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47.32KB ,
资源ID:17308988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3089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第一章头面五官疾病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一章头面五官疾病Word格式.docx

1、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5.肘后歌:“头面之急针至阴。”膀胱属水,穴位属金,金生水,所以至阴属膀胱经的母穴。虚则补其母,故至阴能统治膀胱经一切虚证。6.行针指要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内经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风性轻扬,风病大多出现头昏头痛。7.标幽赋:“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金门:在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五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金门申前墟后取。8.玉龙赋;“头风鼻渊,上星可取。”“神庭理乎头风。”按语头风,即头痛经久不愈,时作实止的一种疾病。2、头痛“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2.通玄指要赋:“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3.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康。

2、”“头面诸疾针至阴。”肾属水,穴属木,水能生木,故为肾经的子穴。肝肾属母子之脏,乙癸同源。涌泉属木,与肝同气相求,关系至为密切,所以,涌泉即可治疗肾病,又可治疗肝病。临床上如遇到由于水不涵木,风火偏亢,神昏厥逆,以及小儿惊风等症,针泻涌泉,每获良效。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明确指出了肾虚头痛的原因,是正气虚于下,邪气实于上。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经的分布,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如肾阴不足,阳邪亢盛,上犯精明之府,导致剧烈的顶心头痛。考之方书,下虚上实的肾虚头痛,常常出现剧烈的巅顶痛。肝厥头痛的症状,也是以头顶

3、疼痛为特征。金匮翼云:“肝厥头痛者,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其病必在癫顶,以感之脉与督脉会于巅顶故也”。取涌泉穴治疗肝厥头痛和肾虚头痛,是循经远道取穴的法则。由于涌泉兼肝肾二经的作用,所以针灸涌泉,可以壮水涵木,使虚阳不致上篡,故治肾虚头痛有殊效。针泻涌泉,可以起到引火归元的功效,治疗肝厥头痛有良效。民间用附子饼绑扎足心,治疗小儿下虚上实。4.马丹阳十二穴歌:“合谷在虎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根据合谷具有疏风解表的特殊功效,所以,感受风寒或风热的感冒,出现头痛、鼻塞、全身酸痛,恶寒微热,可用合谷配风池、风门等穴,以疏散外邪,发热加大椎,头痛加上星、太阳,俾使外邪得解,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次

4、第消失。(一)感冒头痛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自汗或无汗,脉象浮紧或浮缓。治法:疏散外邪处方:合谷 风池 风门 头维 大椎。风寒感冒,大椎 风门针后加灸;风热感冒,风门大椎只针不灸,但均可加拔火罐。(2)因痰头痛头痛剧烈,发作时两颊有时出现青黄色,懒于语言,眩晕身重,泛泛欲呕,或吐痰涎,脉象弦滑。涤痰镇痛百会 攒竹 风池 列缺 丰隆(3)因热头痛头痛、目赤口渴,发热心烦,遇热剧痛,脉象洪数。清热止痛处方;太阳(刺血) 头维 合谷 行间 关冲 液门 委中(4)因风头痛头痛头晕、畏风,或自汗,痛时面部出现膶动现象,脉象浮弦。祛风止痛风池 百会 肝俞 合谷 足三里 行间。(5)因湿头痛头痛头重如巾

5、蒙扎,身困无力,天阴下雨气压低,则疼痛发作或加重,脉象细缓。化湿止痛百会 上星 太阳 合谷 曲池 足三里 脾俞 内庭(6)气虚头痛头痛时作时止,劳累则加剧,纳差,懒言短气,神疲力怯,脉象软弱无力,或虚大。益气止痛百会 大椎 中脘 气海 足三里(7)血虚头痛头痛大多在眉梢之后,疼痛不甚,但终日惺惺,伴有拘急不适感,或有惊悸怔仲,脉细无力。养血止痛风池 太阳 头维 膈俞 肝俞 曲池 合谷 神门 足三里随证加减巅顶痛者,加百会 脑空 行间前头痛者,加上星 印堂 合谷 解溪偏头痛者,加太阳 率谷 外关 侠溪后头痛者,加后顶 风池 后溪 昆仑3、偏头痛“悬颅颌厌之中,偏头痛止” 偏头痛,常常因肝胆风热,

6、侵袭少阳经所致,针刺以上二穴,可以宣泄风邪,疏通少阳经脉,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2.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痛”列缺其所以能主治偏头痛,因本穴能联络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大肠有一条经筋,散布于头面,上左额角,络于头部,再下右侧颔部,因此,列缺能主治偏头痛。偏头痛病,常常由于风邪外邪所致,列缺穴还有疏风解表的功用。3.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4.杂病穴法歌:“偏正头痛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 属八会穴之一的脉会穴。这里的“脉”字,作为广义的全身经脉解,太渊既是肺经的原穴,而肺朝百脉,取太渊穴,可以疏通十二经脉,宣泄风邪,与列缺同用,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5.席弘赋:

