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147.61KB ,
资源ID:1769633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6963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lecture2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lecture2文档格式.docx

1、而人類出現之後,人的意志力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力,因為人的意志力時常左右了自然的力量。上述這些自然之作用力,除了人的意志力以外,皆可用數學的方式進行表達,數學是一種最簡約、關聯性最佳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族群遺傳學者早期以機率計算逢機交配與固定配偶兩種配對生殖方式對基因傳遞的基因適合度(fitness),結果得到有固定配偶但又有部分非配偶的交配方式之基因適合度最高。近年來,利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亦調查發現過去所普遍認為固定配偶制的天鵝,平均有15%的小天鵝為非固定配偶所生(Kraaijeveld et al, 2004)。兩種方式所得之結果相互呼應,可看出生命力可數理化的程度,並由此可知,生

2、物皆是依循著對基因傳遞最有利之原則進行運作。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在西方科學尚未發展成熟之前,東方亦有一群人同樣對大地、對大自然進行了透徹的觀察,存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老子是江南楚國人,小時候生活在潮濕、溫暖、多湖泊與丘陵的環境之下,成年後至北方作官,接觸到的是黃河流域較乾燥的草原環境。藉由對大自然的觀察,使他看到了因地理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之不同類型的環境與生物組成。由此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概念,也就是說人如草芥一般,如不知趨吉避凶、不知居安思危,很容易就會被淘汰死亡。老子這句話所闡述的概念,與達爾文所提出之天擇有著相同的意義。中國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表示我們知道要從這個大地,去取得活

3、下去的材料。孟子亦云: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深淵裡有很多魚,但你卻抓不到,要怎麼辦?不如退一步,做個漁網下去捕魚。這就是告訴世人要怎麼生活、怎麼活下去的適者生存概念。把這套生存方法敎給下一代,讓大家能夠安居樂業、永遠地活下去,就是人擇。隨著人生存環境的不同,所演化出之文化亦不相同,因而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總而言之,生存之第一要務為讀懂大自然,之後便是模仿大自然之生存之道。老子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站在山頂上往山谷底下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山谷的神貌都沒有改變,老子的詮釋便是認為山谷裡有很多很奇怪的母性生物存在裡頭。玄是指黑、奇怪的,牝是母,也就是母性生物。山谷裡母獸可以一直繁衍小獸,樹木

4、也可以一直開花結果,因為風被山勢阻擋,水又順著山勢往山谷底下流,山谷成為生命的樂園。由上述觀點,所延伸出之仿大自然的生存之道,包含善水,即對水的尊重,以及尊重女性的行為。老氏戒剛強,柔弱生之徒。所闡述的亦是要活下去,就不要如此剛強,要似水一樣柔弱的道理,此即中國人仿大自然之生存之道。易經裡所提之高處不勝寒、居高思危等概念,也是中國人觀察自然現象所延伸出的一套生存策略,其所闡述的變、不變與易變就是時空的動態變遷概念,而生態學所探討的也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間時空的變化關係。智慧與荒野間的關係人類在大自然之中生存下來,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所需面對環境中攸關生死的問題非常多樣,由於荒野的刺激,使

5、得大腦的神經細胞充分連結,大腦的演化越趨複雜與細密。透過自然的競爭和淘汰,能夠存活、將基因傳遞下去的人,都對大自然中的各種關係有透徹的了解,都是優秀的生態學者。如同Meeker(1981)所說:人類可以在荒野中生存下來,是因為在荒野中學到了生存的智慧。經由知識的傳承,我們現在理應擁有同樣的智慧。但由於人口的成長,使得我們開始想辦法便宜行事,將事務簡單化,亦即開始分工合作。每個人專精於不同的事務,因而個人變得不完美,此時,便需要透過大家的合作,來達到完美。如同大自然演化的趨勢,複雜度增高,生物多樣性增高,最後便是共生的產生,而共生即合作的結果。目前台灣所面臨的問題,即是有分工,但卻沒有合作。因此

6、,若希望社會往前發展,即要往合作的方向前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18771962年)在其作品流浪者之歌之中提及,一個人能夠發現智慧,生活在智慧中,能夠以智慧加強自己的意志力,堅強自己,因智慧而創下奇蹟,但是一個人卻無法傳授智慧,敎別人智慧(赫塞原著,高子涵譯,2004)。赫塞撰寫此書的目的,在於希望藉由佛陀成長經歷的描述,讓大家能夠了解這一位有智慧的人,是如何發展形成他的智慧。但赫塞卻認為知識是可以傳授的,智慧卻不行。此時,我們要問:智慧真的不能傳授嗎?筆者同樣認為答案是不能,因為一定要透過自我體驗,才能夠得到智慧。誠如Meeker所認為,向大自然學習,就會變成有智慧的人(Meeker,19

