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等待是强调反应是思考以后的结果。而对指令的重复,剥夺了孩子的思考时间,干扰了孩子的加工过程。指令的必要性强调反应是功能性的反应。不仅要求孩子要有相应的反应,而且这种反应一定是具功能性的。例如:叫名字,答应“哎”。有的孩子答应“哎”,但是他的眼神并没有交流,也没有相应地行动如过来,这是形式上的东西。对叫名字的反应,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常人的反应可以没有语言但一定有眼神交流。通过指令,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语言更主要的是使孩子明白自己和别人是有关系的,要对别人的指令做出功能性的反应。而非别人只是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工具而已。2、结果(1)强化当孩子对指令做出正确反应后,我们要及时给予强化。强化的原理就是
2、适当的行为因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不适当的行为因没有受到强化而减弱乃至消失。一般强化的方式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通过奖励性刺激,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孩子体验到与人交往的愉快,建立自信、体验成就感的目的。有的家长反应孩子强烈反抗学习。如果,我们当初在孩子出现一点点能力哪怕是一点点配合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孩子就不会表现出对学习的反抗。负强化就是通过移去孩子不喜欢的刺激物,促进正向行为的增加以达到帮助孤独症儿童建立是非感,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的目的。孤独症儿童大多自我控制力很差,我们在肯定其正向行为的同时,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力,当他们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会运用一定的惩罚,如有的
3、孩子害怕气球,当他表现不好时,通过气球约束他的行为。一旦表现好了,气球就被拿走。运用强化时的手段我们称为强化物。一般强化物有两类。生理性强化和社会性强化。生理性强化包括食品、活动、孩子的依恋物甚至可以是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社会性强化包括夸奖、笑容、亲吻、拥抱等与人有关的行为。运用什么强化物要依孩子能否有被强化的感觉而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强化物。强化物是要经常变换的。强化手段的运用关系到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对强化物需求的不同意味着孩子社会性程度的不同。我们要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社会化的人。他们要懂得别人的表情、在意别人的表情,通过别人的表情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强化就不能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的层面。
4、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理解社会性强化的意义,对于仍需要生理性强化的孤独症孩子,我们在运用强化时,生理性强化与社会性强化要同时使用,并且社会性强化出现在生理性强化之前,目的是让孩子在正确行为与社会性强化之间建立联系。而生理性强化只是社会性强化的信号而已,以达到用社会性强化逐步替代生理性强化的作用。如我们要求孩子“坐下”。孩子一旦坐下马上表扬,然后给予他喜欢的食物饼干。这样,使孩子理解“坐下”妈妈就会笑,就会表扬我。而妈妈笑了,才有饼干吃。逐渐,他懂得了妈妈表情的含义。而很多家长只重视知识的积累,而并不关注强化物背后的社会意义。因此,训练长期停留在生理性强化物支撑下的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固然很重要,
5、但绝对不是最终目的。另外运用强化的最终结果是使孩子偶然出现的正确行为成为经常性的行为,最后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因此,运用强化最终是要摆脱强化。为了做到这一点,在训练中要避免过度强化。所谓过度强化就是强化的频率太高使得孩子形成对强化的依赖。具体表现为不给予强化即使能做也不做。一般来说,较高频率的强化用于当孩子刚接受训练,不习惯接受别人的要求或对新环境适应较弱时;孩子情绪较差时;孩子面临新的课题时。通过高频率的强化达到与人的配合、对环境的适应和自信的建立。较低频率的强化一般用于孩子能够较好地配合时;课题难度不大或孩子已表现出能够独立完成时。通过强化比率的下降看到孩子配合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最后
