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676.97KB ,
资源ID:175807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807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五章 颜面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五章 颜面Word下载.docx

1、斯氏位:岩锥长轴在此位置上展开,岩锥上内方是岩尖,岩锥上中部为上半规管形成的弓状隆起,弓状隆起可作为中耳和内耳分界标志,岩锥上外方是鼓室天盖和乳突窦天盖;岩锥中内方为内耳道(5mm宽),正常两侧相差不大于2mm,岩锥中外方是外半规管和上半规管(1mm宽);岩锥下外方是乳突尖。梅氏位:岩锥长轴与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几乎平行,岩尖垂直指向下方,颞骨鳞部投影于上方。主要观察三A区即上鼓室(Attic)、乳突窦入口(Aditus)、乳突窦(Antrum)。上鼓室或称鼓上隐窝呈新月形,是鼓室最宽部分,听小骨位于其中,乳突窦紧靠上鼓室的后上方。骨桥(Bony bridge)能否显示作为梅氏位角度是否合适的一个

2、标志。1.乳突窦2.骨桥3.上鼓室三、耳颞部CT解剖耳颞部结构大部分隐藏在颞骨内,结构细小而复杂。常规X线平片仅能对其结构有一粗糙的了解,目前的高分辨力CT扫描能提供良好的组织对比和细节显示。1. 横断面(由上至下)上鼓室层面:中耳的显示清晰,上鼓室呈前内向后斜行的气腔,其内可见锤骨、詀骨投影,后外方是乳突窦及其入口。上鼓室与耳蜗之间为面神经管迷路段,耳蜗后为前庭及后半规管。内听道呈前外向后内方斜行的透亮影。中鼓室层面特征为外耳道与内耳道大致平行相对。外耳道为一管状低密度区,内壁为一薄层软组织鼓膜,骨性前后壁显示。中耳鼓室内可见两点状骨影,前外方为锤骨,后内方是詀骨,内侧壁为耳蜗形成的鼓岬。内

3、耳的耳蜗、前庭、后半规管清晰可见,前庭导水管为连续前庭与后颅凹蛛网膜下腔的细小管道,内含淋巴。下鼓室层面:下鼓室腔较小,后壁见椎隆起,内侧为鼓室窦,外是面窦。内耳蜗底呈螺旋状结构,蜗管呈自蜗底斜向内下的裂隙状透亮线开口于岩锥后缘,宽约2mm,是内耳淋巴与后颅凹蛛网膜下腔的通道。颈动脉管水平层面前内向后外方斜行的颈动脉管、卵圆形的颈静脉孔以及破裂孔、棘孔和卵圆孔均能显示,颈动脉管前外侧为颞下颌关节窝。2. 冠状面(由前向后)耳蜗层面外耳道两骨性突起间连线为鼓膜,上为鼓膜嵴。依骨性外耳道上下缘分为上中下鼓室,鼓室内前部的锤骨可见。耳蜗外侧壁构成鼓室内壁,颈动脉管与耳蜗在同一层面投影于下鼓室内下方,

4、相隔一薄层骨板前庭层面:内耳的前庭腔呈圆形透亮影,直径约4mm,上方与上半规管和外半规管相连,内侧为内耳道,外侧壁缺失处即为前庭卵圆窗。半规管骨壁厚约2mm,腔的宽度是1mm。内耳道略呈水平走行。乳突窦层面:乳突窦表现为倒三角形气腔,横径约6mm,高约10mm,周围是乳突气房,后半规管位于乳突窦内侧,呈弯月形表现。后半规管下方可见面神经管乳突部。四、耳颞部MRI解剖MR成像虽不能显示颞骨细节,但能显示出软组织特点,判别颞骨内软组织性质而无骨伪影的干扰。应用水成像技术能满意地显示两侧内听道和内耳膜迷路的精细解剖结构,膜迷路系统、耳蜗管和内听道呈明显高信号,耳蜗螺旋板和第VII、VIII颅神经呈低

