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资源,能提高创新的实用性、有效性。二、岗位体验篇我们主要在通富电子、华德粉末冶金以及祥龙金属制品厂进行操作实习。我们亲自上生产线,体会每一道工序,了解产品从原料、毛坯到成品的全过程。刚开始,我们手忙脚乱,对产品的一些特性,生产中注意的事项一概不知,而对那些生产设备更是陌生,生产效率之低可见,我们不厌其烦的问身边的“同事”,在生产线师傅的指导下,我们慢慢开始掌握了一些门路,经过了几天,我们可以应付自如了,可以较熟练的完成每一道工序,操作每一台设备。我们每天做到以“企业人”的身份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到工作中,遇到问题认真与公司人
2、员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同时我们利用所学知识跟公司工程师探讨,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优化工艺,提高产品的性能,下班后及时思考总结,从而在工作中不断改正自身的不足,进而向更好、更适应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在企业实习,可以使我们对想象中的企业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缺什么样的知识,缺什么样的能力,我们如何在今后弥补这些知识,培养这些能力。同时对我们自己将来的规划有一个更深的思考,到底自己的兴趣在不在这方面,如果自己不喜欢这个方向,可以及时调头,免走弯路,选择一个喜欢的行业,做好人生规划。虽说这几天的实习时间很短,但对我们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使我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才能,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同时锻炼了自己的人际交
3、往、团队合作、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又提高了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三、座谈篇长江化纤集团李总等多位老总跟我们谈到就业时,他们强调,把握机遇很重要,但关键是自己的实力,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难时,老总们都提到当代大学生,都背负了家庭的巨大期望,自己也希望能找个好工作,乡镇企业一般很难能够留下到大学生,特别是我们研究生,希望大学生能够正确的给自己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有从基层做起的打算。另外,老总认为现在的研究生理论知识强,但动手能力不足,难以把理论知识用到到实际中,使知识转化为生产成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接触企业,和企业共同合作,真正的做
4、到学以致用!从企业人士口中得知,一项生产技术由于涉及的工作过程很长,包括方方面面,所以现在企业的职务需要的不是专家而是多面手,而且需要有调整工作的能力,在品质、效率、经济性等各方面都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一个人能力的提升,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提升,而是需要向企业要求的全面性人才发展,这也为我们如何能在将来更好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同时许多老总也跟我们分享了他们创业的成功经验,东方邮电的邹总列举了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如激情、号召力、凝聚力、学习能力、良好的体魄等等,他特别强调了在有了激情与梦想后,实干和行动的重要性。同时他告诫有创业梦想的毕业生在选定项目时应考虑个人经济承受能力,不宜以大项目起步。
5、开拓催化剂有限公司的周总他认为创业由精神、事业、享受过程三部分构成。创业者应当具有洞察力、领导力、整合力、忍耐力、执行力这五大能力以及足够的思想准备。“能在精神层面把创业看作是一种享受的人,事业成功机率很大。”他强调,“不论创业还是就业,都必须研究产业政策。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卡斯特的李总从个人经历入手,妙语连珠,风趣幽默,将创业路上成功与失败的点点滴滴与同学分享。冼燃抱着“甭管别人说啥,干我最愿意干的!”“即使是卖大白菜,也要卖出个连锁来!”的态度,在自己从事的行业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他指出,成功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他以自己第一次投资失败为例,告诫同学们在创业时要根据个人条件选
6、对时机。李总建议同学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培养多元的能力,全面发展,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最后,他送给大家九字箴言:我相信,我行动,我坚持。四、助企篇最后我们来到了我们暑期实践的重点单位华德粉末冶金有限公司,华德德粉末冶金制品,广泛应用于汽车部件、纺织机械、起重机械、家用电器、电动工具、仪器仪表等产品上。粉末冶金制品,成本小,工艺简单,因此发展潜力大,但由于本身的性能不好,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我们在刘子利教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探讨,与华德粉末共同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基结构零件材料及其制备工艺,使得制得的结构零件具有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外观,兼备高的含油率
