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44.83KB ,
资源ID:1756144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614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中特期末考试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中特期末考试提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及其老也,血气一衰,戒之在得”。宁静致远,淡泊明智。知足常子乐。人和: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样人和?孔子主张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反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家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毛泽东批评父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全错?)“家和万事兴”(民间)国和:国内,统治者行“王道”施仁政,以德治国“天下,有德者居之”,注意发展经济以富民,“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先富后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与统治者之间要“君君,臣臣”即各安本分,各尽其职。国际:“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兼爱”,“非攻”。“不战而屈人之兵”。人与自然和谐: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做学问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3.和谐的价值:有子:“礼之用,和为贵”。“均无平,和无寡,安无倾”。荀子:“和则一,一则多力”。4.和谐的途径孔子孟子讲“礼”讲“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也”,“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墨子讲互助。老子讲抑富济贫。(二)中国近代的社会和谐思想近代中国社会的极度不和谐,激发了人们对和谐的极度渴求,这种极度渴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密度体现在政治家、思想家的社会政治理想之中:1.太

3、平天国的社会和谐思想:提倡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通过平均分配土地,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由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2.康有为的社会和谐思想: 去除九界: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同人类,去形界保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治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至极乐。建立大同世界:无阶级、无私产、无家族、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3.孙中山的社会和谐思想: 孙中山先生通过长期长期观察,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的恶劣状态,决定“睹其祸患于未

4、萌,防患于未然”防止中国重蹈贫富分化、阶级对立的覆辙,于是主张使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平均地权”。(三)西方的社会和谐思想自古希腊开始,西方的思想家就对实现社会和谐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多个学科不少有价值的观点、方案。哲学视野的社会和谐:最早提出和谐思想的哲学派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世界是数构成的,数的奇偶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就是和谐。他们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和谐是普遍的绝对的。启发了人们从对立统一中去认识和谐。赫拉柯利特认为“对立造成和谐”“相反者相成”如生死、醒梦、饱饿、健康与疾病、坏事与好事都是变化发展并相互转化的。“万物既是和谐的又是不和谐的”和谐是相对的

5、。黑格尔做了深刻揭示:“和谐是从本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和谐一方面是具有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因此他们的互相依存和内在联系就显现为它们的统一。政治学视野的和谐:柏拉图的“理想国”设计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人的禀赋差别决定了社会分工(统治、保卫、生产)而有分工就有协作,因为鞋工不能作舵工,农夫不能做法官,士兵不能做商人,所以要协作。各阶级在分工前提下而协作,和睦相处;要让人民各安其位,各尽职守,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国家还要制定法律和提倡美德来防止一切有害国家的行为,如说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

6、该是哲学王最具有智慧的人,只有他能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奠定了社会和谐的道德基础。洛克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离论,确立了国家权利的平衡机制。 约汉密尔的公权与私权学说,设计了政府与民众和谐相处的制度架构。最终,这些思想发展为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的“自由社会”理念。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和谐: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在和谐经济论一书中提出“一切正当的利益彼此和谐”。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国富论中认为通过自由竟争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有序,经济应由“看不见的手”市场去自然地调节,国家只须做守夜人负责保护社会保护个人和建设维护公共设施。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一战后被凯恩斯(英国,18

7、83-1946)主义取代(主张国家干预),1980年代后新凯恩思主义出现,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干预思想,推动了西方经济更高水平的国家干预。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16世纪空想家莫尔批判“羊吃人”开始,西方思想家开始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揭露其社会弊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空想社会主义。法国傅立是西方近代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的思想家,1803年在全世界的和谐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提出建消费合作社“法郎吉”。社会没有国家政权,没有阶级差别,人人自由地选择工作。圣西门设计了“实业制度”,社会由实业家领导,从道德、智力和体力上改善贫困阶级的状况。英国的欧文1824年在美国印地安那州进行了和谐社会实践,

8、建“公社制度”,制定了新协和公社组织法德国的魏特林1842年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病态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理论共同特征:协作生产统一管理;发展经济;权利平等;承认分配差别保障社会福利。马克思主义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空想,在于他们未能从社会生产方式中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钥匙,只限于道德批判,所以无力。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科学主义学派创始人法国奥古斯都孔德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状态有“和谐”“秩序”“进步”三特征。人本主义思想家马尔库塞说“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关系和其结构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使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使

9、人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有病的、不健全的。要建立一个人与人、社会、自然“宁静生存的真正和谐”的社会很多流派如实用主义、思辨唯心主义都讨论社会和谐问题。总结: 和谐是全人类共同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其哲学内涵是对立统一而不是同一,人类社会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是没有矛盾和斗争的社会,而是在不同中求同,在张扬个性中求取共性。不同特性的事物共存共荣是和谐的本义。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及其理论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明确的社会理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做“人与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