5、信号,因而形成良好对比。MRI对内听道的检查优于CT,应用特制颞骨表面线圈,能使内听道的神经、含液体的内耳迷路结构显示得非常清楚。在T1加权像上,脑脊液为低信号,内听道周围的密质骨亦为低信号,因而与呈中等信号的面神经和听神经有良好的对比,可清楚显示这二神经从脑干延伸至内听道底,双侧长度和粗细对称,表面光滑,有时还可见神经干内有细线状间隔,显示出各神经束。T2加权像上,由于脑脊液呈高信号,与神经对比差,因而显示神经欠清晰,但可见到低信号的内听道骨壁。在MRI上、外耳道腔内气体和骨壁不显信号,皮下脂肪高信号可表达耳廓和外耳道轮廓。中耳腔内气体与听骨无信号,鼓室粘膜呈线状较高信号。不显示内耳骨迷路,

6、其内充淋巴呈高信号,显示耳蜗、前庭、半规管和前庭导水管的线状轮廓。岩乳突骨及气房无信号,岩骨尖含脂性骨髓呈高信号。薄层扫描可示面神经、听神经。一、眼与眼眶的解剖概述眼眶包括眶骨、附于眼球和视神经周围的眼外肌和大量脂肪组织。眶骨由前颅窝底和颧面骨的七个眶板组成的四边锥形眶窝。组成骨是额骨、蝶骨、颧骨、上颌骨、腭骨、泪骨和筛骨。眶内壁由泪囊骨、筛窦和蝶窦骨板组成,骨板菲薄如纸,称为纸板;眶顶壁由额骨和蝶骨小翼组成,眶顶壁前外方为泪腺窝;眶外壁由颧骨和蝶骨大翼组成;眶底壁大部为上颌窦顶壁构成,外侧由颧骨组成,内侧为泪囊骨,仅中间一小部分为上颌骨组成,底和外侧壁之间深部有眶下裂,腭骨在眶底深部居于不显

7、眼地位。眼眶软组织包括眼球、视神经和眼外肌等软组织。眼球位于眼窝前中央,球体前后径和横径相仿,约24mm,双侧对称。球壁由纤维组织构成,称巩膜,厚约1mm。视神经自球壁段至视交叉全长约42mm,眶内球后段最长约25mm,呈弯曲状以适应眼球转动。视神经粗约3-4mm,圆形,双侧对称。视神经三层鞘膜与三层脑膜相连,故视神经鞘间空隙亦为脑脊液所充填。眼外肌有四条直肌(上、下、内、外)和两条斜肌(上和下),除下斜肌起源于内下眶壁外,余均起源于秦氏肌腱环(Zinns ring)。肌间膜连接四条肌构成包围圈,将眶锥分成内外二个间隙,称肌锥内间隙和外间隙,肌锥内外间隙中均充满脂肪组织,肌锥内间隙较宽、视神经

8、,眼动脉和眶内其他神经血管等结构穿插于肌锥内脂肪组织中;肌锥外间隙较窄,紧靠眶壁,主要有泪腺位于其间。二、眼部X线解剖眼眶正位(柯氏位):显示的以眶顶壁和外侧壁为主,两侧眼眶眶窝的形态、大小和密度大多是对称的。眶顶壁为眶上缘和泪腺窝,其上缘和蝶嵴相连构成横置眶中央的增白线状影;内壁和底壁分别为筛蝶窦和上颌窦之眶壁,两眶外缘各有一条增白斜线为两侧前颞窝骨壁切线投影,称眶斜线。眶上裂的形态两侧相仿,大小可有别,蝶骨大小翼呈倒八字形。眼眶侧位片:两侧结构相重,但两眶顶骨壁较厚,两眶底壁有上颌窦内气体对比,因此仍能显示眼眶的顶底范围。眼眶侧壁前缘双侧重叠或平行显示。眼眶后缘可以蝶平面后缘和鞍结节之间的

