事实是, 伴随婚姻而来的责任感将迫使劳动者更

15、注重实 际所得, 而非注重学历和职业的匹配, 这必然减少他们“匹配” 或者“高就”的可能。(4)找工作的时间也对农民工的隐性失业影响显著,其时间 越长,劳动者低就的可能性就越大。找工作时间的长短,固然可 以反映劳动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 但从另一方面看, 越是长 时间找不到工作, 劳动者自身就越是有压力, 在压力之下他们有 可能作出低就的选择,这是合乎情理的。(5)JP4 雇主是否提供保险对农民工的隐性失业影响显著 而且较大,但符号为负,表明越是提供保险的工作,农民工就越 不可能低就。究其原因,愿意为农民工买保险的雇主,一般较为 规范,不论其提供的工种或职位如何, 他们在对人员进行招聘和 日

16、常管理的过程中, 都可能会像首属劳动力市场上的大多数雇主 们那样,本身就更为注重应聘人员学历和职位要求的匹配。 当然, 仅仅用雇主的道德来解释他们之间的不同似乎有些牵强, 一个较 为合适的理由是: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某些雇主必须在人员招聘和 日常管理中更加规范, 而某些职位的性质也不得不使雇主特别强 调应聘人员学历和职位要求的匹配。 一个小型服装厂在录用缝纫 女工的时候不会特别注重其学历, 更加不会为她们购买保险, 而 一个大型酒店在招聘前台服务生的时候就有可能要求对方提供 学历证书, ZW( 在这里,不仅企业的性质不同,而且职位的性 质也不同。 缝纫工职位要求的是技能熟练, 而前台服务生则对一

17、 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教育信号理论告诉我们, 相当多的雇 主通过学历鉴别劳动者的综合能力, 于是在这些需要更高的综合 能力的职位上,学历和职位要求是否匹配就会受到重视。 同时 为员工购买保险的概率也会更大。53 进一步分析如果按照上述解释将这五项指标分类, 我们可以将上学读书 年数看作农民工隐性失业即低就的外部原因, 因为它反映了农民 工被雇主所选择。由于在雇主看来农民工的书本知识不那么重 要,或者说他们雇佣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不需要那么多书本知识 的工作,于是越是上学读书年数长的农民工在就业上就越处于劣 势。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将打工经验、 婚姻状况和找工作的时间 看作农民工低就的内部原

18、因, 因为它们代表的是农民工自身在面 对工作机会时作选择的动机。 在这里, 除了打工经验反映不同人 群对工作的不同要求外, 婚姻状况和找工作的时间实际上都是作 为农民工选择的“压力”存在的, 他们之所以作出接受与自身学 历不匹配职位的决定,必定是经过了对现实压力的慎重考虑。此外,关于雇主是否提供保险这一指标,我们可将其单列。 由于越是提供保险的工作农民工低就的可能性越小, 雇主提供保 险便可被看作缓解农民工隐性失业的因素。 但据我们的调研, 436 个样本中仅有 28 人被提供了保险,比例仅为 64%。上述分析意味着, 在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上, 促使农民工 低就的因素众多, 而缓解这种状况的

19、因素却势单力薄; 进一步讲, 在此种不利的情况下, 一方面农民工被雇主选择; 另一方面农民 工也在选择雇主, 正是这种不利条件下的双向选择造成了大量农 民工的隐性失业。但是,尽管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农民工的隐性失业和其自身的 选择有关, 但如果将农民工看作理性个体, 那么造成如此大规模 隐性失业的局面还是应当归咎于外部, 尤其是二元分割的劳动力 市场。探究一下那些压力是如何产生, 我们很容易发现假如劳动 力市场足够完善, 纵使压力本身不能被消除, 但其后果即农民工 的低就却可以大大地缓和。 就婚姻而言, 配偶和孩子的存在势必 带来对实际所得的强调, 但收入和学历匹配本身并不矛盾, 如果 劳动力市场

20、二元分割的局面被打破, 农民工可以进入首属劳动力 市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也许根本就无须在收入高但低就以及学 历匹配但收入低的不同工作中做选择。 至于找工作时间的长短对 农民工隐性失业的影响则更可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而减小, 因 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找工作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这会减少他们 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产生的压力, 进而对其群体的隐性失业现象缓 解大有裨益。 6 农民工隐性失业的影响“低就”这种隐性失业,是极其严重的要素低效配置, 不仅对农民工自身还是对社会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这种影响的开 端,始于在低就状态下农民工没有发挥其全部的人力资本, 这对 他们自身而言,会相对减少其收入, ZW( 尽

21、管有时低就决策的 作出确实是基于收入的考虑, 比如有长时间打工经验的农民工放 弃追求匹配的工作而低就,但如果他们有机会从事匹配的工作, 他们的收入无疑会更高。 在后文的实证部分我们将清楚地看到这 一点。 而收入的减少不仅是一种物质损失,同时也会造成他们 精神上的困惑,即挫败感。挫败感的存在,很可能导致两种严重 的社会问题, 其一是受挫者减少人力资本投资, 其二是部分人成 为“问题农民工”。前者对经济发展不利,后者影响社会安定。 由于牵涉重大, 我们有必要从低就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着手, 研 究此问题究竟会给微观个体进而宏观社会带来何种危害。表 3 和表 4 中列出的回归结果大致使人满意。 从表

