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0 ,大小:42.07KB ,
资源ID:175919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919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德育原理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德育原理复习要点Word文档格式.docx

1、v “正像牧师是上帝的解释者一样,教师也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伟大道德观念的解释者。对权威主义的评价v 过分强调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势必弱化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主性。(二)中立主义v 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采取一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立场,在师生关系上保持价值中立。v 代表人物 :v 价值澄清学派的代表人物v 英国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斯腾豪斯价值澄清理论 v 在价值领域尽管可以接近绝对真理,“但是要绝对清晰地认识它是一个极有可能,但却从未达到的目的” 。v 价值是纯粹个人的事情,因此价值观念的学习应当是学生个人审慎思考和选择的结果。而“如果我们

2、希望学生对那些棘手的、丰富的价值问题进行反省,就必须避免站在任何立场阻碍学生公开地反省”。价值澄清理论v 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价值澄清过程使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技巧。v 教师个人的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不能影响其教学活动,尤其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斯腾豪斯的观点v 现代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实现教师从“权威角色”向“中立角色”的转变。v 所谓的中立角色意味着“教师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学生的观点和教材中所包含的价值不予评论;可以回答诸如词的意义等问题,但不能提供事实知识”。对中立主义的评价v 绝对中立既难做到,也并不利于进行真正的道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在实践中极易导致放任和无政府主义。v

3、 科尔伯格:“相信价值相对的教师是不能真诚地向学生传授价值的。v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克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强制灌输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调和的立场v 认为教师的合理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v 代表人物:杜威、威尔逊、贝克 杜威的观点v 在教师问题上,杜威既反对权威模式,也反对放任模式。v 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教育者负起了安排环境的责任。问题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创造经验的另外一个因素,即受教育者的能力和要求。实际上,教师是一个社会团体的明智的领导者。认为自由原则使学生具有特权,而教师被划在圈外,必须放弃他所有的领导权力,这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念头。v 杜威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

4、,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v 第一,教师的工作应当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中心。因此,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v 第二,教师是学生的向导、指导者、领导者,也是道德价值的学习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威尔逊 的观点v 一方面,反对道德灌输 ;另一方面,坚决地赞同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v 威尔逊认为,任何开放的道德教育都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为了发现真理而讨论的(存在有待发现的价值真理)。所以诚实的教师应当向儿童正面介绍某些值得依靠的方法论和价值选择。v “作为教育者,使学生确实清楚我们在道德教育上正在努力做什么以及如何把道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处理是极其重要的

5、。克里夫贝克 的观点v 贝克认为,在真正的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都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的术语:教师一学生和学生一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是施教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他也是受教者。反之,学生在受教的同时也在施教。他们对共同发展的过程负责。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的那些论点不再是天经地义的这里没有向别人施教的人,也没有自己教自己的人。(人们)相互教。二、正确认识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v (一)道德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主体特征的活动v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

6、格,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价值空间和心理氛围,以宽容、珍视的心情看待学生的价值探索。v (二)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上 v 一个诚实和负责的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有责任将自己个体和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经验提供给学生参考。v 三)正确处理价值引导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v 民主型师生关系 :v 教师对学生,尊重但不放纵,放手但不撒手;学生对教师,听从但不盲从,活跃但不放肆。第二节 学校德育中教师的素养v 爱因斯坦:“我以为对学校来说,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

7、才。v 德育中教师的素养应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即:道德素养、德育素养。一、教师的道德素养v 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是德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v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方面:v 教师个人道德修养v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v (一)个人道德修养v 个人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必须有垂范于学生的道德人格 。v 第斯多惠:“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v 苏霍姆林斯基说:􀀁v 凯尔西:“在品德教育上,只能有这样的教师,他一定是优秀品格的典范,他必须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体谅人、尊重人、灵活性

8、、想象力、坚毅性、才智、良好的判断和信心”。v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二)职业道德素养v 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履行教师职责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v 鲁洁:“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旦形成,可以影响教师的整个生活目标、道德理想、道德标准,还可以影响他的全部个性品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08年)v 一、爱国守法 v 二、爱岗敬业 v 三、关爱学生 v 四、教书育人 v 五、为人师表 v 六、终身学习 1.依法执教v 依法执教的标准:v 教师的主体资格合法:依法取得教师资格v 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符合法定的要求v

9、 确保未成年学生的安全v 教育教学行为尊重学生权利,不侵犯学生的人身和财产权v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第16条)v “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生安全事故。”(第17条)v 教育法规定:学生作为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一个公民的权利,如生命健康不受损害,人身自由不受限制,人格尊严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法律保护等。依法执教涉及到的法律:v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v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v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v 中华人民

