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36.83KB ,
资源ID:1752814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5281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9神经系统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9神经系统Word格式.docx

1、另一支至中枢部称为中枢突。假单极神经元一般位于脑、脊神经节内。双极神经元,从胞体的两端各发出一个突起,其中一个伸向中枢部,另一个伸向周围部,位于视网膜、内耳螺旋器内的感觉神经元为此类细胞。多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中枢部的大部分神经元属于此类。按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可分为3种:感觉神经元,又称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又称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又称中间神经元。五、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5部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过神经接点来完成,这些神经接点我们称为突触,多数突触依靠一些

2、化学物质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向另一个神经元。六、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神经核和神经节 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位于中枢部的称为神经核;位于周围部的称为神经节。2神经纤维、纤维束和神经 神经元的轴突或长树突的外面包有神经外膜或髓鞘称为神经纤维;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于中枢部称为纤维束;神经纤维聚合在一起被结缔组织包裹位于周围部称为神经。3灰质和白质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呈灰色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聚的部位,因髓鞘色泽白亮称为白质。4、皮质和髓质 在中枢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又称皮质;位于大脑和小脑深部的神经纤维又称为髓质。5、网状结构

3、 中枢部的白质和灰质相间处,纤维纵横交织,其间散在神经胞体称为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脊髓起源于胚胎时期神经管的后部,与脑相比是分化较小的一部分,仍保持着明显的节段性。在生理状况下,脊髓虽可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它所执行的大部分复杂功能都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呈圆柱形,前后稍扁,外包被膜。脊髓上端平对枕骨大孔,连接延髓,下端在平齐第1腰椎下缘处,终于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的下端,全长45cm。自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终丝(filum termina1e),终丝已无神经组织,止于尾骨背面的骨膜。脊髓可借

4、31对脊神经根的出入分为31节:即8个颈节,12个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l个尾节。在胚胎第3个月时,脊柱与脊髓等长。从胚胎第4个月开始,脊髓的生长速度比椎管缓慢,由于其头端与脑相连接处是固定的,因此脊髓的上段与脊柱的局部关系未变,而下部与脊柱的相应关系逐渐不一致了,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3腰椎,成人则达第1腰椎下缘。脊髓的全长粗细不等,有2个膨大部: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自颈髓第4节到胸髓第1节;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自腰髓第2节至骶髓第3节。2个膨大的出现,系该节段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则与肢体的发达有关。

5、颈膨大相当于臂丛发出的节段,支配上肢;腰骶膨大相当于发出腰、骶丛的节段,支配下肢。脊髓的表面借前后两条正中纵沟分为对称的两半。前面的前正中裂较深,后面的后正中沟较浅。此外还有两对外侧沟,即前外侧沟和后外侧沟。前根自前外侧沟走出,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经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所组成。每条后根在与前根会合前,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向下行走一段较长距离,它们共同形成马尾(cauda equina)。在成人(男性)一般第1腰椎以下已无脊髓,只有马尾。故临床上常在第3、4或4、5腰椎之间的间隙进行腰椎穿刺。由于成人脊髓和脊

6、柱的长度不等,所以脊髓的节段与脊柱的节段并不完全对应。了解某节椎骨平对某节脊髓的相应位置,对临床工作具有实用意义。如在创伤中,可凭借受伤的椎骨位置来推测脊髓可能受损的节段。在成人,一般粗略的推算方法:上颈髓(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C5-8)和上胸髓(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一节椎体平对,如第6颈节平对第5颈椎体。中胸部的脊髓约与同序数椎骨上2节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约与同序数椎骨上3节椎体平对。腰髓约平对第1112胸椎范围内,骶髓和尾髓约平对第1腰椎。(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的各节段中,内部结构的特点虽不尽相同,但总的特征是一致的。在脊髓的横切面上,中央管(centra

