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05KB ,
资源ID:1776194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76194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1、 绝对优势理论 作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理论。斯密提出,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与国之间。他的理论基础是,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产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利益论”。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李嘉图提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出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产品生

2、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若是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个国家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也就是说,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两利相全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相互需求论从供求决定价值出发来解释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比率,认为,供求规律决定国际间商品流转水平和对外贸易中的商品价格。穆勒认为,两国进行交换,其交换比率取决于双方对该项商品需求的大小,并稳定在输出货物恰好能抵偿输入货物的水

3、平上。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简称HO理论)提出,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那些供应稀缺、价格较高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HO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最丰富和最便宜的要素为导向来进行生产和出口,而不是去生产那些自身生产效率最高的产品。H-O理论强调,国际分工的格局是由各国的要素禀赋的差异性来决定的。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存在许多假定 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主要从某一方面阐述,特别是从优势角度,斯密的绝对优势、李嘉图的比较优势、HO理论为典型代表。各个国际分工理论都有自己的贡献,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突破了重商主义的局限,重商主义者

4、认为国际贸易只是单方面获取利益,绝对优势理论则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这样的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即使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互利共赢的思想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WTO、世界银行等国际间组织以及当代各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随着经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不断演变,从早期的小农场主耕作、手工作坊的自由经济,逐步演变到现代化大工厂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原来阐述国际分工的理论就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许许多多的前提条件上。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只是基于各国劳动生产力的简单比较,侧重于简单生产,现实世界中的某个国家

5、或者地区则有可能在任何一方面都难以具有绝对优势。而比较优势论和绝对优势论强调的是对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HO理论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侧重于国际分工间的自然禀赋。下面重点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着重于从供给和成本方面来论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该理论考虑了各国间的技术差异,可以说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比较优势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一、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这一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阐明这个理论。 二、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

6、数量的劳动。 三、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一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四、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五、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流动. 六、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七、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则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八、价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九、

7、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十、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十一、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上面的假定条件,该理论具有以下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不直接考虑要素禀赋,譬如一国内部的劳动力和资本.李嘉图的模型预测各国会完全侧重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不是生产类型广泛的产品。这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如同发展经济学中的重商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的理论所说,一个国家或许在开始的时候于某个产业处于比较劣势,但能够而且应该保护和投资于这个产业直到其具有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理论是一个相对静态的理论,它没有考虑

8、到比较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演变.因此,它对于经济发展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H-O理论的假定条件。HO理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条件: 一、劳工和资本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 二、对于鞋革的生产是劳动密集性,而对计算机的生产是资本密集性. 三、两个国家间的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是不同的。 四、自由贸易. 五、长期看来,国家间没有技术性差异。 六、各个市场的品味、偏好是一样的。 HO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考虑关于资本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贸易。在这个理论中,劳动力和资本是固定属于每个国家的。然而,在现代经济的背景下,资本品是可以进行国家间贸易的。HO理论没有考虑到国家间的生产技术的差异,

9、这是不切实际的。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主要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钻石理论以及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弗农于1966年回应HO理论的局限性而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

10、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弗农根据这样的差异将国家依次分为创新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由马歇尔在1890年提出,后经克鲁格曼等学者的完善而得到发展。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按规模经济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规模内部经济、规模外部经济和聚集经济。其中,聚集经济是指生产的产品虽然不同,但在某一环节却有共同指向的多个工厂、多家企业聚集而产生的某些经济效益。严格来说,这种聚集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外部经济。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

11、,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规模经济是一种经济外部性的表现,其产生的源泉包括: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行业内每个企业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 -钻石理论 钻石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来的,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在

12、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决策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二)20130205古典国际分工理论以斯密、李嘉图等为代表,主要从优势、要素角度来阐述国际分工理论,但是需要许多假定条件.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以弗农、波特、杨小凯等为典型代表,分别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钻石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不断修正前人的假定和理论,增加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当代国际分工理论研究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突出表现在水平型、垂直型国际分工,但是并不成熟.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近几年研究和解释中国国际分工越来越多,但还不成体系.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

13、来,以杨小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所谓内生比较优势是指比较优势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化学习或通过技术创新与经验积累人为创造出来,它强调的是比较优势的内生性和动态性。杨小凯以事前和事后的生产率差别把比较优势分为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他认为,内生比较优势是由对生产方式和专业化水平的事后选择产生的,这种内生比较和绝对优势有可能在天生生产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产生.或者说由于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决策造成的事后生产率差别。外生比较优势则是由于天生条件的差别产生的一种特别的贸易好处,它是以外生给定的技术和禀赋差异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即外生比较优势是由事前的差别引起的。杨小凯认为专业化分工导

