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宽松使人心态平和、凝神静思。有了松才不感到心理上的压力,才好自由探讨,才能依据事实得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结论。松是做学问的前提。有了松才能摆脱束缚,避免僵化,开拓创新,永葆学术青春。ABCD1.(5分)(1)衣带渐宽终不悔(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5分) (1)D(2)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事实与价值今天的知识人都知道“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我们有时的确需要区分事实与价值,但不宜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要弄清楚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不妨从“事实”和“事情”的区别说起。我们总是从静态说到事实的,
2、事情却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我们说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情正在起变化,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事情终于过去了。然而,事实却不发生,也不发展、结束或改变。“事实”这个词儿有很强的证据含义,我们确立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事实是静态的,这跟事实的证据含义有关证据当然不能一时这个样子一时那个样子。我们不妨把世上的事情比作树林,把事实比作木材。树木生长、壮大、死亡,树根长在泥土里,又跟别的树的根系纠结在一起,枝叶互相交叉,又有藤蔓缠绕其间。我们要打桌椅、盖房子,跑到树林里,伐下合适的树,截成立柱和檩子,制成木板。树是自生之物,事实是有用之材。我们从自生之物取有用之材。我们从林林总总的事情
3、那里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既然事实是从实际发生的事情截取而得,我们自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截取。“李四打了张三一拳”是个事实,但这可能是从“张三先打了李四两个耳光,李四回了张三一拳”截取下来的。由于截取的角度、长度、密度不同,同一件事情可以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有时甚至会“歪曲事实”。世界上每天发生无数多的事情,要论证某个结论,何须编造事实,两个人挑选的事实不同,足以引出完全相反的主张。那么,把所有事实都陈列出来如何?在法庭上,不仅要求“所陈述的都是事实”,而且还要求所提供的是“全部事实”。然而,我们肯定无法从字面上穷尽“全部事实”。所谓“全部事实”,说的是全部相关事实。我们为了论证什么
4、才确立事实、寻找事实。事实的主要身份是证据。在有些领域,有些场合,我们需要从证据和结论的关系来看待世界。典型的是法庭和科学研究。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在提供证据,所以,事实和价值通常是连在一起的。“他跳进火海去救战友” “他骗走了他妹妹的钱”,这些话是在陈述事实抑或作出价值评判?根据同样的事实,你我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根据同样的情报,你主张进攻,我主张按兵不动。但判断不同,并不意味着你我把自己偏好的价值贴到事实之上,而是把同一个事实跟不同的情况联系了起来。事实是判断和论证的理据,它因此已经有了价值,我们也的确经常说到“获得了有价值的情报”“发现
5、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呢?宽泛地说,人们说事实本身并无价值,可能是说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弓箭因为能够用来射鸟射兔而有价值,改用火枪来打猎了,弓箭就没价值了,或只剩下博物馆收藏的价值。在较为具体的意义上,人们把事实和价值分离开来,大概是要说明,无论你持有何种价值观,事实还是那个事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并不把也不必把天下的事情分成事实和自己的感受。然而,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需要把事实和自己的感受分离开来。在甲方看来,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乙方却不这么认为;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是:张三未经李四允许就从李四那里拿走了1000元。这个事实可以被解释为张三偷了李四的钱,但
6、也容许其他的解释,例如,张三和李四是极好的哥们儿,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一向不用事先打招呼。法庭要求证人尽可能屏蔽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只陈述事实。学术与科学以相似的方式专注于事实。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倒是为了特定的目的,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事情从流变不息又充满爱恨情仇的世界中切割出来,确立为事实。在这些情况下,在特定的意义上,事实与价值相分离。3第段加点词“事实的证据含义”在文中具体指_。(2分)4下列对“事实”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事实存在于事情之中且两者是并列的关系。B作为判断和论证的理据事实本身已有价值。C根据同样的