7、81)。因為大自然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刺激,若人能夠觀察和解讀大自然的訊息,並持續存活、繁衍下來,即表示自大自然中學習而得生存的智慧。近期,舞臺劇工作者賴聲川在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從他過去的經驗,分析發展出一套方法論創意金字塔,說明創意從何而來。內容同樣提及他的創意是由智慧而來,而他的智慧則來自禪修與荒野的啟發(賴聲川,2006)。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上述這些有創意與智慧的人所做的事情,以及個人的成長經歷(見下文)都可看出智慧與荒野的關係。然而,現今的教育過程,只著重在傳授知識與方法,因此學生只學會複製,而且太過於強調老師對學生的教導,老師不斷地填鴨式教學,學生便只學會鸚鵡回話,因此喪失了讓學生

8、直接自環境中學習的機會,因而難以獲得智慧。地球的形成與發展筆者審讀E. O. Wilson的知識大融通(2001年),補充以宇宙的發展,圖解出三個力的演化(圖一)。整個太陽系在137億年前由一次大爆炸而形成,在70137億年前之間,光能與物質之間可以互換,55億年前物質開始凝聚形成地球,地球上直到35億年前才開始出現生命。地球在生命尚未出現之前,環境的變遷受制於物理化學之自然力,生命出現後,開始出現另外一個力量:生命力,影響著大地及生物之間的關係,包含生存本能、多子多孫、適者生存等天擇的力量。400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在地球上,人類出現後,除了上述之自然力與生命力,又增加了人的意志力在影響著整個

9、環境的運作。自生命出現開始至人類出現,神經系統越來越複雜,甚至發展出左大腦半球與右大腦半球之分工合作。人類持續的知識發展導致不同學門的出現,學門一分化則學門間的交流便開始減少,形成分工卻沒有合作的狀態,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現在由於人類對環境與資源的破壞和濫用,使得大自然不再協調,目前已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階段,如果依照目前的情況繼續下去,地球未來將不再會有生命的存在,E. O. Wilson將之稱為荒生期。如同挪威學者Arne Naess在Ecology, Community & Lifestyle書(1990年)中引用Peter Weseel Zapffe的一段論述:人類是終極的悲劇性物種,

10、因為他已學習、領悟到:當人類不存在地球上時,地球會存在得更好(Man is the ultimate tragic being, because he has learned enough about the Earth to realize the Earth would be better off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humankind.)。由於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意志力的展現。體認到人類自己過去的行為造成了環境的破壞,又希望人能夠繼續長久存活下去,就必須開始反思,展現人的意志力進行新的行動,發展及運用復育生態學等相關學門積極修復地球。但是,目前的問題,在於僅

11、有少之又少的人了解人類是終極的悲劇性物種這件事,這才是真正的悲劇所在。從人類的特徵看世界以廣義的生態學定義來看,人體本身亦自成一完整的生態體系。因各器官組織間之緊密合作、對外界環境之空氣、水、能量等資源的密切交流,使得人體生態系功能的完整性,需要外界環境生態系之支持。當外在世界受到汙染與破壞時,將使得人體生態系的功能同樣受到威脅。因此,以下將從人類個體的特徵為出發點,來看世界的發展如何受人的影響,以及如何藉由重整人體生態系,推衍達成外在環境完整性的回復。人的特徵人有哪些特徵?第一,人有讀無字天書、大自然符號的能力;第二,人是大自然中的關鍵物種,亦是一種入侵物種,但仍受制於大自然的自然定律。個人

12、的行為價值觀雖是經由學習建構而成,且學習的速度依照個人的意願而有快慢之別,但透過經驗的驗證與累積內化過去所學,則能進行自我修正,重塑不同的價值判斷準則。如筆者透過閱讀吸收老子的經驗,擁有了六千年的生命智慧,再透過學習棘皮動物的生存策略,擁有了六億年的生命智慧。時間軸拉長之後,對於事物的看法就不只那短短的一生,會開始進行自我修正,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生存理念。而這些生命智慧是沒辦法傳授的,唯有自己直接進入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大腦的特徵我們可以從人腦的特徵,看出人是一種分工合作機制配合良好的動物。因為人類要生存、繁衍下一代,因此有所謂的戀愛,而男女兩性的大腦對戀愛的反應並不相同,女性是在腦的感覺