9、视交叉沟为界。在上述界限范围内,双侧筛窦菲薄的骨间隔和无数含气筛房的重叠中,一般并不影响高密度病灶的可见性。视神经孔片位于蝶骨小翼内侧的视神经孔多投影于眶外侧壁前方。孔缘皮质骨呈致密环形增白线,厚薄均称,孔腔平均径为5mm左右,两侧形态大小对称。孔腔的下缘皮质骨有时密度略低,也有局部呈下凹状变形或视神经孔下另有一小孔,为眼动脉径路的正常变异。二、眼部CT解剖眶骨在CT图像上为高密度,使用骨窗(窗宽1500Hu,窗位350Hu)显示较佳。眼部组织的CT值:球壁和晶体呈高密度浓白影(35-80HU)、玻璃体为低密度灰白影(-25-5HU)、眼外肌和视神经是中等密度灰白影(12-30HU)、肌锥内外

10、脂肪呈低密度黑色影(-50 HU)、眼动静脉为中等密度灰白影(12-30HU)。横断面眶底平面扫描可显示眶上裂,蝶骨大翼、眶外侧壁、内侧壁等。视神经管水平横断面增添视神经管的形态、管径及周围结构,该层面能较好地显示泪囊窝。眼球壁呈中等密度,厚约1mm,显示前部的虹膜、角膜,但眼球壁中后部的三层结构密切相连,密度相仿无法区分。晶体密度均匀略高于球壁。房水与玻璃体呈水样低密度。泪腺位泪腺窝内,由提睑肌腱膜隔开,呈中等密度。视神经直径约3-4mm,长约4-5cm分四段:(1)球内段长约1mm;(2)眶内段长约25mm;(3)管内段长约5-6mm;(4)颅内段长约10mm。CT平扫视神经呈中等密度影,

11、可有两侧不对称的生理现象。眼动、静脉的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注射造影剂后可明显增强,显示更清。眼动脉于视神经稍上水平横断面由后外跨过视神经向前内行走,眼上静脉于上直肌稍下水平横断面由前内向后外与上直肌交叉,直径约2-3.5mm。眼外肌呈中等密度,横断面可显示各条眼外直肌全貌,冠状面则示其断面。周围可见低密度脂肪影衬托。眼球中部层面(上)和眼球上部层面(下)横断面CT眼球层面(上)和眼后层面(下)冠状面CT三、眼部MRI解剖眼眶为一锥形骨腔,含眼球、视神经、眼肌、血管、球后脂肪、泪腺等,眼眶底向前,眶尖向后,四周的骨性眶将眶内容物与脑组织及面部结构分开。眶壁的骨质,其皮质骨呈低信号,髓质骨含黄骨髓

12、在T1和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视神经呈中等信号,周围衬以高信号的脂肪影。眼部血管因其流空效应而不产生信号。眼外肌共六条,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中等信号。角膜主要含纤维成分,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略低信号。眼球壁的后2/3由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构成,视网膜和脉络膜结合在一起呈中等信号,巩膜内侧含有致密的胶质和丰富的弹性纤维而呈略低信号。房水和玻璃体富含水,呈长T1长T2信号。泪腺位于眼眶的前上方外侧壁的泪腺窝内,T1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略高信号。一、鼻部的解剖概述鼻部分为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外鼻上窄下宽呈锥形,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骨部由两侧对称的鼻骨、上颌骨额突及额骨的鼻突所构

13、成;软骨部主要由左右成对的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构成。鼻腔是上窄下宽、前后径大于左右径的狭长腔隙。前方起自前鼻孔,后至后鼻孔与鼻咽腔相连。鼻腔内壁为鼻中隔。鼻腔外壁由鼻骨、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腭骨垂直部和蝶骨组成,其游离缘或略有卷曲或比较垂直,称为鼻甲,有上、中、下鼻甲;其各自下方的鼻腔间隙分别称为上、中、下鼻道,而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则称为总鼻道。顶壁呈窄小的穹隆状,其前上部由额骨鼻部和鼻骨构成;顶部为筛骨水平板;后下部由蝶骨前壁构成;底壁为硬腭。鼻窦为鼻腔周围的含气空腔,隐藏于颅面骨内,共有四对,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开口于中鼻道,包括上颌窦、额窦和前组筛窦;后组鼻窦开口于上鼻道,

