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篇品读三国风云人物三国60年,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轰轰烈烈的年代之一。由此所演绎出来的三国演义令后人读了又读。里面的历史人物,无论是盖世英雄,还是一代枭雄,甚至是贩夫走卒,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或扼腕叹息,或敬仰无比,或切齿痛恨,或引以为戒。诚如易中天老师所说,读三国人物会让你心跳、心惊、心泣。在那个群雄割据,战争频繁,人才辈出的时代,人的潜能被激发到极限。永远的英雄:子龙一身都是胆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备:看似仁愚的政治天才虎行似病:司马懿装昏诛曹爽明辨权达:贾诩进退有节心胸狭窄:周瑜得不偿失刚愎自用:关羽败走麦城一介莽夫:暴烈张飞
2、丧命外愚内智:旷世奇才荀攸进不求名:邓艾功成身死魏延的悲剧:才华用不完谋事不机:何进反为所害功高震主:诸葛恪不是保家人一夫之勇:孙坚中计身死错料形势:钟会反被聪明误驽马恋栈豆:曹爽被诛反复小人:吕布被缢白门楼处事轻狂:郭嘉料孙策必死贪恋女色:董卓自取灭亡披虎皮的羊:袁绍不堪一击孤身称帝:袁术骄奢败亡太平绅士:刘表虚有其名仁厚忠愚:刘璋驱狼引虎丧师辱国:膏粱子弟夏侯楙残暴孙皓与狗尾续貂相煎何急:可怜生在帝王家荀彧之死:错把道德当政治有眼不识真命人:陈宫就死位尊德薄:许攸贪而不智能料胜败生死:田丰的悲剧 第二篇品读三国人生哲学 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社会越来越纷扰复杂,在转瞬即逝的人生旅程中,人
3、们渴望做好人、做对事、走对路,希望自己在生活中少走些弯路,少做错事,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这就需要我们增强自身为人处世的能力。一部三国归根到底就是一部成功学,社会理想的成功,职业生涯的成功,合作事业的成功,兄弟友谊的成功,家庭关系的成功。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既丰富多彩,又功德圆满,确实需要读一读三国。仔细去品味三国,让自己既能有一种胸怀天下、指点江山的如虎气势,又能有一个气定神闲、超然世外的精修自我之心态。自制才能制人姜维出祁山:君子自强不息顺应时局,以变应变刘备为什么能成功一场心态的较量缓有缓的妙处学会低头:退一步海阔天空打破常规,才能于乱世取胜当断必断
4、,敢于拍板诸葛亮的远见汇聚人气,笼络人心三国中的谋划高手一言可以兴邦口才的力量阿斗不露行韬晦攻心为上,以德服人没有永远的朋友以德服怨:陆逊服江东一次嫉妒的巧妙运用有勇无谋:马超难成大事纸上谈兵:假把式马谡被斩刚烈学究:张昭不是相才恃才自傲,杨修性命不保不自量力:王朗自取其辱泄怨取祸:彭羕一句话送命 第三篇品读三国谋略 一部三国史也是一部最成功的谋略史。我们可以把谋略理解为权术,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策划。从政治上的治国之术、王权斗争中的帝王之术,再到做人的变通与圆滑之术,都是谋略。谋略归根结底是一种智慧。以关羽之神勇,尚有败走麦城的一天,因为他恃才傲世;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依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5、,因为他不能及时启用新人、大胆放手;刘备虽然出身市井,最后却能成就帝王之业,因为他善于驾驭人心;曹操年轻时虽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却最终一统中原,原因是他深谙权谋之道。举凡成功者,他们遵循的原则是:做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让人脉资源最大化,这样即使身处乱世也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我们读三国,崇拜的是英雄,学的却是最精妙的为人处世的至高谋略。攻心为上:刘备夺西蜀以逸待劳:陆逊破刘备隔岸观火:郭嘉料敌如神一鼓作气:吕蒙战合淝先发制人:诸葛亮取陈仓曹操知兵法而不知诡计调虎离山:司马破公孙金蝉脱壳:诸葛亮增灶退兵诱敌深入:马超破曹洪请君入瓮:诸葛诱司马声东击西:贾诩破曹操顺手牵羊:姜维破邓艾诸葛
6、亮巧改“文字”激周瑜火上浇油:尚香斥追兵借刀杀人:诸葛杀雍闿因势而下:杜预平东吴反间计马谡妙黜仲达审时度势:姜维和邓艾斗智司马昭:巧使二士相争功“攻心为上”的御人术诸葛亮:善于识人更善于用人诡诈高深:曹操的御人术孙权:不拘一格,关怀备至有客人问刘备:“赵子龙是你的胆吗?”刘备答说:“是呀!子龙是我的胆,子龙一身都是胆。客人又问:“赵云是以胆胜吗?刘备想了想说:“其实还是识胜,不是胆胜。因为胆从识生,没有见识而有胆,那是狂妄之徒,不是真正的胆胜。”可见赵云是个有胆有识的人。 所谓胆识,是说光有胆不行,同样,光有识也不行。就像赵云,虽然胆略过人,但给人的感觉又不是鲁莽火爆的匹夫之勇,这一切的关键在
