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 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 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 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软实力:一国的文化、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指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与感召力。3、大国软实力的体现 汉堡 牛仔裤 好莱坞 NBA肯德基文化 肯德基感谢中国 南昌案例:对不起,我们来晚了!4、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
2、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化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作出的新论断、新要求 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3、 二、打造软实力的重要性小布什政府过于强调“硬实力”造成的软硬伤 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 伊朗? 任何国家的软实力都像信用一样,蓄积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丧失则很快。如果我们用这一角度来看不是在伊拉克战争上所反对战略错误,不难体会到他的所有政策和举动,从越过联合国安理会,扩大萨达姆的危险,到对反战国家的报复,都重创了美国自己的软实力。美国因此国际声望大跌,无法阻止一个有效的国际同盟来稳定和重建伊拉克,只能独自挑大梁,自尝苦果。软硬实力失衡的影响 日本(硬软) 印度(软硬)未来世界比拼的是什么? 军事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经济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三、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问题 传统文化流失
4、 工艺、文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流失 资料:中国的语言文字大约有120种,60多种正在衰退 河南民间戏剧原有80种,建国后平均第年消亡一个剧种 日本医学权威说:“10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中医” 精神文化遗产的流失 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 文化发展不平衡 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美国30%,中国3% 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 07年东部在文化产业的收入占全国的82%,中西部只占18% 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 农村文化资源仅占全国的10% 文化产业落后 文化产能较低 2006年美国时代华纳的总收入是442亿美元,超过了中国传媒全部收入的一半。 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弱 高端文化产品难出口
5、 价值多元化冲突 西方价值观的传入 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冲击 道德滑坡现象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路 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化 积极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理论宣传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发挥党员干部、先进典型的作用,带动群众,全民参与价值体系建设。 加强对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动文化交流 奥运会、世博会、国家形象宣传片、孔子学院 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化的关系 浅析中国软实力建设【摘要】软实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对外战略需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软实力,而如何加强中
6、国软实力的建设则成为摆在中国对外战略面前的重要课题。作者概述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发展模式、对外政策成为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从中国外交的地区进行层面评估,并就如何提升中国软实力提出建议。【关键词】软实力;中国;文化;发展模式;对外政策在全球化趋势发展迅猛、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加强的背景下,各国竞争的重点转向了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各国都开始重视软实力在外交中的作用。系统分析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现状,可以为解读中国的软实力提供新的视角,为提升中国软实力找到新的途径。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软实力”一词来源于英文词组“softpower”,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
7、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他认为,“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使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称之为软实力。”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实质是通过美国的对外政策,宣扬美国文化和社会成就,维持美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研究中,软实力理论及其现实价值都得到了充分显现,并已成为讨论相关问题的基础范式和经典学说。其实,中国学者在20世纪9
8、0年代也对“软权力”问题进行了探讨,王沪宁教授在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一文中指出,“文化作为国家实力的观点早就被人们所注意。但没有注意它们的发散性的力量,即作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属性。对软权力这一性质的认识,是今天的时局和条件演化的结果。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使软权力成为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基本力量。硬权力基本上可以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内得到和扩展,而软权力更加依赖于国际间对一定文化价值的体认,依赖于一定的体制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所以国家的软权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当前国际关系学界对“软实力”的概念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对其研究的内容还是基本达成了一致
9、。在2007年的“国家软实力构建与中国公共关系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软实力包括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以及对于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软实力对内表现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发展模式、民族文化、外交方针等方面被国际社会认可的程度。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软实力”理念已经深入到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和实际工作当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提法孕育着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二软实力构建对中国的意义事实上,“软实力”并不是什么新东西,简言之,它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对外所呈现出的吸引力或者魅
10、力所在。历史上,中国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但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完善的政治制度、包容的心态,辐射着周边所有国家,事实上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朝贡体系”。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古代中国的影响力主要在东亚地区发挥作用,难以与今日美国软实力的影响相比较。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的软实力的出现是以全球化为背景的,它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以往所不能比较的。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国家角逐的更为激烈的时代,软实力的构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的专家和学者对此的认识也越来越明确,有学者指出:“作为后起的大国,中国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而是各种软力量。这
11、些软力量包括内部软力量如制度创新、人力资源、文化辐射力、凝聚力与亲和力、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外部软力量如国家形象、国际机制的控制力、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能力等。其中尤其以政治体制、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等非经济因素作为综合国力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软力量在综合国力结构中比硬力量更为重要。在经济实力作为常量确定的前提下,上述非经济因素就是变量或乘数对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产生倍增和递减效应。如果把硬力量当作常数,那么软力量就是变数或乘数;它倍增或递减综合国力。随着中国在物质力量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减(当然远未达到消除差距),软力量差距就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最明
