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84.33KB ,
资源ID:1726022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26022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8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学设计8文档格式.docx

1、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

2、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

3、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1.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2.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

4、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3.默读课文,交流感受: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1.角色朗读,把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

5、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下铺垫】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

6、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激起共鸣】(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

7、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侵略的社会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1.请学生朗读(1517)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实之后,他在想些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燃烧”2.交流体会:从“燃烧”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让生体会到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

8、想象:周恩来一个人会思考什么?让生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生自己的比较、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

9、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

10、让学生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以上是我对本文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学情分析:由于本课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经验离得很远,学生很难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所以课前应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

11、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建议: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过程与方法】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

12、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富强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借助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同志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你有想过为什么而读书吗?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

13、,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二、资料简介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余心言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三、初步感知1课题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课题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

14、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4交流字词。四、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1)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0自然段)。(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疑惑不解。(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

15、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1517自然段)。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五、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板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疑惑由来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6、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文来到了东北沈阳。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星期天大鼻子的外国人。“背”和“进”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中国

17、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疑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2)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

18、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根源: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四、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

19、得的启发。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疑惑不解”“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可以体会到。(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

20、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读之后,我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抓住这个核心线层层展开,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词时,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

21、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经过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是第16自然段,于是我抓住此典型事件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想像当时的画面,学会换位思考,变换角色,从而更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乌鸦喝水 人教(部编版)13乌鸦喝水文本分析:这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课文以“乌鸦喝水”为线索,围绕“乌鸦急着喝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描写了一只遇到困难能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乌鸦,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获得成功。本文线索单一,情节明朗,但是事理蕴含其中,需要我们仔细体味。虽然一年级的学生年龄

22、小,但是已经慢慢地学着动脑筋解决一些小问题了,而且他们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总想找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会受到一定启发,今后会更积极主动地多动脑,解决更多的问题。1.认识“乌、鸦”等11个生字和反文旁1个偏旁;会写“只、石”等5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3.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克服的道理。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2.认识反文旁。教学难点:懂得遇到困难,应认真思考、积极想办法克服的道理。课时安排:会写“只、石”等5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看图,初步理解课文。一、激

23、趣导入,揭示课题1.师生合作,导入新课。引导: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可爱的小鸟(出示乌鸦的图片),你们谁认识它?(生答:乌鸦。)对,这只可爱的小鸟就叫“乌鸦”。(大屏幕出示“乌鸦”一词)大家再看看这两个字,有人认识吗?会读的同学把这两个字读给大家听。(会读的同学领读)谁能很有礼貌地跟乌鸦朋友打个招呼?(课件出示乌鸦图片,生:你好,乌鸦先生!)2.揭示课题,随题识字。(1)师生互说。在“乌鸦喝水”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乌鸦在干什么?喝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乌鸦喝水。)教师板书课题。(2)识记生字。(学生再次观看乌鸦图)乌鸦浑身长满了乌黑的羽毛,所以“乌

24、”就是黑的意思。(出示分别写有“乌”和“鸟”的字卡)我们发现“鸟”比“乌”少了一点。乌鸦是一种鸟,所以“鸦”是鸟字边。3. 全班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向他人请教。(2)正确朗读课文,不漏字、不添字,读通句子。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合作识字。(1)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并准备全班交流。3.先拼读字词,再检查读文识字效果。w乌y鸦 到ch处 zho找东西 bn办f法 pn旁边 x许多 fn放进 升o高(1)运用加一加的

25、方法识记。如,讠+午=许;辶+井=进;氵+去=法。(2)运用比一比的方法识记。如,“处”的形似字是“外”,“找”的形似字是“我”,“办”的形似字是“为”,通过对比,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3)编字谜识记。如,“两边各用一点力”的谜底是“办”,“鸟儿闭眼睛”的谜底是“乌”,“去到江右边”的谜底是“法”。(4)通过组词识记。如“找出、办法、旁边、放进、许多、到处、升高”这些词语都是由生字组成的,而且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注意:“放”的偏旁是反文旁,要与折文(夂)进行区分,如“放”与“处”。一只 乌鸦 到处 找水 办法 旁边 许多 放进 升高 想出 看见4.生字书写指导。(1)出示生字,学生齐读,注意观

26、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重点指导易写错的字。学生观察并书空。 合体字。“口”的大小要适中,不要太大或太小;上下两部分以横中线为界,撇与点要对称,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独体字。第一笔横不要过长,撇要舒展,从竖中线起笔。下面的“口”要写得略扁。要摆好两个“夕”的位置,上下要对齐,不要横向平行摆放。两个点画写在竖中线左侧,大体上上下对齐。笔顺:竖折、竖、竖、竖折、竖;第一笔竖折的横段写在横中线上,中间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竖撇和竖弯钩两个笔画的位置要摆好,起笔都落在竖中线上。竖弯钩要写得舒展。(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田字格中位置不正确

27、、书写笔画不到位。(4)同桌比赛书写,互评。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2.指几位学生接力读课文,其他学生听后点评。提示:可以从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语速是否合适、语气语调是否恰当、声音是否响亮清晰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先肯定优点,再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3.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到处】各处;处处。 【旁边】方位词。左右两边,靠近的地方。【办法】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预设: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旁边、渐渐”的意思,还可以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4.整体感知情节,理清课文顺序。过渡:一般来说,一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