6、乃至撤消强化以成为一种自身的行为习惯。强化的关键就是从外部强化向内部强化的转换。(2)辅助当孤独症儿童表现为不配合或者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时,我们用辅助的方法。不配合时运用辅助是为了形成配合。有难度时是为了建立自信,减少挫折感。一般辅助有几种方式:身体辅助、视觉辅助和语言辅助。身体辅助,我们通常所用的就是手把手的辅助。例如当孩子不会做某个动作时,我们就手把手地教。孩子不会拍手,我们就把着他的手帮助他拍手。视觉辅助包括示范、手势、眼神、位置等。例如,我们教孩子认识“杯子”。桌子上有杯子和笔。发指令“拿杯子”。我们可以用示范的方法拿杯子给孩子看,要他模仿。我们也可以用手指或用眼神示意的方式帮助孩子
7、认识杯子。例如,我们用手指着杯子或用眼睛看着杯子。另外改变物体的位置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辅助方式。如把杯子放在孩子容易拿到的地方,待他能力提高后再将位置还原。在运用辅助时,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是:l、辅助不及时。辅助不及时会造成孩子形成猜测和有挫折感。例如: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杯子时,如果孩子拿错了。家长会说“错了”,或者是生气的表情或者不说话,待孩子又去拿旁边的笔时,家长脸上马上露出微笑或者说“对了”。家长往往将其理解为孩子的自我修正性行为。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自我修正的能力。大部分孩子是一种猜测。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不是看着桌子上的物体而是看着家长的脸或听家长的声音来判断对错。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如何
8、根据物体的特征去命名物体。还有的孩子因辅助不及时有挫败感而拒绝学习,表现为发脾气,哭闹甚至是自伤性行为。2、依赖辅助。我们有个孩子。妈妈教他特指问句“这是什么?”(苹果)当出现特指问句后,妈妈总是马上提示“苹”,孩子就接着说“果”。半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摆脱辅助。有一次,我们在提出问题后,谁也没有提示他。过了大约一分钟,孩子才看了看桌子上的苹果说“苹果”。因此对辅助依赖的恶果是使得孩子不去动脑筋思考问题,甚至连“看”这个必要的过程都被省略了。久而久之就不会思考了。为了避免对辅助的依赖,我们在运用辅助时要注意辅助程度的逐步减弱和辅助频率的逐渐降低助程度的减弱表现在辅助方式的变化。孩子进步的过程表明
9、运用辅助方式的变化的过程。如指令“拍拍手”。当孩子没有模仿能力时我们可以运用身体辅助,手把手地教;待孩子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后,我们要借助于他的模仿。先示范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模仿拍手。示范就是视觉辅助。从身体辅助过度到视觉辅助,这是独立意识的增强。身体辅助也许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成人辅助手势的理解。视觉的辅助也许也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视觉印象的理解。这些都只是过度,目的是使孩子逐步理解语言。摆脱辅助的标志就是孩子在听指令后独立做出拍手的动作。又如指令“过来”。在孩子与成人面对面时,他对指令的正确反应也许是对眼神的理解即成人看着他的眼神,未必是对语言的理解。辅助频率的降低。以语言为例来说明。很多
10、家长反应,孩子的语言迟迟不能从重复性语言上升为主动表达。原因就是家长的辅助太频繁使得孩子依赖家长的辅助而丧失了主动表达的机会,进而丧失了表达的主动意识。孩子想要饼干时,家长马上说“你说,我要饼干。”孩子重复出来后,家长给予饼干。孩子对表达的理解就是对大人声音的模仿。至于大人说话的意思、在何种场景下说这句话,都不用去考虑。成人的不正确做法误导了孩子的理解。因此,训练孩子的主动表达是要强调他的主动性而不是说的内容是否完整。可以借助于模仿,但在孩子有需求时要等待而不是及时辅助。等待的过程就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思考我要说什么,妈妈才能满足我。什么样的话适合这样的场景。3、停顿结果出现后,下一个回合开
11、始前,要稍微暂停几秒钟。作用是:使学生对刚才的反应与结果的关系有一个记忆的过程;给老师一个思考的时间。思考上一个回合孩子的反应以决定下一个回合如何处理;区别两个回合,使得孩子对下一个指令更加清晰的判断。(二)塑造法塑造法是行为改变的一种方法,是ABA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孤独症儿童任何一个新行为的建立过程都是行为的塑造过程。在塑造过程中,首先将一个新的行为目标分解,通过强化近似成功的反应引导孩子朝着即定的方向和目标迈近,以达到建立新行为的作用。因此,运用塑造法的前提是掌握好目标的分解和强化。目标的分解就是将一个大目标分解为数个小目标。分解的结果是要适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如果难度超过他们的接受范围,孩