10、共和国职业技术教育法v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v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v 教师资格条例v 教师职务试行条例2.爱岗敬业v 朱熹认为:“敬业”即“专心致志以事其业”v 马卡连柯:“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v 爱岗敬业的最高境界是乐业v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v 主观上:热爱来自于认识 v 客观上:具备必要条件,如教师地位、待遇、工作条件等。3.热爱学生v 特级教师斯霞:“童心母爱”v 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v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v 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v 近代教育家夏沔尊: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

11、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v (1)严慈相济,爱与严结合 v 斯霞:“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那种溺爱,而是爱中有严,严中有爱,只有爱得深,才能对他们管得严。严 要和凶 严格区分开来,这界限必须掌握得有分寸。v (2)全面关爱v (3)关爱全体,一视同仁v 霍懋征:“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v 做“园丁”而不做“伯乐”4.尊重同事,团结协作v 不同学科的教师,互通信息;v 相同学科的教师,互相切磋;v 新老教师,相互启发,互相帮助。5.尊重家长,廉洁从教 v 法国教育家卢梭:“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

12、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v 绍兴一所中学的校长给教师提出建议,对到校的学生家长要做到“三个一”:说一句请坐,泡一杯热茶,告别时说一声再见。6.终身学习,严谨治学 v 陶行知:“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唯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到疲倦是很困难的。“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她们的不学无术。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不是空谈家,不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专门家。v 苏霍姆林斯基:“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

13、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二、教师的德育素养v (一)强烈的德育意识v 将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发展视为教师的责任与首要的工作。v 康德认为:一名合格的或者优秀的学科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教知识”,而应培养出“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v 杜威:“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的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v (二)丰富的德育知识v 德育知识是指德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哲学、道德心理学和德育理论等方面的专业

14、修养,对道德教育内容和策略的原理有专门、具体和深入的认识。v 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赫斯特(PHHirst)认为,专门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对道德的本质有所研究,对道德的适当领域有必要的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学上受过专门的训练教师应具备的德育知识 v 1.“本体性知识” ( 道德是什么 )v 包括:道德的概念、内容、理论和事实及其发展变化等 v 2.“工具性知识”(如何教道德 )德育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范畴、命题以及丰富的德育经验等 v (三)广博的文化素养 v 林崇德:“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因为教师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15、v (四)先进的德育观念 以人为本v 学生是人v 学生是独特的人v 学生是发展的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v (五)坚定的德育信念道德教育的动力 v 信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师个人教育能力的确信 (教育效能感 )。v “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能进步”v “我一定能教好学生” v (六)高超的德育能力有效的实施德育v 善于挖掘教材中积极的德育因素v 合理设置德育目标、安排德育内容v 恰当运用德育手段与方法v 善于创设情境、组织讨论、活动v 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v 捕捉德育时机三、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v (一)培训 v 职前:师范大学开设相应的课程v 在职:继续教育

16、日本的德育教师培训系统v 职前培训:意欲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必须到“教师培训机构”接受“道德教育研究”课程的训练。日本明确规定,“道德教育研究”的两个学分是教师任职资格的一个必要条件。v 在职培训:由文部省统一组织课程进行培训。“全国小学道德教育研究委员会”和“全国中学道德教育研究委员会”也安排一些课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v (二)教师的自修v 德育使命策略:主动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学习德育相关理论v 科研带动策略 :学习德育理论、改进德育工作 v 实践与反思策略:积累经验,思考问题 ,提升德育能力v (三)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 v 一个不从根本上重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教师就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17、。教师德育素养提升的动力就会下降。v 教师德育素养的提升、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整个社会对德育的高度重视。思考与讨论v 你认为学校德育中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如何提升教师的德育素养 ?第五章 德育目的与内容第一节 德育目的v 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v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v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v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二)德育目的的层次v 1.一般的德育目的v 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德育的最高理

18、想,具有终极性 v 2.具体的德育目标v 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德育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三)德育目的的特点v 1.社会性 v 德育目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表现出较强的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感 。v 2层次性v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道德发展水平,将目的分成层次,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v 3参照性v 德育目的所蕴涵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主观相对性v 德育目的、内容转化为个体品德的非对称性v 德育效果评价的困难性(四)德育目的的功能v 1、导向作用v 对于道德学习者来说,德育目的是学生应当努力达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

