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5KB ,
资源ID:176529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6529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二节 出家剃度仪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续及沙弥戒行 第二节 出家剃度仪轨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三是白四羯磨,即一白三羯磨,也就是宣布一次、表决三次。受具足戒之类的大事就需要白四羯磨,仅仅是请求出家,只须单白即可。 “欲出家者,至僧伽蓝中,立眼见耳不闻处,作单白和僧,使大众知闻。”僧伽蓝,简称伽蓝,是僧众所居园林或寺院的通称。单白,宣布一次。僧团举行单白羯磨向大众宣布时,剃度者应该站在僧众可以看见他,但他却听不见僧众说话的地方。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来到寺院请求出家。这么做是便于僧众对此人有直观了解,同时又避免他直接听到会议内容。 “为成问答无失,如律中度巧师儿说。”这么做主要是为了以后有人询问情况时不会答错,就如度巧师儿之后佛陀教诲的那样。“度巧师儿”出自四分律34卷,说明这一单白羯

2、磨的缘起。当时有个巧师家的儿子来到僧团请求出家,就有比丘为他剃度了。后来他的父母哭泣着前来寺院寻找,但因僧团生活范围很大,并非人人知道此事,很多人就答说没有。他的父母就去僧寮到处查看,终于找到了孩子。不少长者听说之后就讥嫌说:“这些出家人真是不知惭愧,居然还打妄语,哪里有正法可言?把我的儿子剃度了,却说什么都没看到。”比丘们就将此事禀告佛陀。佛陀因此规定:“从今以后,为人剃度前须经僧团会议让大众了知此事。”这样的话,再有人来询问相关情况时,就不会因为不知情而错答了。此外,发心出家者在剃度前需要在寺院接受一段时间的考察,让大家了解此人是否发心纯正。作为居士来说,对寺院也有一个了解和熟悉的阶段,确

3、定出家是不是自己的理想选择,自己有没有能力过这种生活。经过相互观察,再于大众会议进行表态,让大家共同决定是否接受此人加入僧团,成为僧团的一份子。 “羯磨云:大德僧听!”羯磨宣示的内容是:“大德僧听,现在有某人准备依止某人剃度出家,如果大家都到了,也都没有不同意见,某人将依止某人剃度。”白如是,是羯磨公文的程式化内容,说明这就是宣布的内容。僧团中,是以默然表示同意,不同于现在的举手通过。若大众默然,此事即可成立。若有人举手表示反对,此事就不能成立。 “律云:若僧和合者善,不尔者,房房语令知。”四分律说,能将僧众召集起来宣布此事固然是好,若无法将僧众召集一处,就要到每个房间将此事分别告知大众。说到

4、召集,又涉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划定一个共同的生活区域,律中称为结界。若在此范围内生活,凡须处理公共事务,应取得此范围内所有出家人的同意。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判断究竟哪些人到场之后才算是“僧集”了。二、陈辞请师 作已,应与剃发。先请和尚,应具仪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剃发出家,慈悯故。”三请。其阿阇梨文亦准此(谓剃发及受十戒二师)。 应以诸部会明,立出家仪式。 接着是陈辞请师。发心出家者必须前去请求和尚为你剃度,表明自己愿意依止师长修学的愿望。戒律记载,曾有和尚剃度沙弥后,沙弥却不服管教:“谁叫你为我剃度的呢?”这就很麻烦,所以剃度前必须由沙

5、弥自己亲自前去请求。 “作已,应与剃发。先请和尚。”羯磨告众之后,就应该开始为沙弥剃发。首先要请一位和尚。前面详细介绍了出家需要具备的各项条件,其实和尚也有资格审查的问题。和尚,意为亲教师,本是一种尊称,只是现在被滥用了。过去在禅宗丛林中,只有领众修行的方丈才被尊为和尚,为堂头大和尚。从戒律来说,和尚是为我们剃度、授戒的亲教师,是指导我们完成僧格、走向解脱的导师,也是我们的法身父母,这就必须慎重选择。作为剃度和尚,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受戒超过十腊。第二,懂得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如此才有能力引导弟子。第三,有耐心并愿意花时间教育弟子。 “应具仪教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