13、區有愛的變化,男性則是性慾區很活躍。為何會有如此的分工?女性在感覺區有愛的變化是因為需要長期、穩定地將胎兒養大,若母親的情緒不穩定,胎兒在子宮中即無法成長得很好。男性則需要將配子送出去,因此性慾區活躍。雄雌的分工是在生命演化過程的早期就已產生了,這也是生命分工必然的現象。如植物木麻黃的雄花長在樹枝外側,便於散佈配子,雌花則是在枝條的基側,有穩定的環境養成下一代。大腦不同的部位同樣掌管著不同的功能。腦幹是生命的中樞,邊緣系統掌管情緒反應,左大腦皮質與右大腦皮質則分別處理不同的心智功能,各個區域各司其職又合作無間,才有辦法展現複雜的生命意識。大腦皮質則可區分為感覺區與運動區,將感覺區上的神經元依掌

14、管各部位所佔的空間畫成人形,可以得到一個手很大、嘴很大、眼睛很大的小人形(圖二)(漢寶德,2004)。由此可看出人的一些特徵,如手所佔的空間很大,所以很會動手做事、做工具、寫字、營造;嘴很大,所以人很會說話;眼睛很大,所以觀察力很好等等。透過良好的分工合作,使人類這種動物能夠在生存、繁衍上得到優勢。人腦的另一個特徵,則是神經元的數量與連結是隨著時間與經驗而改變。神經元的數量在人剛出生時最多,之後會因為缺乏刺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死亡與減少。若自小即給予豐富多樣的刺激,則能留下較多的神經元,培養出聰明的小孩。即使留下的神經元數量相同,仍會因為每一個人生長的歷程不同,所接受到的刺激亦不相同,讓神經元

15、的連結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世上每一個人都擁有不同的世界觀。著重生態智慧的哲學觀由於人類擁有上述這些特徵,因此能夠看懂整個環境中的複雜關係,發現過去所犯的錯誤,重新展現人的意志力,對大自然進行修復,回歸大自然。挪威人Arne Naess早在1973年就開始提倡International Deep Ecology Movement(國際深層生態運動),Deep ecology強調深遠地看透世界,整個地球的存在是個人存在的一個過程,個人的完整性需要其他生命的存在。所以,並沒有所謂的利他主義,因為個人要完整的存在,必須要將地球維護好,讓其他的生命共同成就個人的完整性。個人必須經由自我體驗激發出深刻的感

16、受、熱情與行動,發展出屬於個人自己的Ecosophy(生態智慧),昇華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觀。由於每一個人的經歷與機遇不一樣、神經被激發的區域不一樣,所以會發展出不一樣的生態智慧,建構出屬於自己個人的生態智慧Ecosophy ,如Naess所建構的就是Ecosophy T,T是一座他所喜歡的山的名稱。筆者之一(陳)的生態智慧建構過程早年就讀師大生物系的背景,我被訓練成為一位教師。在教書的過程中,第一個碰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演化學這麼難敎?經由不斷地思索,發現原來是定於一的傳統所導致。在皇帝的威權體制下,絕對不許任何人挑戰威權,所以老師在教書時,也不准學生向老師挑戰。學習科學的第一門課,即是科學的懷

17、疑論,不准懷疑與挑戰,如何敎好科學?由於這個原因,毅然決然跳脫出傳統的教育體系,從師大生物系離職,到中央研究院當臨時的計畫助理。這轉換跑道的過程,雖然損失了許多的年資與薪水,但在中央研究院有很高的自由度,因此並不引以為憾。當時海邊的棘皮動物很多,因此以棘皮動物為材料,順利地進行了10多年研究棘皮動物的快樂時光。後來卻因為環境污染,造成棘皮動物族群量的衰減,成了全國第一個因經濟發展而受害的學者。由於情緒上的激昂,開始參與社會運動,成為民間團體的義工,和社運朋友進行交流、互相學習,並嘗試向原住民學習與大自然的合諧互動方式。過程中,卻發現原住民的生活智慧,早已丟失在資本主義的洪流裡,又因為原住民沒有

18、文字,所以智慧流失得很快。我回頭重新找尋有語言、有文字又有智慧的是什麼?發現中國早期的老莊思想留有文字,而且從人類的演化學觀點來看,中文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有歷史、記載最深入的活語言,因此開始去接觸、閱讀古人的作品,並從自身動物、演化、生態學的背景與觀點,重新詮釋這些思想。由於過去這些經歷,深切感受到環境的劇烈變化,興起拯救大自然之使命感。因為造成這些環境負面變化的始作俑者,便是人類本身,要改善環境、回復大自然的生命力,便需要從人著手,了解人類這種動物之後,才可能改變人對待大自然的態度。因此,走出純粹的自然科學學門,開始接觸社會學、走入社會。生態學與社會學的不可分割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人和社

