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80.79KB ,
资源ID:1741691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4169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隧道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隧道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黄土孔隙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较弱。进、出口段隧道洞室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在一般情况下可按无水考虑,但在雨季,特别是连续降水时段,地表水入渗导致洞室形成渗水,按大气降水入渗估算该段涌水量;洞身段位于地下水以下,分别按达西定律和水平廊道集水法计算该段涌水量。隧道预测涌水量左线为1161.05m3/d,右线为1181.84m3/d。2监控内容根据招标文件、设计资料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对隧道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地表下沉进行监控量测。3监测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TG F60-2009;公路隧道施

2、工技术细则 JTG/T F60-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施工图设计资料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合同文本。4人员及仪器设备人员组成见表1,主要仪器设备见表2参加人员 表1序号姓名职称本项目职务1高级工程师项目负责人2检测工程师技术负责人3监测组长4监测员5检测员6主要仪器设备 表2仪器名称数量单位规格型号仪器编号检测项目瑞典MALA地质雷达台X3MHRYQ146地质超前预报RAMAC屏蔽天线套100MHZHRYQ146-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DSZ2+FS1HRYQ地表下沉、拱顶下沉因瓦线条式水准尺(铟钢尺)3M数显收敛计JS

3、S30A型周边位移我单位中标后将及时成立高速公路隧道监测项目部,由比较熟悉超前预报及监控量测工作的4-6人组成(见表1)。项目负责人统一协调管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若技术难度比较大,可适当增加人员及仪器设备。项目部下设监测小组,人员配备及职责如下: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生产、人员设备调度,对外沟通、联系。对本项目质量、安全负全责。技术负责人:对项目的技术及质量负责,编写实施细则,审定报告等。现场监测组:设组长1人,组员3人,主要负责监测实施方案、现场数据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并负责提交监测报告。5监测频率根据施工图设计资料和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要求,隧道现场监控量测频率

4、见表3。 现场监测项目及频率 表3监测内容方法及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间隔时间115d161个月13大于3个月地质雷达法每30m一个断面根据实际预报结果决定下一测试断面位置洞内、外观察现场观测、地质罗盘等开挖及初期支护后进行-拱顶下沉水准测量法,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h30m时,S=20m2次/d1次/2d1次/周1次/月各种类型收敛计地表下沉水准测量法,精密水准仪,铟钢尺等15m时,S=5m 15m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30m时,2次/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60m时,1次/2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80m时,1次7d;注:S测量间距; h隧道埋深。6监测方法6.1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法是一种用于确定

5、地下介质分布的电磁波法,是一种高分辨率探测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天线向掘进方向发射高频电磁波,对于不同的介质(地质体),电磁波的传播特点不一样,当遇到存在电性差异介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并返回为接收天线接收。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与距离成正比,因此可计算出界面位置,并可根据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特征推测地质体的性质。断层破碎带、含水带、软弱结构面、溶洞等都与周围岩石存在较大的电性差异,用GPR方法进行超前地质探测正是基于这一前提。现场探测时,可在掌子面布设“井”字型测网(测线布置见图1)。当区域构造走向与隧道轴线大致平行时,应在隧道侧壁布置一些测线。采用连续观测方式,用REFLEXW专用软件对采集

6、的数据进行处理。在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分析地质雷达图象,识别反射信号,确定电磁波在岩石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反射波的到达时间,计算反射界面的位置,通过分析反射波的振幅、频率,结合前期勘察资料推断地质体性质。图1 地质超前预报测线示意图探地雷达(GPR)方法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法,其具有频率高、衰减快的特点,因此探测距离较短(30米为宜)。但其分辨率高,对围岩内的软弱结构面、岩溶、富水带等地质异变情况探测效果好,且施工方便。6.2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周边位移、拱顶下沉和地表下沉(浅埋地段)等必测项目设置在同一断面,其量测断面间距、测试频率应根据表3确定。周边位移、拱顶下沉量测部位和测点布置见图2。测点埋设:

7、采用22钢筋,长30cm,端部用8钢筋焊接一个三角形,用于挂尺。隧道开挖后布设拱顶测点和两对水平收敛测点。布点时要求将钢筋垂直锚入隧道顶面或侧壁围岩中,外露5cm左右。对测点要采取保护措施(如用塑料袋包裹,以防喷浆时沾上水泥浆而引起量测误差)并做上标记。图2 周边位移、拱顶下沉测点布置图在不受到爆破影响的范围内尽快安设测点,距开挖面不应超过2m,埋入围岩深度不应小于0.2m,将测点用水泥砂浆牢固的固定在选定的位置上,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能真实地反应围岩、支护的动态变化信息。测点牢固后即可测量,并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初读数,最迟不得超过24h,并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周边位移