14、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上颌窦位于眼眶内下方,形如横置锥体,其前壁较薄,上颌窦清理手术常从此处进入窦腔。后壁骨质较厚,后方与翼腭窝相毗邻。内侧壁为鼻腔外侧壁。上壁即眶下壁,与眼窝相邻。底壁由上颌骨齿槽突构成。筛窦又称筛迷路,筛窦气房从总体上看呈楔形,前部和上部较窄,后部和下部较宽。筛窦外侧壁以纸样板与眶腔相隔。内壁即鼻腔外侧壁,附有上、中鼻甲及钩突。前壁为额骨的筛切迹、鼻甲嵴及上颌骨额突,并与额窦相通。后壁为蝶窦前壁。顶壁由筛板外侧部形成。前组筛窦经半月裂孔,通入中鼻道;后组筛窦经蝶筛隐窝引流至上鼻道。下壁为筛泡,位于中鼻道。额窦呈扇形,上端多有弧形分叶。两侧额窦之间有一薄的骨板分隔,下部位于中线

15、,上部常偏于一侧。前壁为额骨外板。后壁为额骨内板。底壁外方为眶顶,内侧为前组筛窦顶部,在额前隐窝处有额窦窦口,经鼻额管和前组筛窦气房,与中鼻道前端相通。蝶窦由中隔分为左右两个,中隔多偏位。上壁为凹陷的蝶鞍底部。侧壁为中颅窝的一部分,接近海绵窦及颈内动脉。下壁构成鼻咽顶的一部分。前壁的中央形成喙部,与筛骨垂直板和犁骨后缘相连。后壁为厚实的蝶骨体,与斜坡相连。内壁即蝶窦中隔。二、鼻部X线的解剖鼻骨:侧位呈一后上前下斜行的条状连续骨影。顶端以鼻额缝与额骨的鼻突相接,下端因与软骨相连,后者不显影而形成游离缘。鼻骨高低有明显种族和个体差异。鼻骨高的人,其下端可向后弯曲,即所谓驼峰鼻。婴幼儿因未完全骨化,

16、较成人短小。覆盖鼻骨的软组织,较薄且均匀。轴位像鼻骨显示为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骨影,中间为纵行的鼻骨间缝,两侧为鼻骨上颌缝,骨质边缘整齐。鼻腔:在caldwell位、waters位上均可显示,尤其caldwell鼻腔投影更加清晰。外鼻软组织一般显示不清,鼻翼较大者,可投影于上颌窦的内下部。梨状孔显示为由周围骨壁围成的梨形透明腔隙,由鼻中隔分成左右鼻腔,两侧大体对称。两侧骨壁光滑连续,鼻底部略有凹陷。鼻中隔多有不同形态的弯曲,只有少数居中。两侧中、下鼻甲自鼻腔侧壁突出,呈卷曲的类圆形影。上鼻甲因位置高且短小,又与筛房相重,显示不佳。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总鼻道及中、下鼻甲下方的中、下鼻道,均呈含气缝隙,