7、和径向压溃强度,与华德原先的产品相比性能有较大的提高。本发明与华德原先的普通铜基不同之处在于加入适量的金属及预合金粉末,Al的化学活性很强,易氧化,所以在Al粉的表面有一层化学稳定、强度高的Al2O3薄膜,在上述工艺过程中提及的混粉使Al2O3颗粒均匀分布,提高轴承的强度和硬度,同时Al的热导率高,摩擦系数小,提高轴承的磨合性能。本发明中Mn的加入主要起提高轴承的防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稀土作为最有效的活性催化剂,使得合金粉末在烧结时更加容易结合,同时也起细化合金晶粒的作用,使得烧结体的孔隙连通性显著提高,含油率高达27%,使得轴承工作时自润滑效果好,摩擦阻力小,工作噪音小等优良性能。但是稀土粉
8、末极其活泼在空气中自燃,导致稀土粉末加工和使用都比较困难,所以在本发明中以Cu-Re(Ce、La)中间合金粉末的形式加入,简化工艺便于批量生产。本研究现在正在申请专利的过程中,部分工艺参数和试验具体数据不便公开。我们相信我们共同研发的新材料、新工艺会大大提高华德粉末制品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帮助企业发展。这也会为我们后面进一步将强产学研结合,把知识转化为生产成果提供经验。扩展阅读:大学生企业社会实践心得天空有多高,学生的发展就有多远听“圆的认识”一课有感评析: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数学系)执教:陈新华(北京小学)“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正式”认识的第一个曲边图形,具有丰富的教育价
9、值,因而是小学教师上研究课的首选内容之一。正是因为研究的人多了,教师感觉“很难再上出新意”。前一段时间在北京小学听了陈新华老师执教的“圆的初步认识”,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学生太了不起”:初中三年级要学习的内容,六年级的学生竟学得如此精彩!教学过程可否这样认识“圆”一、“动态生成”中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圆的认识”有很多种“导入”方法,陈老师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但与“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入新课:给定学校的位置,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若用1厘米代表100米。想象一下,小明家可能在哪儿?在纸上找一找,画一画。虽然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学生的解决过程是多样的:有的用直尺来找,
10、有的试图用圆规来找,还有的自言自语说“有无数种可能”。经过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以学校的位置为中心,向任何方向延伸3厘米处都是小明的家。”教师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学校,直尺上3厘米处就是小明的家。转动直尺,当直尺转动的角度越来越大,接近360度时,“小明的家”就形成一个“圆”。接下来,教师很自然地介绍:圆心、圆周、圆内、圆外。如此引入新课,学生充分地经历了“圆”的形成过程,并认识“圆心”是圆内的一个点,处于圆的中心位置,圆周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二、用圆规画圆进一步认识“圆”: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学生经历了“圆的动态生成过程”后,对圆的本质特征“圆周上的点到定
11、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有了形象而深刻的认识。师:一般我们会像刚才那样用尺子描点画圆吗?生:不会,用圆规画圆。为什么不用直尺画圆?直尺只能画出直线或者线段,而圆是一个曲边图形。用圆规怎么画圆?同学们能自己尝试画一个圆吗?由于经历了上述“动态生成过程”,学生几乎都可以独立地用圆规画圆。这时教师又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画一大一小两个圆,尽量让别人一眼看出哪个大哪个小,想一想怎么画?学生画出的两个“圆”各不相同,例如:我画了一个大圆,里面有一个小圆,它们的圆心在一个位置,也就是图上的圆心O,改变两脚间的距离就可以再画一个圆,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出里面的小圆一定比外面的圆的面积小。“同心圆”、“相离的圆
12、”、“相交的圆”等情况都出现了。经历这样的“画圆”过程,学生认识到“圆心所在位置决定了圆所在的位置”。教师重点介绍“同心圆”的特征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变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大小会随着改变,两脚间的距离越大圆就越大!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半径”的定义,但什么是“半径”已经呼之欲出,而且“半径”的作用已经“深入人心”:半径决定圆的大小。三、过“点”画圆:理性判断中再一次认识“圆”接下来的5次“画圆”是学生在“思想”上“画圆”,没有动手操作,在推理中进一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第一次“画圆”:A、B、C三点位置如图,请同学们想办法画一个以C为圆心,A、B都在圆上的圆。学生尝试用圆规来画,但很快就有
