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0 ,大小:9.79MB ,
资源ID:176219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6219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6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建史 中国城建史 6文档格式.docx

1、(单选题)A人类劳动大分工B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C军事需要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答案:A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 国 城 市 建 设 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

2、和部落联盟的城堡。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成年而所居成聚,二邑,三年成都”。.“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奴隶制社会的城市建设公元前21世纪,中国社会步入奴隶制,经历了夏、商、周王朝, 大约持续了一千七八百年,这段漫长的岁月是我国城市由产生走向发展

3、的重要历程。一、 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国家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以夏少康中兴为界,夏商时期的城市建设可分为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初到夏少康中兴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以原始社会聚落的改造为主。 政治体制决定了三级城市体制:夏王都,诸侯都,臣僚的封地。 阶级分化决定了国野之分,“君子居国,小人狎于野” 。 第二阶段:夏少康中兴到商亡三级城市体制进一步明确,城市规模等级制度确定。政治中心地位得到加强,经济中心的作用得以显现。城市内部分区细化,一般有宫殿区、居住区、作坊区、仓廪区、陵墓区等。道路开始出现经纬制。二、

4、周代的城市建设奴隶社会进入强盛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崇尚礼制,使建城制度进一步完善。周代建国之初的宗族、诸侯分封,掀起了周代的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文王建丰京,武王建镐京,周公建洛邑,使国都的统治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周代的营国制度:周礼考工记中所述王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九条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使(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

5、和每个“市”的大小约百步见方。“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降杀以二, 礼也。”- 汉书三级城邑,天子居天下之中,诸侯为地区中心,采邑为基层据点。四、对后世的影响城市形态: 只要地形条件许可,我国城市大都力求方正,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路网结构: 方格网式的道路结构是我国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形式。城市中心和中轴线: 我国的城市大多以宫廷和官衙为中心,崇尚择中论,并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主中轴线。城市分区: 我国城市分区等级秩序分明,结构严谨。五、奴隶社会城市的基本特点:奴隶制社会城邑建设最基本的概念是“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君”是城之本位,城为君

6、而筑,为君服务,因此城邑的性质是奴隶主的政治堡垒,城内的一切,都是为此目的服务的。城邑的规模,建设的制度,都要符合宗法血缘政治要求,表现出严密的等级秩序,这是城邑规模形式的决定因素。城邑具有经济职能,城市内工商集中。但城堡的性质妨碍了这一特性的发挥,而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制度来看,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尚处萌芽,不足够成影响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而且商品经济主要为奴隶主阶层服务,并非完全自由的商品经济,所以这时的城市不可能具有显著的经济职能。城市的规模与平面形式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城市虽与农村关系密切,但城与野的关系尚不够明确。城市内部的分区也不够明确奴隶

7、社会后期形成了完善的城市建设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从春秋战国开始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过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兼并,到秦汉帝国的诞生,为后来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历史时期中,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我国的城市建设活动和城市规划理论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1、社会发展概况一 、政治概况 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乱”“变”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制度更迭,封建制国家随之诞生 推行政治变法,表现在:政治秩序、政治体制、增强军力、户籍管理、礼制建设等几个方面二 、经济概况 农田私有、铁器使用、兴修水利和技术水平提高,促进了

8、农业生产 社会需求使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三 、意识形态 百家争鸣,不同的学术流派代表着不同的阶级观点,围绕着天人关 系、名实关系、礼法之争等反映时代潮流的主题,开展讨论,其中以儒、墨、道三家最为著称2、周代的第二次城建高潮封建制的兴起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以及富国强兵的要求和措施,促成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1.城市建设的“违制”现象 表现形式:营建新城、扩大城邑规模、规划结构的调整、具体的营建 制和措施 双重意义:冲击旧制,建立新制2.经济因素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分工,使城市之间的横向经济联合 密切,区域经济成为促进城市之间协作和发展的纽带

9、城市中的集中商业区和手工业作坊区的出现和不断 发展,成为当时城市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主要动力 春秋末战国初,封建制兴起,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相对于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主要的变革表现在: 1.改革奴隶制的营国制度,建立新的封建的城建体制 2.城市性质的变化,城市成为政治经济的中心 3.城市规模冲破礼制秩序 4.城市形制发生了变化 5.城市功能分区出现了新的突破 6.调整城市道路布局,改善城市交通,积极改进城防3、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选址 “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