7、于他的胆是建立在识的基础之上。所谓的识,含义很丰富,既指赵云虑事周密、见识不凡,又指赵云的胸襟宽广。建安二十四年(年),黄忠定军山一战斩夏侯渊后,曹操亲自统兵来争夺汉中,运米北山下,约有数千万囊。黄忠带兵去夺,赵云士兵大半一同前去,很长时间没有回来。赵云只带几十骑前去探巡,正赶上曹操大军出动,双方猝然相遇。赵云且战且退,曹军散而复合。赵云杀出重围后,发现部将张著被困,又杀回去救出张著。曹军追赶赵云到蜀军营垒,赵云进营后,命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以为有伏兵,急忙撤退。赵云令军中擂鼓呐喊,又用弓箭从背后射杀曹军,曹军大为惊骇,自相践踏,堕入汉水而淹死的不计其数。第二天刘备来巡视,观看了昨天双方
8、交战之处,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于是号赵云为虎威将军。赵云刚聚兵起事时,袁绍为冀州牧,势力很大,当时本州人都去投靠他;只有赵云,看出袁绍没有解民于倒悬的仁者之心,并且成不了气候,于是一心想寻访一个能施仁政的人去辅佐。在那个弱肉强食、人们唯武力是从的时代,赵云的这种志向是非常不凡的。正因为有这种志向,赵云才肯在刘备患难时生死相随。当阳长坂之战是一次遭遇战。曹军势大,刘备兵少,曹操兵至,势不可挡,把刘备队伍冲得七零八落。赵云保护的刘备家小失散了。赵云想:“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不见,死在沙场上。”他乃拼死奋勇杀入曹操的百万军中,七进七出,终于找到了阿斗。他怀抱阿斗,杀透层层重围
9、,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大小将领余员。曹操在百万军中见子龙如入无人之境,爱才之心大起,吩咐众人,不得伤害其人,赵云因此而得以逃脱。与此同时,刘备只剩下随从百多骑逃亡,奔走到天亮,没见敌人,才下马歇息。忽然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大声说:“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刘备叱责他道:“子龙是我的老朋友,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张飞说:“肯定是他今见我们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图富贵也说不定!”刘备说:“子龙跟我于患难之时,心如铁石,不是什么富贵所能动摇的?”糜芳说:“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待我亲自寻他去!如若让我碰见,一枪刺死他!赵子龙单骑救主刘备怒说:“不要东怀西疑的,难道不见你二
10、兄诛杀文丑的事吗?子龙这次去,必有重要原因。我相信子龙一定不会弃我而去的。不一会儿,赵云追上刘备一行,说了救小主人阿斗突围情况,说:“托主公洪福,幸而得脱。”可他一摸怀中的阿斗,便有些担心地说:“刚才公子还在怀中啼哭,这一会不见动静,多是不能保。”解开铠甲一看,原来阿斗正睡着未醒,赵云喜笑说:“幸得公子无恙!”双手递与刘备。刘备接过,掷之于地说:“为你这小子,几损折我一员大将!”赵云忙从地下抱起阿斗,泣拜于地,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诸葛亮一出祁山,赵云身为七十岁的老将随征,力斩五将,大败魏军;马谡失街亭后,蜀军全线撤退。赵云、邓芝一军兵退箕谷,赵云亲自断后,刺死魏军先锋苏颙。魏将万政又带
11、数百骑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人,余者都越岭而去,最后,万政被赵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山涧之中。刘备占据益州后,当时一些人提出要将成都城内外的屋舍园地桑田分赐给众将,赵云坚决反对,认为国贼未灭,还不是求安逸的时候,现在益州百姓刚经过战乱,应该将田宅归还给他们,让他们安居乐业。最后刘备采纳了赵云的建议。刘备要攻打东吴,目光远大的赵云又力劝刘备先讨国贼曹操,不要轻易与东吴交兵。可惜的是刘备没有采纳,最后惨败而回,蜀汉元气大伤。街亭之战,蜀军败退,赵云一路人马由于他亲自断后,损失最小。诸葛亮要他把剩余的军资绢物分赐将士,他说:“军事无利为何还要行赏赐
12、呢?这些绢物全部纳入府库,做冬天的军需品吧。刘备南征取下四郡,桂阳原太守赵范托人提议赵云娶他的寡嫂樊氏,被赵云拒绝。媒人说,“那可是一个天下少有的绝色美人啊。”赵云不为所动。倒不是赵云迂腐,而是他有自己做人的原则,因为他已经看出赵范是被迫投降,心机难测。后来赵范果然逃走。赵云英勇善战,身手不凡,但是他的勇又和其他勇将不同。如果说关羽是神勇,张飞是猛勇,马超是骁勇,黄忠是老当益壮,那么赵云则是智勇兼备;小事上谨慎细致,虑事周密,大事上目光远大,胸怀宽广,且处处顾全大局。正因赵云为人如此,最受诸葛亮赏识,与他配合最默契的人物,不是关羽,而是赵云。诸葛亮首战火烧博望,分派赵云前去诱敌人进埋伏圈,并吩
