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144.58KB ,
资源ID:176264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6264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董正华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董正华Word文档格式.docx

1、罗荣渠与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林被甸、董正华主编)世界文明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董正华、许平主编)现代化研究(第1、2、3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003,2004。(常务编委之一)译著和译文艾伦麦克法伦资本主义起源研究述评,王加丰译,董正华校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2.S.亨廷顿发展的目标,董正华译,王加丰校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亨廷顿等著,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弗兰茨舒尔曼中美关系:在价值和利益之间的选择,钱俊译,董正华校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3期霍华德韦亚达非西方发展理论,董正华译、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即出)

2、书评、笔谈、综述中国现代化:艰难的历程 读书1990.7.继续深入研究西方现代化理论 理论与现代化(天津)1990.11.文明冲突说的启示(署名亦格) 新向导(哈尔滨)1994.1.(创刊号)D.K.菲尔德豪斯对殖民主义史的研究 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历史学的困境与史学家的命运 学人第5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罗荣渠教授和他的现代化研究 中国研究(东京)第2卷第3期(1996.6.)罗荣渠和他的现代化研究 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教学1997.11.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视野与新领域 广州日报1997年6月6日30版(探索与争鸣)当代(1996-1997)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1

3、998.2.长波理论与殖民主义史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1988.2.19世纪中叶以来的亚洲与中国 国际学术动态(武汉)1999.4.东亚之后的再思考 科学时报1999年4月13日7版(战略研究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周东华、董正华)中外学者纵论20世纪的中国(牛大勇、臧运祜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的繁荣 史学理论研究2003.3.论文试论第一国际的独立自主原则(滕世宗、董正华) 河南社联1984.5.凯末尔改革与土耳其的现代化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2.土耳其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点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罗荣渠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民族主义与国家利

4、益战略与管理1994.4;收入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孟繁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引用:M.Pillsbury.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 Press, 2000.小农制与东亚现代化模式 北京大学学报1994.3;战略与管理(北京)1995.1现代小农制的历史地位 北大史学第3辑,收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世界史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近现代东亚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轨迹 中国研究(东京),第2卷第1期(1996.

5、4.);北大亚太研究第3辑,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年。从以农业培养工业到牺牲农业 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北亚的和平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新舄大学环日本海研究会,1997.10.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年秋季号。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林被甸、董正华)历史研究1998.5. 转载或摘转:新华文摘1999.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2;炎黄文化研究第6期(1999年6月);21世纪:人文与社会-首届北大论坛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水龙吟-中国龙神话的历史社会学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6、香港)1999年春季号;收入青年思想家(贺立华主编)1999年第1辑,山东文艺出版社。巨野县教育发展情况调查马戎、龙山主编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城市农业(董正华、袁卫东) 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2期近代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演变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文史哲卷历史学分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原教旨主义:现实与历史的成因 战略与管理2001.6.从历史发展多线性到史学范式多样化 史学月刊2004.5.Nanjie Village:a Market Oriented CollectiveEquity, Excl

7、usion and Liberalization: a debate among historians-Papers of the 1996 SEPHIS workshop, Zanzibar, Amsterdam: SEPHIS, 1996. Ref.: Sephis Newsletter, January 1997 no2,p.10-11.How Chinese Viewed Ataturk and Modern Turkey: a Historical RetrospectAtaturk and Modern Turkey, Ankara University Press,1999.Th

8、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Modernization in 20 Century China (Dong Zheng hua & Lin Bei dian)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XXI,No.4, Winter2000.获奖:2001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项,第4名)2001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集体奖项,第4名)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兼任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以来)、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课题主持人(199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

9、心理事(2001年以来)、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郑州大学中国内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曾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美国加州门罗学院客座教授(2001.2.-5.)、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2000.3.-6.)、美国加州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访问学者(1995.8.-1996.9.)。2002年起任现代化研究常务编委;2003年起任史学理论研究编委、博览群书编委。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01年6月,参加20世纪中国的历史回顾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言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2002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现代化讨论会(北京),发言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2年8月,参加山