10、左右,经水若泽”-选址 “因天材,就地利”“城廓不比中规矩,道路不比中准绳”-形制 “大城不可以不完,廓周不可以外通,里城不可以横通”-形制 “大城之地面,不可以平准” -形制 “凡仕者近公,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布局 “夫国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规模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规模4、城市建设的新概念1、新的城市概念 从“筑城卫君”到“城以盛民”,城市从狭隘的政治防御,走向了经济上的积极进取。2、城市分级 城市等级从礼制分级到以城市经济繁荣程度和人口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级,体现“城以盛民”的新城市概念,之所谓“万

11、室之国”“千室之都”3、新的城市类型 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性质,而且促使城市职能向综合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兼具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职能的综合城市、新型的以经济职能为主导的工商业城市、以军事职能为主的边塞城市等新的城市类型几座城市的共同特点: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规模日益庞大,远远超过了诸侯城的规模。 兼具政治经济双重职能,城、廓职能上出现了明确的分工。 城市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城市的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城市形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为旧的井田规划所约束。 继承和发展了以宫为中心、突出中轴线、前朝后市和经纬涂道路等规划格局。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一、秦朝的城市建

12、设1、社会背景商鞅变法,迁都咸阳,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BC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而平天下,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 为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 1.大力推行统一工作,税同率,币同值,车同轨,书同文,度同长短, 量同大小,衡同轻重,政令统一 2.极力推行法家政策,强化君主专制 3.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建制 4.执行强干弱枝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5.修驰道,筑长城,加强对地方控制,积极发展经济 6.打击百家, 以吏为师,严格思想统治 秦朝对封建社会的发展,对国家的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秦朝都城咸阳的城市建设、 (一) 、秦始皇为加强咸阳建设的措施:、 1.徙天下富

13、户十二万于咸阳, 成为天下第一大都 2.置京畿,筑驰道,强化咸阳的都城地位 3.扩建咸阳,广修宫室,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运用天体观念改造咸阳 (二)、秦咸阳的布局分析 1. 咸阳分为渭南和渭北两部分,渭北为城市主体,咸阳宫为全城重心,此宫的南北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 2. 渭南作为建设重点,有宫殿、诸庙、章台、上林苑,渭北以咸阳宫为主体,向东发展筑有六国宫殿 3.充分利用地形,在规划结构上除以渭河为纽带联系南北两区外,更以高原地带作为宫廷区,较低地带设置市里及手工作坊区,主从分明 4.打破建外廓的传统,以积极充实郊区县的办法,取代外廓功能,既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又可发展郊区经济 5.咸阳又以

14、广阔的京畿为背景,依靠道路作为联系手段,把散布在城市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环绕咸阳聚结而为一个有机整体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特点 (三)、秦都咸阳的规划观点 1.以城市本体为主,联系广大京畿为背景,扩大规划境界,体现帝都宏伟 2.运用天体观念布署城市,从规划意识上表达帝都的尊严 (四)、秦都咸阳的规划特点 宏伟:一方面表现在城市本体横跨渭河,倚山带水的雄姿;另一方面表现在以城市本体为中心,结合畿内离宫别观,构成了一个庞大壮观的有机整体。 新颖:是指以天象来布置城市,“以则紫宫象帝居,因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 “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城市不

15、求规整,法自天象,蔚为奇观。二、汉朝的城市建设 1、社会概况 汉初社会首在安定,推行无为而治,致力生产,以苏民困 汉武帝独尊儒术,强化思想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太学,培养人才 对外抗击匈奴,开通西域,经略南方 2、汉代长安城的建设 1.选址:地处关中平原中心,有秦之宫室可资利用 2.形制:呈不规则状, “长安城址仿北斗星,称为斗城” 3.规模: “城周为汉里六十五里,城市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占地共九百七十三顷” 汉长安的城市布局 以宫殿为主体,且多据城南高亢之地 有城门十二,城内道路成网格状,道路与城门相接 城东北部为手工作坊区和少量闾里 在南北干道两侧设有九市,且多集中于城市的北部 有

16、宫城而无外廓,城郊建陵邑以承担外廓的功能 城南直至曲江池和终南山为上林苑,为帝王园林,建有离宫3、东汉雒(洛)阳的城市建设简介 1.基址:河山拱戴,形式甲于天下 2.形状及规模:呈南北九里东西六里的长方形 3.有宫城而无外廓,实行南北宫制 4.宫城附近建有几处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 5.城市共设十二门,南四,北二,东西各三 6.道路为经纬涂制,均与城门相通 7.城内设有一处市场,另外在城东城南设有两处市场 8.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座国家级学院-国子监三、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一)、秦咸阳与西汉长安的比较 相同之处: 1.选址一脉相承,秦咸阳向南扩展,汉长安立足渭南 2.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加强郊县