19、會是無法分割的,自然科學與社會學同樣是一體的。培根即定義藝術為人和自然的相乘;現象學大師胡塞爾說一切科學之事都奠基於前科學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世界則必然根植於一定的歷史與文化脈絡中。事實上,我們只是將前人的經驗,用現在的科學方法,重新建構而成知識。就如同長年生活在海邊,以捕魚維生的漁民,其對海洋的豐富知識,並非得自於科學研究,而是生活所需的經年累月觀察所得。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的關係,如同體溫與SARS間的關係,是評估整體環境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生物種類很多,表示地球非常健康,生物種類數量減少,則表示地球生病了。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學門有分類學、演化學和生態學,然而,由於造成環境不健康的原因來自於人類不

20、當的超限利用,因此,若沒有進行學門間的整合,並將之延伸至社會學,解決人的問題、修正人的行為,即無法稱之為完整的生物多樣性學門。以分類、演化、生態學為基礎,利用社會學積極解決人類所造成的問題,才是生物多樣性學門真正的意義。見樹又見林(The Forest and the Trees)(成令方等人譯,2001)是一本國內多位社會學老師所共同翻譯的書,他們將其定義為給社會系學生的開胃菜。見樹不見林表示只看到了個人的部份,而見樹又見林才表示擁有生態系的理念。社會學所強調的是人這個物種個體之間的互動,以及人與大自然的互動;生態學則是研究所有物種之間的互動,以及物種與大自然間的互動。生態學所研究的範疇較廣

21、,但動植物皆是依照簡單的本能來表現;而社會學所探討的人,卻因有其各種不同的意志力而較動植物複雜,導致難以處理。但此二學門,皆是透過觀察的方法,進行探討。群體與個體、人與動物間的差異動物行為學家研究個體與群體間的關係,發現螞蟻僅依循兩個簡單的原則,即能達成最有效率的群體覓食行為,一是個體於行走時會釋放訊號,另一是每一個體皆依據最強烈的訊號走。因此,當某個體與食物間的來回距離越短,表示花費較短的時間,因而留下的訊號最強,其他的個體也就會循著此較強烈的訊號走,而不會循著因距離較遠,留下弱訊號的路徑走(陳以明,2006)。雁以人字飛行的模式,也是每一個體僅依據靠攏、保持距離和維持一致的速度與方向這三個

22、原則來進行,人字形排列只是這三個原則的最佳呈現,並非因為有一領導者的存在。目前已有科學家根據這三個原則,利用電腦模擬出雁的飛行模式(陳以明,2006)。不論螞蟻或雁,都是單一個體僅依據一些簡單的原則,即展現了群體的特徵。我們可以藉此來看人類的社會,有哪些是具有領導人存在所產生的行為?有哪些是沒有領導人,僅僅是個體本身的想法所造成的行為?又有哪些是人在無形之中,以最基本的動物本能所展現的行為?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即在人類群體的特徵,不單單僅有基於個體本能所造成的行為表現,還有人的意志力所展現的行為。師法大自然由人腦的特徵,可以知道營造是人的特質,人一定會改造環境。然而,我們亦能夠師法大自然

23、,以仿大自然之生態工程進行修復。英國人即界定土木學為導引大自然的龐大能源於保護地球上的眾生及人類,和平且永續生存的藝術(洪如江,2006)。有位建築師在辛巴威的首都哈拉雷,根據白蟻巢調溫的原理,建造了一座新型的節能大樓。不使用空調系統,僅透過大量的通風管道設計,白天將涼爽的空氣送入大樓之中,晚上將混凝土牆於白天吸收的熱量送到各個房間,這樣的設計使室外的晝夜溫差高達40度,大樓內的室溫卻仍一直維持在24度左右,節省了60%的電能消耗(陳以明,2006)。由上述的例子可知,模仿大自然的營造技藝(technology)、技術(technique)與技巧(skill)都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我們要不要去做

24、的哲學問題(philosophy)。傳統的商業行為,從地球取得資源、製造商、零售商、消費者,到最後使用完畢丟棄的單向過程,有94%的資源被浪費了(霍肯原著,簡妤儒譯,2005)。大自然的運作則是循環的模式,消費者的廢棄物是分解者的原料,分解者產生的廢物是生產者的原料等等,不斷地循環、不浪費各種資源。我們應該要向大自然學習,發展循環型的經營管理模式。如丹麥卡倫堡的生態工業園區,已發展出整個卡倫堡產業的共生關係,包括發電廠、煉油廠、製藥廠等不同產業,透過廢棄物與原料的互補性,將資源的循環與再生融入整個生產體系中。追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說:人有幾項需求,這些需求是有層級的,在較低級的需求

