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0 ,大小:30.72KB ,
资源ID:175500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500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1、主张启发式教学,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以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其代表作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政治学。6、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大教学论中。(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

2、,通常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1赫尔巴特奠定了教育学的科学基础-普通教育学在教学上,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第二章 小学教育1.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小学教育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也称初等教育,教育对象一般为6岁

3、-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基本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1)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 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2)我国近现代的小学教育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

4、有了公立和私立两类。(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小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1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2、义务教育(1)义务教育的概念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2)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3、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对象及年限、学制、管理体制、办学条件、各方应履行的责任与义务等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1)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

5、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2)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及年限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均为适龄义务教育学生;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儿童的入学年龄可推迟到7周岁;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为9年。(3)义务教育的学制“义务教育可以分为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九年一贯制”(我国现代的小学学制有多种形式)。(4)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4、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6、5、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6、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7、我国小学教育目的表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

7、业建设者和接班人”。8、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2、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

8、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3、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4、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1)遗传及其作用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它的作用表现在: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

9、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及其作用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B、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

10、独特功能A、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5、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不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2)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观

11、察。教师应引导儿童从观察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记忆。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情感。小学生的道德感比较模糊,理智感大多和具体事物相联系。自我意识。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3)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

12、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6、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

13、的发展潜力;学校和教师才大有可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在: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2、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在教育领域中,中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 物质帮助权等。当然,学生负有接受教育和管理的义务。3、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学生的人身权国家除了对未成

14、年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保护外,还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特殊保护,并要求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尽到特殊的保护责任。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权,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共同做好校舍维护和防护工作对侵害学生各项人身权的行为应积极予以劝阻、制止或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4、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5、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

15、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6、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具有学科知识素养、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1)敬业 (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掌握教育理论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4)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8、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

16、指教师个性的品质特征,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人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心胸开阔,兼容并包。9、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17、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五章 课程1、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的制约因素有:(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4)课程理论3、课程类型

18、(1)根据任务, 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2)根据课程的制定者, 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3)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 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 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4、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前者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的问题,涉及到基本的理论要求和不同形式的优化组合;后者主要解决课程标准问题。5、课程计划(1)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

19、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2)课程计划的内容教学科目的设置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3)课程计划编制的原则保证实现教育目的与任务,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处理好课程系统内部范畴的几个基本关系,体现基础性和多样性。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精简课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特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保证学科间的合理关系;注重统一性与灵活性、稳定与变革相结合。6、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

20、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7、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教科书的编排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8、我国小

21、学课程(1)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 养目标为最终目的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3)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 主性、探索性学习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第六章 教学(上)1、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

22、)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3、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不;(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

23、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不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24、。6、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即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五个阶段。第七章 教学(下)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2、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

25、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的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

26、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3、教学方法(1)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是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4、教学组织形式(1)概念和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7、。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特点A、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B、有利 于大面积培养人才。C、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D、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班级授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教学方法来分有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结构一般包括: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