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14MB ,
资源ID:177218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7218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航材料力学实验考试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航材料力学实验考试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1电测法(相关内容见材料力学第15章的13节)2.2加载方法增量法与重复加载法 增量法可以验证力与变形之间的线性关系,若各级载荷增量P相同,相应的应变增量 也应大致相等,这就验证了虎克定律,如图三所示。PP0P1Pn P图三 增量法示意图 利用增量法,还可以判断实验过程是否正确。若各次测出的应变不按线性规律变化,则说明实验过程存在问题,应进行检查。采用增量法拟定加载方案时,通常要考虑以下情况:(1)初载荷可按所用测力计满量程的10%或稍大于此值来选定;(本次实验试验机采用50KN的量程)(2)最大载荷的选取应保证试件最大应力值不能大于比例极限,但也不能小于它的一半,一般取屈服载荷Ps的70

2、%80%,即;(3)至少有4-6级加载,每级加载后要使应变读数有明显的变化。 本实验采用增量法加载。重复加载法为另一种实验加载方法。采用重复加载法时,从初载荷开始,一级加至最大载荷,并重复该过程三到四遍。初载荷与最大载荷的选取通常参照以下标准:(1) 初载荷可按所用测力计量程的10%或稍大于此值来选定;(2) 最大载荷的选取应保证试件的最大应力不大于试件材料的比例极限,但也不要小于它的一半,一般取屈服载荷的7080%。(3) 每次实验重复遍数至少应为34遍。重复加载法不能验证力与变形之间的线性关系。五、实验步骤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 测量试件尺寸;分别在试件标距两端及中间处测量厚

3、度和宽度,将三处测得横截面面积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原始横截面积 。3. 拟定加载方案;4.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5.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和设置应变仪参数;6.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载荷至加载方案的最大值,再卸载至初载荷以下,以检查试验机及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7. 进行试验:加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然后逐级加载,记录每级载荷下各应变片的应变值。同时注意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规律。重复该过程至少两到三遍,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8. 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六、试验结果处理1. 在坐标纸上,在坐标系下描出实验

4、点,然后拟合成直线,以验证虎克定律;2. 按公式(4) (7)计算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 。七、思考题1. 利用本实验装置,采用电测法测弹性模量E,试分析哪些因素会对实验结果 造成影响。试提出最佳组桥方案,并画出桥路图。2. 在绘制图时,如何确定坐标原点?3. 本实验加载方案如果不采用增量法,应如何拟定加载方案?实验二 材料切变模量G的测定1、 复习电测法;2、 预习扭角仪和百分表的使用方法(见实验指导书P7和P26中的图22)。3、 设计本实验的组桥方案;4、 拟定本实验的加载方案;(参照实验二)5、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一 实验目的1 两种方法测定金属材料的切变模量G;2 验证圆轴扭转

5、时的虎克定律。二 实验仪器和设备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扭角仪3 电阻应变仪4 百分表5 游标卡尺三 试件 中碳钢圆轴试件,名义尺寸d=40mm, 材料屈服极限四 实验原理和方法1. 电测法测切变模量G材料在剪切比例极限内,切应力与切应变成正比,上式中的G称为材料的切变模量。由式(1)可以得到:圆轴在剪切比例极限内扭转时,圆轴表面上任意一点处的切应力表达式为:由式(1)(3)得到:由于应变片只能直接测出正应变,不能直接测出切应变,故需找出切应变与正应变的关系。圆轴扭转时,圆轴表面上任意一点处于纯剪切受力状态,根据图二所示正方形微体变形的几何关系可知:图三 二向应变花示意图 由式(2)(5