7、事实人们还可能做出不同判断。D同一件事情可以完全提供颇不相同的事实。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A作战室里指挥官需要情报员报告对敌情的感受和事实。B检视同一块化石,你判断是鸟我判断是恐龙不太可能。C父母对孩子病情的焦急和忧虑,不是医生需要的事实。D老板通知员工下午3点钟开会并讨论决议应属于事实。6第段的论证是否充分?请做出判断并阐述理由。(4分)7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3.(2分)事实是为了解释什么、证明什么才从发生的事情中确立的(或选择、截取的)。4.(3分)A5(3分)C6.(4分)答案示例一:论证充分。第段紧承第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
8、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再进一步把从事情中选择、截取事实为某种看法提供证据类比为到树林中伐下合适的树截成需要的立柱等。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与抽象事理类比,把道理阐释得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因此我认为论证充分。答案示例二:论证不够充分。第段紧承第段“事实的论据含义”并对其进一步阐释,运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把事情比做自生的树,突出其处于动态变化中,把事实比作不变的木材,突出其处于静态的不变中。虽说抓准了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但对成为“证据”的事实的目的性强调不够,止于类比,深入分析阐释还不够,因此我认为论证不够充分。
9、7.(4分)本文首先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对银元不同判断的现象,引出“事实与价值”是否需要区分这一论题;然后运用类比、比喻论证比较“事情”和“事实”的区别,阐明事实截取于事情之中,但角度等不同,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以法庭、科研与日常生活对事实要求的区别,论述“通常”情况事实与价值连在一起,进而强调法庭和科研是只陈述事实和专注于事实的;最后得出并没有事实和价值两个世界,不过有时为了特定的目的,需要事实和价值相分离这一结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是谁,在敲打我的窗从前在村里住,邻家婶子来找母亲,也不进门,隔着窗户拉家常。那时觉得窗户真是个好物件,既能隔离怀疑和危险,
10、又能对外面的情况了如指掌,有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的意思。邻家婶子要走,也不讲什么客套话,仿佛她是路过窗前的一只鸟或一股风,毫无定性且自然而然。下次再来,她在自言自语几句之后,会用手指关节嘣嘣地敲响窗玻璃,那时,母亲抬起头,对着她笑笑,声音被表情回应,便是彼此打了招呼。禾苗喊我去外面玩,也会敲响我家的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就像电影里的电报密码一样,我很快就能听见并明白她说了什么,作为回应,也朝她一笑,跳下炕,穿了鞋推门出去,跟她跑出院子。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生病时。外面的风景也就窗格大小,方方正正,齐齐整整,仿佛小手帕上的景色,一块块移来动去。看久了,人便发困。昏昏沉沉一觉醒来,天色暗淡
11、。盼望有谁的手指能敲响窗玻璃,嘣嘣,嘣嘣,嘣嘣嘣。来自身体内部和房屋外部的声音,总是惊人的相似,有克服和超越当下困厄的力量。但似乎不过是奢望。窗外渐渐起风了。风裹着尘沙,也会叩响窗户,啪啪啪啪,时急时缓,让人心里发毛。大人们早早收拾完,钻到被窝里,在狂风不停叩击窗棂和撕扯万物的碎裂声中,渐渐陷入梦乡。早晨,窗台上落下白白的鸟粪,但并没有见哪只鸟停下来过。母亲漫不经心地说好像房檐下住了麻雀,我一遍又一遍地抬头寻找,并无麻雀的踪迹。怀疑我们睡着时,鸟雀叩响过窗玻璃。那时,它们或许是在寻求救护,也或许只是想将一些惊人的消息带给人们。燕子每年夏天都会来房檐下,修补旧巢,孵育小燕,出出进进,颇为从容。过
12、了几天,小燕子开始练习飞翔,有只小燕落在窗台上,它好奇地盯着窗玻璃看了又看,让我以为,它会用喙去叩响。但从来没有叩响过我家的窗户。窗口是世界的出入口,而一块窗玻璃就是一面荧幕或者反射镜,会将正在发生的一切,毫无遮掩地透露给你,让你惊喜和忧郁。对于一个喜欢蜗居在家的人来说,窗口在他的生活中,无疑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同时也最具权威,它既能证明你的猜测,也能驱散你的怀疑。如今我住六楼,窗户有九面之多,我既看到前面的世界,又可看到房子背后的一切,生出自己的身体内有无数双眼睛的错觉。房子越透明,人越封闭。楼房住起来颇为清净,但邻居之间却不会走动,即便有特殊的事件,也不会敲响彼此的门板。那年地震,邻居在楼下
13、按响每家的门铃,而不是敲开你的门。这种自觉远离对方、制造距离、各人自保的姿态,已成为彼此的习惯。不打搅,不影响,也成为楼房住户基本遵从的规矩。家更像是一座孤岛,我们各自守卫和躲藏的地方,不接纳,不敞开,也不交融。有失有得,有天竟发觉六楼原来刚好是鸟雀们停驻的空间。它们喜欢立在厨房的窗户前,头朝着天空,背靠着我的目光,休息或者鸣叫。偶尔忘形,转头来会叩响窗户,又让人惊喜。喜鹊、斑鸠、燕子、鸽子、麻雀等等好多种类好多只鸟,还不够,我自己又开始在露台上养鸟,小小的文鸟,通黑的红嘴雏鸟。如此这般,招得更多的鸟类前来,仿佛它们突然发现了一处根据地。恍惚又是早年间村里情形,人们过来串串门,然后各自去做自己