7、1 canal)的周围是H形的灰质(gray matter),主要是神经细胞体和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灰质的外面是白质(white matter),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每侧的灰质,前部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为后角。在全部胸髓和上2-3节腰髓,前后角之间还有侧角。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称为灰质连合,将两侧的灰质连接起来。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灰、白质混淆交织,称为网状结构,在颈髓特别明显。白质藉脊髓的纵沟分为3个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中央管的前方有纤维在此横越,称白质前连合。1灰质 脊髓灰质内含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多极神经元。其中大多数神

8、经元的胞体在横切面上组合成群,在纵切面上每群细胞纵贯成柱。因此每一群细胞称为一个神经核(或柱)。一个神经核内的细胞一般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其轴突有共同的终止点,功能性质是相同的。脊髓灰质的神经元依其轴突的分布大体上有2类:前角运动细胞和侧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前根;其余神经元的轴突不出中枢神经系以外。后一类神经元的轴突有的局限于脊髓以内,联络本节和上、下数节的神经元,完成脊髓的各种反射活动;也有轴突很长,传导各种感觉信息至脑的不同水平。前角中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被区分为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运动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经前根和脊神经至骨骼肌。前者支配肌梭以外的肌纤维,引起肌收缩,后者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

9、,在保持肌张力上起重要作用。前角运动细胞可分为内、外2群:内侧群支配颈部、躯干的固有肌,见于脊髓的全长;外侧群主要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节段,支配四肢肌。前角运动细胞接受后根的传入纤维、脊髓内联络神经元的纤维以及脑内一些中枢发出的下行纤维,前角运动细胞在上述纤维传导的冲动控制之下,通过骨骼肌执行反射的或随意的运动功能。当前角运动细胞的胞体或轴突被损伤或阻断时,它所支配的肌就得不到由此传来的冲动,于是失去随意的和反射的活动,肌张力降低,而且将逐渐发生肌萎缩,称为弛缓性瘫痪。生理学的研究证实,前角内尚有一种小型的Renshaw细胞,属于Go1gi II型细胞。此细胞接受细胞轴突的侧支,其轴突回返止于

10、细胞,对细胞起抑制作用,形成负反馈环路。侧角由中、小型细胞组成,称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 nucleus),见于各节胸髓和上23节腰髓,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白交通支入交感干。在骶24节中,虽无侧角,但在前角基部相当侧角位置的神经元,是骶部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细胞,称骶副交感核(sacra1 parasympathetic nucleus),发出的纤维组成盆内脏神经。后角细胞分群较多。在后角浅部有贯穿脊髓全长的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由小型细胞组成,它们接受后根的薄髓和无髓纤维,发出短的节段内或节段间纤维,行于胶状质背外

11、方的背外侧束中,最后仍进入胶状质。在胶状质背方有后角边缘核(posteromarginal nucleus),其中有少数较大的细胞,在腰骶膨大部尤为明显,在胶状质的腹侧,大、中型细胞较多,总称为后角固有核(nucleus proprius),它们发出的纤维有的终止于脊髓的不同节段,有的进入白质形成长的纤维束。在后角基部的内侧有边界明确的一团大型细胞,称胸核(nucleus thoracicus),也称背核,仅见于自颈8到腰2节段。以上对脊髓灰质的描述是依神经核(或柱)为单位叙述的。自20世纪50年代,Rexed依据脊髓灰质细胞构筑的研究,发现在脊髓的全长,灰质细胞构筑是相似的,在横切面上所见的

12、细胞核或柱是有层次的,于是将脊髓灰质从背侧向腹侧划分为10个板层。按板层来描述脊髓的灰质已广为研究者所采用,称为脊髓灰质细胞构筑分层。层相当后角边缘核,层相当胶状质,层相当后角固有核,层相当后角基部,层在膨大部最明显,T4L2无此层。层是处于前后角之间的中间带,内有胸核和中间外侧柱。层居前角基部,在两个膨大部节段仅占前角的内侧部。层包括各前角运动细胞群,X层在中央管的周围。2白质 脊髓的白质是由许多纤维束构成的。凡同起止、同功能的一束纤维,称为一个纤维束。然而许多纤维束并非如此简单,而是有多个起点和止点。纤维束一般多按它的主要起止命名,如脊髓灰质神经元发出的一个纤维束止于背侧丘脑,则称为脊髓丘