13、咐:“不要赢,只要输”,赵云尽管不理解,但还是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种事派给张飞去不行,关羽不行;赤壁之战,诸葛亮七星坛祭风,又特地指定赵云前来接应,东吴徐盛驾船追赶,赵云一箭射断船上篷索,既惊退吴兵,又不伤及两家和气,为双方联合抗曹奠定了基础。能把事情处理到这种分寸,非赵云莫属;东吴招亲,刘备过江,诸葛亮明言“我定的三条计,非子龙不可行”。诸葛亮是深知赵云的。因为赵云既不鲁莽,又不自傲,头脑冷静,谨慎细致,能完成这种复杂的政治任务;周瑜死后,诸葛亮柴桑口吊孝,又是带赵云保护自己。诸葛亮在准备二次北伐时,听到赵云死讯,当时就跌足而哭:“子龙身亡,国家损一栋梁,我失去一臂呀!”而当初关羽死讯传来
14、时,刘备哭倒在地,诸葛亮只是在旁劝说:“主上少忧。自古道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因此今日有此祸。主上且宜保养尊体,徐图报仇。两相对照,其中的差别耐人寻味。诸葛亮欣赏赵云,正是因为赵云的忠诚、谨慎、顾全大局等品格与他本人惊人的相似。因此,许多人认为赵云是最完美的英雄,与别的英雄,诸如马超、关羽、张飞等相比较之下,他的英雄业绩更丰富,更具有传奇色彩,为人的形象更加饱满,所以才深受刘备和诸葛亮的喜爱。也更得到后人的喜爱。 在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三国英雄排行榜里,赵云始终是排在一、二名的人物。这世界有胆有识的人不多,而能够把胆、识用好的就更少了。三国时代,群雄并起,人才辈出,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以各种
15、各样的形式,展示着他们的智慧和才华。然而,唯有诸葛亮这位躬耕南阳的士子、“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人物赢得了从市井小民到君王领袖各个不同阶层的崇敬、爱戴。即使像姜尚、管仲、乐毅、张良、陈平、刘伯温这样的才智之士相形之下也黯然失色。诸葛亮在人们的眼中是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全才。他首先是位战略家,他能根据不同的形势正确地制定战略方针。未出茅庐,就已经确定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以图中原”的三分战略征南之役,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在战术的运用上更
16、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二十七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博望烧屯,初试锋芒,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赤壁之战,诸葛亮大显身手,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以犀利的辞锋,尽挫江东群英;“智激孙权”、“智说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谋害。蜀汉政权建立后,他南征北讨,每一次战斗,都是诸葛亮智慧的充分展示,即使是在失街亭这样的失策之后,他也演出了如“空城计”这样的智慧篇章。此外,他上知天文
17、,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是他“智”的表现。与曹操、司马懿等人不同,诸葛亮超人的智慧是和崇高的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中国传统的道德来衡量,诸葛亮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个“全人”。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最重要的不外乎两条,一是“忠”,二是“义”。所谓“忠”,就是忠君,但在很多时候,忠君和爱国是紧密相连的。诸葛亮对刘备、对蜀汉政权,可谓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刘备死后,诸葛亮忠于职守,辛勤谋划。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定南中;以法治蜀,足食足兵;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以完成刘备的未竟事业。后因刘禅的猜忌,加上变异数起,伐魏不力,