12、显的弱点,同环境中又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在此意义上,能否提升和强化解决软力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强国战略的必经之路。从当前的国际政治形势分析,软实力的建设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提高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中华名族的复兴不仅要依靠提高经济总量和巩固国防等硬实力,还要依靠软实力的建设,真正的复兴崛起应该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双重结合。历经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硬实力资源,而软实力的建设已然成为制约硬实力及国家总体实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在国内要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要建立和谐世界,强化软实力的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三中国
13、软实力的构建与应用(一)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基于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奈认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制度是软实力的核心要素,而我们在分析中国软实力的构成时,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对此概念加以充实,从而形成中国软实力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中国软实力包含如下核心要素:文化、发展模式、对外政策。1文化。李光耀认为:“只有在其他国家羡慕并期望模仿一国文化之时,其软实力才得以实现。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构成了一国软实力的最基本要素,文化可以通过跨国界传播成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或主流文化,发源这种文化的社会自然就获得巨
14、大的软实力。无疑,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灿烂,开放而包容,而不是一种固步自封的、排斥性的文化,并随着交流的扩大而不断吸收其它文化中的精髓。不可否认的是,儒家文化积极吸收域内其他文化流派、域外各种文化的精华,是中华帝国形成的原动力之一。古代中国在强大硬实力的支撑下,通过积极的对外交往,将文化远播海外,在周边形成了强大辐射力,建构了以文化为底蕴的东亚朝贡体系,古代中国东亚秩序核心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生活方式对周边民族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同化力。作为华夏儒家秩序的外在延伸,东亚朝贡体系不同于任何一种霸权维护,它代表了东方国家对国际秩序的理解与实践,中国追求道德的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
15、和而不同”,诚信合作、互利互惠,以此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友好相处,和谐发展。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硬实力的发展为世界所瞩目,并引起世人对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巨大能量的关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中国文化不再是那么的神秘,反而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中国文化的优势地位重新得以显现。近年来,中国在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等国举行了中国文化节活动,加深了世界各主要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积极展现了友好、温和的形象。2发展模式。俞可平指出,“所谓发展模式,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发展模式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中
16、国的发展模式曾经对东亚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如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唐使来系统学习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美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曾经并继续对当代的世界发挥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局势稳定,被西方学者称之为“北京共识”,从而与“华盛顿共识”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对新兴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后起的国家纷纷学习和效仿中国的成功经验。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陷入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发展理念相继提出,中国在不断发展硬实力的的同时,着力寻求与软实力的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中国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
17、。3对外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缺乏相称的国际力量对其进行制约,在国际事务中,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轰炸南联盟、入侵阿富汗、推翻伊拉克,美国滥用硬力量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厌恶。反观中国,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策略,在实现中国经济崛起的同时,外交政策低调而务实,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一方面,中国接受而且已经高度融入现有的世界体系,如加入世贸组织、出席G20国会议、派兵参与联合国维和;另一方面中国提倡多边主义、经济外交、睦邻外交,发展了适合自己的软实力。中国在充分参与现有国际机制的同时,试图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和优化现有的国际秩序,使其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
18、方向发展,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二)中国软实力的应用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中国外交在当代越来越表现出浓重的软实力外交特色,逐步意识到履行国际责任的重要性,以建设性的态度参与和处理各种国际事务,力图构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笔者将主要从地区层面,细致分析中国软实力在外交中的应用。1东南亚地区。由于近代中国国力衰弱,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革时期,中国“输出革命”的政策给东南亚国家留下了十分不快的记忆,南海领域的领土争端也极其棘手,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各国广为流传,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为了改善中国在东南亚的处境,中国外交适时
19、做出了调整:(1)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政治对话机制,寻求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的有机结合。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在开展双边外交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多边外交。1991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国,1996年中国成为东盟全面对话伙伴国,并从1997年开始参加了东盟历届“10+3”会议和在此期间举行的“10+1”会议;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声明;2003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这也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地区性组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第一个加入该条
20、约的非东盟国家。(2)互惠互利,开展经贸合作。1997年,东南亚遭受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在自身经济受困的情况下,还向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这一行为受到了东南亚各国的极大欢迎,也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中,中国和东盟同意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hina-ASEANFreeTradeArea),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由此展开。在全球贸易遭受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背景下,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立,双边99%以上的进出口商品将实现“
