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6.79KB ,
资源ID:1770296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7029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近代史纲要的论文.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近代史纲要的论文.docx

1、近代史纲要的论文最佳答案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

2、期性农民大起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这里是指对以后格局的影响)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地主阶级的开明分子在19世纪中叶也开始了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但作为制度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能认识到制度本身才是最大的罪孽,因此洋务运动的结果也一如其重要的领导人李鸿章一样,仅仅成为大清一时的裱糊匠,勉强维持局面,但在愈演愈烈的欧风美雨面前最终难脱轰然倒塌的命运。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既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工具的开始,也标

3、志着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彻底征服。 制度可以被征服而民族却不能任人宰割,差不多与底层歇斯底里发作的同时,上层也首次意识到了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维新变法”迫不及待的展开了。然而这次运动就像一名早产儿,不存在成功的基础。 维新派的主张摇摆于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妥协也没能取得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依靠力量无从谈起,仅是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封建偶像?皇帝身上,这种想法正如运动本身的理想一样虚妄。这样的救亡,难免夭折,结果只是证明希望封建政权本身通过改革顺应潮流向资产阶级政权转化是不现实的,根本在于中国欠缺维新改良、君主立宪的土壤,这种缺乏不是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所能灌溉滋养的。 这里因着维新派就

4、顺便提到立宪派,他们代表的是上层资产阶级,并且是刚由或正由地主阶级转化而来的那部分上层资产阶级,是地主和资产阶级一身二任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他们特别害怕“秩序一破,不可回复”,从眼前利益来说,他们一般是不太欢迎以武装暴动形式发动的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的。这个问题在下文中还会有详细论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不同于典型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并不是资本家,而只是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和政治经济取向的革命者,其政党也不过是有些松散的同志联盟。革命凭借几分幸运的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这种现象既可以说明人们对于腐朽

5、统治的反抗情绪压抑良久,一触即发,也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使是表面的貌似平静,只要不至于危及生存他们也不愿加以破坏,从而损害眼前利益;而一旦有成功的希望,也能热情的支持以期获取更大的利益,毕竟只有资产阶级政权才能最大保障和发展资产阶级的利益。 革命的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风暴过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仍旧是中国发展最大的障碍。可以说辛亥革命只是砍倒了一棵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合抱的大树,它们的枝叶在革命后仍纠缠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它们的根仍深埋在中国社会的土壤之中(各路封建军阀就是代表),虽然少了参天大树的遮蔽,但是新生命依然难以尽情成长。 “实业救国”“政党内阁”是民初的两大政治思潮,但是两

6、者却都难以完全付诸现实,更别说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对外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驱除鞑虏不过是排满而已。原先人们以为革命一旦胜利那么各项如关乎民族、民权甚至民生问题的工作都能顺利进行可大家发现事实上周围仍是一片黑暗,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 但是一个全国性政权的瓦解毕竟还是能给不同的政治力量以更为自由的试验实践的空间,让他们证明自己的道路能否带领中国走向成功。 首先要介绍的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它们产生于半殖半封的社会,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资本形态,由于没有私人资本发展作为基础,近代中国的国家资本始终在限制、利用、打击、吞并私人资本,通过将社会生产力控制在手中以达到维护他们封建半封建统治地位的

7、目的。,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形式的国家资本其形成有主要来自依靠发行公债和银行垫款的政府财政拨款,而这些负担最终都会通过税收和通货膨胀转嫁到人民身上。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在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发展到了畸形膨胀的地步,他的结果是使普通的劳动人民和资产阶级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其次是位于中上层的民族资本主义,它的基础是地主、官僚、旧式商人和一些买办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始终希望通过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使政权资产阶级化,支持民族资本的发展。他们在土地制度上主张不触动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维护他们所由出生和依赖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对外态度上,虽反对帝国主义却并不坚决,因为天然的“软骨性”和先天不足,

8、在资本积累和开拓市场方面都必须依赖外国资本曲折地突破封建制度、军阀统治和自然经济的制约。这样的态度既难以在政治赢得广泛的支持,在经济上也会使国内市场狭小,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力量的壮大。 接下来看看以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农民阶级为基础的,实际上是由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它们的主张常被概括为“三民主义”,即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发展又节制私人资本,平均地权。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是以上几种中最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由于还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因素(如平均地权时要“涨价归公”“照价购买”,节制资本时要利用“发达国家资本”,要“不失国家主权”的借用外资,这些主张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