17、清晰可见。正常的鼻腔黏膜多不显影。鼻窦:正常各鼻窦因含有气体,与周围结构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为与其解剖发育形态一致的透明空腔,其透明度大致与眼眶密度近似。重点观察窦腔、窦壁和黏膜。窦腔发育大小不同,窦壁厚薄不一,透明度也因之略有不同,窦内黏膜厚度约1-2mm,一般不易显示。上颌窦以waters位显示最佳,呈三角形。窦腔为尖朝下的三角形透亮影,窦壁锐利,粘膜2mm。内侧壁与梨状孔有一距离,此处即骨性鼻泪管所在。顶壁与眶下缘一般不重叠,眶下缘居上,影像稍淡;顶壁在下,呈凹面向上的致密白线。顶壁与内侧壁夹角区,可见后组筛房投影,代表窦腔身部的内侧界限。眶下缘下方,可见扁圆形眶下孔。窦腔偏外侧的致密线,

18、时前壁和后外侧壁的切线投影,因后者有时凹凸不平,形成不规则白线,勿误为窦内间隔。上颌窦前、后壁在waters位上不能显示,只在颅底位或侧位像上,才能观察。有时卵圆孔可投影于上颌窦底部,两侧对称易于识别。额窦在caldwells位、waters位上,皆可显示其形状和大小范围。侧位像可了解额窦前、后壁及气化向额骨水平板的扩展情况。正常额窦透明度略高于眼眶,在瓦氏位上,也比柯氏位要透明一些。额骨水平板的气化,在正位像上,可使额窦下部透明度高于上部,若过度气化,在瓦氏位上眼眶顶部完全为气化的额窦所占据,以致眼眶上缘不能辨认,侧位像可见水平板呈带状气影。有时额窦内可见一小圆形透亮像,即导静脉孔。外伤时,

19、不要将未闭合的额骨间缝误为骨折。凡该缝不闭合者,额窦多有气化不良,或两者分开。筛窦在正位像上投影于两眶之间,透明度高于眼眶。前组与后组并无明确界限,但因后组筛窦较前组宽大,柯氏位上居于中间者为前后两组的重叠部,靠两侧边缘部的气房多属后组筛窦;华氏位上,后组筛窦投影于外下方及上颌窦的内上部;筛窦外侧壁可由2-3条白条所构成,一般最外侧的白线为后组筛窦外侧壁,内侧者属于前组筛窦骨壁。蝶窦在颅底位和侧位像上,可分别显示其轴位和侧位投影。两侧窦腔基本对称,窦腔各壁及气房向邻近结构扩展情况清晰可见。三、鼻部的CT解剖外鼻和鼻腔:外鼻由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附着皮肤构成,鼻软骨与皮肤密度相仿。鼻骨位上部,软

20、骨位下部,鼻腔前庭由鼻翼围成。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两侧可不对称,窦壁完整,窦腔内为低密度气体,窦粘膜菲薄不为CT所显示。1. 横断面扫描经上颌窦的顶部层面:可显示鼻腔顶部、筛窦及蝶窦。鼻腔顶部与后方的筛骨气房,呈楔形泡状结构,其两边为筛骨纸样板,即眼眶内壁。前方可见一对小三角形骨影,为左、右鼻骨。鼻骨后方,在眶内壁外侧可见小卵圆形囊性结构为泪囊。两鼻骨中间,直至蝶窦前缘的线状骨影,为筛骨正中板。筛骨气房多少、大小不一,但总体两侧大体对称。蝶窦居筛骨气房后方,呈类圆形的含气腔,主窦腔左右大致对称,主窦外气房则两侧不一。腔内中间分隔居中线或略偏斜,此外,亦可有纤细的小分隔。蝶窦两旁为海绵

21、窦及大脑颞叶结构。两侧眶下裂,显示于筛骨纸样板的外后方与蝶骨大翼之间。在此层面上,只能显示上颌窦顶壁或窦腔上部的一小部分,后者呈卵圆形,显示于眶尖筛窦气房的两侧,勿将其误为筛窦气房。经上颌窦上部的层面:鼻腔呈狭长的气道,为鼻道上部,鼻中隔显影清晰,鼻甲呈带状影,隐约可见。上颌窦的前、内及外后壁显示清晰,呈三角形气腔,后部骨性内壁可不连续,只有黏膜覆盖,后者缩小为上颌窦窦口。内壁前部,可见椭圆形低密度小孔,由菲薄的内壁包饶,为鼻泪管。两侧颧弓内侧的软组织影,为颞下窝,其中的脂肪间隙两侧对称。位于上颌窦后壁外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腭窝为一狭长脂肪间隙,内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和颌内动脉,神经、血管不能