7、“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6.玉龙赋:“偏正头风痛难医,饲主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二穴世间稀” “偏正头风有二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用长针自丝竹空透向率谷,一针两穴,直接疏通手、足少阳经的经气,俾使通则不痛,对偏头痛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本方所主治的偏头痛,乃系风寒或风热外束,取风池、合谷两穴,乃可疏散风寒,解表清热。偏头痛乃偏于半侧的头痛,其疼痛多位于颞部或头角,或左或右,或左右移换,有连目痛或痛久损目者,有恶心呕吐者,兼证不一,多因风邪袭于少阳,或肝虚痰火郁结所致。4、面肿虚浮“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2.马丹阳十二穴歌:“合谷在虎

8、口,两指岐骨间,头痛并面肿。前顶是疏散风邪的效穴,水沟是胃与大肠经的会穴,胃经主要能健运脾胃,大肠经可以发汗解表,宣泄水分,有利水化湿、消肿之功。景岳全书云;“水沟主一切水肿”。类经图翼:“若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以方测证,这里所称的面肿,可能是痄腮(腮腺炎),或大头瘟一类的病症。此类病症,大多由于风热上攻所致,针泻合谷,可以起到疏风解表,清热消肿的面浮,指面部虚浮作肿,但按之应手而起。面浮为气虚所致的气肿,浮肿为水邪所犯的水肿,两者不同,前者肿势不甚,后者肿势较剧。病因病机(1)肺气虚弱 老年体弱或久咳不愈者,久咳则肺气亏损,肺气虚弱,治节失职,宣散肃降之令不行,肺主气,肺虚足气

9、无所主,故面目虚浮作肿。(2)脾阳不足 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久泻,或其他慢性疾病,损伤脾阳,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清阳不升,发为面浮。辨证施治(1)肺气虚弱 面浮色?白,气喘息短,语言无力,动则气急,形寒畏风,自汗,久咳不已,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益气补肺肺俞 膏肓俞 膻中 足三里 水沟 气海(二)脾阳不足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自觉面部发胀,倦怠乏力,食少腹胀内关,大便溏薄,肌肉消瘦,舌质淡嫩有齿痕,苔薄白,脉象虚弱。治法;健脾升阳益气脾俞 梁门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5、面上虫行百症赋:“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因为手、足阳明经,大肠与胃,均属燥金,为多气多血之府。迎香既是手足阳明经的会穴

10、,其疗效能贯通二经,所以针泻迎香穴,可以起到凉血止痒的功效。按语 面上虫行,或面上有蚁走感,是一种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例如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又云;“诸痒为虚,血不荣肌。”刘河间云:“人近火微热则痒,热甚则痛,痛多实,痒多虚。”由此说明皮肤发痒的主因,是血虚生热,由热而发痒,如皮肤上有虫在行走样的感觉。所以,本病的治疗大法,以养血清热为主,如曲池、血海、足三里、膈俞、肝俞、脾俞等。6、目眩“目眩兮,支正飞扬。”支正,是小肠经的络穴。其支脉,循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目下为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故支正可治目眩。

11、飞扬,是膀胱经的络穴,膀胱经承接小肠经的脉气,起自目内眦,自头下行至足,所以,飞扬穴能主治目眩。通玄指要赋:”风池,为治风之要穴,属胆经,如肾水不足,不能涵木,风阳偏亢而上旋,伴有头晕眼花,此即内经:由于肝胆互为表里,其气相通,所以治疗头晕目眩的病症,必须取风池一穴。得效应穴针法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应在合谷。”大肠经的经筋,起于食指末端,结于腕。其支者,上颊,结于颧骨部,上至左额角,临近眼区,故合谷穴可以主治头晕目眩。玉龙歌:“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目眩”一症,方书少见,但有目昏的名称。所谓目昏,俗称眼花,是指视物不清,昏暗不明而言。本症在,素

12、问至真要大论名曰“目眛”。以后又称为“目茫茫候”,“眼昏暗”、“目昏”、“眼暗”,“目瞀”、“视物?”,“目昏眛”、“目视?”等名称。现统称目昏。风痰上扰 脾弱肝强,痰湿中阻,肝风挟痰上扰清窍,以致目昏眼花。肝郁气滞 每因七情郁结,肝气郁滞,肝失调达,以致目昏眼花,头晕目胀。心肝血虚 心主血,肝藏血,如肝血虚,不能上濡目窍,心血不足,心营亏损,血不阳睛,神光耗散,以致目昏。脾虚气弱 思虑太过,脾气耗伤,或饮食不节,或大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脏腑精微不能输布清窍,以致视物模糊。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精血耗损,精不能上荣,目失濡养,以致目昏。命门火衰 年老体衰,劳倦过度,久病失养,元气耗损,以

13、致视物昏暗。7、目黄“目黄兮,阳纲、胆俞。”胆为甲木,是阳气之纲领,主胆疾,故名阳纲。目黄是黄疸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也是全身最早出现黄疸的部位,继而口唇及全身皮肤均黄染,此系胆热夹湿,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血液中所致。玉龙赋:“至阳却疸,善治神疲。”至阳是治疗黄疸病的经验穴,此外还可治疗虚劳羸瘦,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脾胃虚弱疾患。胜玉歌:“黄疸至阳便能离”“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8、胬肉攀睛“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小肠经脉通于目眶下及目内眦之故。另外小肠与心为表里,心经的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所以,由于心火血热,导致目内外眦胬肉攀睛的症状,针刺少泽,起到泻火清热,疏通经络。灵枢五阅五使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