21、零关税”,覆盖19亿人口,创造近6万亿美元的GDP,4.5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国-东盟自贸区尚处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初级阶段,但却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经济体,未来也完全有可能效仿欧盟的发展道路不断“升级”,最终很可能成为一个共同经济体。(3)大力开展文化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非常广泛,官方的、非政府组织的、多边的、双边的形式多样,如文化代表团访问、举办艺术展览、缔结友好城市等等。作为受中华文明影响深远的地区,汉语在东南亚地区的推广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留学生的培养,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设立众多孔子学院和国外文化研究中心,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和了解。2004年12月26日,印尼
22、发生强烈海啸后,中国向灾区派遣了救援队、医疗队,为灾区提供了总计约7亿元人民币的政府援助款,我国内地民间援助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到账资金累计达22135万元,使得东盟国家再次感到中国是本地区高度负责任的国家,可以依赖的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指导思想,2003年10月巴厘岛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向亚洲邻国全面介绍了我国致力于“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是这一政策的实施的典范。中国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功后,没有像殖民者那样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亚国家,而是一步一步建立了从磋商伙伴到全面对话伙伴,从睦邻互信伙伴到战略伙伴的
23、关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成为确保双方关系持久稳定发展的保证。中国的发展惠及了东盟各国,带动了亚洲经济的复苏,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带动下,又形成以东盟为出发点的东盟-日本自由贸易区和酝酿中的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区,扩大了东盟与其他大国进行经济合作的范围和广度。中国用实际行动惠及了周边国家,用“无形的”软实力化解了“中国威胁论”,回溯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和谐发展进程还将持续下去。非洲地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合作基础坚实,五十多年来,双方政治关系密切,高层互访不断,人员往来频繁,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协调日益
24、加强。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国家也给予中国诸多有力的支持。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为标志,中非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06年论坛“北京峰会”确立了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9年在埃及召开的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为双方关系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1)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日益加深。近3年来,中国领导人访问了36个非洲国家,其中胡锦涛主席于2007、2009年两度访问非洲,非洲国家也有36位领导人来访,双方高层互访的频率之强,足以彰显双方对关系的重视程度。2007年9月,中非多国外长启动了“中非合作论坛”下的中非外长定期对话机制,中国-非盟战略对话机制也同时启动
25、并已开展了两轮对话,这标志着中非政治磋商和对话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中国还致力于参加非洲的和平建设,向刚果(金)、利比里亚、苏丹派遣工兵和维和警察部队,2009年1月以来,中国先后向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派遣了五批海军编队参与护航。(2)经贸发展与对非援助齐头并进。自2007年6月“中非发展基金”投入运营以来,支持了双方合作的27个项目,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近40亿美元,2008年双边贸易额超过了千亿美元,提前实现了“北京峰会”确定的目标。尽管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依然履行自己的义务,继续落实“北京峰会”对非援助的各项承诺。未来3年,中国将会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总额为100亿美元的贷款,“中非发
26、展基金”的二期资本将会增加到30亿美元,并决定逐步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并免除2009年到期的无息贷款。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对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投入。中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内向非洲7国派遣了大量的专家,提供农业技术支持;为28个国家援建医院,建立了30所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了相应的医疗器械;在教育方面,目前已援建了66所学校,未来还将建设30所学校用以培训各类人才,预计到2012年,向非洲提供的奖学金名额将达到5500名。此外,中国还在非洲16国建立了23家孔子学院,大力传播中国文化。中国与非洲大陆相隔较远,也没有直接
27、的利益冲突,而且都有着被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历史,独立后又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中国积极援助非洲的各项建设,结成了深厚的政治兄弟关系。中国对非援助在中非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50多年来,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援助取得了巨大成功,援助不附带任何的政治条件,这是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援助的特色之一,也构成了中非关系持久稳定发展的纽带。来自于非洲国家稳定而强有力的政治支持,是中国实现政治崛起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条件,中国软实力在非洲国家的成功运用,是确保中国与非洲国家稳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中国和平发展惠及世界的又一证明,为中国日后的发展造就了良好的国际环境。(3)拉美地区。长期以来,拉美地区被称为
28、美国的“后院”,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发展起步较晚。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参与投资建厂。短短几年间,中国便与33个拉美国家中的23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经贸关系,受到该地区的广泛欢迎。中共十六大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拉美地区,拉美地区丰富的资源在中国找到了市场,也打破了对美国的依赖。200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达到6.28亿吨,其中从巴西进口占总量的23%,2009年上半年,中国从智利进口铜矿砂62万吨,从秘鲁进口55万吨,二者合计占到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2009年11月5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提供100
29、亿美元贷款用于技术升级设备改造和提高产能,作为回报,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则将在未来10年内向中国石化公司(ChinaPetroleum&ChemicalCorp)供应石油。2008年11月,胡锦涛访问拉美前夕,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这是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份对拉美地区的政策文件,显示出对该地区的日益重视程度。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等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或全面合作关系,并于2004年成为美洲国家组织和拉美议会的观察员,与拉美地区的其他组织也开展了良好的合作。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对拉美地区国家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近几年来,
30、拉美地区众多国家的中左翼力量得到不断的加强,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连任更是加强了拉美政治的“离美倾向”。长期以来,拉美地区主要学习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华盛顿共识”,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打破了这一束缚。有西方学者认为,美国模式极富侵略性,来到拉美,拿走资源,转身就走,相比之下,中国人却留了下来,并且与当地私营及国有企业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水平。中国模式的根本在于,中国人在与拉美的合作中并不寻求短期快速见效,而是强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这才是真正的长期合作应有的诚意。拉美国家领导人也最看重这一点,希望中国能够与拉美共同促进该地区经济和财富的长期稳定增长。四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思考中国要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建设和谐世界,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更要注重不断提升软实力,时刻塑造良好的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