14、致人力资本与知识的积累,从而产生内生比较优势。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不断修正 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描述一般产品的生命周期,对HO理论进行了补充,并对现代日益需要复杂技术的产品生产有比较普遍的适用性。但是,该理论不适用于风格型、时尚型、热潮型和扇贝型产品的生命周期的描述。它的最主要缺陷是,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有很多形式,包括标准的S型,未涉及成本及价格等其他影响销售的变数。 现代国际分工理论不断修正前人的假定和理论,增加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其中以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和内生比较优势理论为典型代表。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国际分工中认为,无论国家间是

15、否存在相对价格差别,规模经济的存在都会引导各国厂商专门生产部分产品,这样便可获得来自规模经济的好处。该理论假定若干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仍是完全竞争的,两国的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内生比较优势理论。相较于其他传统国际分工理论,内生比较优势理论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并且更倾向于是一个动态的模型。不仅如此,该理论对古典理论进行了重新思考,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是现代国际分工与贸易分析的基石,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转换必须基于比较优势的内生演进。与外生比较优势理论相比,

16、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似乎更大. 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出现了产业转移,经济全球化浪潮开始显现。国际贸易出现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种形式,而且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增加.其中,产业间贸易是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即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是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两国互相进口和出口属于同一部门或类别的制成品。 弗洛布尔(Frobel,1978)发表了著名论文新的国际分工,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但是,新的国际分工现象可以描述以下若干特征:跨国公司为主体的生产体系,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扩展;出现订单制造、国

17、际垂直一体化,成为产品内分工,替代福特制、丰田制的分工模式;跨国公司发挥市场价格导向作用,主导全球货物、服务等国家间的分工格局。 产业内分工理论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许多功能外包给专业化的市场厂商,而专注于自己更擅长的部分,产业组织呈现出全球布局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产业链和国际生产网络形成与发展,同时一些产品的生产环节可以实现空间上的分离,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产品内分工形式。产品内分工是指企业将原来在企业内部的纵向链条上的生产过程分离出去,转而依靠外部供应商来供应所需的产品、支持服务或者职能活动。这种产品内分工快速发展,

18、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分工方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探讨。21世纪以来,产品内分工理论、垂直专业化分工逐步被学术界广泛关注和接受。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涵义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跨国公司将其产业的某些环节转移到国外,从而出现生产环节跨国界,通过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的现象。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有学者(如Balassa,1967)注意到这一现象,提出“垂直专业化”概念。除此概念外,学者还使用了其他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例如,国际生产分割、国际生产分散化、全球生产分享国际外包、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切片等。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其内涵基本一致,我们采用垂直专业化分工来说明. 海默斯等对国际垂直专

19、业化分工概念做了准确的说明。他们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必须要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最终产品由多个生产阶段完成;至少包含两个国家,每一国家从事一个以上的专业化生产阶段,但不是专业化所有阶段;在生产过程中,至少某些生产过程必须跨境。这意味着国际垂直专业化为至少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并将一部分最终产品进行出口。他们把这种由产品内的国际垂直分工带来的贸易,称之为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贸易(Vertlcal Specidizatlonbased trade),每个国家只在商品生产的特定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理论 改革开放

20、以来,西方经济理论逐步引入中国教育和经济研究领域.国内经济学教科书没有专门介绍国际分工理论,经常是伴随国际贸易理论一起来阐述。除了教科书外,中国最早运用国外当代国际分工理论当属学者卢锋(2004),此后国内学者研究国际分工的论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加。例如,詹丽靖(2006)介绍了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的国际分工理论,张苏(2008)从世界体系视角、市场视角、国家视角、企业视角、个人专业化视角阐述国际分工理论,赵明亮(2010)综述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国际分工理论。 国内有些学者专门介绍某一分工理论,例如胡昭玲(2006)、庄惠明、王珍珍(2007)、郝俊丽、曹文环(2009)等阐述对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理

21、论。总体来看,当代国际分工理论还不成体系,中国学者更多是运用国外学者的某些方法进行分析。 中国参与国际化分工研究方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探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现象背后的国际分工情况,并且逐步运用西方的国际分工理论去解释和阐述经济现象,除了定性的研究方法外,还运用了一些定量分析方法,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如下。 一、投入产出分析法。宗毅君(2008)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分年度、分行业地测算了连续14年我国工业行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并实证研究了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论是:近十余年来,国际产品内分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各行业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垂直专业化比重的上

22、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工业行业贸易顺差的增长. 二、计量分析方法。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广泛使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张纪(2007、2008)、胡乃武、杜琼(2009)、唐铁球(2008)、姚志毅、张亚斌、李德阳(2010)、徐建炜、姚洋(2010)、王中华、梁俊伟(2010)、施炳展(2010). 三、指标体系分析方法。唐海燕、张会清(2009)运用RCA、NET等指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及其竞争力,目前中国处于全球新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崔岩、臧新(2010)选用hoover系数和区位指数,对中国20个制造业行业进行定量计算,比较行业集聚地东莞与绍兴参与国际分工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东莞IT业以FDI形式、绍兴纺织业以出口贸易形式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李生明、王岳平(2010)利用贸易结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贸易竞争力指数(TC)等指标,从产品技术层次和价值链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变化特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