6、)得到: 根据上式,实验时,我们在试件表面沿 45o方向贴应变片(一般贴二向应变花,如图三所示),即可测出材料的切变模量G。本实验采用增量法加载,即逐级加载,分别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 T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 。于是式(6)写为:根据本实验装置,有 (8)a力的作用线至圆轴轴线的距离 最后,我们得到: (9)2扭角仪测切变模量G。等截面圆轴在剪切比例极限内扭转时,若相距为L的两横截面之间扭矩为常数,则两横截面间的扭转角为: (10)由上式可得: (11)本实验采用增量法,测量在各相同载荷增量 T作用下,产生的转角增量 。于是式(11)写为:b图四 实测 的示意图 (12)根据本实验装置,按图四

7、所示原理,可以得到: (13)百分表杆移动的距离b百分表杆触点至试件轴线的距离最后,我们得到: (14)1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 测量试件尺寸3 拟定加载方案;4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5 测量实验装置的各种所需尺寸;6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7 安装扭角仪和百分表;8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一般取试验机量程的15%左右),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应变仪、扭角仪和百分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9 进行试验;加初载荷,记录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并记录百分表的读数。逐级加载,记录每级载荷下相应的应变值和百分表的读数。同时检查应变变化和位移

8、变化是否基本符合线性规律。实验至少重复三到四遍,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10. 数据检查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取下百分表并整理所用设备。1 从几组实验数据中选取线性最好的一组进行处理;在坐标纸上,分别在坐标系和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并拟合成直线,以验证圆轴扭转时的虎克定律;2 用作图法计算两种实验方法所得切变模量G;3 用逐差法计算两种实验方法所得切变模量G;1 电测法测切变模量G,试提出最佳组桥方案,并画出桥路图。2 在安装扭角仪和百分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实验三 直梁弯曲实验1、 复习电测法的组桥方法;2、 复习梁的弯曲理论;一、 实验目的:1. 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时梁横截面上的正

9、应变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2. 用电测法测定三点弯梁某一横截面上的正应变分布与最大切应变,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3学习电测法的多点测量。二、实验设备:三、实验试件: 本实验所用试件为两种梁:一种为实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b=(5028)mm另一种为空心中碳钢矩形截面梁,其横截面设计尺寸为h30)mm,壁厚t=2mm。,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 =0.28。图一 实验装置图(纯弯曲)图二 实验装置图(三点弯)Fa2a图三 纯弯梁受力简图(a=90mm)图四 三点弯梁受力简图(a=90mm)四.实验原理及方法:在比例极限内,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假设,梁

10、横截面上的正应变为线性分布,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变和横向正应变为:距中性层为 y 处的纵向正应力为:对于三点弯梁,梁横截面上还存在弯曲切应力:并且,在梁的中性层上存在最大弯曲切应力,对于实心矩形截面梁:对于空心矩形截面梁:由于在梁的中性层处,微体受纯剪切受力状态,因此有:实验时,可根据中性层处方向的正应变测得最大切应变: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多次测量在一级载荷增量 M作用下,产生的应变增量 、 和于是式(1)、式(2)和式(7)分别变为:在本实验中,最后,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本实验采用电测法,在梁实验段某一横截面的不同高度(梁的上下表面、中性层及距中性层10mm、20mm)

11、处粘贴纵向电阻应变片,在梁的上下表面处粘贴横向应变片,并在梁中性层处沿450方向粘贴应变片。1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2 拟定加载方案;3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4 确定组桥方式、接线、设置应变仪参数;5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以检查试验机和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6 进行试验;将载荷加至初载荷,记下此时应变仪的读数或将读数清零。逐级加载,每增加一级,记录一次相应的应变值。同时检查应变变化是否符合线性。实验至少重复两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7 数据经检验合格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1 在坐标纸上,在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

12、然后拟合成直线,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并计算同一y坐标所对应的 实验和 理论之间的相对误差;2 计算上下表面的横向应变增量与纵向应变增量之比的绝对值;3 对比纯弯状态与三点弯状态的实验结果,并分析横截面上剪力对正应变分布的影响。七.思考题:1. 设计本实验的夹具应考虑哪些因素?2安装试件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3. 在本次实验中,如何用半桥法测最大弯曲正应变?试画出桥路图。实验四 梁变形实验(1)简支梁实验(2)悬臂梁实验1、 预习百分表的使用方法;2、 预习梁的挠度和转角的理论公式。3、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1、 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测定梁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并与理论值比较;

