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 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B. 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C. 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D. 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答案】A【解析】从人数上来看,德意志的民主情况或许更优越,可实际上结合所学知识,德意志的民主是一种君主专制下的民主,所以B、C选项错误。A选项说法正确,这一现象只能说明民主有一定成果,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D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点睛:解答本题要有充分的认识:不是参与民主的人数决定了民主的发达程度。我们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不仅仅是这一个方面。所谓孤证不立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很容易被带入错误的道路。5.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他
2、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害。此事说明A. 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 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C. 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D. 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解析】从材料中各方势力的混乱关系可以看出,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势力与反革命的封建势力斗争十分激烈,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B选项说法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内部的问题;C选项与材料叙述无关。6. 1917年底,苏俄向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呼吁:“上述各国工人定会了解他们现在所担负的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的任务,定会以多方面无比坚决果敢的行动,帮助人们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
3、地进行到底。”苏俄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推动主要参战国工人的反战运动B. 显示苏俄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C. 希望各国举行不割地不赔款谈判D. 鼓舞欧洲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解析】: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希望各国发动工人运动,使人类摆脱战祸及其恶果,将和平事业进行到。再结合所学知识:俄车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宣布退出一战,想借助各国的反战运动为自己退出一战创造有利于因素。所以本题选A。7. 1984年,邓小平对港澳观礼团说:“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场上,维护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么政治观点,包括骂共产党的人,都要大团结。”这一精神的贯彻A. 加强了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B. 有助于“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 推动了经
4、济体制改革的进行D. 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84年,香港、澳门还没有回归,不能说加强中国政府对港澳的领导,A说法不符合史实;“一国两制”构想在此之前已经提出,B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的意思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利益,这便有利于保持港澳的繁荣稳定,所以本题选D。8. 1969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这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A. 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B. 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C
5、. 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D.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解析】根据题干“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可知中美关系的改善对国际格局产生重要影响,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法国就中美关系表明态度,排除A。1969年,中法已经建立外交关系;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美国改变对中国的外交战略,排除C。题干信息强调中美关系改善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9. 1980年,韩国全斗焕政府在驻韩美军默许下,调军镇压光州数十万市民、工人和学生的游行。据韩国政府称,事件中有191人死亡、
6、952人受伤,并有4863人先后被捕。此事件反映了A. 冷战阴影下世界民主政治的挫折B. 韩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C. 东北亚是美苏的战略中心地区D.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解析】1980年的这场血腥的镇压,是在美军默许条件下开展的,这也显示出美国所炫耀的民主也只是泛泛而谈,世界民主政治事业遇到一定的挫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在本题与经济无关;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10. 下面是两汉时期的人口密度图,由此可见当时A. 边疆地区处于刀耕火种阶段B. 黄淮海地区政治经济水平较高C. 阶级矛盾导致人口分布不均D. 北方粮食的单产量较南方更高【解析】根据材料,黄淮地区人口密度高,可以推理得出这一
7、地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高。故答案为B项。刀耕火种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项;CD项材料同样不能反映,排除。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11.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
8、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 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 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 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解析】材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定窑的发展历史。A选项说法错误,制瓷技术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C选项说法正确,可从定窑的变迁过程中得出;D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12. 唐代史书和小说所载的一些江湖人士或恶少逞能滋事多发生在商业区的“市”内,而宋代的史书和小说中,“坊”中也出现了许多江湖时间或各种案件。与此直接相关的是宋代A. 农业的发展B. 理学的形成C. 坊市制的变