6、作和尚。三请。”发心出家者要具足威仪,正式向和尚请求说:“愿大德慈悲,我某人(自称名字)恳请大德作为我的剃度和尚,希望大德同意做我的和尚。我因为依止大德的缘故,才能剃度出家,请您慈悲摄受我。”需要连续请求三次。 “其阿阇梨文亦准此。”请阿阇梨的内容也是同样,只须将名字更换一下即可。剃度、受沙弥十戒需要两位师父,一是和尚,一是阿阇梨。阿阇梨为轨范师,教授相关威仪及如何作法。所以也要请阿阇梨,才能对他的教授生起恭敬心和殷重心。 “应以诸部会明,立出家仪式。”请师之后,接着要说明出家仪式。但四分律中并没有完整的作法程序,故道宣律祖参照诸部律典及经论思想,编写了出家剃度的整个仪轨。三、庄严法座在于露地

7、,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幡。中安一座拟出家者,复设二胜座,拟二师坐。 举行剃度仪式前,先要布置一个庄严的坛场。 “在于露地,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悬幡。”佛世时,很多法会都在露天举行,所以这里所说的场所也是露地。但我们现在有这么庄严的大殿和法堂,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确定场地后,先以檀香、沉香浸泡的香水在四周洒一洒,使场地洁净芬芳。周边七尺处,在四个角上悬挂幡盖。 “中安一座拟出家者,复设二胜座,拟二师坐。”中间安放一个座位,给将要剃度者使用。此外,还要安置两个庄严的法座,请和尚及阿阇梨入坐。 凡夫往往心随境转,这就需要通过外在环境收摄身心。布置坛场的意义,也在于帮助我们生起虔诚心,生起神

8、圣感。四、辞亲易服 欲出家者着本俗服,拜辞父母尊者讫,口说偈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乃脱俗服。 善见云:“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乃着出家衣,正得着泥洹僧、僧祇支,未得着袈裟,便入道场。 善见律毗婆沙卷16 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T24-788中) 出家,是从各自的家庭来到僧团,所以首先要和父母亲人辞别。从今往后,就要完成身份的转换。 “欲出家者着本俗服,拜辞父母尊者讫,口说偈言。”发心出家者先是穿着在家衣服向父母尊长拜别,感谢他们多年养育之恩。然后,以一首偈语说明出家的意义,也再次向父母表明自己舍俗出家的愿力。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

9、者。”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在三界六道轮回沉浮,不得出离,正是因为执著于世间各种情感。这个能绑的力量就是恩爱,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兄弟之情。若能放下世间恩爱,走上追求真理的大道,才能真正报答所有亲人的恩德。因为我们必须自己成就解脱,才有能力帮助他们。否则的话,虽能给父母衣食奉养,却无法为他们解决生死归宿,这种孝养是非常有限的。正如莲池大师的“七笔勾”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恩重如山,即使用再多的世间财物也不足以报答。惟有出家修行,使亲人解脱轮回,才算究竟完成孝道。所以出家不是不孝,而是大孝,是人间至孝。 “善见云: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乃着出家衣。”

10、善见律说,此时可以脱下俗服,以檀香、沉香等香料浸泡的水沐浴,彻底清洗身上的世俗气息,然后才可以穿上出家的法服。 “正得着泥洹僧、僧祇支,未得着袈裟,便入道场。”泥洹僧和僧祇支,都是佛世时僧人所穿的常服,泥洹僧是裙子,僧祇支是覆肩衣。此时,先要穿上泥洹僧和僧祇支,暂时不能披袈裟,然后进入坛场。在汉地出家,可以先穿海青,因尚未正式出家,故不得披袈裟。五、师为说法来至和尚前,互跪。和尚应生儿想,不得生污贱心,弟子于师生父想。应为说发毛爪齿皮,何以故?有人曾观此五,今为落发,即发先业,便得悟道。如罗睺罗落发未竟,便得罗汉。如熟痈待刺,莲华待日。 和上应生儿想,不得生污贱心。何以故?若如是好心料理,弟子