25、滿足之後,才能發展出高級的需求;達到高級需求的階段,人往往可以捨棄低級需求上的滿足(圖三)(霍夫曼原著,許晉福譯,2000)。許多人往往只注意到第一句話,認為在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沒有達成時,就不要去談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會出現全國拼經濟、全國拼治安這樣的政策與口號。但卻沒有注意到當自我實現的需求被滿足後,是可以捨棄低級的需求。我們的教育方式往往不尊重個人、不鼓勵自我實現,學生成為老師的延伸、子女成為父母的延伸,個人的意志力無法展現。事實上,論語里仁篇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所闡述地就是人在達到高級需求的階段,往往可以捨棄低級需求的道理。中國文化在2000年前就已發展出的道

26、理,為什麼現今的教育會將其丟失?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不願回溯過往。快樂地生活從生態學的角度去看人的生命,如何讓大家快樂地活下去?把快樂的生活經驗傳授給他人,讓別人也能夠快樂地活下去,即是我所說的生態智慧。笑與快樂的連結人的大腦之中,有一個快樂中樞,位於頭正下方、眉心後方與兩耳交會之處。30多年前科學家進行老鼠腦部電擊試驗時,因操作失誤致使電擊到比原先計畫更深入之處,導致老鼠異於平常的表現,一直主動按鍵讓自己遭受電擊,不吃不喝最後死亡,才發現原來置入電擊之處為腦中的快樂中樞(Smith et al, 2003)。外界環境的刺激只要與大腦的快樂中樞連結,即會展現笑容。雖然不同性質的笑話,

27、會需要大腦不同區域的處理,但都會將訊息傳送至快樂中樞,進而笑了起來。而這連結的過程也能夠反向進行,即單純地展現面部的笑容,同樣會將訊息傳送至快樂中樞,產生快樂的感覺。因此,只要在做事時,也同時展現笑容,就能夠將所做的事與快樂做連結。經常展現笑容,將外界的刺激與快樂中樞進行連結,就能夠輕易地讓自己的人生快樂。佛陀教人離苦得樂,用慈悲、施捨等方式來得到快樂,用自己的笑容感染他人,讓別人也得到快樂。西方人用笑來增加免疫力,台灣也有愛笑瑜珈訓練學笑的成立,都是同樣的道理。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很自在地笑?因為傳統上有賣笑不賣身、士大夫正襟危坐,以及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不笑

28、不足以為道。等文化,使得中國人不敢笑。最常展現笑容的場合,反而是尷尬的笑,當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時,只好一笑置之。但是,笑是一件對身心有益且又能輕易辦到的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調整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選擇,開始為自己建構快樂的人生,常展笑容地做事。追求身心和諧與自在人類的身體樣貌在400萬年前就已大致成型,而大腦卻是後來才越趨複雜地演化而成。腦袋不停地在運轉與思考,可是身體往往會承接不了大腦想做的事,身與心產生衝突,我們要如何追求身心的和諧?人類是利用生物能做事,因此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省能,需要適時讓大腦休息。中國的禪修,就是一套休息的方法,禪的字義是心很簡單,如何讓心很簡單?有兩個方法,一是專心

29、的做事,另一是將心擴展至無我的境界。身體可以承接心裡所想做的事,便是自在。要讓自己不會出現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就需要盡早開始養身,培養身體的能耐與心力。中國的養身之道,包含筋絡、氣功與太極拳等,皆依循著老氏戒剛強,柔弱生之徒的原理,強調不需要太過剛強,像水一樣柔弱才可以生存下來。氣功就是運用流體力學,讓人體內70%的水以及空氣進行良好的體內循環;太極拳則藉由身體的放鬆,減少神經衝動及肌肉收縮所消耗的能量,再利用地心引力及其反作用力撐直身體進行運動,達到省能的目的。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些皆是教導順應自然法則過活的道理。結語大自然目前已被人操作到只適合人生存,其他生物都不易生存。要解決這個問題,人便要走入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訓練一個人對於生命力的感受性,最好的方式便是觀察植物,尤其是清晨陽光透過嫩葉,葉子剛要行使光合作用時的生命力。藉由觀察而能夠區辨出真假植物的差異,感受到生命力的存在,當然也就能夠感受到動物的生命力。當牠們遭受到破壞時,就能夠將心比心地感受到牠們的痛苦,願意付出去拯救牠們,改善牠們的生存環境。練就對生命的敏銳度,照顧到大地上所有的生命,不抗拒大自然,順應大自然,向大自然學習,才能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