22、显示。翼腭窝外通颞下窝,内经蝶腭孔通鼻腔,上经眶下裂通眼眶,下经翼腭管通口腔,后壁经圆孔和翼管与中颅窝底相通。经上颌窦中部层面:鼻腔为一较宽的梭形气道。鼻中隔与鼻甲均显示清楚。鼻腔后接方形的鼻咽腔,在侧壁上有鼻咽隆起(圆枕),突向腔内,其前方的凹窝为咽鼓管咽口,后方的裂隙为咽隐窝。翼内肌和腭帆张肌,起自翼突内、外板(翼窝)之间,投影于圆枕的外侧;翼外肌位于翼突外板的外侧,在较高层面显示更加清楚。翼外肌为咽旁间隙的外界,其内侧诸肌之间的脂肪层,与颈内动、静脉之间的脂肪间隙,即咽旁间隙。上颌窦呈三角形气腔,骨壁完整,正常时黏膜不显影。后外侧壁以颞窝脂肪间隙与颞肌群相隔,其中有上颌动脉。后壁正后方与

23、翼突内、外板之间,可见翼颌间隙。下颌骨升支上部见于颞肌外后方,外侧有嚼肌附着。上颌窦内壁前部,可见鼻泪管。2. 冠状面扫描冠状面对显示上下纵行诸结构的相互关系,最为理想。例如额骨眶板的气化可来自额窦,也可为前组筛窦向眶上缘的伸展,病变手术时,因进路不同,区别这两者有重要临床意义。若为后者,冠状面扫描可显示前组筛窦同眶上气房相连。鼻腔顶部以筛板与颅内相隔,横断面扫描常显示不佳。冠状面扫描,可见鸡冠位于筛板上面正中部,鼻中隔附着于筛板正中部的下面,其两侧为嗅沟,对鼻甲、鼻道以及鼻腔与硬腭的上下关系,乃至显示诸窦口鼻道区的细小结构,均显示清楚。横断面扫描,对上颌窦顶部和下部,及其与牙槽和磨牙的关系,

24、观察不够满意,冠状面图像则一目了然。冠状面扫描在显示横向结构方面,诸如筛窦外侧壁和上颌窦内侧壁也有帮助。图:前组筛窦层面上图:后组筛窦层面 下图:蝶窦前部层面四、鼻部MRI解剖所显示的解剖结构与CT扫描相同,并可从矢状面上观察这些结构和毗邻关系、骨皮质和含气腔(鼻腔、鼻窦)均不产生信号呈黑色。黏膜在T1加权图像呈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呈高信号;而T2加权呈稍高至高信号,尤其在血管丰富和腺体较多的部位,更是如此。因此与无信号的骨壁形成对比,层次分明。额骨、上颌骨、斜坡和上部颈椎,因含有脂肪骨髓,均呈高信号,借助无信号的皮质包饶,亦可识别。鼻面部的皮下脂肪和翼腭窝、颞下窝和上颌窦后壁外的脂肪间隙,呈高

25、信号;其中的肌束、筋膜呈中等信号。一、口部的解剖基础口部包括口腔、颞下颌关节和涎腺。口腔由上颌骨、下颌骨、颊粘膜和舌体(舌前2/3)构成。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bar Joint, T.M.J)由颞骨的下颌关节面、下颌骨的髁状突及颞下颌关节的软组织结构(关节盘、滑膜、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所组成,具有转动和滑动功能,属真正的联动关节。颞骨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两部分。髁状突顶覆以纤维软骨,有前、后、内、外侧四个斜面,髁状突外侧极有一粗糙面,是关节盘和韧带附着处。关节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其形状类似一个双凹透镜,位于髁状突和关节结节之间。关节盘长约20mm,从前到后分为前带、中间