22、3 可以 看出,性别、打工经验和受教育年限都对工资有正向的显著作用, 说明男性、 打工经验丰富、 受教育年限长的农民工倾向于有更高 的工资。但是,对比表 4 中的系数,我们会发现,固然劳动者的 受教育年限越长, 其工资就越高, 但如果受教育年限和职业要求 学历错配,他们就不能完全地获得在匹配状况下工资提高的幅 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雇主的确为提出不同学历要求的岗位设 置了不同的工资, 学历要求越高的岗位其工资就设置得越高, 但 由于前文提到的各种原因, 很多农民工无法获得从事这些与他们 受教育年限相匹配工作的机会, 进而得不到相应的高报酬, 当他 们低就时, 收入就远不及匹配情况下同等学历者

23、的收入了。 按照 前文的分析, 此种收入的相对减少会引起劳动者的挫败感, 致使 他们出现减少人力资本投资或“问题农民工”的现象, 这无论是 对经济还是对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7 结论和建议 随着我国各地区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乡城转移劳动者的规模将越来越大。 农民工作为农民向市民最终 转化的中间过渡群体, 他们的失业将对流入地乃至流出地的经济 和社会带来极大影响, 这一群体在城市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 但 是,如果我们仅把目光关注于他们的显性失业, 很容易得出农民 工失业问题不严重、不及城市本地劳动者失业率的不确定结论。 尽管本文尚未验证这个结论在考虑隐性失业情况下的正确性, 但

24、 鉴于农民工群体“低就”即其受教育年限高于职业要求学历现 象的普遍性, 从这个意义上衡量的隐性失业率已经相当之高, 须 引起我们的重视。 此种现象如果长期存在, 必定有损于社会和谐 发展。在造成农民工大量“低就”这种隐性失业的诸多原因中, 二 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首当其冲。众所周知,所谓二元分割,指的 是首属与次属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通道, 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难 以从后者进入前者。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次属劳动力市场本 身是个以“ 3D(即 Dirty/ Dangerous/ Demanding )为主要特 征的高度同质的地方, 在那里没有类似于首属劳动力市场的明显 的职业分层, 尽管类似于技

25、工和粗工这样差别不大的分层的确存 在。当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无法突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而滞留 于此就业市场时, 其同质性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他们如此大规模 的低就。和高度同质的就业市场相对, 劳动者本身却在快速分化。 根 据本课题组 2005年 3月在武汉进行的前述调查, 1980年后出生 的农民工已占据了当地进城务工者的 3/10 ,如果考虑到年龄对农民工外出及回流决策的影响, 在不久的将来, 这一比例还将迅 速上升,致使“ 80 后”的第二代农民工会逐步成为乡城转移劳 动者的主体。 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这些年轻的农民工在文化程 度上得到了很大提升, 但由于仍无法突破高度同质的次属劳动力 市场

26、,他们便只能低就, 每月拿到和学历不及自己的第一代农民 工相差无几的工资。前述调查显示,和城市居民 133092 元的月收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的月收入为 72076 元,而第二代农 民工仅高出后者 6 06 元,和前者的差距却高达 6041 元。此 种情况与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 次属劳动力市场的高度同质相 互作用,使得农民工的隐性失业更加严重。如前所述, 如果低就现象长期得不到改善, 农民工的挫败感 将导致他们减少人力资本投资, 并会致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 “问题农民工”的道路。 就前者而言, 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减 少会使他们更易在就业市场中失败, 而失败会导致进一步的挫败 感,从而形成

27、恶性循环,这不仅不利于农民工自身,而且对整个 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严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此种现象甚至 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读书无用论”, 致使义务教育普及率本 来就不高的农村中有更多的青少年辍学打工, 这会降低国民的平 均文化素质,从而对全社会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就后者而言, 从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打工者云集的大城市陆续出现各种 各样的“问题农民工”,他们傍老、行乞、色情从业、暴力犯罪 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没有人天生愿意成为问题一族,他们最初 来到城市, 全都是抱着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的强烈愿望的, 但现实 毕竟残酷, 劳动力市场本身二元分割, 再加上他们所停留的次属 就业市场又“

28、 3D且高度同质,挫败的农民工尤其是最为向往城 市、最希望市民化的第二代农民工中的不少人便走上了问题道 路,这对流入地社会的安定团结影响极其严重。由于影响严重, 改善农民工的失业尤其是隐性失业状况便成 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为此, 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首当 其冲,这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改革上加快步伐。除此以外,社会 各界也应转变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 并设法对农民工在城市的 就业和生活予以帮助。就这一点而言,职业培训是必要的,社会 保障更是必要的,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 乃至媒体的通力协作。 最后, 由于教育在任何时候对就业都有着 促进作用, 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并设法提高教育的实 用性,也将会对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状况起到帮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