12、子会知难而退。一般孩子如此,孤独症儿童更是如此。孤独症儿童的学习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倒不如说是逐步培养自信的过程更为重要。很多孤独症儿童对困难异常敏感,也许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面体验,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但又太缺乏自信。他们会拒绝学习他们认为困难的东西;如果强加逼迫,会严重挫伤他们的自信,甚至会引发孩子的自虐性行为或攻击行为。因此,分解目标对孤独症儿童来说非常重要。目标分解就如同上楼需要楼梯,教孩子如何一步一步走上去达到终点。强化的关键是判断强化的时机。强化孩子什么?强化孩子进步的地方。那么,依据什么判断孩子进步了?依据分解的每个小目标孩子达到了没有?如果目标不明确,强化就没有
13、指向。强化的重点应该是鼓励孩子接近要求的任何一次行为。如果其间发生退步现象一定不能强化。否则,就意味着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下面以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训练为例来说明塑造法的运用:在孤独症儿童中有一些没有口语能力,他们的语言训练从模仿发音开始。如教发“啊”,我们先分解目标:第一步:要求模仿张嘴。如果做不出,我们可以用手辅助他张开嘴。逐渐地,他不用手的帮助就能张开嘴巴了。我们马上强化他。当这种行为稳定后,我们开始进行下一步。第二步:要求他张嘴发出声音。也许因为我们以前只强化他张嘴的行为,刚开始时有的孩子可能只张嘴而没有声音。此时,他对模仿发音的理解就是张嘴。认为,你一说话,我只要张嘴就行了,不用去想你到
14、底在说什么。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对此行为不再强化。张嘴只是过度而已,我们要提高要求。由于没有得到强化,孩子不再只张嘴了,他会发出声音,但有可能不是“啊”。我们强化的是他发出声音的行为,尽管他发出的声音和我们不一样,但毕竟比只张嘴不出声音是进步了。第三步:要求他发出近似“啊”的声音。这一阶段,我们强化他发出“啊”的近似音。对于发出其他的音的行为不再强化。这样,由于以前发的音没有得到强化。孩子就不会随便发音。他要认真听别人在说什么,要求自己做什么。努力模仿我们的发音,力求和我们发的一样。第四步:要求他发音“啊”。这一阶段,我们只强化发出“啊”的行为。对于发出近似“啊”的行为不再强化。一个模仿发
15、音“啊”的教学过程,分解了四步。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孩子在每一步的过程中,在不断调整自己。他在想别人要求我做什么,我应该怎样做,以逐步接近我们的目标,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塑造的过程就是为孩子提供达到目标的思路的过程。(三)连环法连环法就是将简单的行为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系列更复杂的行为。这个序列就是链条。生活中没有单一的事情去做,而是综合的一系列的行为。连环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定义目标行为。2、将目标行为分解成小的回合3、减少指令、辅助和强化,直到在开始或结束的链条中只有一个指令。连环法一般分为前进连环法和后退连环法。前进连环法即从链条的第一步开始,以链条的最后
16、一步结束。后退连环法从链条的最后一步开始,以链条的第一步结束。教孩子购物。确定目标行为是购物。然后将目标行为分解:1、知道超市的位置。2、能够走到超市,中途不跑开。3、知道买东西要用钱。4、知道拿购物筐去购物。5、记住自己要买的东西。6、挑选自己要买的东西放进购物筐里。7、到收银台交钱。知道应找回多少钱。8、提着购买的东西回家。运用前进连环法,就是从知道超市的位置开始教起。后退连环法从最后一步提着购买的东西回家开始教。运用不同的方法要依据训练的不同内容而定。有时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一般情况下,从孩子最简单、最容易做的一步教起。每一步的完成要通过塑造法进行训练。开始训练时每一步都要通过指令
17、、强化、辅助的过程,随着能力的提高,要逐渐减少强化、辅助。例如,当第一步完成后,我们对第一步要撤消强化、辅助,指令也要将每一步发一个指令转换为在一个指令下顺序做出已完成的几步。随着孩子完成的步骤越来越多,指令越来越少。直到发一个指令“买东西”,孩子能独立完成买东西的全部过程,然后给予强化。自闭症儿童小游戏(一)唱五官进行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针对功能较弱的一些孩子。自闭症孩子非常喜欢音乐,并且在听音乐时会模仿一些动作,而且伴随注意力比较集中。基于以上这些特点我设置了唱五官这个游戏,让孩子在儿歌中指认自己的五官。歌词改自找朋友,过程是:找呀找呀找朋友,我的眼睛在哪里?(出示眼睛的卡片给孩子看
18、),在这里呀,在这里,(放下卡片,指自己的眼睛)我的眼睛在这里。目标是:建立模仿意识,认识自己的五官,愉悦儿童的身心,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里学到一些东西。(二)抓小鱼这是小朋友之间的进行互动的集体游戏,针对功能较高的并且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孩子。自闭症孩子喜欢圆圆的、能转的东西。这个游戏就根据这个特点让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圈转一转,圈中间站一个小朋友,拉成圈的小朋友要唱儿歌:“小鱼小鱼哪里游?小鱼小鱼水里游,小鱼小鱼你想出来吗?我想出去玩一玩。你想出来并不容易,一,二,三,收网喽!”在数数的时候,站在圈中间的孩子要快速的逃到圈外,这样就算赢了。而圈外的小朋友往中间挤,尽量不让圈内的小朋友逃出来。目标:
19、关注圈内的小朋友,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三)翻饼双人游戏,针对年龄较大的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过程是: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开始左右摆动,念儿歌:翻饼,烙饼,一个锅里俩饼。翻几下(一个小朋友问),翻一下(另一个小朋友回答),然后两个小朋友从一侧的手臂下钻过去两遍。肢体接触,两个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两个小朋友之间的交流以及对数的理解和身体协调能力的训练,也便于训练者较容易控制场景。(四)爆米花游戏把一定数量的小球放在1块布的中间,然后一起把布抬起来,一边转一点说 爆米花爆米花1个玉米1朵花 2个玉米2朵花 3个玉米3朵花 许多玉米许多花 1 2 3一起把小球抛向天空,很有天女散花的感觉,孩子都非常爱玩(五
20、)金锁银锁的改版事先:准备好水果(可以是各种水果,不拘泥与芭乐石榴)甲方坐下,手腕对靠,手掌撑开。乙方,面对面坐下手执石榴芭乐。等甲方喊“芭乐石榴快快进窝“,乙方就将“芭乐石榴,推到甲方的手掌中。接下来由乙方手腕对靠,手掌撑开,喊”芭乐石榴快快出窝“,甲方把芭乐石榴推到乙方的手掌中。这个活动应该是比较平常的,我们主要抓住了三个变化,让这个模式变的十分搞笑,激发小孩笑神经:1,进出窝的方式,只要一种方式孩子玩的有点腻了,我们随手把椅子,被子。袖子,衣服,水桶等等能容纳物品的东西都拿来当”窝“。2、进窝的东西不局限于芭乐石榴,可以是球、果冻、拼图等等能滚能扔的小物件,口号也随着物品变动而改变。3,
21、在玩的比较熟悉的后,口号又可以变为物品的特征,要求乙方将手中所持有的物品推进窝,例如:苹果,不说苹果,而说”红色的圆圆的快快进窝“。2、生活篇:“猜我看的是什么”,较远距离的眼神追踪。难度:中级。活动要点:1)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中穿插进行,每回进行五六次即可,在孩子不耐烦之前即时打住。2)调动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动作和语气显得另类或搞笑效果会更好。我通常是趁孩子情绪好的时候,声调夸张的:“小小,你猜我看的是什么呢?”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没有转过来,我就主动凑到他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看,并一直延长声调:“我看的是”。开始小小很疑惑,会看我一下然后身体转动角度,我就跟着他转动,仍然盯着他看。几次转动后我用
22、手点了点他的鼻尖,他一下就笑了:“是我!”我马上夸奖他聪明。3)增加孩子成功的机会和成就感,提高孩子的参与度:初期孩子能力不足,不要太在意结果,只要孩子在关注在配合就已经很好了。的方法是,在孩子猜错时马上把自己的眼神移到孩子猜的物体上,并大声给予鼓励和强化。4)辅助必不可少:活动初期要伴随着很大的身体或头部转动,必要时把食指放在两眼中间指示方向。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逐步减少提示和辅助。4)增加对比性:如我看的是沙发,而小小猜成了地板,我的眼神就会在沙发和地板之间来回移动,增加对比性,看着沙发的时候提示“沙发”,看着地板的时候提示“地板”。5)目标物体:家具:如沙发、电视、空调、茶几等,房屋结构
23、:地板、天花板、墙、窗户、门等,家庭成员。6)孩子能力提高后可增加视线的不确定性:发出口令“我看的是”后尾音尽量延长,眼神在不同物体上移动,或故意眼神诡异摇头晃脑的,让孩子能够进行眼神追视,然后突然定住在某一个物体上,同时口令停止。大小声游戏两人或两人以上都可以玩。一人当老师,其他人当学生。老师随意说什么,学生都要跟着说,但必须和老师声音大小相反。老师大声,学生就要小声,老师小声,学生就要大声。这个游戏可以很好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声音大小的调控能力。卡片游戏之2翻翻乐:选取成对的片810组,图案面朝下放在桌子上。孩子和家长轮流翻卡片,一次可以任意翻两张。如果翻开的两张卡片图案相同,则赢得卡片,并可以继续翻,直到翻开得两张卡片图案不一样,则轮到对方翻。赢得卡片最多的为胜者。游戏变化:1) 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先玩:开始时家长故意问一句谁先玩呀,孩子往往希望自己先玩。家长也装做想先玩。同时作出姿势要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石头剪刀布的过程也要设置很多的停顿或假动作,迫使孩子不得不集中注意力参照家长的一举一动。2) 孩子的兴致正高的时候,故意半天不动,等待孩子的眼神接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