13、脑束。纤维束分上行和下行两种。上行纤维束起自脊神经节细胞或脊髓灰质,将各种感觉信息自脊髓传递到脑。下行纤维束起自脑的不同阶段,止于脊髓。长距离的上、下行纤维束位于白质的外周。紧贴灰质边缘的是一层短距离的纤维,起自脊髓止于脊髓,称为固有束(fasciculus proprius)。后根、固有束和前根共同参与执行脊髓节内和节间的反射活动。脊神经后根自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后,分为内、外侧两部。外侧部纤维细,主要是无髓的,它们上升或下降12节,在胶状质背外方聚成背外侧束(dorsolateral fasciculus)或Lissauer束,发出侧支或终支止于灰质。外侧部的纤维主要传导痛觉、温度觉和内脏感觉

14、冲动。内侧部主要成自粗大的有髓纤维,进入后索,分支升降,最长的纤维可在后索内上行抵达延髓的尾段。内侧部的其它纤维仅有短的升支或降支,但富有侧支,进入灰质止于不同的核群。内侧部的纤维主要传导本体感觉和触压觉。(1)上行纤维束薄束(fasciculus gracilis)和楔束(fasciculus cuneatus) 是后根内侧部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薄束起自同侧第4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楔束起自同侧T4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这些脊神经节细胞的周围突分别至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的后索中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的起点靠近尾侧,在T4以下占据后索的全部

15、,在T4以上只占据后索的内侧部分,这是由于自T4向上,在胸和颈节后根内侧部的纤维逐节进入后索,贴附薄束外侧合成楔束之故。由于薄、楔束中的纤维是自骶、腰、胸、颈自下而上按顺序进入的,因此在后索中来自各节的纤维有明确的定位。薄、楔束传导来自身体同侧的肌、腱、关节、皮肤的冲动,在脑内经过两次中继,最后传入对侧的大脑皮质,引起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和运动觉以及振动觉)和精细或辨别性触觉(如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脊髓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就不能向上传入大脑皮质,当患者闭眼时,就不能确定自己各关节的位置。因此,如嘱患者闭眼站立,则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患者若不借助视觉就不能说出

16、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脊髓小脑后束(pos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此束起自位于胸髓和上腰髓的胸核,自此发出粗的有髓纤维在同侧外侧索上行,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皮质。胸核接受后根纤维传来的本体感觉冲动(肌梭和腱器官)以及皮肤的触压觉冲动,这些冲动主要来自下肢和躯干下部。脊髓小脑前束(anterior spinocerebellar tract) 位于脊髓小脑后束的前方,此束主要起自腰骶膨大部V层外侧部的细胞,它们发出的轴突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上行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皮质。脊髓小脑前束所传导的冲动也是本体觉和皮肤的触压觉,主要来自下肢。脊髓丘

17、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 位于外侧索的前半和前索中,此束在外侧索的纤维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在前索的纤维与相邻的纤维束有较多的重叠。脊髓丘脑束传导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的冲动,向颅侧经过脑干止于背侧丘脑。传导痛、温度觉冲动的后根纤维位于背外侧束中,它们的胞体是脊神经节内的中、小型细胞,其周围突终止于痛、温度等感受器。背外侧束的纤维终止于I、II层内。脊髓丘脑束的起始细胞主要在I、IV和V层中,这些细胞的树突可伸人II层与后根纤维直接形成突触,其间也可能有中间神经元存在。自这些起始细胞发出的轴突,向颅侧斜越白质前连合,或在交叉前上升1节,在上12节的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

18、行止于背侧丘脑,在背侧丘脑经过中继,将冲动传人大脑皮质。在脊髓丘脑束内,来自骶、腰、胸、颈不同节段的纤维有较明确的定位。因此当髓外肿瘤压迫脊髓时,首先出现骶腰神经分布区的痛、温度觉障碍。在脊髓内一侧脊髓丘脑束若因病变损伤时,在对侧病变水平1至2节以下区域痛、温度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并无明显影响。这是由于: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白质前连合处向颅侧斜越交叉,故身体痛、温度觉缺陷区域出现在对侧,并在伤面水平1节以下;由于传导辨别性触觉的后索完好,故触觉并无严重障碍。(2)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是人类脊髓中最大的下行束。它起源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

