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1)有罪受贰。 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
2、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
3、“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
4、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1)承前省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3)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
5、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
6、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
7、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说。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 “否”、 “毋”或表示否定
8、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
9、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
10、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这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
11、词之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七、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公与之乘,
1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附1:学习札记附2:Crazy Urus题词一首桂枝香秋思独倚落木,望细雨霏霏,闲花簌簌。阵阵寒风呼啸,如泣如诉。烟柳断肠斜阳处,野径荒,漫漫长路。风吹梧桐,雨打芭蕉,草尽叶枯。忆往昔,经年碌碌。叹云梦浩淼,流沙依默。奈何瘦鸦鸣唳,难见绿树。登高驻足揽明月,但天空乌云密布。悠悠岁月,一丝哀愁,几多酸楚?附3:唐宋古诗名句一夫当关,万人莫开。(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人性僻耽佳
14、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杜牧)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
15、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之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贾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16、玉门关。 (王之涣)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柳宗元)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横。 (韦应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不识君。 (高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善始者实繁,克者盖寡。 (魏征)劝君莫惜金缕,劝君惜取少年时。 (杜秋娘)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
1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田野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