13、学生小声嘀咕“画不出来!”学生知道CA不可能等于CB。第二次“画圆”:在该图中,以哪个点为圆心画圆,另两个点会都在圆上?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以B点为圆心!因为B点到A、C的距离相等。第三次“画圆”:如果将C点去掉,画A、B两点都在圆上的圆,想一想怎么画?圆心可能在哪儿?学生交流尝试,绝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选择了AB的中点作为圆心,还有一部分学生确定线段AB中点的上方的格点也能作圆心,个别学生找出了3个以上的点可以作圆心。将自己画的圆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并说说你是怎么选择圆心的?我是以O为圆心画了一个圆,因为O到A、B两点的距离都相等,都是正方形的边长;还可以以O为圆心,因为O到A、B两点的距离也相等
14、,是小正方形的对角线!其余同学一看到他画的图,不由发出赞叹!我还找到了更多的点可以作圆心,O上方的格点O、O也能作圆心,我量了量,它们到A、B两点的距离也相等,但是由于越往上圆越大,画不下了!而且,下面的O也能作圆心,画出的圆和以O作圆心画出的圆一样大!往下和往上都还能画出无数的圆。在此情境中,学生都认识到了过A、B两点可以画无数个圆。没错!其实,这条线上的所有点都可以作圆心,因为它们到A、B两点的距离都相等,这条线叫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同学们到中学就会学到这个知识!第四次“画圆”:如果还是A、B、C三个点,能画出这三点都在圆上的圆吗?思考过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能!”师:如果不显示出圆,
15、D点在圆上吗?在圆上,因为圆心到D点的距离与圆心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E、F在圆上吗?不在,因为到圆心的距离与OA的距离不相等。应该在圆内!通过这一次的“推理画圆”,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圆周上的点到定点的距离都相等,与此距离不相等的点就不在圆周上。此时,教师引出“半径”的定义,由于有前面的“画圆”过程,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半径有无数条!因为圆上有无数多个点,就像小明的家有无数多种可能!无数条半径都相等,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第五次“画圆”:如果请同学们在长3宽2的长方形中画最大的圆,半径应该多长呢?学生画“圆”,同时教
16、师介绍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的含义,进一步感受、领悟圆的特征。四、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直径”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如果小亮家也距离学校300米,他家可能在哪儿?两家距离600米,可能吗?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教师不断变换“小明家的位置”),在此过程中认识直径、直径的特点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最后教师利用圆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篮球场上的三分线等。评析与反思一、“静态抽象”还是“动态生成”?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自然的、人造的)的形状都是“圆形”,学生对此有丰富的认识和经验,例如学生很容易辨认出圆形,能够说出其特征:圆圆的、没有棱、没有角、是曲边等。因此“圆的认识”的教学有多种设计:可以展
17、示“圆形”物体并从中抽象出“圆”;出示所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分类,初步认识“圆”的特征;从“画圆”引入,在画圆过程中感知、强化认识圆的特征等等。也就是说,“圆”的引入有两类:一类是静态的认识,即对物体形状进行抽象;另一类是动态的认识,在“圆”的形成过程中认识圆。两种引入都不错。但接下来的核心都是要认识“圆为什么是圆圆的,为什么没棱没角”。因为学生已经对“圆”有初步认识(比如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判断哪个平面图形是“圆形”),因此我们认为六年级学习“圆”还是让学生经历“圆的生成过程”更好,在动态生成过程中更能够把握“圆之所以为圆”的本质所在(如课前调研时给出几个平面图形,让学生说说“圆为什么是圆圆的”
18、,几乎没有学生能够说出原因)。当然,学生必须是真正地经历“圆的生成过程”陈老师虽然是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小明家距离学校300米,小明的家在哪里”,但学生问题解决策略是多样的,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先是只能确定一个位置是小明家,后来发现有多个位置都可能是小明的家,最后在教学课件的帮助下,认识到以学校为中心,以3厘米为半径的圆上的点都是小明家的位置,有无数个。经历了这样充分的“过程”学生对圆的本质特征有了深刻认识,虽然这时学生可能还说不出“直径”、“半径”的定义以及特点。二、“背诵”定义还是追求学生的“真理解”?“圆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知道圆的各部分的名称,理解
19、和掌握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对教学目标的不同理解,就会导致不同的教学现实。比如学习“半径”这一概念,有的教师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先给出“半径”的定义,然后要求学生一字不差地说出“什么是半径”,后面的练习往往是这样的判断题:判断所给出图形哪一条是半径(即画出“真半径”、“假半径”)中。而陈老师教学中并没有“明确地”给出直径和半径的定义,也没有要求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半径,更没有让学生在图形中判断哪些线段是半径,但学生对“半径”的理解不能说不深刻,否则学生不可能顺利地进行“过两点画圆”、“过三点画圆”以及“在长方形中画最大的圆”。由此我们想到,数学概念教学到底是教“形式化的定义”,还是追求学生思维
