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36.84KB ,
资源ID:172909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290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docx

1、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摘要:汉语对外传播历史久远,汉语的国际传播在具有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存有不利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掌握比较系统的汉语知识之外,还应对中华文化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本讲座就与对外汉语教学有密切关联的俗语文化、骈偶文化、谐音文化、姓名文化、称谓文化、菜名文化、谜语文化和书信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对外汉语 中华文化 俗语 骈偶 谐音 姓名称谓1关于对外汉语教学1.1汉语对外传播历史久远中国语言文字的对外传播,历史久远。汉代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把汉字文化与中国的丝绸、瓷器一起带

2、到遥远的西亚,直至欧洲。盛唐时期,长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各国商旅、学人云集,把中国的汉字文化散播到远方各国。明代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至今还可以在非洲的海域找到刻有汉字的陶器。元、明、清三代,著名的“东学西渐”,使西方人深深为东方文化的博大与睿智所折服。 然而,中国语言文化有组织、有系统地向国外传授,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1950年清华大学为第一批东欧国家来华留学生开设汉语课程,1952年中国政府派遣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到保加利亚教授汉语为起点,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经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学习汉语的规模和声势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了汉语热。回顾历史,

3、对外汉语教学和传播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国家的发展、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息息相关。 1.2汉语国际传播的优势汉语的国际传播具有自身的优势。(1)人口优势。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2)文化优势。汉字是世界上3000多年来唯一独立发展又连续不断使用至今的方块字,对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它负载着中国悠久、深邃的文化,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3)情感优势。秉持传统“和合”文化精神的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追求共存,倡导共同发展,使得中国的对外形象亲和友善,拉近了各国人民对中国、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情感距离。(4)开

4、放优势。经过新中国的建设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成功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成功,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和借鉴中国经验的极大兴趣。要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就离不开对汉语的学习。(5)经贸优势。汉语还具有正在不断显现的经济优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取就业优势和增加经济收入的有利条件。 1.3 汉语国际传播的不利因素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1)学习汉语的难度。就汉语自身来说,对于以拼音文字系统为母语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确有相当的难度。(2)投入经费有限。就发展汉语的国内条件来说,我国用于汉语传播的经费还相当有限,与发达国

5、家在英、法、德、日等语言的传播上每年动辄十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经费投入相比只是一个零头。(3)汉语规范化有待提高。汉语的使用人口虽然众多,但内部的一致性还有待提高。汉字还有简化字与繁体字之别。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尚较薄弱,大众传媒用语用字不规范不讲究的现象还不少见。(4)汉语在国际上的使用处于劣势。汉语在地区或国际上的重要交际领域,如外交、贸易、科技、教育等,使用十分有限;非汉语区域的华裔后代,保持汉语还有一定难度,放弃汉语的人不在少数;非华裔的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正在快速增加,但绝对数量还是有限的。当今世界最强势的英语其母语使用人口仅4.56亿,但正在学习英语的人却超过10亿;汉语其母语使用

6、人口有近11亿,位于世界十大母语使用人口之首,但海外学习汉语的人口却相对少得多。 1.4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全球“汉语热”使学习汉语的人数激增,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握住当前推广汉语的最佳时机;但我们确实存在着准备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短缺。现在很多高校的留学生部的教师都是非专业的,没受过专业训练,更没搞过语言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以下五种基本的能力。(1)了解学习者母语特点和文化背景。比如教英语国家的学生,你要了解英语的语音、语法都有哪些特点;日本人、韩国人的

7、母语有什么特点,他们在学汉语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另外,对于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也要有所了解。像美国的学生,上课时抢着说话,可是日本、韩国的学生上课不爱说话。韩国学生很有意思,如果班里有一位年长的学生,他不说话,年轻的学生谁都不敢说,因为他们觉得这很不礼貌。教学时就要考虑他们的不同特点。(2)掌握比较系统的汉语知识。(3)对中华文化(包括文学、历史、地理、民俗等)有比较深刻的了解。(4)把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不是小孩,而是成年人,你要懂得成年人的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有很多人学外语不敢说,不是不会,是不敢,为什么不敢?有很多心理原因,这就需要教师有心理学知识。(5)应具备

8、一定的研究能力。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仅有五十几年的历史,所以很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去研究。 有些人觉得只要会说汉语就能教外国人汉语,这是一个误区。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应该是教汉语的专家,而且是一个比其他专家更难做的专家,因为他需要综合的素质。汉语是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现在我们面临推广汉语的最佳时刻。因此,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朝阳事业,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一项事业。2中华文化举隅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特有方式。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民族的机体上生长起来的。我们分析某一个民族的特征,主要的就是阐析其文化特征。所谓民族性,主要就是指文化上的特性。下面就与对外

9、汉语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八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做简要的阐发分析。 2.1 俗语文化在汉语习用语里,有相当多的俗语,只有结合其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阐发,才能使人比较真切地理解并把握这个词语的语源和意义。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最憷头的,就是外国留学生以他们的独特的视角,“总是问个不休”。譬如在教学中遇到像“炒鱿鱼”“吃豆腐”“跑龙套”“气管炎”“吹牛皮”“背黑锅”“敲竹杠”“二百五”之类的惯用语,教师仅从字面意义上是说不清、讲不透的;只有对这些惯用语具体的文化语源及修辞构词方式,进行层层剥笋式的剖析,才能有可能让他们真正了解和把握。一位外国留学生曾向笔者请教说:“在看电视剧时,剧中一个女人说:你想吃我