9、不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缺乏可操作性的),使它难有推广实行的机会。 32摘要:中国近代史由鸦片战争拉开了帷幕,在面对帝国主义的入侵,封建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国破家亡的处境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各个阶级的志士仁人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艰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不断的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甲午战争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大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不断的向前探索发掘,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字:阶级 探索 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独立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

10、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各阶级都面临怎么办的问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工人阶级,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面。(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 背景:鸦片战争的巨额赔款,赋税的加重,西方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洪秀全:1843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基础,有力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来挽救中国民族的危机,其结果只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联

11、合绞杀下失败。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失败原因: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超越了农民阶级的思想局限。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喝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制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义和团存在笼统的排外主义错误,不认识帝国主义联合封建地主阶级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蒙受统治者的欺骗,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义和团还存在许多迷信、落后的倾向。(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背景:19世纪6

12、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 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失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背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甲午战争民族危机

13、的加重。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自上而下地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标志)、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作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背景:国际(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 代表人物: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 纲领:民族、民权、民主三民主义为纲领,试图以革命手段

14、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过: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革命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功绩、败因(主观是资产阶级软弱妥协性;客观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后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但终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 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性质。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5)新文化运动(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15、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主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进行新文化运动 过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内容(前期四提四反,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6)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无产阶级)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势登上历史舞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逐步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16、工人运动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了党的纲领,开始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了革命大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兴起,开展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为期8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争取和平民主解决失败的情况下,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代表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革命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消灭封建主

17、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意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历史给了我们答案,只有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救中国。孙中山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的先驱,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为实现中国的独立、

18、民主和富强,付出了毕生的奋斗和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接连用武力打败中国,强迫中国政府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不仅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其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内残酷剥削人民,腐朽昏庸,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对外卑躬屈膝,奴颜厚耻,以大量出卖国家主权来换取侵略者维持其地位。其三,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19、济基础破产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仅依然保留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优势。其四,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由于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官僚买办势力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生长的,因而力量软弱,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在反动统治势力拒绝一切根本社会变革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要从根本上摆脱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深重危机,同时也为未来的经济腾飞和民族振兴排除障碍,创造前提条件,就必须首先加强国家内部的社会政治整合,建立一个独立统

20、一的现代国家,建立强有力的、能够真正成为民族复兴领导中枢的中央政府。就是说,只有进行革命,彻底变革封建社会制度,才是中国走出政治和社会危机,走向复兴的唯一选择。 孙中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就在下决心投身革命实际行动的前夜,他曾经专程赴天津上书李鸿章,试图推动清王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实现“自强”。结果被李鸿章弃置一旁,不予理睬,改良的希望化为泡影。无奈,孙中山义无反顾地摒弃改良道路,走上了革命之路。为了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1911年10月,孙中山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最终赶走了封建皇帝,推翻了满清王朝,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21、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终结。辛亥革命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长河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场最彻底的社会革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重大的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历代进步阶级前仆后继、不断斗争的结果,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超出了近代中国此前为寻求救亡图存所作的一切努力,达到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推进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第一个制高点,为中华民族的后继者继续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

22、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性巨大进步;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在政治上,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必要前提,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开创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阶段。在经济上,共和国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方针、条令和政策,为中国经济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思想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民主、民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加之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也使中国文化现代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

23、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从而推开了中国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的藩蓠,使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开始由被动应付转入主动地汇入世界现代化潮流。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五大称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孙中山因此成为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位“伟大人物”,辛亥革命也因此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早在1894年11月,孙中山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24、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目标。在此基础上,1905年8月孙中山又领导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接着他又把这十六字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形成了其完备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 民族主义以“反满”为基本内容和中心口号,力求用革命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政府,避免为帝国主义“共管”或“瓜分”的厄运,争取建立独立的“民族的国家”,并以“五族共和”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反对清政府对国内各民族的统治和压迫