9、化D. 手工业的进步【解析】唐代“市”为商业区,“坊”为居民区,坊市分开;宋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从而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这种社会现象与农业的发展、理学的形成和手工业的进步无关,排除ABD项。唐代的坊市制规定市民们购买商品必须到市内,市外是不准设店铺的。坊和市之间以墙垣隔绝,坊门和市门按规定时间开启,一到时间便关闭。在夜间,市禁止商业活动,坊也不准居民外出。至宋代,坊市制被彻底打破,居民区内有店铺,商业区内有住它,已成为普遍现象。13. 明万历二十七年,山东临清爆发了驱逐税监马堂的暴动,临清每年上缴朝廷的田赋只有七八万两白银,但马堂从这里收走的工商税却达十几万两
10、。这反映出当时临清A. 居民鄙视从商的思想B. 商品经济较为繁荣C. 商人的政治地位较高D. 官府鼓励商业经营【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临清每年赋税中工商业税要高于田税,这就说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有挖掘出材料的本质;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错误,这一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盛行。14. 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A.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 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 坚持维护国家安全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故答案为D项。南
11、京条约中广州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A项;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外贸易,并非完全禁止,排除B项;清政府并非是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实行这种政策,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是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清政府限定中外通商只能通过广州进行,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15.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 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D. 外商企业在通
12、商口岸的发展【解析】从材料中介绍的有关内容来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开厂数目和参与人数都有很大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已经”二字;C选项错误,与时期不符;D选项错误,本题介绍的是民族自身工业的发展。16. 下图为天津档案馆收藏的1919年6月的天津商界宣传海报。该海报体现的是A. 官僚资本膨胀B. 反对进口洋货C. 爱用国货D. 保护民族企业【解析】从材料给出的时间来看,1919年6月。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这一时间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时期,所以与爱国运动有关。再结合漫画的内容可以肯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把矛头指向官僚资本;B选项与材料无关;D选项材料没有
13、体现。解答漫画类的问题,要明确漫画的隐喻意义。如本题中涉及的是对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运动的考查。首先根据漫画的内容,一个“日本”就已经基本确定基本格调了。其次就是漫画中涉及的是民族工业,进一步锁定答案。17. 下面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
14、15.7A. 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B. 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C. 农业经济地域差异很大D. 农村产业结构已发生初步改变【解析】从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来看,10亩以下的农户占有最大比例,这就显示出小农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50亩以上的农户数量很少;C选项错误,从横向比较来看没有很大差异;D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本题是一道表格型的问题。回答表格型的问题关键点有三处:第一要注意表头,了解表格所涉及到的内容,以便于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第二要注意表格的横纵向,了解表格主要展示的项目;第三对比的分析数字以及其余内容的变化。18. 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
15、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想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材料现象表明A. 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B. 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C.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D. 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19. 民国时期,中山装上部小口袋的笔架形袋盖,暗喻中国革命需要依靠知识分子才能获得成功。它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中山装设计风格反映了A. 近代民主思想的不断成熟B. 国人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 辛亥革命加快了经济融合D. 部分国人的科学意识开始觉
16、醒【解析】从“坚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融合进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一种精神焕发、阳刚向上的速度美及力量美”可以看出它体现出时代精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过于局限;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说法与材料内容无关。20. 据统计,从1503年到1660年,来自秘鲁等地的18.5万公斤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其中还不包括走私的。这样,“财富历史性地集中到西班牙一边。”这一现象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巨大影响是A. 南欧地区很快被殖民地化B. 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西班牙C. 激起了欧洲殖民拓展浪潮D. 加速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解析】从“18.5万公斤
17、黄金和1600万公斤白银被运到西班牙,使其白银的数量超过了欧洲白银储备总量的三倍”可以看出西班牙在新航路开辟中的获益,也使得更多的殖民扩张的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殖民地不包括欧洲地区;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得出这一结论;21. 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A.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C. 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解析】从“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
