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61.80KB ,
资源ID:174042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4042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港风貌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港风貌基坑监测方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3.2地表沉降及裂缝监测实施细则 4四、监测控制标准、警戒值 54.1 监测控制标准 54.2 警戒值 5五 监测点和数量 65.1 一般要求 65.2 测点的布置原则 6六、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7七、监测保证措施和管理体系 87.1保证措施 87.2管理体系 8八、附图 9一、 施工监测目的和工程概况1.1 监测目的将监控量测作为一道工序纳入到施工组织设计中去,其主要目的为:(1)了解该支护结构以及周边地层的变形情况,为施工日常管理提供信息,保证施工安全。(2)为修改工程设计方案提供依据。(3)保证施工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为合理确定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验证支护结

2、构设计,为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案的修订提供反馈信息。(5)积累资料,以提高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水平。2工程概况:工程场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冠县路与小港一路交口北侧区域处,基坑为三角形北边东西长约160米,南北长约140米,基坑支护边坡长度约528米,基坑深为9米。本基坑己于2010年7月开挖施工监测施工为2010年8月15日至2010年10月共计监测133期报表为期一年二个月。本次二次超挖检测时间为2012年6月至基坑回填完毕(预计监测周期为三个月)。依据基坑施工情况,使监测数据连续性体现基坑真实变形情况,本次基坑监测工程将顺延各监测点位移、沉降数据累计,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原点为准,破坏点

3、补齐,满足监测要求为准,基准点为3个,分别布设于基坑西北角为基准点A、基坑东北角为基准点B、基坑东南角为基准点C。水平位移监测点为BX1至BX18共计18个均布基坑顶。原有建筑及道路沉降监测点为CJ1至CJ9共计9个均布基坑周边详见附图。工程地质: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区地层结构较简单,层序清晰,场区地层按自上而下,按地质年代由新到老的层序分属述如下:第一层:素填土:较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区, 揭露层厚01米, 松散,以回填砂土、碎石块为主第二层:粗沙, 在场区较广泛分布:层厚2.004.00米。第三层:强风风岩。1.2. 水文地质条件主要于场区有稳定分布的地下水,地下水稳定水

4、位埋深8米。1.3. 安全等级:本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设计使用期限一年。1.4 . 基坑支护结构体系:(1)根据基坑周边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开挖深度划分支护单元。 (2)支护结构形式:锚索支护体系。1.5. 排水体系:采用坡顶设置截水台、坡面设置泄水管、坡底设置排水沟和集水井明排水。基坑支护施工或使用期间遇雨季时应加强排水,确保基底干燥。二、监控量测系统设计2.1 监控量测设计依据 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 CECS22:2005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9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50086-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

5、规范 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DBJ14-024-20042.2 监控量测设计原则在地下工程中进行量测,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取信息,而是把它作为施工管理的一个积极有效的手段,因此量测信息应能:第一:确切地预报破坏和变形等未来的动态,对设计参数和施工流程加以监控,以便及时掌握围岩动态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预估最终位移值、根据监控基准调整、修改开挖和支护的顺序和时机等)。第二:满足作为设计变更的重要信息和各项要求,如提供设计、施工所需的重要参数(初始位移速度、作用荷载等)。施工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测工作的成败与选用监测方法的选

6、取及测点的布置直接相关。根据我单位监测工作的经验,归纳以下5条原则。1、可靠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第一,系统需要采用可靠的仪器。第二,应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2、多层次监测原则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四点:(1)在监测对象上以位移为主,兼顾其它监测项目;(2)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3)在监测仪器选择上以机测仪器为主,辅以电测仪器;(4)考虑分别在地表、及临近建筑物与地下管线上布点以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3、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段,其稳定的标

7、准是不同的。稳定性差的地段应重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4、方便实用原则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量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5、经济合理原则 系统设计时考虑实用的仪器,不必过分追求仪器的先进性,以降低监测费用。2.3 监测项目 根据设计资料以及现场实际情况,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对场区内及周围环境进行日常的常规监测主要有:1、水平、垂直位移;2、沉降及裂缝;3、基坑内外观察;各种观测数据相互印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为确保周围建筑物的安全合理确定施工参数提供依据,达到反馈指导施工的目的。监测项目及仪器详见下表 基坑监控量测表序号监测项目监测仪器监测目的1水平位

8、移全站仪掌握开挖过程中围护结构水平变形情况2沉降位移精密水准仪掌握基坑施工过程对周围土体、地下管线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3基坑内外观察现场人工观测掌握开挖过程中土体顶部的水平位移及其影响三、监测项目实施细则及监测频率3.1水平位移监测实施细则 (1)监测设备:高精度全站仪。 精度:1 ,(2mm+2ppmm*1) (2)监测实施方法水平位移测点布设在围护顶部,采用预埋钢筋,或膨胀性螺栓。在进行测点布置时,首先应该选择一个基准点,基准点的选择可通过国家或地区控制坐标进行放样。一般通过选择两个控制点,通过三角放样方法确定三个监测基准点(以防止监测过程中基准点失效)。基准点一般应选在距离基

9、坑大约35倍的基坑深度。采用平面导线测量,以基点A为坐标原点,通过测量距离与方位角,求出各点位的坐标,平差后推算得到水平位移值(如图所示)。在基坑开挖前采集坐标点初始值,开挖全过程监测。(3)监测频率按规范执行。 图1 围护桩顶水平位移测试点布置方法与量测示意图(4)测点布设:测点选择在基坑周边中部、阳角等部位,每边监测点不少于3个。3.2周边已建物沉降监测实施细则沉降观测采用二等水准实测,观测点标高中误差1.00mm,仪器采用TrimbleDiNi(仪器编号:N0.708298)精密水准仪及配套的铟钢尺进行各监测点的垂直位移观测。3.3地表沉降及裂缝监测实施细则1、地表沉降监测(1) 监测仪