25、,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共创民族平等合作、共同参政的共和政体,从而把民族解放运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民权主义是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创立一个“平等”、“民治”、“国民”的共和国,并在“民主立宪”的原则下就相应的政体问题,设计“革命程序论”、“政党政治论”、“权能区分论”、“地方自治论”、“全民政治论”和“五权宪法论”等一系列具体的建政方略。它作为带有共和制度要求的民主革命政纲出现,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无疑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高峰。 民生主义包含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孙中山将其解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革命的目的是

26、为众生谋幸福”。1(P329)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2(P798,804)。显然,他的民生主义的宗旨和精髓是既要振兴实业,广泛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防患于未然,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发展,中国的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后完成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性飞跃。由于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晚年革命实践的砥砺,孙中山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虚伪性也进行了深刻批判,认识到只有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三民主义才能在中国真正实现。进而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与联俄、联共、

27、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以革命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从而使它反映了历史的特点,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重新解释的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反对帝国主义被规定为首要任务;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3(P591),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4(P592)以“民族自决”的原则代替了先前民族“融合”、“同仕”的主张,并把三大政策作为民族主义的重要组成。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通的、革命的民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5 (P592)人民享有民主权利,“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6 (P592)则不得享有,并规划了旨在“济代议政治之穷

28、”和“矫选举制度之弊”7 (P592)的具体措施。民生主义则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为土地纲领的中心口号,“节制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则构成工业化的基本内核。重新阐释的三民主义,在基本原则上与共产党制订的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合作的政治基础,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植根于近代中国社会土壤的孙中山的民主政治思想,作为时代的产物,自有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但是无可置疑,它是中国历史上此前为止最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是留在近代中国思想宝库中一笔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三、坚持实业救国,致力于变封建农业国为

29、“社会主义”工业强国,构筑了中国未来经济现代化的蓝图 民国初建,孙中山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革命成功后必须致力于经济建设的思想,认为“今满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成,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今后吾人之所急宜进行者,即民生主义。”决心专心致志办理实业,指出“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莫要之政策。” 8 (P338,341)认为革命成功后,只有从经济上发展实业,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当天,在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孙中山就表示:“解职不是不理事,解职以后,尚有比政治紧要的事待着手。”9 (P319)即以实行民生主义、倡办实业为己任,从事经济建设活动。 在历经多年酝酿积聚、调查研究基础上,

30、孙中山精心绘制出了全面发展中国国民经济、实现经济现代化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理想蓝图实业计划。其主要内容,从大兴铁路建立五大铁路系统,到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联为一体;从建设三个国际性大港及众多中小商港、渔港,到疏浚、开凿运河,治理黄河、长江、珠江等水系,扩建增设一大批沿海沿江商场商埠;从全方位开发煤、铁、石油及其他矿产,兴建钢铁、水泥、造船、机车等大型工厂,到发展食品、纺织、建筑等工业;从改良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到鼓励移民垦荒,开发广大的边疆地区,其内容几乎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各个领域。孙中山同时在实业计划最后的“结论”篇中强调指出:“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

31、”但不能沿袭西方文明的旧路径,必须另辟新途,要“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 无可讳言,由于孙中山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多有失误之处,诸如对民主共和政体一度盲目乐观,对错综复杂的政治演变认识不足,对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内部矛盾及其对华态度同样缺乏本质的把握,因此寄希望于大规模引进外资振兴中国实业的建设计划只能落空。此外,计划本身过于庞大,缺乏现实估计,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与统筹安排。加之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背景所制约,气势磅礴的实业计划在孙中山的有生之年根本缺乏付诸实践的可能。 但是,实业计划毕竟是孙中山制订的

32、“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列项之全面、措施之周详,可谓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建设构想。它无疑是孙中山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的思想飞跃,是站在时代前列探寻未来中国发展模式的一次勇敢尝试,代表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对未来中国总体设想的最高水平。它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振兴中华的思想宝库,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以后实业潮流的发展,对于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中国人民有着极大的启发和鼓舞作用。 先驱者未能及身而成的宏伟蓝图,无疑为后来者的继续前行开辟了道路。尤为弥足珍贵的是,实业计划中的许多精湛见解,比如全面而有重点地进行经济建设的思想,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建立国际经济合作的思想,不仅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而且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改革开放近20多年的伟大实践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奋发图强,艰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