26、带、后带和双板区四部分。关节盘周缘与关节囊相连,从而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二腔,关节上腔(即盘-颞关节,又称滑动关节)大而松,允许关节盘和髁状突作滑动运动,关节下腔(即盘-颌关节,又称铰链关节或屈戌关节)小而紧,使髁状突在关节盘下作转动运动。周围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加强。涎腺(Salivary gland)包括腮腺(Parotid gland , PG)、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 , SMG)和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 , SLG),由腺体和导管组成。二、口腔的X线解剖下颌骨:侧位像实际是一侧下颌骨的侧斜位投影。除下颌前部外,下颌骨的后部和下颌升支均可显示。髁状突

27、和颞下颌关节凹与颈椎相重,其前方为关节结节和颧弓。与髁状突相对应的喙突指向上前方,两者之间的凹入部为下颌切迹。升支为一方形骨影,在其中央部有一小三角形致密影,称为下颌小舌,小舌后方的小椭圆形低密度影,为下颌孔。下颌体呈长方形,上为齿槽突,下为下颌骨下缘。在前磨牙根尖部的小圆形透光影为颏孔。在颏孔与下颌孔之间,可见下颌管,显示为两条平行的致密线,宽约3-4mm,走行与下颌长轴一致。升支后缘与下颌骨下缘的连接部为下颌角。在下颌正位像上,下颌结构左右对称,两侧喙突投影于髁状突内侧,髁状突外缘与升支、下颌角外缘,由骨皮质连成一条直线,在下颌角处向内折转与体部下缘相接。因切线效果,其骨皮质显示清楚、锐利

28、。下颌角的正位投影因人而异。一般为钝圆形,有时呈三角形,两侧对称。下颌联合与颈椎相重,显示不清。但仔细观察仍可见颏隆突和颏结节。上下颌骨和口腔曲面体层摄影是利用专用设备将弓形的上下颌骨充分展开,避免结构相互重叠,拍成平面图象的一种特殊摄影方法。牙齿:牙体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其中央的透光区为牙髓腔。牙根周围为牙槽骨。后者由骨小梁排列成网格状。其内壁由致密骨构成骨硬板。在牙根与牙槽骨之间有一纤细的线状透明带,为牙周膜。三、颞下颌关节的影像解剖1. X线解剖:闭口位髁状突位于关节窝内关节间隙2mm,两侧对称。张口位髁状突前移至关节结节下方,两侧对称。2. MRI解剖:颞下颌关节组织信号特点为骨皮质

29、、关节盘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关节盘呈双凹形低信号影;肌肉、双板区在T1WI和T2WI分别为中等信号和中低信号,双板区条状中等信号影;骨松质在T1WI为高信号,在T2WI为较高信号。低信号的关节盘后缘与后方中等信号的双板区为判断关节盘位置较明确的解剖分界标志。四、涎腺的影像解剖1.腮腺:在X线造影片上,腺体呈倒锥体形,前后径34cm,上下径6cm。导管长57cm,管径1.02.5mm。上缘为颧弓,前缘覆于咬肌表面,下界为下颌角的下缘,后上界为外耳道前下部。在CT图像上腮腺三角形(横断,冠状),密度在2510HU,位于下颌角后缘腮腺间隙内。颈外动脉、面静脉两血管可作为划分腮腺深、浅叶的解剖标志(箭),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支两肌为腮腺后缘的解剖标志(箭头)。由于含有较多的脂肪,MRI图像表现为高信号(PG)。2.颌下腺与舌下腺:颌下腺(SMG)位于颌下间隙内,呈卵圆形,密度在2040HU,与肌肉相近而难以区别;在MRI的T1WI上为中等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舌下腺(SLG)呈扁长杏核状,位于舌下间隙内,密度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