10、的豆腐。我不明白这个吃豆腐究竟是什么意思?”面对擅长刨根问底的欧洲学生的提问,只简单地解答“其然”是不行的,还必须阐释“其所以然”。当时,我是这样解释的:“吃豆腐”是一个带有江南方言色彩的惯用语,也是一个具有汉民俗口语色彩的典型的文化词语。这个惯用语的含义,和我们平时说的“我喜欢吃豆腐”的意思完全不同;它是指“调戏年轻的女子”,带有开玩笑的意味。这个熟语是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具体说,就是用“豆腐”来借喻“年轻的女子”“豆腐”本身具有色白、面细、质嫩、性软的特点,恰与年轻女子肌肤白皙细嫩而性情软弱的特点相契合;这就形成了喻体“豆腐”和本体“女子”之间的相似点。“吃豆腐”这个惯用语原来只是在上海、

11、江浙一带以及港澳台地区流行,后来由于茅盾的子夜、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名作对这个惯用语的使用,以及“吃豆腐”这个俗语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幽默感和委婉生动的表意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北方地区,乃至全国。这种结合民俗文化背景对具体词语的解释,使那位留学生满意地颔首微笑。2.2 骈偶文化谈汉语数字文化的一个例子:“七”和“八”这两个相邻数词连用组成汉语词语,都表贬义。例如:七长八短、七零八落、七拼八凑、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扭八歪、七高八低、七颠八倒、七上八下、七上八落、七老八十、七喊八叫、七死八活、横七竖八、杂七杂八、乱七八糟、乌七八糟、零七八碎、乌七八黑、七大姑八大姨、杀七个宰八个、七个不

12、依八个不饶、七个打滚儿八个号丧、七个不含糊八个不在乎等。以上这些语汇,都表示“不好”“不美”“不整齐”“粗俗颟顸”“多而杂乱”等贬义。数词“八”与“四”连用组成的汉语词语,却大多表褒义。例如:四通八达、四平八稳、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四停八当、四梁八柱等。以上这些四字格习用语,大多表示“全面”“完美”“安稳”等褒义。这种语言现象如何解释?就只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寻求答案,究其原因,系汉民族以对称平衡为美,以不对称不平衡为不美的审美情趣之使然。以对称平衡为美的汉民族文化,使对偶修辞千百年来兴盛不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举世无双的文学形式对联。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只言片语着墨不多,却可以叙事写意,言

13、志抒情;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宫观,又可用于门宅店铺、婚丧寿挽;可以说是“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关于趣联妙对的古今逸闻故事简直多不可数,仅举一例1912年冬天,梁启超在北京拜访老友夏曾佑,看到书案上堆积着木版线装的春秋左氏传,触景生情,吟成上联:“冬蛰庵中,夏穗卿研究春秋传。”可惜梁夏二公当时都未能想出与之相匹配的下联。后来,夏曾佑向好友黄炎培等人广征下联,结果无人能够应对。1952年一天下午,郭沫若邀请好友在寓所相聚,周扬、夏衍、黄炎培、沈钧儒、楚图南等陆续按时赴约。快到五点了,又有几位朋友推门而入,原来是田汉、南汉宸、白杨、张瑞芳四人。南汉宸解释说:“田老大拉我们到

14、东华门外去看梅兰芳彩排红娘,因精彩绝伦,所以迟到了。”忽然,坐在一旁的黄炎培一跃而起,高声说:“我得之矣,我得之矣!”随即朗诵道:“东华门外,南汉宸欣赏北西厢。”经过四十年,终于对出了下联。郭沫若笑着说:“此联如此浑成,真是天造地设,无意中得以巧合啊!”这副联语成为传诵一时的文坛佳话。可见中国历代文人对于对偶修辞效果的追求,已达到了苦心孤诣的程度。汉语语汇的骈偶化是很典型的。汉民俗崇尚对称和谐,喜欢成双配对,在建筑格局、家什摆设、工艺结构、礼俗仪式等方面,都乐于选取偶骊对称、两两相对的形式。天安门前的华表、宫殿庙宇的格局、大门口的石狮子、陵墓甬道站立的石头翁仲、老式家居厅堂条案上的摆设等,都是

15、崇尚对称和谐的典型例证。这种民俗心理在汉语词汇中当然也有典型的反映。汉语词汇就经历了从单音词向双音词过渡演变的历史过程。另外,几乎每一个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形成定型,也都经历了把原始词语进行或缩略或扩展,使之成为四字格的过程。例如: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亲厚者所痛,见仇者所快 欲投鼠而忌器我们在日常说话遣词造句时,习惯性地喜欢采用骈偶的词语,例如:求爷爷告奶奶 一把屎一把尿 神不知鬼不觉 不显山不露水 前怕狼后怕虎 千不该万不该 眼中钉,肉中刺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人马”的“马”,在古汉语中这个语素义是起作用的,但是在现代汉语中“马”的意义已经虚化了。也许是言

16、语习惯,中国人说到集合体的“人”,或参与战斗的“人”,一定得带上个“马”如:“领导班子还是原班人马”;“课题组的人马比较整齐”等。在以对偶为美的民俗审美观念的影响下,汉族人在遣词造句时,乐于讲求骈偶。例如形容某人个子高,就说“人高马大”;形容士气高涨,就说“人欢马叫”;叙说单位开支,就说“人吃马喂”;形容集体实力强,就说“兵强马壮”;形容疲倦,就说“人困马乏”;形容打败仗,就说“人仰马翻”;形容颓丧气馁,就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旧时宣扬封建礼教,就说“好女不嫁二夫,好马不挎双鞍”,其实这都是说“人”,并没有“马”的什么事。究其原因,除了喜欢用偶句沿以成习之外,还可以窥见在华夏古代农耕社会,人与“马”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如俗语“没心没肺”,多用于谦辞,形容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