17、建设,充当外廓的功能 3.重视利用地形,宫城多位于城中高亢之地 4.宫与闾里分于市之两端,秦咸阳宫北市南,汉长安宫南市北 5.功能分区明确,宫城为政治中心,市与闾里结合组成经济中心 不同之处: 1.秦采用天象观念,汉扬弃了这种观念 2.秦继承营国制度,以宫为中心并形成中轴线,汉宫居城西南 3.汉长安宫城用地远大与咸阳,城的政治职能突出,而经济活动 则在市郊和五陵邑二)、东汉雒阳与西汉长安的建设比较 不同之处: 1.城市的形制比较规整,城基呈长方形 2.城市有略偏西的中轴线,结构较长安严谨,宫城用地比例降低 3.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继承营国制度 4.市不在宫城之北,而在城西和城外东南 相同之处

18、1.均不设外廓,城的政治职能突出,经济活动主要在城市的近郊 2.同为南北宫制 3.均为集中设市,居民多在城外秦汉时期城市的一般特点 1.重视城市总体的发展要求,采取强干弱枝的政策,强化都城的经济力量,积极发展城郊经济,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2.多为先修宫室后筑城池,城市平面多不规则,重视利用地形,强化城市的防御体系 3.贯彻筑城卫君的思想,以宫城建设为主体,以致宫城用地比例过高,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出现了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园林 4.集中设市,经济活动以市为中心,多在城外进行 5.道路采用经纬涂制,城旁三门,道路有分级 6.居民采用闾里制,主要以职业和阶层来划分,为加强统治,官署与居民相杂,相互干

19、扰 7.随着国子监的出现,都城逐渐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三国至隋唐封建社会中期的城市建设一、三国南北朝 1、社会与城市发展概况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民怨沸腾,农民起义结束了汉代的统一局面 三国至隋朝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几乎陷入绝境,城市建设停滞不前 中原战乱,汉民族大量南迁,使南方经济和社会得到快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的新中心 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建立政权,形成了历史上一次中华民族大融合 汉代推崇的礼制儒学思想为新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玄学所取代,成为统治阶级的新舆论工具 由于儒家正统的思想地位动摇,佛教思想乘虚而入,成为人民的精神寄托,并给城市带来很大的影响2

20、、曹魏邺城的建设 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章县附近,漳河沿岸,是曹操为加强后方的统治而建设的新都,邺城之平面呈标准的矩形,东西长七里,南北宽五里 邺城的布局: 宫城为主体布局严谨,中轴线直达城门 东西干道分城市为两部分,官民不相扰 继承“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的古制 坊里位于城南,以路分隔,规模相同 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内集中设三处市场 城市与水系和园林有机结合邺城的规划特点: 1.宫城为城市主体,宫城的中轴线贯穿全城 2.全城以道路为媒介,实行严格的分区,强化礼制秩序,宫城、官署、居民分隔,不相干扰 3.城市道路网格化,居住坊里标准化,道路分级明确,主要道路呈丁子交叉 4.园林与宫苑结合,重视其防御的

21、职能 5.宫禁区自成一体,设施齐备,有厩门直通城外,使宫禁区成为坚强的堡垒,平时于城相连,战时独立一体,是城堡建设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邺城的建设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大胆的继承并改革营国制度,从而成为中期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3、北魏洛阳城的改建 建设过程: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建都平城,孝文帝为发展经济,缓和民族矛盾,推行汉化政策,决定迁都洛阳 为了建立统一中原的基地,继承和发扬了营国制度 洛阳的建设以营国制度为蓝本,借鉴了邺城、平城、南朝健康城的建设经验 选址: 外廓采用跨渭南渡的方式,北倚邙山,南临渭河, 东西30里,南北20里,呈凸字型 城市重心南移,内城在内城在汉魏旧城基础上修建,处于

22、城中心略偏西北处,北魏洛阳城的布局: 北魏洛阳城的布局: 1.宫城内城外廓三城环套,宫廷区居中略偏西北,是城市的中心区,正对宫门的铜驼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经宣门延伸跨洛,向南直抵廓外的圜丘,中轴线的强化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1.宫城内城外廓三城环套,宫廷区居中略偏西北,是城市的中心区,正对宫门的铜驼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经宣门延伸跨洛,向南直抵廓外的圜丘,中轴线的强化使城市布局井然有序 2、内城北部是帝王专用园林,南部铜驼大街两侧为官署寺庙坛社,祭天的寰丘在城南洛河南岸 3、外廓建有坊里320个,每里坊三百步有坊墙,设有三个市场,大市在外廓西部,小市在东部,四通市在城南 4、内城西北角建有三座小城,