20、上的“真理解”?显然,数学概念教学追求的是后者。那么,什么是思维上的“真理解”呢?学生是否理解一个概念,不在于能否说出它的定义,而在于能否把握概念的本质,能否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该概念解决问题。你看,在陈老师的课上,学生能够解决“过给定的几点能否画圆”等几个“苛刻”的问题,能够认识到“半径有无数条!”“无数条半径都相等,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还能够解释生活中运用圆的特点的现象与事实。显然,学生“真的”认识了圆。三、“我也这样教为什么不行?听陈老师的现场课时,听者为她的新颖教学设计、为学生课堂上思维的真投入而震撼。听课结束后,有
21、一位农村的骨干教师决定借鉴陈老师的教学,也这样认识“圆”,但后来以失败告终。对于失败的原因,教师认为主要是农村学生的基础差,“从来没有使用过圆规,甚至没有见过圆规”。真的是因为“学生基础差”吗?随着与该教师交流的深入,我们发现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生差”(当然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有关,但不是根本的),而是该教师并没有领会陈老师“认识圆”的真谛:在动态生成中把握圆的本质特征,在推理判断“能否画圆”中进一步深化对圆的本质特在推理判断“能否画圆”中进一步深化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下面是该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1.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存在把汽车行驶、驾驶员操作的方向盘、圆形交通标志、交叉路口的圆形转盘等事物
22、串联起来播放一段录像,并闪动有关物体上的圆,从而引出课题:圆的初步认识。2.认识圆的形状给下列六个图形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从而了解“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进而提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3.小明家离学校300米,请你画出小明家在哪儿。(提示:1厘米表示100米)在该活动中教师没有让学生经历“充分”的过程,而是很快出示“圆形”,并急于给出圆心、半径等概念的定义以及特征。4.教师提问:你会使圆规画圆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不会使用圆规画圆,教师进行指导。接下来的活动与陈老师的“过几点能否画圆”完全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很被动,因为“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能否画圆”,对“过A、B两点画圆”只能找到
23、以其中点为圆心画圆,其他情况则想不到。后续其他活动也如此,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上完。总之,尝试着上完课后,教师感觉“心灰意冷”:“城乡的差距怎么这么大。从上述教学活动可以看出,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不会“使用圆规”,而是如前面所分析,学生没有充分经历“圆的生成过程”,这既包括直观操作上的形成,也包括“头脑中”的形成,更包括学生思想(推理)上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说,教师没有处理好静态抽象出“圆”与动态生成“圆”的核心都是把握“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并将这一本质转化为学生能够操作与理解的活动。相反地,该教师的更多的是“事实性提问”(例如“圆是什么图形”、“什么是半径”等),没有抓住概
24、念的本质所在。除此外,在判断“过几点是否能画圆”时,陈老师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即所给出的图形背景都是在“方格纸”上的,由于有“方格纸”做“隐性工具”,学生能直观判断某些线段是否相等。这正是六年级学生与初三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的本质区别:初三学生在判断某些线段是否相等时的依据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即初三学生借助的是“推理”,六年级学生运用的则是“直观”(包括视觉上的观察和动手测量)!由此看来,学习一份“好教学设计”或观摩一节“好”课,一定要研究其“好”的根本原因,不能简单模仿其教学活动,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是什么,追问为什么设计这个活动,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现实是什么。在把握数学本质的基础上,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实与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大胆为学生创设发展的空间,因为我们相信:天空有多高,学生的发展就有多远。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学生企业实践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学生企业实践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