14、的事。它们在露台上走走停停,一缩一缩地伸着脖子踱步的情形,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外面的鸟会对着笼子里的文鸟叫喊,试图鼓动文鸟,冲出牢笼,跟自己去往阔大的天空翱翔。而有时,它们又跳到窗台上,敲我书房的窗户,嘣嘣,嘣嘣,嘣嘣嘣,发电报一样的声音,试图得到一些回馈的信号。几只鸽子走离鸽群,停在撒了小米的露台上,陡然生出自己的前世也曾是它们中一员的假想。我耐心而持久地训练红嘴鸟苏苏学飞翔,让它从我的手中飞到地面,再从我的头顶飞下来,后来,它就能飞到七楼楼顶了,再后来,它跟一群鸟飞到了田野和草丛,更远的河谷和森林中,再也没回来。夜里下雨了。雨声急急缓缓,虚虚实实,淋淋漓漓,叩着窗户,如更鼓,似木鱼
15、,渐敲渐灭,渐沉渐寂,尘世的热闹和喧嚣不在,你的急躁和贪心也不在,天地间,只剩下了它们,它们的幻舞,它们的沉静,它们的坦荡。早上却被冰雹声惊醒了。风卷云动雨倾城,叩窗犹如瓦缶鸣。轻轻拉帘,雨后的天地,被朝阳照耀,崭新得让人欣喜,哪有什么冰雹?却原来是一只斑鸠正在啄我的窗户,我笑笑。隔着玻璃,第一次看清鸟的眼睛,那么专注,那么明亮,那么不设防。8在第段画线句中,作者对鸟雀们的描写生动细腻,请对此加以分析。9分析文中三次写“嘣嘣,嘣嘣,嘣嘣嘣”叩窗声音的表达效果。10文中“窗”这一意象颇有意味,结合全文内容,对此进行赏析。11本文的结尾段,独具匠心,请从构思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二)(15分)8.
16、(3分)作者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比喻以及想象的手法的运用,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自在惬意的群鸟图。用“走走停停,一缩一缩”“踱步”描摹小鸟优雅的神情;用“仿佛沉吟的诗人般悠闲而雅致”的比喻,突现鸟雀们找到安宁环境后的气质;并且想象野鸟对笼中鸟的“鼓动”等描绘出鸟雀们在安宁生活中的闲逸,还表现了它们想冲出牢笼、去往阔大天空翱翔的追求。9.(4分)第一次,写儿时禾苗喊我去玩,默契自如的敲窗声;第二次,生病时期盼听到敲窗声;第三次,鸟儿啄窗的声音。三次描摹声音的状态,如在耳边回响,由实到虚,由虚而实,表现这一声音给予我的美好记忆和生命力量,同时成为表达我与外在世界情感联系的线索,贯穿全文,产生一唱三
17、叹的效果。10.(4分)文中的“窗”既指物质形态的玻璃窗;也喻指我与外在世界联系的屏障或桥梁;还象征映照人性的荧幕和自我反射的镜子。作者通过具体形象的“窗”,折射出从前人们之间相处默契美好,也透过“窗”发现当下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隔膜,然而更主要的是表达心窗敞开,就能召唤鸟雀们的响应,产生相依相恋的情感。这一意象把生活中的惊喜、忧郁、猜测和怀疑,真切地透露、证明给你看,突出对生活的反思和追寻,从而产生生动真切、含蓄隽永,余味悠长的艺术效果。11.(4分)结尾段以夸张的手法描摹斑鸠啄窗的声音,有惊讶、更有欣喜,虽然隔窗相视,然而人与鸟的相依相恋让人感动;尾段与第段盼望获得超越困厄力量而不得以及第段鸟
18、儿与人接触的防备形成反差,表面写雨后之景的崭新和鸟啄窗的不设防,实则表现作者内心的转变,真正感受到心灵的沉静开阔和生命的从容愉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同时呼应了文章标题的提问,深化了文章的主旨,构思极为巧妙。(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怨金微,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关头老马嘶看月,碛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晓星稀。【注】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表面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12下列对本诗题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A羁旅B咏史C边塞D咏物13
19、对本诗评价适合的一项是(A慷慨激昂B雄奇瑰丽C平实质朴D深沉悲壮14本诗围绕“闻角”展开,层层渲染,步步推进,请对这一写法加以赏析。(三)(8分)12.(1分)C13.(2分)D14.(5分)答案示例: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四)阅
20、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陆俟,代人也。俟少聪慧,有策略。太宗践阼,拜侍郎,迁内侍,袭爵关内侯,转龙骧将军、给事中、典选部兰台事。当官而行,无所屈桡。世祖亲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大碛,以备蠕蠕。车驾还,复典选部兰台事。与西平公安颉督诸军攻虎牢,克之,赐爵建业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治功,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平凉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使持节、散骑常侍、平西将军、安定镇大将。既至,怀柔羌戎,莫不归附。追讨崖等,皆获之。征还,拜散骑常侍。出为平东将军、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讼俟严急,待下无恩,还请前镇将郎孤。世祖诏许之,征俟还京。既至朝见,言于世祖曰:“陛下今以郎