18、使他身心交瘁,积劳成疾。即使如此,他还认为自己愧对先帝重托,深有负罪之感。诸葛亮以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实现了他“竭股肱之力,尽忠克节”的誓言,表现了对蜀汉事业的无限忠诚。诸葛亮的“义”,也感人至深,在他身上最明显的就是对部下、对百姓的关心。诸葛亮在许多场合,反复宣称刘备的队伍是仁义之师,他始终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当阳大败,刘备与数万跟随他的“赴义之民”,不忍相弃,甘与同败,诸葛亮认为这是“大仁大义”的表现。在取得益州后,诸葛亮及时地提出加强法治,抑制豪强,安定社会秩序,使民众能休养生息。他征南中,实行攻心为上、军事辅之的政策,使孟获等心悦诚服,保证了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并
19、给该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他行军作战,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即使在死后,在定军山“显灵”,仍然惦记着“两川生灵”,警告钟会不得妄加杀害无辜。在个人品行方面,他也做到严格的道德自律。诸葛亮生活俭朴廉洁,出山之前,以躬耕为食,出山之后,高官厚禄,他仍然过着淡泊生活。在弥留之际,他仍然强调:“臣死之时,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当然,他的谦和、宁静、自尊、自爱也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些传统美德,与人民大众是息息相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是儒道互补,体现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人生态度上则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知识分子特别强调
20、人格的独立,因此,他们的最高理想不是做帝王而是做“帝王师”,辅佐一位名主,借其实现自己的抱负,最终出将入相,这是古代知识分子最理想的人生道路。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这种理想始终像是一个美丽的梦,因而诸葛亮形象就成了最辉煌的楷模,尤其是他与刘备那种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更是让世世代代的知识分子羡慕不已。因此,诸葛亮自然就成为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古代知识分子不仅仅向往“为王者师”,更向往“功成身退”,认为这才是最完美的人生。范蠡遁迹五湖,张良随黄石公仙去,都被历代知识分子津津乐道。诸葛亮“志决身歼军务劳”,没有能够功成身退,他虽做了军师、丞相,却始终保持着一个高人逸士的形象,其仪表是:“身长
21、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临战时也是手执羽毛扇,端坐四轮车,可谓风流之至、潇洒之极。他在未出茅庐时已有天下三分之策,一篇隆中对,使刘备佩服得五体投地,但请他出山时,却再三推托,直至刘备“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并且打出了拯救黎民百姓的招牌后,他才应允出山。临行前又嘱咐其弟:“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吾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怀抱治国平天下的经纶大志,但要拿尽身份才肯出山,却又以功成身退的归隐为最终目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诸葛亮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他身上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在他出山之前,司马徽就曾为他感叹:“卧龙虽得其
22、主,不得其时,惜哉”诸葛亮也深知天命不可违,但为了申明大义于天下,报刘备知遇之恩,还是毅然出山,为蜀汉事业殚精竭虑,耗尽了毕生的精力。由于不得其时,由于命运的捉弄,孔明不得终成大业。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表现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因积劳成疾,诸葛亮病逝在北伐前线五丈原,临终前还强支病体,乘车“出寨遍视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易此其极”这种深沉的悲剧情怀,使人们不能不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作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理想化身的诸葛亮,表现出了民族心理结构上最积极的一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能促人振作、催人奋进,因而具有