10、西省纪念徐继畲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开创140周年研讨会(忻州-太原)。2003年8月1日,参加第二期管理科学论坛(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办),报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2004年4月7-9日,参加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中国史学会、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联合举办),发言以一元多线论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2001年1月至今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21世纪文科教材改革项目世界文明史编撰(主编第三卷)中美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化-留美学人口述史(福特基金会项目)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历史学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子项目211工程子项目从现代化到全球化(负责

11、课题组)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董正华主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新浪娱乐讯 11月13日至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图为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董正华主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牛大勇谈大国崛起 2006年11月28日17:57 新浪娱乐牛大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我觉得在中国走向世界、和平发展的这个过程中,确实要对历史发展的规律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头脑要清醒,首先自己应该是一个世界的公民,有世界的目光。这个很重要 改革开

12、放中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在走向世界,中国在融入整个世界体系当中去,而我们过去应该说对世界相对来说认识是不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国在走向世界,在和世界的体系在融合,中国在世界上和平崛起,那你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对更多的国家必须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我觉得大国崛起这部片子拍得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因为我们国家这20多年来都是在一个改革开放的进程当中,就是说我们中国在走向世界。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者、学生,而且要让我们整个的国民都充分地了解这样一个比我们国家本身要大得多的这么一个世界,特别是对世界大国兴衰的规律,应该有一个非常清醒的历史认知。作为全国最高的学府,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北

13、京大学应该让历史教学,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国民,也就是说承担起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我们全体国民的人文素质教育,这样的一个重任。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来讲,特别是世界史的教育,北京大学去向全国国民普及这种知识,是义不容辞的一个责任。所以我们非常欢迎与电视台的这种合作。这个比我们在课堂里教学,在书本上去看,出版社出版的书,这个受众面大得多,受益的观众多得多。总的来讲,这部片子历史事实把握的比较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抓住了大国兴衰这样一个主题,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一些问题,文笔非常好,这也是一个特色,我都很欣赏。特别是有些,大家过去忽视了的,像葡萄牙,西班牙,这样的国家,他们能够在一个

14、时代领先于世界潮流,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些,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这样一些国家。前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陈乐民谈大国崛起陈乐民(前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总体来看,我感觉到片子是很不错的,可以用这个波澜壮阔四个字来形容,整个这个片子应该说基本说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发展的脉络,反映得比较清楚的。它给普通的观众 一些历史知识,在现在这个历史知识缺失的情况下,这个片子可以起这个相当好的普及作用。历史是令人敬畏的,特别是告诉大家一点:历史,不管它多曲折,多么的动荡,但是最后是往前走的,这一点也可以给人很多启示。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了,多了解一些外国的历史,世界的历史,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是

15、给予肯定的,而且我觉得应该多做。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谈大国崛起 2006年11月27日15:44 新浪娱乐吴建民(外交学院院长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前中国驻法国大使)看了以后觉得片子非常好,中央电视台作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部片子对现在的中国特别有意义,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怎么办的时间段里。通过看这部片子,可以看到 别的国家在发展中的长处,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中国人需要了解这些。特别是思想文化这些软实力对一个国家崛起的作用,应该有所体现,一个大国必须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思想文化很重要,法国在这一点上是很典型的,现在这集我个人很喜欢;另外,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必须要适合自己的国情,

16、日本这一集里讲到了这一点,很好。总体觉得很好,片子一定会在文化界、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甚至给中央领导看也是很有意义的。中央电视台就应该投拍这样的片子。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理论问题作者:董正华 出处:原创 时间:2006-10-30 17:48 【给此文投票】 关键字: 现代农业 本文讨论农业发展研究中的两个理论问题:1.农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2. 农业发展的不同道路。与这两个方面有关的基本文献可能多数人耳熟能详,但在处理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复杂关系时一直有两种倾向,或者拘泥于现成结论,或者比较主观随意地引用和诠释理论。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围绕这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争论不休。近来又平添了关