10、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做“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解”。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一步比一步更加和谐资本主义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也使人与人的矛盾更加激化,因此;第二,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第三,和谐社会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社会;第四,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二)十六大以前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探索 可以说

11、,一部中共党史就是共产党人追求社会和谐的经验及教训史。毛泽东:1930年代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批评绝对平均主义,明确提出:就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分配的原则也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认为社会发展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发展抗战期间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原则:为团结而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以及在陕北的社会实践,是对和谐社会的辉煌探索,它为共产党夺取政权赢得了群众基础。1956年论十大关系:重与轻、海与内、经济与国防、国集体个人、央与地、汉与少、党与非、革命与反、是非、中外。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1957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社

12、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提出处理矛盾的方针。1957年1957年夏季的形势:“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个人心情舒畅、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概括了政治和谐的景象。邓小平:1.集中体现于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论述,2.提出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要两手抓。3.新时期统战思想,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飞跃性发展成果是提出并实践“一国两制”4.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江泽民:1.“三个代表”最大贡献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强调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为和谐理论的正式提出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2.把两个文明发展为三个文明,对社会和谐有了进一步的

13、认识。(三)中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及其内涵 1.提出过程:十六大报告提出“六个更加”;十六届四中全会作为执政能力的一部分提出;2005年 2月胡在中央党校的讲话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明确阐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们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通过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管理,使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好的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使人与自然和

14、谐相处。人的自身和谐:发展教育、医疗、文化,提高人科学文化水平,保持人的身心健康。世界和谐:走和平发展道路。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党的领导。5.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认识:社会和谐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四点一面。因此必须坚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旨在使人的尊严得到有效维护,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15、。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只有认真研究和掌握执政规律,不断完善执政方略,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有效地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

16、会主义事业。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17、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板块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文化(一)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1.文化的含义可以从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哲学的“文化”定义、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和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的诠释四个方面去考察。(1)汉语中的文化含义在古汉语的表达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义是与“武功”、“武力”相对的概念,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在现代汉

18、语中,“文化”指一般知识,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如“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2)哲学的“文化”定义即指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3)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群体整个的人造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和非物质产品,这些产品,往往被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还指人们的群体,大至一个国家。在社会学看来,人类通过学习和发明种种办法以适应多种多样的环境,经过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不断经过修改学习来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考古学、文化学对“文化”概念

19、的诠释在考古学中,“文化”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等。2.国外专家对“文化”的定义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其中,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的核心,规范是文化的重要内容。戴维波普诺的观点阐述了文化的构成要素,是对文化的最广义的解释。在文化学中,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

20、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对学术界所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3.毛泽东的观点:“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的观点强调,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这种观点阐明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对文化的狭义而又十分深刻的解释。(二)文化的功能1、整合:协调社会成员的行动(在价值观、规范层面);2、导向:提供行为选择方向和方式;3、

21、维系:当价值观和规范得到遵从,就形成秩序;4、传续功能:知识、经验等向下一代传递。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外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与政治紧密相关。(三)文化的属性关于文化的属性,学术界也是见仁见智,观点众多,归纳起来有:超自然性、社会性、时间性、空间性、民族性、阶级性、共同性、时代性、继承性、融合性等。虽然文化确实存在上述诸多属性,但按照前述的文化定义,文化最根本的属性包括:阶级性、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共六种属性。根据各属性之间的关联度,又可以把六大属性分为两两相对的三组,即:阶级性和社会性、历史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也是文化力量的竞争。文化产

22、业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走进精神经济时代是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超越物质经济,走向精神经济时代。这不是针对现实的论断,而是面对未来的预言。二、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的形成与发展1.“两个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精神文明建设纲领。1979年9月29日,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党的文献中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

23、念,并把它与物质文明建设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际形成了“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总体思路。十二大强调:“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主要内容做出明确规定和详细论述。1989年6月,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针对此前一段时间的教训指出:在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

24、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概括和总结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先进文化建设。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25、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建国伊始,党就注重民主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总命题下,也包括这三个方面的内容。1991年7月1日江泽民虽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纲领,但后来重点强调的仍是两个文明一起抓。直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开始重点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强调经济、政治、文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3.“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和谐文化建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中,2004年9

26、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7、、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十七大报告(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经过半个世纪的文化建设探索,中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任务落实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精神支撑,也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汲取世界优秀文

28、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三是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四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三)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一个社会的和谐,既需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我国有亿人口、个民族,要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团结和谐,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

29、为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团结和谐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和谐文化内涵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打下坚实基础。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正在呈上升趋势。化解社会矛盾既需

30、要建立有效的调处机制,也需要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使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形成人人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局面。这无疑有助于引导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用宽容理性的态度看待和处理问题,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3.如何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三、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三对文化关系(一)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正确处理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主导文化是对大众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大众文化中孕育着主导文化。因此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