23、称金镛城,三城连为一体,是洛阳城的军事要塞 5、城内道路呈方格形,以通向城门的御道为骨架,铜驼大街为轴线,道路宽度约为40米北魏洛阳城的规划特点: 1.扩展了曹魏邺城的中轴布局的思想,以宫为中心,主轴线跨河延续 2.城市功能分区严明,各功能区按实际需要围绕宫城布置 3.以里为单位,运用方格网系统协调用地比例,保持城市轮廓的完美 4.继承南宫北苑的传统,并注意合理利用旧城的遗址 5.不筑外廓城墙,居住区商业区设在外廓,寺庙已成为城市的主要内容4、南朝建康城概况: 建康城东依钟山,南面秦淮河,西临长江,北有玄武湖,素有虎踞龙盘之称 建康城的建设过程:越王勾践灭吴后与秦淮河南首建越城,楚威王夺城后在

24、石头山建金陵邑,三国时孙权迁都金陵,在金陵邑城基础上建石头城,在石头城东另建都城建业,西晋因避讳改名建康,后成为东晋和南朝诸国的都城 东晋中期在宫城东南建军政中心东府城,与西晋扬州治所西府城和石头城,共同拱卫宫城,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石头城、东府城、西府城三城鼎立之势南朝建康城规划建设总结: 1.建康城地理环境复杂,有是几个朝代不断改建扩建,城市平面城不规则状,而且规模很大,是我国不规则都城的典型代表 2.宫城是城市的主体,宫城与内城继承营国制度的传统,择中立宫,中轴对称,使城市中心地带秩序井然,城外居民则杂乱无章,城内道路结合地形,而不是标准的网格系统 3.健康城以宫城为主体,联石头城、东府城

25、、西府城为一体,分工明确,主次分明,群体城市的布局思想有进一步的发展二、隋唐时代1、 社会及城市发展概况: 隋文帝杨坚灭北周和南陈,建立隋朝,建设都城大兴城 隋炀帝建东都洛阳,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沿运河出现了以“淮、阳、苏、杭”四大都会为代表的很多商业城市 唐代是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并在隋大兴城基础上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 随着对外贸易的加强,西域和沿海的城市都得到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城市 唐文化影响很大,特别是与日本的交流频繁,日本营建的平城京和平安京几乎是长安的翻版2、隋唐长安的建设 (一).基址与规模: 城在汉长安东南,南对终南山子午谷,北临渭水,

26、东有浐灞,城西为平原,东北部隆起称龙首原,东南伸入曲江池,城约九公里见方,面积8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一百万 (二).建设都城的指导思想: 以宫城皇城为全城之主体,分区严明,结构严谨,以便于统治和管理,并使城市各要素取得统一与相互协调 杨坚为区别尊卑和内外,于宫城之外加筑皇城,宗庙官署祖社于其内,作为宫城的屏藩,开创了皇城制度长安规划简介: 1.布局结构: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全城中轴对称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处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皇城和宫墙之间用宽220米的道路分开,形成一个大广场 3.道路系统:东西十四条,南北十一条经纬涂制方格网道路系统,主要

27、道路通向十二座城门,道路宽度主要考虑朝仪要求,而不是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坊里内道路为一字或十字,东西两市道路为井字,后来由于东城另筑夹城御道,造成对交通的干扰 4.坊里制度:全城108各坊里组成,各自名称与格网道路系统相符合,筑有坊墙设坊门,坊里大小不同,小者一里见方,大者数倍于此 5.市肆制度:集中设东西两市,规模基本相同,西市主司外贸,东市为官僚贵族服务,市中心设管理机构。另外各街坊内设有小店铺,由于市肆过于集中,平民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坊里内的小店铺 6.绿化与水系:引水主要用于生活用水和漕运。引河水自东西两区分几支进入城市供居民日常之用;城外的几条水道完全是漕运的需要,城内水系也起到运输供应的作用,另外,城内园林多引入水流供统治者游乐。隋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1.继承前人对城市规划传统的改革成就,将对称布局的手法运用于城市总体布局及城市各功能要素的布局当中,强调秩序。 2.城市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城市规划结构简洁明晰,道路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