21、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高车必叛。”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而叛。世祖闻之,大惊,即召俟,问其知败之意。俟曰:“夫高车上下无礼。无礼之人,难为其上。臣所以莅之以威严,节之以宪纲,欲渐加训导,使知分限。而恶直丑正,实繁有徒,故讼臣无恩,称孤之美。孤获还镇,欣其名誉,必加恩于百姓,讥臣为失,专欲以宽惠治之,仁恕待之。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怼,怨怼既多,败乱彰矣。”世祖笑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节选自魏书有删改)【注】大碛:又称大漠。即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蠕蠕:柔然,是公元四世纪后期至六世纪中叶,在蒙
22、古草原上的部落制汗国。莫弗:官名,相当于各部首领。15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节之以宪纲()(2)实繁有徒()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出为平东将军(A征召B出征C调出京城任职D发出(2)世祖疑谓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A严厉B急切C率真D激烈17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18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陛下今以郎孤复镇臣愚量不过周年身必败19第段中陆俟关于“高车必叛”的一番见解有理、有力,请加以分析。20本文兼有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的特点,请结合第段和第段的内容加以分析。(四)(19分)15.(2分) (1)约束(2)徒众、同伙16.(2分)(1)C (2)A1
23、7.(4分)陆俟到任以后,对羌戎实行笼络策略,叛乱者没有不归附的。陆俟又追赶讨伐金崖等人,将他们全部抓获。出征归来,被授予散骑常侍的官职。18.(3分)陛下今以郎孤复镇/以臣愚量/不过周年/孤身必败19(4分)陆俟立足高车人不讲礼节的特点,分析自己严厉以待的原因。而郎孤再任会迷惑于自己有恩的虚名,从而采取宽仁的策略,如此必会逐渐导致高车人的难于驾驭;而在发现难于驾驭之后再施用威权,难免导致怨怼、引发叛乱。陆俟的分析不仅层层推进,充满着逻辑力量,还将自己与郎孤的做法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郎孤做法引发叛乱的必然性。20(4分)历史著作具有以史为镜的功能,惩恶劝善的职能,讲求实录的原则等(不虚美,不隐恶
24、);文学作品用生动的描写,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解释、演绎历史。如第段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陆俟做事有策略,行事有原则、有坚守等,在治功考核中被评为天下第一,体现史书中“劝善”的职能。而第段中世祖面半开玩笑地回答陆俟,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把如释重负,俏皮诙谐的世祖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从侧面烘托出陆俟有远谋,因而作品极富文学色彩。(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养鱼记程颐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
25、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26、【注】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2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欤B矣C乎D焉22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23作者在第段中两次发出“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24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五)(12分)21.(1分)C22.(3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23.(4分)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
27、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24.(4分)答案示例:第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三写作70分25作文。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上述四句话,展现了云与山的关系;也能引发我们对自己与其他人、事、物关系的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