19、的奋斗目标。v 对于教育者来说,德育目的是德育过程得以展开并不断得到调控的向导 。v 2规范作用v (1)预防v 提示道德学习者“拒绝道德错误的方向” ,如“爱护公共财物”v (2)禁止v 禁止个体从事恶行,如“不乱扔垃圾” v 3激励作用v 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可以直接激发道德学习者的道德动机 v 4 评价作用 v 德育目的是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二、制约德育目的的因素v (一)确定德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v 1. 思想家们人性假设的影响v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乃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的发端。所以“学问之道

20、无他,求其放心而已”。v 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故人性皆恶,所以道德教育应当使人去性而起伪, “积礼义而为君子”。2.教育价值观的影响v 社会本位目的论:v 强调教育的使命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确定应从社会需要出发。v 德育目的的核心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的社会人格。v 涂尔干: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个体实现社会化。v 凯兴斯泰纳:“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v 评价:v 合理性:确认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个体的道德社会化v 缺憾:无视个体自身的发展,容易导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个体的强制,导致德

21、育实践的“驯服教育”、“目中无人的教育”。v 个人本位目的论:v 强调个人价值的重要,认为教育应当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求得个性的自由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v 卢梭认为:德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自主自治的人。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间作出选择的话,他将选择塑造人的目标 具有反对道德教育上的强制灌输的积极意义。v 局限性:在德育目的上极端强调个体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会引起德育中的相对主义,有降低甚至取消德育影响的可能。3.有关理想人格的影响v 佛教倡导与世无争的佛陀人格,道教塑造了长生久视的神仙世界,儒家则大力倡导成仁取义的圣贤人格

22、。v 完善的圣贤人格 :“圣人之于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v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一直以圣贤人格的养成为最终的目的。“乃所愿,则学孔子也”。v 朱熹:“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者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未精也。”。v 儒家设计的趋近圣贤的人格台阶或德育目标的具体层次为:士、君子、圣人。学者应“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v 卢梭:培养自然发展的人。v 洛克对“绅士”的理解: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吃苦耐劳,既热爱知识,又能随时握起枪杆为祖国而战 民主社会的公民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客观依据v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v 古代学校德育目的:v 培养道德高尚的统治者:明人伦v

23、 现代学校德育目的:v 培养公民:良好行为习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科学、文明上网v 信息时代: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v 2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v 美国高校德育的目的是:通过德育,使学生热爱美国,形成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忠诚,遵纪守法,成为具有健全人格,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 v 3.文化传统v 德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目的 :“虔敬上帝,尊重人的尊严,唤起肩负社会使命的准备”v 英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目的:“注重宗教知识和传统教育;注重个人品行的培养教育;注重培养具有理性的、自治的人。v 法国:注重培养学生成为良好公民,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成为追求自由而又有自律性的人v 美国:

24、培养学生有民主精神,敢于开拓,以作美国人为自豪,注重爱国家、责任公民、个人基本品德的教育v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v 各级各类德育目标需要反映不同学段教育对象的共同与特殊的道德发展的规律。三、确立德育目的的原则v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v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是统一的。v 社会进步是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v 发展个性,实现个人价值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v (二)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v 适应性:德育目标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要求v 超越性:德育目标要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人v 适应是超越的前提和基础,超越为形成新的适应准备条件。v (三)传统

25、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v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与当代的爱国主义相结合v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与当代的奉献精神相结合v “自强不息”与当代的顽强拼搏相结合v (四)民族性与全人类文化因素相结合v 既吸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吸纳时代精神,注视全球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v 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道德基础:宽容、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互惠共享的精神第六章 德育过程与原则第一节 德育过程v 过程是指事物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v 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v 广义:不同学段德育过程的总和。v 狭义:某个德育任务从开始到完成的历程。一、概念v (一)对德育过程的不同解释

26、v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v 德育过程是“造就道德主体的过程”,或“再生产道德主体的过程。”(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v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v 德育过程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易连云:德育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v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

27、育者有目的地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二、 德育过程的结构v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v 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个人或团体,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v 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的个人或团体,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的主体。v 德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教育者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v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道

28、德认知: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道德情感:个体品德形成的动力系统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衡量个体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v 统一性: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全面而和谐的发展。v 多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薄弱环节人手。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可以从激发道德情感入手,也可以从行为训练开始 。v 针对性:对知、情、意、行的培养采用不同的方法v 提高道德认识:讲解、阅读、谈话、讨论v 培养道德情感: 参观、陶冶v 形成道德行为习惯:活动、训练(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v 育过程中存在两大矛盾:v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外部矛盾)v 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发展需求与当前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内部矛盾)v 两个转化:v 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受教育者自身道德发展需求v 受教育者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