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30.74KB ,
资源ID:17542850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4285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考点集训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考点集训Word格式.docx

1、不真实气象万千景象多指有关天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薄暮冥冥迫近多指不厚的、浅显的把酒临风拿着介词,将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国家而或长烟一空消散某处没有某事物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多指心脏 微斯人没有小的属予作文以记之写文语文中写文章的练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茂盛、盛大局促一室之内拘束、限制拘谨、不自然(三)解释下列用法发生变化的加点词。1互相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2亲旧知其如此(旧交,旧友)3腰白玉之环(腰佩)4斗折蛇形(像北斗星一样)5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马)7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8名之者谁(给命名)9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10

2、泉而茗者(用泉水煮)(煮茶)(四)解释下列多义词。1归:(1)云归而岩穴暝(聚拢)(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2道:(1)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2)益慕圣贤之道(学说)(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3极:(1)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到达)(2)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极点)4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五)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4恶能无纪(“纪”通“记”,记载)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3、也(“食”通“饲”,喂养)6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7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六)理解重点虚词在句中的含义。1安求其能千里也(难道)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兼词,于之,向他)3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于是)4或异二者之为(或许)5在乎山水之间也(同“于”)6以:(1)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2)属予作文以记之(来)(3)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4)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把)(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七)课文重点句子翻译。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

4、心;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_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食量喂养它。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林,碧绿的藤蔓,彼此覆盖缠绕,摇曳连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7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的亭子,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

5、亭了。二、考点对应训练。(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D )A全石以为底/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B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C不可久居

6、/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乃记之而去/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下面句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A影布石上B潭西南而望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2)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游鱼)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而敏捷。(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理解填空。本文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点面结合。如写石:“全石以为底”

7、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以实写虚,虚实相映成趣。5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所以会有“乐”,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流露出来。(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8、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

9、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古仁人之心属予作文以记之B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C先天下之忧而忧 云归而岩穴暝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其如土石何2选文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因己而悲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3文章第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议论,点明主旨,表

10、达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4“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仁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三)(2014福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环滁皆山也。其

11、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12、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2)名之者谁? (取名(命名)(3)行者休于树 (在)(4)觥筹交错 (酒杯)3

13、翻译下面句子。(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4用原文语句回答。(1)叙述“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满井游记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14、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hu)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2014台州)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1)廿二日天稍和(略微(稍微)(2)柔梢披风(开,分散)(3)麦

15、田浅鬣寸许(上下,左右)(4)呷浪之鳞(代指鱼)2(2014台州)与“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C于是鸱得腐鼠(庄子惠子相梁)D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拨:例句和C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好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2)(2014台州)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

16、居者未之知也。(我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4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其中一句,品味其表达效果。(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读后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3)“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5(201

17、3东莞)第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6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

18、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不

19、当。原文说“游人虽未盛亦时时有”。(五)阅读下面甲、乙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乙】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

20、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郑板桥集)【注释】没没墨墨:糊涂。仄径:狭窄的小路。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亦不详其姓字(知道)(2)造饮辄尽(到)(3)窗外修竹(修长)(4)惟劳苦贫病之人(只)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一百许里B便欣然忘食/食之不能尽其材C惟劳苦贫病之人/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D或置酒而招之/或异二者之为(1)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读书,不求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2)俗客不来,良朋辄至。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

21、好友到访。4填空。甲文最能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的一句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乙文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5举例谈谈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有哪些相同点。(只谈一点即可)示例: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_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六)阅读下面甲、乙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

22、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公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治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23、,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注释】罗纨(wn):丝织品。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夕舂:夕阳。(1)猛浪若奔(飞奔的马)(2)泠泠作响(发出)(3)然杭人游湖(可是)(4)止午未申三时(通“只”,只有)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A负势竞上/横柯上蔽B猿则百叫无绝/月景尤为清绝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麦田浅鬣寸许D别是一种趣味/以是人多以书假余3翻译下面的句子。(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

24、返。(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短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

25、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字。(1)无从致书以观(买到,得到)(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6、跟随)(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信)(4)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离开)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益慕圣贤之道/策之不以其道B卒获有所闻/卒之为众人C河、洛之士翕然师之/可以为师矣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颢目送之(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杨时)用拜师的礼节在颍昌拜见程颢,师生相处得很好。4甲、乙两文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内容:爱好学习、做学问诚心诚意;感情:尊重老师5甲、乙两文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不相同,甲文通过写天气的寒冷,表现学习的刻苦、艰难;乙文通过写天气的寒冷,突出杨时做学问的诚心和对老师的尊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