8、测试方法:1)将收敛计放在待测位置进行恒温。2)把SR44W型氧化银纽扣电池装入电池盒内,然后对仪器进行“对零”,测量现场温度并记录。3)打开收敛计钢尺摇把,拉出尺头挂钩放入测点孔内,将收敛计拉至另一端测点,并把尺架挂入测点孔内,选择合适的尺孔,将尺孔销插入,用尺卡将尺与联尺架固定。4)调节调整螺母,仔细观察,使塑料窗口上的刻线对在张力窗口内标尺上的两条白线之间(每次应一致)。5)记下钢尺在联尺架端时的基线长度与数显读数。每次观测至少完成三次读数,取其平均值为本次观测读数值。当三次读数极差大于0.05mm时,应重新测试。拱顶下沉测试方法:对于浅埋隧道,可由地面钻孔,使用挠度计或其他仪表测定拱顶

9、相对地面不动点的位移值。对于深埋隧道,可在拱顶布设固定测点,将铟钢尺挂在拱顶测点上,后视点可设在稳定衬砌上,用精密水准仪进行观测。第一次读数后视点读数为A1,前视读数为B1;第二次后视点读数为A2,前视读数为B2。6.3地表下沉地表下沉断面间距、测试频率见表3,测点布置见图4。图4 测点布置图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埋设,基点要牢固可靠。基点埋设方法见图5。图5 基点埋设图(单位:cm)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测试方法:1)观

10、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将三脚架调至适当高度使架头顶面大致水平。将仪器安放在架头,拧紧中心螺丝。调整仪器脚螺旋,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检查补偿器是否正常工作,如果正常即可进行高程测量,反之重新整平。用粗瞄器瞄准目标,使目标进入望远镜视场,再使用水平微动手轮使目标移到视场中心,转动调焦手轮使目标成像清晰而且与分划板没有视差。在望远镜的视准线对应铟钢尺镜像刻度处,精确读取水平状态数据。2)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

11、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0.5mm,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3)注意事项(1)使用仪器前必须先详细阅读仪器操作说明书及注意事项,不得违规操作。(2)仪器在运输和使用的过程当中,必须轻拿轻放,防潮防震。(3)观测时应避免阳光直照在仪器上,以免影响观测精度。(4)仪器应做定期的检验与维修。7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监测信息反馈应根据检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及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与建议。地质预报信息反馈流程见图5,监控量测信息反馈流程见图6。1)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掌握位移变化的规律。2)数据异常时,应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

12、关单位。3)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距离图;4)应绘制地表下沉沿隧道纵向和横向变化速率曲线。应根据量测数据处理结果,及时提出调整和优化施工方案和工艺;围岩变形和速度较大时,应及时采取安全措施,并建议变更设计。5)围岩稳定性、二次支护时间应根据所测得位移量或回归分析所得最终位移量、位移速度及其变化趋势、隧道埋深、开挖断面大小、围岩等级、支护所受压力、应力、应变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6)最大下沉量的控制标准根据地面结构的类型和质量要求而定,大约12cm在弯变点的地标倾斜应小于结构的要求,一般应小于1/300.7)根据回归分析如果地表下沉量超过上述标准,应

13、采取措施。8)围岩稳定性的综合判别,应根据测量结果,按下列指标判定:(1)实测位移值(U)不应大于隧道的极限位移(Uo),一般情况下,宜将隧道设计得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位移,而设计变形量应根据检测结果不断修正。根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位移管理等级见表4。位移管理等级 表4管理等级管理位移施工状态U(Uo/3)可正常施工(Uo/3) U(2Uo/3)应加强支护U(2Uo/3)应采取特殊措施(2)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断通过国内下坑、金家岩、军都山、云台山、五指山、圆梁山、等几十座隧道的位移观测表明:变形速度是由大变小的递增过程,变形时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a、变形急剧增长

14、阶段:变形速度大于1.0mm/d时;b、变形缓慢增长阶段:变形速度1-0.2mm/d时;c、基本稳定阶段:变形速度小于0.2mm/d时。上述变形速率标准是针对一般隧道净空变形和拱顶下沉量测,对于高地应力、岩溶、膨胀性、挤压性围岩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专门标准进行判定。(3)根据位移速度变化趋势判断由于岩体的流变特性,岩体破坏前变形时程曲线可分为三个阶段a、基本稳定区:主要标志为位移速度逐渐下降,即:d2u/dt20,表明围岩处于稳定状态。b、过渡区:位移速率保持不变,即d2u/dt2=0,表明围岩向不稳定状态发展,需发出警告,加强支护系统。c、破坏区:位移速率逐渐增大,即d2u/dt20,表明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其变形。图5 地质预报信息反馈流程图图6 监测信息反馈流程图8 报告报告应包含的内容1) 工程概述;2) 检测目的及内容;3) 检测依据;4) 主要检测仪器及设备;5) 检测方法;6) 测区及测点布置;7) 检测结果;8) 附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