18、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可以看出欧洲教会对待商业态度的变化,从“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更能得到体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宗教不断调整着与商业的关系;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与材料无关。22. 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其安特卫普港口更成为欧洲商人和商品的集散中心。据此可知,当时荷兰A. 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B. 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C. 重视发展工业经济D. 垄断了西方海外贸易【解析】结合材料所给出的时间:17世纪,以及“17世纪,荷兰政府对进口货物收取相当低的关税,而且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可以得出这一时期荷兰的重商主义使得荷兰
19、崛起为欧洲的贸易中心,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殖民地问题;D选项错在“垄断”二字。23. 英国学者托马斯孟强调“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要“把自己的金钱当做诱鸟放出去,一边把别人的金币引回来”。该观点反映的是英国A. 新经济时代贸易特点B. 资本积累的途径C. 自由贸易观点终结D. 殖民掠夺的野蛮【解析】“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体现出的是资本主义的贸易理念,要在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才会有资产剩余,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不符合新经济的特点;C选项错误,这是典型的自由贸易时期的资本积累形式;D选项与此
20、无关。24.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先秦政治的历史论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言论出处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左丘明左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孔子整理诗经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欧阳修新五代史A. 夏商周处于分裂状态B. 古代文献可靠性不足C. 西周实行分封制D. 中国自古就建立了小农经济【解析】从左传、诗经和新五代史的叙述可以看出,主要描述的是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不符合西周的特点;B选项错误,古代文献具有一定的统一性;D选项材料体现不出。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
21、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春秋末期以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公布法律。在子产公布法律23年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铸刑鼎”公布法律,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因此,遭致叔向、孔子等人的抨击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材料二罗马建立共和国后,执掌法律(
22、主要是不成文的习惯法)完全被贵族祭祀团所垄断。遇有讼争,法官徇情枉法,袒护贵族,平民备受欺凌;加上当时高利贷盛行,利率毫无限制,债务奴隶制使平民处于难以生存的境地。贵族的专横激起了平民的反抗,纷纷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8年的激烈斗争,到公元前454年,贵族和平民互相让步,立法委员全部由贵族担任,但法律须经有平民参加的军伍大会通过才能生效。公元前451450年将制定的法律刻在板子上,公布于罗马广场,此即十二铜表法。摘编自周枏罗马法原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郑国“铸刑书”的时代背景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民通过十二铜表法获取的利益,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23、别说明郑国“铸刑书”与十二铜表法所体现的政治斗争。【答案】背景: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封建经济逐渐形成;贵族垄断法律;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礼治秩序趋于崩溃;法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诸侯国变法革新成为时代潮流,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兴起。目的:与礼治秩序决裂,提升刑法的地位,巩固郑国新兴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2)利益:平民获得法律的审批权,他们通过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侵害其利益。斗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文法是新兴地主与奴隶主贵族斗争的产物;罗马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奴隶主贵族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1)时代背景:从“春秋末期以
24、前,是根据案情的轻重来判罪,虽然有成文的法律,但却是秘密的,并不公之于众”可以得出贵族垄断法律;从“晋国大臣赵鞅、荀寅将该国法典铸在铁鼎上公布于众,是新势力在晋国取得政权后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可以得出法家思想的兴起和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瓦解,封建经济逐渐形成,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礼治秩序趋于崩溃。从“从形式上看,与先王“不为刑辟”的传统不符”得出与礼治秩序决裂,提升刑法的地位;从“从内容上看,与西周以来的“礼”相违背”得出巩固郑国新兴阶级统治,稳定社会秩序。(2)解答本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主要围绕者“成文法”的特点来回答,主要为平民获得法律的审
25、批权,他们通过将法律编订成明确的条文,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侵害其利益。本题是一道历史对比问题,这两部法律所代表的阶级是有差异的,突出差异既可以回答本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
26、,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墓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
27、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通过对材料信息的分析研究,特别是材料反映的中唐及晚唐北方和南方水利兴修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据此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材料信息,特别是材料中的“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等信息,足以证明上述论题的成立。也可以联系教材内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要史论结合,观点明确,逻辑清晰。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明代正德以后,欧洲殖民者东来,中国优良的手工业品不断地运往欧洲市场。欧洲殖民者为了支付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