11、于和上阿阇梨便生父想。临剃发,和上应为说五法。何者为五?一者发、二者毛、三者爪、四者齿、五者皮。所以说此五法者,有人前身曾观此五法,今为剃发落地,即发先业,便得罗汉。是故先教五法,然后为剃发。如罗睺罗发落未竟便成罗汉。如痈熟,须人为刺然后得破。亦如莲花,须待日出而得开敷。此欲出家人亦复如是,因说五法便得悟道。 此时和尚须为弟子说法。这段文字出自善见律毗婆沙。 “来至和尚前,互跪。”发心出家者来到和尚前互跪。和尚对于弟子应视为独生儿子那样充满慈爱,关怀备至,不能不以为然,更不能心生厌恶。弟子对于师父应视为亲生父亲那样尊重爱戴,身心归投。因为师父就是自己的法身父母,是成就慧业的根本依止。 “应为说

12、发毛爪齿皮,何以故?”和尚要为弟子开示,如何观察身上的发、毛、爪、齿、皮。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是组成我们色身的零件,而这些零件本身又是因缘和合而成。其中既没有我,更没有值得贪恋之处。但在现实中,却是世人最易产生执著的所在,或以各种食物补品来滋养它,或以各种美容用品来装点它,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我执。出家修道,首先要减少对身体的贪著,认识到色身的无常和不净。所以说,出家不仅要出世俗家,更要出五蕴家。所谓出五蕴家,就是认识到五蕴无我,从对色身、情绪、想法的执著中超越出来,认识到这些不过是种种缘起的影像。此外还要出生死家、三界家,这才是出家的真正意义所在。 “有人曾观此五,今为落发,即发先业,便得悟道。

13、”有些利根者因为观察发毛爪齿皮五项缘生无性,待落发时,先前慧根显发,当下证悟空性。 “如罗睺罗落发未竟,便得罗汉。”罗睺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第一著称。他当年出家时,落发尚未结束就已证得阿罗汉果。就像完全成熟的痈疮,只要轻轻一刺,脓水就能立即排尽。又像含苞欲放的莲花,只要被阳光照耀,马上就会盛开。 这两个比喻都是说明,若剃度者自身因缘成熟,只须和尚稍加点拨,立刻就能开悟证果。所以现在也为剃度者讲述这些内容,即使不能由此开悟,也能由观无常放下对色身的贪恋执著,坚定求道之心。六、灌顶赞叹为说法已,向阿阇梨前坐。以香汤灌顶,赞云:“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 说法开示后须

14、以香汤灌顶,表示令身器清净,接纳善法。 “为说法已,向阿阇梨前坐。以香汤灌顶,赞云。”和尚为弟子开示法要后,弟子坐到阿阇梨面前。阿阇梨以香汤灌剃度者顶,以示祝福,同时称念偈颂赞叹之。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无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难思议。”阿阇梨赞道:“真是了不起的大丈夫,能彻见世间的无常变化,舍弃名利、情感而寻求解脱之道,实在稀有难得,不可思议。”这首偈颂主要是对发心者的鼓励,首尾二句赞叹行者作出这一选择的难能可贵,次句赞叹行者对真理的思考和追求,第三句则是赞叹行者志向远大,不同凡响。 “大丈夫”,指有气节、有操守、有作为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5、。出家,是对世俗名利的舍弃,对固有串习的挑战,需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毅力,非常人可以成就。过去曾有位大将问禅师:“我能不能出家?”禅师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原因何在?因为将相只是去战胜别人,而出家却是要战胜自己。战胜别人固然不容易,但战胜自己却难上加难,这也正是英雄和圣贤的区别所在。七、礼佛皈依教礼十方佛竟,行者说偈言:“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 下面是礼佛皈依。 “教礼十方佛竟。行者说偈言。”阿阇梨为发心出家者灌顶后,教导他顶礼十方诸佛。然后,行者以偈颂表达自己皈依三宝、舍俗求道的誓愿。佛陀是一切佛弟子的究竟皈依处,也正是因为仰慕十方诸佛的慈悲和

16、智慧,我们才会发心皈依,发心出家,成为佛陀的追随者。 “归依大世尊,能度三有苦。”世尊,佛陀十大名号之一,因佛陀具有无量功德而为人天所尊。三有,三界。皈依佛陀,能帮助我们度脱三界痛苦。这是说明佛陀的无量功德和皈依、出家的意义所在。 “亦愿诸众生,普入无为乐。”无为乐,涅槃寂静之乐。我们发心出家,不只是为了自己,同时也发愿帮助一切众生度脱三界痛苦,获得无为之乐。这两句是行者的誓言,以此表达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生命目标。八、阇梨剃发阿阇梨乃为剃发。旁人为诵出家呗云:“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佛说诸德福田经,1卷,西晋沙门法立、法炬共译,是佛陀为天帝释讲述出家功德。 佛说诸德