13、2、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3、 测定简支梁跨度中点受载时的挠曲线(测量数据点不少于7个)。二、 fmax图一 实验装置简图d实验设备:1、 简支梁及支座;2、 百分表和磁性表座;3、 砝码、砝码盘和挂钩;4、 游标卡尺和钢卷尺。三、 试件及实验装置:中碳钢矩形截面梁,360MPa,E=210GPa。 图二 实验装置图四、 实验原理和方法:1、 简支梁在跨度中点承受集中载荷P时,跨度中点处的挠度最大;2、 梁小变形时,简支梁某点处的转角3、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图三 位移互等定理示意图对于线弹性体,F1在F2引起的位移D12上所作之功,等于F2在F1引起的位移D21上所作之功,即:若F1=F2,则有

14、:上式说明:当F1与F2数值相等时,F2在点1沿F1方向引起的位移D12,等于F1在点2沿F2方向引起的位移D21。此定理称为位移互等定理。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要求重复加载次数n4。取初载荷P0=(Q+1)Kgf(Q为砝码盘和砝码钩的总重量),DP=2Kgf,为了防止加力点位置变动,在重复加载过程中,最好始终有0.5Kgf的砝码保留在砝码盘上。1、 取几组实验数据中最好的一组进行处理;2、 计算最大挠度和支点处转角的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误差;3、 验证位移互等定理;4、 在坐标纸上,在坐标系下描出实验点,然后拟合成光滑曲线。七、思考题:1、若需测简支梁跨度中任意截面处

15、的转角,其实验装置如何?2、验证位移互等定理时,是否可在梁上任选两点进行测量?3、在测定梁挠曲线时,如果要求百分表不能移动,能否测出挠度曲线?怎 样测?4、否利用该实验装置测材料的弹性模量?实验五 弯扭组合试验1 复习材料力学弯扭组合变形及应力应变分析的有关章节;2 分析弯扭组合变形的圆轴表面上一点的应力状态;3 推导圆轴某一截面弯矩M的计算公式,确定测量弯矩M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组桥方式;4 推导圆轴某一截面扭矩T的计算公式,确定测量扭矩T的实验方案,并画出1 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角;2 测定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弯矩和扭矩;3 学习电阻应变花的应用。二

16、 实验设备和仪器1 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 电阻应变仪;3 游标卡尺。三 试验试件及装置弯扭组合实验装置如图一所示。空心圆轴试件直径D042mm,壁厚t=3mm, l1=200mm,l2=240mm(如图二所示);中碳钢材料屈服极限360MPa,弹性模量E206GPa,泊松比0.28。图一 实验装置图四 实验原理和方法1、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的主应力大小和主平面的方位角;圆轴试件的一端固定,另一端通过一拐臂承受集中荷载P,圆轴处于弯扭组合变形状态,某一截面上下表面微体的应力状态如图四和图五所示。在圆轴某一横截面AB的上、下两点贴三轴应变花(如图三),使应变花的各应变片方向分别沿0和45

17、根据平面应变状态应变分析公式:可得到关于x、y、xy的三个线性方程组,解得:由平面应变状态的主应变及其方位角公式:或将式(2)分别代入式(3)和式(4),即可得到主应变及其方位角的表达式。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应力应变关系满足广义虎克定律:由式(2)(5),可得一点的主应力及其方位角的表达式为:、和的测量可用1/4桥多点测量法同时测出(见图六)。图六 Ri2、圆轴某一截面弯矩M的测量:轴向应力 x仅由弯矩M引起,故有:根据广义虎克定律,可得:又:由式(7)(9)得到:以某截面上应力最大的上点或下点作为测量点。测出X方向应变片的应变值X()。0的测量可用1/4桥接法(见图七),也可采用半桥接法(见图