19、这些纤维自大脑皮质下行,在延髓锥体交叉中大部纤维进行交叉,至对侧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下行,直达骶髓,称为皮质脊髓侧束(lateral corticospinal tract),止于同侧灰质。在锥体交叉处未经交叉的小部分纤维,在同侧前索中下行,居前正中裂两侧,一般下行不超过胸节,称为皮质脊髓前束(anterior corticospina1 tract)。皮质脊髓前束的纤维有些经白质前连合止于对边的灰质,也有些止于同侧者。皮质脊髓束的功能是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它一些皮质区域、皮质脊髓束和前角运动细胞共同组成随意运动的传导通路。前角运动细胞(或前根)受损后,产生弛缓性瘫痪,已如前

20、述。在脊髓若一侧皮质脊髓束受损伤,同侧伤面水平以下产生痉挛性瘫痪,出现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肌并不萎缩,并出现病理反射,如Babinski征等。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 tract) 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起自中脑的红核。此束自红核发出后立即交叉,下行止于脊髓灰质的第V层。刺激红核时激活对侧屈肌运动神经元,同时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 tract)位于前索,起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此束在同侧下行远达腰骶节,逐节终止于第层和第层。前庭脊髓束提高同侧肢体的伸肌张力;刺激此束的起始核时,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其他下行束 除上述者外,

21、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 tract)起自中脑上丘,纤维交叉后下行于前索中。内侧纵束(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起自前庭神经核群,位于前正中裂底的两侧。网状脊髓束(reticu1osopinai tract)起自延髓和脑桥的网状结构,下行于外侧索和前索。(三)脊髓的功能脊髓在结构和功能上比脑较为原始。脊髓通过脊神经所完成的复杂功能。许多是在脑的各级中枢控制和调节下,通过各上、下行纤维束来完成的,虽然如此,当脊髓与脑分离(实验性的或脊髓横断性截瘫)后,它仍可完成若干简单的反射,如腱反射和屈肌反射,甚至排粪和排尿反射。这些反射都是通过前后根、脊髓灰质和

22、固有束来完成的。在临床上常检查患者的浅反射和深反射以诊断疾病。深反射的反射弧中仅通过一个突触。一级感觉神经元的周围突终止于骨骼肌内的肌梭,传导肌牵张的信息;其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进入脊髓,其侧支直接与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路经周围神经再返回该肌,引起肌收缩作出反应。例如叩击髌韧带时牵拉了股四头肌,引起该肌收缩,伸小腿。类似的深反射还有肱二头肌反射和跟腱反射等。浅反射是由皮肤刺激所引起的反射,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一般皮质脊髓束病变的患者,伴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因此有人推测,这或因浅反射弧中的中枢途径中,有一部分与皮质脊髓束伴行之故。(三)脊髓的损伤从上述脊髓的解剖结构来看,脊

23、髓损伤后主要应表现为感觉和运动障碍。但是脊髓的不同部位病变或损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症状,下面列举数例,以作说明。前角的病变主要是伤及前角运动细胞。这些受损细胞所支配的肌表现为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丧失,腱反射消失,肌萎缩,不出现病理反射,无感觉障碍,如脊髓前角灰质炎(或小儿麻痹症)患者。若病变累及腰骶部的前角,视损伤范围的大小,可出现整个下肢肌或部分肌群的瘫痪。病变若在中央管周围,侵犯了白质前连合,则阻断了脊髓丘脑束在此交叉的纤维,病变区若在颈膨大节段,则主要在两上肢出现痛、温度觉丧失,而触觉存在(因后索未受损伤)。这种现象称为感觉分离,如脊髓空洞症或髓内肿瘤患者。若脊髓外伤或髓外肿瘤引起脊髓半边