17、福田经卷1 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T16-777上) 在礼佛皈依并以偈颂再次表明心愿后,阿阇梨可为行者剃除须发。 “阿阇梨乃为剃发,旁人为诵出家呗云。”阿阇梨为行者剃发时,观礼者开始吟诵出家偈,表示由衷的随喜和赞叹。 “毁形守志节。”毁形,此处指剃发。将世人认为美的、重要的头发剃去,意味着我们放弃对世间虚妄表象的执著,从而坚定内在操守,完成人生的高尚追求,成就佛菩萨那样的悲智二德。从世俗角度说,剃发是对外在形象的破坏,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伤。但从佛法角度来看,剃发是体现了出家人的外在威仪,为僧相标志之一。 “割爱无所亲。”割爱,放弃世间恩爱

18、。出家意味着从此放弃亲疏之别,放弃爱恨情仇,并对一切有情生起平等舍心。如果有恩爱,就会有亲有疏,还会由爱生贪乃至由爱生恨。这些正是烦恼的根本,轮回的根本,生死的根本。出家是要舍弃凡夫心,长养平等心,首先必须在关系上放弃这些亲疏界限,放弃对亲人的执著。 “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放弃世俗小家,才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全身心地荷担如来家业,弘扬佛陀圣教,并以度化一切众生为己任。这一偈颂虽仅二十个字,却充分表达了出家人的操守、志向和事业。九、师除顶发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周罗发。来至和尚前,互跪。和尚问云:“今为汝去顶发,可不?”答言:“尔。”便为除之。 为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发置。以香汤洗浴,除白衣气

19、。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问言:“今为汝去顶发,许不?”和上自为剃去顶发。 沙弥剃发,需要阿阇梨与和尚共同完成。 “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周罗发。”周罗,为梵汉并译之称,指保留于头顶的少许头发。阿阇梨为行者剃发时,不能尽除无余,顶心尚须稍留几撮。完成以上步骤后,发心出家者来到和尚面前跪下。 “和尚问云:今为汝去顶发,可不?”此时,和尚还要询问行者:“我现在为你剃除顶发,可以吗?”这是给行者最后的考虑机会:你究竟是不是确定要出家?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抉择?如果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待最后几刀下去,身份就此改变了。 “答言:尔。便为除之。”若行者确定自己的选择,就回答说:“可以。”于是和尚将最后

20、留下的顶发剃除。至此,剃发算是正式完成了。十、授衣披着除已,和尚授与袈裟,便顶戴受。受已,还和尚,如是三反。和尚为着之,说偈言:“大哉解脱服,无相福田衣,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 剃顶发已,在和上前胡跪。和上授与袈裟,得以顶戴受,受已还和上,如是第二、第三受。顶戴受已,和上为着。 从外在形象看,出家人与世人主要区别有二,一是剃发,一是染衣。在剃发后,和尚要为新出家沙弥传授袈裟。 “除已,和尚授与袈裟,便顶戴受。”袈裟,为梵语,意为坏色,指僧众所着法衣,以其色不正而名。顶发去除之后,和尚为沙弥授予袈裟。沙弥接过袈裟,应双手举至头顶,顶戴受持,以示恭敬。 “受已,还和尚,如是三反。”沙弥从和尚手中

21、接过袈裟后,并不是立刻接纳,而是要还给和尚,和尚再授与行者。如此往返三次,才算是正式接受。因为袈裟是僧众的法衣,也代表僧相的庄严,须以殷重心接受。 “和尚为着之,说偈言。”沙弥接受袈裟后,由和尚亲自为其披上,同时还要说一首偈颂,表明袈裟所蕴含的意义。 “大哉解脱服。”披上袈裟,象征着我们的身份和职责从此改变,更意味着未来生命都要与解脱相应。我们身着俗装,是过着轮回的世间生活;身着法服,就是过着清净的修道生活。所以袈裟应当染作坏色并割截成片,表不著世间好相之义。 “无相福田衣。”无相,佛法修行能招感出世无漏之福,离有为相。福田,袈裟由许多长方形布块缝合而成,如田地一般。出家是为了追求解脱,也是为