18、八)。图七 R0R0x方向应变片 Rt温补片图八R0上R0下3、圆轴某一截面扭矩T的测量:切应力x仅扭矩T引起,故有:由式(11)、(12)可得:的测量可用半桥接法(见图七),也可采用全桥接法(见图八)。图七R-45上R45上R-45下R45下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本实验采用重复加载法。可参考如下加载方案:P0=500N,Pmax=1500N,DP=1000N,N=4。6、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7、 测量试件尺寸;测量三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值 。8、 拟定加载方案;9、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10、 确定各项要求的组桥方式、接线和设置应变仪参数;11、 检查及试车;检查以上

19、步骤完成情况,然后预加一定载荷,再卸载至初载荷以下,以检查试验机及应变仪是否处于正常状态。12、 进行试验;重复加载,每重复一次,记录一次应变仪的读数。实验至少重复四次,如果数据稳定,重复性好即可。13、 数据通过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1、 将各类数据整理成表,并计算各测量值的平均值;2、 计算实验点的主应力大小和其方位角,并与理论值(按名义尺寸计算)进行比较;3、 计算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弯矩;4、 计算圆轴上贴有应变片截面上的扭矩。5、 将上述DM的计算值与的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其误差;6、 将上述DT的计算值与 如果要求一次加载同时测出作用在A-B截面上的弯矩和扭矩,

20、如何实现。实验六 偏心拉伸实验4、 预习构件在单向偏心拉伸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分析;5、 复习电测法的不同组桥方法;6、 设计本实验所需数据记录表格。hRaRbt1测量试件在偏心拉伸时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变2测定中碳钢材料的弹性模量E;3测定试件的偏心距e;二、实验设备与仪器1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电阻应变仪;3游标卡尺。中碳钢矩形截面试件,(如图所示)。图一 试件示意图截面的名义尺寸为hb = (8.024)mm2 , 试件承受偏心拉伸载荷作用,偏心距为e。在试件某一截面两侧的a点和b点处分别沿试件纵向粘贴应变片Ra和Rb ,则a点和b点的正应变为: a =p +M +t (1)b =p M

21、 +t (2)式中: p轴向拉伸应变 M弯曲正应变t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变有分析可知,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变为:max=p +M (3)根据单向拉伸虎克定律可知:试件偏心距e的表达式为:图二 可以通过不同的组桥方式测出上式中的max、p及M,从而进一步求得弹性模量E、最大正应力和偏心距e。1、测最大正应变max 组桥方式见图二。(1/4桥;2个通道)max =p +M=(p +M +t) t =a t (6)图三图四2、测拉伸正应变p全桥组桥法(备有两个温补片),组桥方式见图三。将p代入式(4),即可求得材料的弹性模量E。3、测偏心矩e半桥组桥法,组桥方式见图四。将M代入式(5)即得到试件的偏心距e

22、: 为了尽可能减小实验误差,实验采用多次重复加载的方法。P0=2KN,Pmax=12KN,DP=10KN,N=4。8. 设计实验所需各类数据表格;9. 测量试件尺寸;测量试件三个有效横截面尺寸,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验值 。10. 拟定加载方案;11. 试验机准备、试件安装和仪器调整;12. 确定各项要求的组桥方式、接线和设置应变仪参数;13. 检查及试车;14. 进行试验;9. 数据通过后,卸载、关闭电源、拆线并整理所用设备。1 对几组实验数据求平均值;2 最大正应变增量 3 材料的弹性模量 ;4 求实验段横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增量5 试件的偏心距1材料在单向偏心拉伸时,分别有哪些内力存在。2通过全桥法测P和利用P =(max M)测P,哪种方法测量精度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