17、于中国农村改革实行家庭承包制度是前进还是倒退、农户承包土地自主经营与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孰优孰劣的争论。这些讨论基本上没有跳出马克思主义的论说系统,正像两位西方学者所总结的:“上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著述家就所观察到的诸结构进程展开的讨论,仍在影响着对当代农业结构变化的解释”。1 因此,在接触当前的有关讨论以前,有必要追本溯源,对马克思以来关于农业和农民的理论做一点梳理工作。一、关于农民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而消亡问题马克思的有关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农业和工业一样由资本家经营;2现代各国自耕农的自由土地所有与自主经营,只能是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形态;3 资本主义

18、大农业以农民的无产者化为代价,自耕农民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里论述了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演变。所谓“农业资本主义”,完整的表述应当是“农业和工业完全一样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也就是说,农业由资本家经营。” 2 马克思认为:一部农业现代发展史,可以看作是进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造旧的土地所有权和落后的经营方法的历史,其间不只是生产关系的变革,还有经营方法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应用亦即生产力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以资本家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为基础,以直接生产者的赤贫即农民的无产者化为代价: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并且始终是它的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9、的重要结果之一是,它一方面使农业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纯经验的和机械地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在私有制条件下一般能够做到的范围内,转化为农艺学的自觉的科学的应用;一方面使农业合理化,从而第一次使农业有可能按社会化的方式经营,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权弄成荒谬的东西,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功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进步,同它的所有其他历史进步一样,首先也是以直接生产者的赤贫为代价而取得的。” 3由实业家、农业资本家垄断性大规模经营的资本主义大农业,将使农民土地耕种者变为纯粹的雇佣工人。当然,资本主义对农业的统治并非一蹴而就。从封建制度的瓦解到农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中间有一个过渡形式自耕农的

20、自有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这里,占据突出位置的仍然是土地所有权:自耕农的这种自有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在现代各国,我们又发现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体所产生的各种形式之一。英国的自耕农,瑞典的农民等级、法国和德国西部的农民,都属于这一类。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劳动者对本人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的一个条件;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的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土地的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工具的所有权是手工业生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样。在这里,土地的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

21、必要的过渡阶段。这种土地所有权灭亡的原因表明了它的限度。4马克思认为:小农即自耕农的生产方式以其对土地的占有为重要条件,但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只能有小农维持生计的农业。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对直接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现代各国的小农制度的灭亡最终是不可避免的。造成其灭亡的主要因素包括:农村家庭工业因大工业的发展而被破坏;大地主霸占公有地;种植园大农业的竞争排挤;农业技术的进步;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小农资金短缺,小地块难以采用现代农业改良措施,等等。也就是说,现代各国的自耕农的生产方式或自耕农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是进步的,但仍然属于传统的农业制度之列,因而终将被消灭,整个农业也就变成资本家役使农

22、业工人、为利润而经营的农业。应当指出,关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多有论述。他们所描绘的图景,是农民小生产者被工农业大生产吞没。在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论和李嘉图的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农地位的。也正因为如此,在主张大农业大地产制反对农民家庭“小农业”的长长的队列里,既有马克思主义者,也有不少经济自由主义者的身影。主张家庭农业自主发展的人则常常被列入“民粹派”,认为是反对历史进步甚至是主张倒退。马克思的“农业资本主义”是从他当时所能看到的关于英国农村的材料总结出来的。16-18世纪的英国农业常常被视为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通过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走他们的公有地

23、的办法,造成了人数更多得无比的无产阶级。在英国,特别是弗兰德羊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以及由此引起的羊毛价格的上涨,对这件事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5 然而,农业发展的历史真实究竟如何?现在看来,过去人们对英国圈地运动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估计过高了。16世纪的英格兰只有2%的土地被圈占,而且大量的是农民圈地。到19世纪全部被圈占土地也只占到总面积的50%。19世纪中叶英国使用雇佣劳动者的农场不过占农场总数的一半稍多,其中还有相当一批使用极少量雇佣劳动力的农场。6 1688年的英国有2533的土地为自由的自耕农(owner-occupying freeholders)所拥有7,有将近三分之二的