10、器:TrimbleDiNi(仪器编号: (2) 监测实施方法a、基点埋设: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且应埋设在视野开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基点数量根据需要设置,基点要牢固可靠。b、沉降测点埋设: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长200300mm,直径2030mm的圆头钢筋,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c、测量方法:观测方法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基点和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初始高程。观测时各项限差宜严格控制,每测点读数高差不宜超过0.3mm,对不在水准路线上的观测点,一个测站不宜超过3个,超过时应重读后视点读数,以作核对。首次观测应对测点进行连续两次观测,两次高程之差应小于1.0mm,取平均值

11、作为初始值。d、沉降值计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布设导线网,以便进行平差处理,提高观测精度,然后按照测站进行平差,求得各点高程。施工前,由基点通过水准测量测出隆陷观测点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过程中测出的高程为Hn。则高差HHnH0即为沉降值。(3)监测频率:对于该基坑施工段在施工初期为12次/天,后期12次/3天。 (4) 数据分析与处理地表沉降量测随施工进度进行,根据开挖部位、步骤及时监测,并将各沉降测点沉降值绘制成沉降变化曲线图、沉降变化速度、加速度曲线图。2、地表裂缝观测:采用直接观测的方法,将裂缝进行编号并划出测读位置,必要时可用钢尺测读。监测数量和位置根据现场情况确定。监测频

12、率:一般情况下,设立观测点的最初1个月内5天观测一次,目的是确定斜坡开裂属缓慢变形阶段还是加速变形阶段。若处前者,观测间隔时间可加长到半月或1个月一次;若属加速变形阶段,观测间隔时间应缩短到3天或1天一次。如果出现连续2天中雨以上或降暴雨,并出现变形加速迹象,观测应增加到每天一次至每小时一次。四、监测控制标准、警戒值4.1 监测控制标准1、监控量测管理基准值是根据有关规范、规程、计算资料及类似工程经验制定的。对于不同的监测对象和不同的监测内容有不同的监测控制标准,分别用如下标准:一般地段地表沉降允许值为30mm,重点地段地表沉降允许值为15mm。4.2 警戒值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报警

13、;若情况比较严重,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环境中的保护对象采取应急措施。1. 出现了基坑工程设计方案、监测方案确定的报警情况,监测项目实测值达到设计监控报警值;2. 基坑挡墙顶部位移大于30mm,或后面土体的最大位移大于50mm,或其水平位移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2 mm/d;3.周围地面最大沉降达到30mm;4.基坑支护结构的锚杆体系中有个别构件出现断裂、松弛或拔出的迹象;5.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差异沉降)已大于现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允许沉降差,或建筑物的倾斜速率已连续三日大于0.0001H/d(H为建筑物承重结构高度);6.已有建筑物的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变形

14、裂缝;或其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且上述裂缝上可能发展;7.基坑底部或周围土体出现可能导致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他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如少量流砂、管涌、隆起、陷落等);五 监测点和数量5.1 一般要求 1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2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3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4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适当加密。5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三点,且设在基

15、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6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7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8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5.2 测点的布置原则 根据本工程的安全等级,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测点布置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1)监控量测测点应布置在预测变形和内力的最大部位、影响工程安全的关键部位、工程结构变形缝、伸缩缝及设计特殊要求布点的地方; (2) 地表沉降断面布置:地表沉降量测主要布置在基坑周边。六

16、、监控量测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6.1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 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每次观测后,应将经过检验证明是可靠的计算结果列表汇总。6.2观测结果 观察结果超出限差时,应按现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进行重测。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各监测项目的数据分析应结合配套项目、相关项目的监测结果以及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监测项目各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6.3 现场的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7、:1. 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2. 监测记录必须有相应的工况描述;3.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经审核后上报建设、监理和有关部门;4. 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应由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监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并加密监测频度。5. 工程结束时应有完整的监测报告。6.4 基坑工程阶段性监测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 监测期相应的工况;2. 监测项目;3. 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4. 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5. 监测值的变化分析及发展预测。6.5 基坑工程监测总结报告的内容应包括:1. 工程概况;4. 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5.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6. 监测期间的工况以及

18、监测最终结果及评价。6.6当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措施处理。(1) 初支结构有较大开裂。(2) 监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3)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过大,超过控制基准或出现明显的裂缝并不断发展。(4) 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等。七、监测保证措施和管理体系7.1保证措施(1)本工程施工监测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在施工期间负责文明施工和安全施工;(2)在进行测读监测数据之前,对各种仪器进行全面检查和标定,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消除不应有的误差;(3)岗位责任到人,定人定仪器进行测量,减少人为误差;(4)测读取得的数据必须进行检查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5)公司质检部门将随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抽查。7.2管理体系(1)组织机构 本监测项目将设置管理,技术和质量负责人岗位,并设立“监测管理组”和监测信息整理分析组。 监测管理组负责监测工作进行日常安排,组织和协调管理。 监测信息整理分析组负责整个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处理工作。(2)协作 考虑到本次监测的工作量大,技术水平高,又必须十分熟悉基坑周边环境各种情况。我们明确承诺将与业主,设计方以及施工方紧密协作,共同圆满完成监测任务。八、附图1 预警信息反馈程序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