23、积极的意义。曹操,字孟德,沛县谯郡人(今安徽亳州),曾为洛阳北部尉,黄巾起义时拜为骑都尉,立有战功。何进执掌朝政时,为典军校尉,董卓当朝后欲刺杀董卓,事败逃回家乡,招兵买马,组织军队,联络十八路诸侯,发起讨董联盟,在诸侯中崭露头角。曹操一生转战南北,统一北方,军功卓著,被封为魏王,加九锡。死后王位传于儿子曹丕,曹丕称帝后,谥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曹操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历史上承前启后、很有成就的文学家;曹操的治国之道既重德,又尚法,他不慕虚名,在具备称帝条件的时候坚持不称帝,像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中国的地位却是一个大奸臣的形象。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历史的,文化的,以及他本人的所作所
24、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都在重新认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曹操之所以成为一代雄霸,与他的出生、经历和自身的聪明条件以及他的常识和修养是息息相关的。现代西方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在生命开初的若干年,会在心灵和肉体之间建立起最根本的关系,从而会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样式,并产生相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而这样的生活样式和情绪会贯穿于人的一生所有表现中,人一生的行为必然会和他的生活样式协调一致。按这种生活样式,以曹操幼年时的生活样式分析他一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看来是很合适的。曹操出身豪门,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廷做过大官。曹操从小很机灵,虽然博览群书,但也喜欢
25、打猎游玩,很多人都说他将来没有什么出息,但梁国人桥玄慧眼识英才,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没有济世安邦的杰出人物是不行的,而这个人非您莫属。曹操从小就显示出过人的机智与权谋。他见叔父屡次到父亲曹嵩面前告自己的状,为此曹操经常受到父亲的责罚。于是便设计离间他父亲对叔父的信任,使得自己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贪玩而受到父亲的责骂。另一件事是曹操为洛阳北部尉时用五色棒打当时在朝中颇有权势的蹇硕之叔。曹操一到任就在县城四周设置五色棒,无论什么人只要敢于犯禁,就会遭打。而朝中最有权势的中常侍蹇硕的叔叔犯禁,曹操没有因为蹇硕的权势而不敢下手,以棒责打了犯禁的蹇硕之叔,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犯禁,曹操威名大振。从中不
26、难看出,曹操从小就具有的生活方式:第一,敢于坚持以法治众,不计较门第和出身,按法罚赏。第二,胸有大志,喜欢与名人交往,敢自称英雄。第三,善于权谋,应变能力强。这些特点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曹操一生的思想行为和性格习惯之中,构成了他领导行为的主要特色。汉灵帝光和末年,由于地主阶级对下层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的农民用黄布裹头,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着统治阶层。当时曹操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由于战功,被升迁为济南国相,掌管济南所辖十几个县的军政大事。曹操到任后,整治吏治,将济南治理得井井有条。汉灵帝去世时,太子年幼,即位后,大权被宦官所把持。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策划杀掉宦官,欲召外官入京。曹操对此事的观点是:“朝中用宦官,古今都有,但不能让他们掌权。现在他们掌权了,胡作非为,要治他们罪,杀了首恶分子就可以了。惩办首恶分子,用一个看管监狱的小官就足够了,用不着召京外的将士,进行声势浩大的讨伐。召外兵进京,肯定对朝廷不利。可何进却笑他是:“农民见识。”曹操叹息着说:“乱天下的人必是何进。果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