24、土地是由中小农民所经营的。8 最近,文礼朋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以大量资料说明:近代英国土地财产的不平等分配,主要是封建时代的遗留,而非国会圈地的后果。在20世纪前的西欧,雇佣农场往往就等同于大农场,而农户的经营往往就等同于小块土地耕作。从19世纪末期以来,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雇佣农场衰落了,家庭农场重新夺回了他们一度失去的优势。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使得农业部门所需的劳动力大为下降,而首先被排挤的劳动力往往是雇佣劳动力。其他许多家庭农场制度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也都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比大农场占优势的国家更为优异的经济绩效。9到了20世纪后半叶,发达国家

25、的农业劳动者绝对数量和比重都已经很小,农业经营规模也已经扩大,但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家庭农场。就经营规模来看,1970年小于20公顷的农场跟50公顷以上的农场的百分比差在西欧各国分别是:丹麦62.1:6.2;英国52.4:23.3;爱尔兰68.2:7.5;荷兰81.5:1.5;比利时84.9:2.0;西德83.7:1.8;法国65.5:8.5;意大利94.6:1.7;西班牙(1972)86.9:4.8 (%)。其中,英、荷、比、德四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的比重都在10%以下。10 在现代资本和技术密集条件下,20公顷土地完全可以由农场主和他的家庭成员自主经营。农村无产者不仅在绝对数字上下降了

26、,而且在农村劳动力比重中也下降了。1966-67年度,欧共体六国农业中非家庭的雇佣劳动者只占全部农业劳动人口的14%,而且里面还包括一些部分时间雇工(part-time labor)。11 1999年西欧各国农业家庭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在荷兰是75%,英国69%,法国85%,德国77%,西班牙和比利时则分别高达87%和91%,欧盟15国平均为88%。12 正是基于这些数字和事实,荷兰农业问题专家、对近现代中国农村变革也有很深研究的L.道欧教授才敢说:“在2000年,家庭农场仍然是描述农业部门主导形式的一个恰当词汇。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家庭劳动力在农业中占了很大比例,而且在于所有权和管理权的结

27、合,家庭和经济目标的重叠,以及家庭农场还要以遗产形式传承给下一代。不仅在荷兰,而且在西欧、北欧乃至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家庭农场都是农业的主导形式。”13想要说明历来人多地少、二战以后实行了土地改革的东亚国家与地区农业迄今仍然以家庭自耕农为主体,其实不需要多费口舌。14 这里举韩国的一个例子,来看看这种自耕农的家庭农业的变化。1967年到80年代末,韩国农户总数从高峰期的258.7万下降为176.7万,户均人口也从5.8人下降到3.8人,农户总人口从1443万下降到666万,但并没有出现多少依靠雇佣劳动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企业化大农场、大农户。根据一项对京畿道三个村子(其中一个靠近工业区)前后相隔

28、20年的追踪调查,从1971年到1991年,三个村户口总数略有增加(因为有非农户迁入),务农户比重从93%下降到63%,单位农户人口平均从6.7减到4.8,务农劳动力支出反而从2.3增加到2.9。45%农户地产有所增加,21%户减少,其余维持不变。农户平均拥有农地面积为1.66町步(1町步约合0.99公顷)。1971年有地4町步以上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11%,到1991年不再有;3-4町步农户从10.7%降为3.5%;3町步以下农户在1971年占78%,1991年达96%。与此同时,农户的实际收入平均提高了5倍,从146万韩圆增加到942万韩圆。生活标准按三档划分,低水准户从46%降为31%,中等户从46%上升到63%,高等户则从8%下降到6%。调查显示:青年农民认为自己的生活不如父辈的,1971年占22%,1991年降为8%,认为好过父辈的则从54%增加到78%。调查还显示,1991年比1971年农业雇工和传统的互助换工都因为农村劳动力短缺而大幅减少,70年代由政府发动的农业合作化也基本失败;农户拥有机械数则大幅度增加:1971年三个村只有两户农民各拥有一台农用机械(播种机),1991年,57%农户自有了播种机,55%农户用上了联合收割机。15 调查得出的这些数字应当可以说明,在土改几十年和经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