22、了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故有资格接受众生供养,为世间福田。 “披奉如戒行,广度诸众生。”这两句是对行者的殷切勉励。袈裟是出家人的标志,也是佛法住世的象征,穿上后应油然生起神圣感。体现在行为上,是行住坐卧都要依照戒律,方可内外相应,具足威仪。也惟有依戒行事,才能进一步勤修定慧,才有能力广泛度化一切众生。十一、旋绕自庆礼佛讫,行绕三匝,说自庆偈:“遇哉值佛者,何人谁不喜,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 穿上袈裟,僧相初现。此时,沙弥自己首先旋绕并说偈,以此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这两种都是印度常见的仪式。 “礼佛讫,行绕三匝,说自庆偈。”礼佛三拜之后,旋绕三周,说一首庆贺自己新生的偈颂。 “遇哉值佛者,何人

23、谁不喜。”能够遇到佛陀,能够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修道,谁能不感到由衷的欢喜?不仅我自己欢喜,看到的每个人都为之欢喜。因为有了佛法,我们的人生才有了意义,生命才有了希望。 “福愿与时会,我今获法利。”福,福报,善根。愿,愿力。我的福报、愿力和世间各种善缘的和合,使我今天能够剃度出家,获得佛法的殊胜利益。十二、辞亲受贺礼大众及二师已,在下坐,受六亲拜贺。出家离俗,心怀远大,父母等皆为作礼,悦其道意。 自己庆贺之后,还要接受亲人的庆贺及祝福。 “礼大众及二师已,在下坐,受六亲拜贺。”此时,沙弥须向僧团大众及和尚、阿阇梨顶礼,感恩他们的慈悲接纳。然后,在他们的下首入座,接受父母、六亲的顶礼及祝福。剃度前

24、,行者须拜别父母,此时僧相已现,道俗有别,则可接受父母礼拜。 “出家离俗,心怀远大。”出家是对世俗的远离,是以解脱及无上菩提作为人生目标。所以,整个生命形态都已开始改变,开始高人一等。这个高,不是从身份来说,也不是从外在形象来说,而是由高尚志向及德行所决定。 “父母等皆为作礼,悦其道意。”父母等人都要向新出家沙弥顶礼问讯,使他坚定道心。虽然出家人可以接受世人的礼拜供养,但我们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每一次接受礼拜供养时,应该反观自省:“自己凭什么受人恭敬,受人供养?我们的行为究竟有什么超越世俗之处?我们的生命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内涵?”时常这样反省,才不会偏离出家的初心,同时也能避免增长我慢。十

25、三、剃发时节中前剃发。落发的时间,尽量安排在中午以前,因为早上有生机盎然之意。此时,太阳刚刚升起,万物在雨露滋润、阳光照耀下欣欣向荣地生长。出家是新生命的开始,今后还有漫长的道路。早上落发,预示未来的修行之道如早晨般洒满阳光,富有生机。十四、即受皈戒毗尼母云:“剃发着袈裟已,然后受三归五戒等。” 毗尼母经卷3 先与剃发着袈裟,教胡跪合掌,然后授三归、五戒、沙弥十戒。(T24-816中) 剃发染衣只是形象上的改变,接着还要赋予这一身份相应的内涵,那就是受戒。 “毗尼母云:剃发着袈裟已,然后受三皈五戒等。”毗尼母经说,剃发并穿上袈裟之后,接着还要受三皈、五戒和沙弥十戒。 三皈,即皈依佛法僧三宝,此

26、是佛法根本所在,通于所有戒律,故有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等,这些戒体都是从皈依而来。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若不受三归,得五戒不?若不受三归,得八斋不?若不受三归,得十戒不?若不白四羯磨,得具戒不?答曰:一切不得。 此外,受戒必须次第进行,由五戒而十戒、具足戒。如果没有前面的少分戒,是不能直接受沙弥戒或具足戒的。五戒虽是在家戒,但此刻的沙弥仅有出家人的外在形象而已,体仍与俗无异。若事先未受五戒,仍须先受,方可进一步受沙弥十戒。 受过十戒之后,才开始具备法的内涵,为法同沙弥。之前只是形同,即形象上的沙弥。学佛和未学佛的差别在哪里?在家和出家的差别在哪里?修行和不修行的差别在哪里?就在于我们的心相续中究竟有多少佛法的内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