24、横断性损伤,在同侧:损伤节段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皮质脊髓侧束阻断),运动、位置和振动觉障碍(后索被阻断)。而在对侧:损伤节段以下痛、温度觉减退或丧失(因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交叉),但触觉存在。脊髓的外伤(或脊髓压迫症的晚期)可以导致脊髓全部横断性损伤。此时损伤节段以下两侧的感觉和运动全部丧失。肌张力恢复后,出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等痉挛性瘫痪症状。脑脑位于颅腔内,包括端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和延髓6个部分,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一、脑干(一)脑干的外形1、腹侧面延髓的腹侧面有锥体、锥体交叉、橄榄等结构;并有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连于延髓。在延髓和脑桥之间有延髓脑桥沟

25、。脑桥的腹侧面称基底部,有一纵行的脑桥基底沟;并有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连于脑桥。中脑的腹侧面以视束与间脑分界,有大脑脚、脚间窝;并有动眼神经连于中脑。2、背侧面有第四脑室底(菱形窝)、菱脑峡、左右小脑上脚、前后髓帆,滑车神经连于中脑。菱形窝的下界是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上界是小脑上脚。两侧角是第四脑室外侧隐窝。菱形窝有髓纹、界沟、内侧隆起、面神经丘、蓝斑、外侧区、前庭区、听结节、舌下神经三角、迷走神经三角等结构。在中脑的背侧面有顶盖、上丘、下丘、上下丘臂。(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包括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等。1、脑干的灰质神经核,分为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脑神经核根据其神经

26、纤维的分布情况、作用及来源分7类,形成了6个机能柱,其基本规律如下:机能柱一般躯体运动柱特殊内脏运动柱一般内脏运动柱界沟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柱一般躯体感觉柱特殊躯体感觉柱位置中脑上丘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下丘滑车神经核脑桥上部中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中下部展神经核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延髓橄榄上部下泌涎核橄榄中部舌下神经核疑核迷走神经背核丘系交叉锥体交叉副神经核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 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斜肌、下直肌。滑车神经核 交叉出脑,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核 支配外直肌。舌下神经核 支配舌内、外肌。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27、 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面神经核 支配全部表情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蹬骨肌。疑核 纤维加入舌咽、迷走、副神经支配咽喉肌。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 换元后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 纤维加入面神经,经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及口腔、鼻腔的腺体。下泌涎核 纤维加入舌咽神经,经耳神经节换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迷走神经背核 纤维经迷走神经,在器官内节和器官旁节换元后管理胸腹腔内脏平滑肌、心肌、腺体的运动和分泌。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接受经舌咽、迷走、面神经传来的内脏粘膜、血管壁的一般内脏感觉味觉信息。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接受来自

28、额、面、鼻腔、口腔粘膜的痛温触觉信息。三叉神经中脑核 接受来自额、面、鼻腔、口腔的触压觉信息。三叉神经中脑核 与额面部的本体感觉有关。特殊躯体感觉核蜗神经核 接受蜗神经的神经纤维。前庭神经核 接受前庭神经的神经纤维。我们常常将脑神经核分为4大类:躯体运动核(一般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内脏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躯体感觉核(一般和特殊躯体感觉核)。脑干中其他重要神经核团 薄束核和楔束核、上丘核、下丘核、顶盖前区、红核、黑质、下橄榄核等。2、脑干的白质 主要有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锥体束及丘系交叉、锥体交叉等。内侧丘系 由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神经纤维先向前方横行,然后左右交叉,到对侧上升,形成了内侧丘系;交叉处称为内侧丘系。一侧的内侧丘系损伤,对侧躯干、四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脊髓丘系 即脊髓丘脑束行于脑干内的部分。一侧的脊髓丘系损伤,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丧失。三叉丘系 由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发出的神经纤维横行交叉到对侧上升,形成了三叉丘系。一侧的三叉丘系损伤,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丧失。外侧丘系 由蜗神经核发出的神经纤维大多数到横行交叉到对侧、少部分未在同侧上升,形成了外侧丘系。锥体束 发自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分为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两部分。皮质脊髓束的神经纤维在延髓集中形成了锥体,其中大部分纤维左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