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3.44KB ,
资源ID:1724900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2490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能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能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聚 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 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壮 大产业发展新动能。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承载了达成国家“制造强国”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双重使命,无论是 已竞逐全球市场的新能源汽车、风光新能源,还是在奋力追赶的工业自动化领域,都在技术迭代中 不断夯实“硬科技”。二、 电动车:领跑硬科技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形成

2、了全球最完善、最具竞争力的锂电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产业链最完善:从上游的金属开采冶炼和化工原料、中游的锂电材料和三电系统、下游的整车和 充电桩,国内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企业从事专门的研发和生产,专业化分工使得各环节具备较强的 技术敏感性和成本控制能力;而国外从事锂电行业的企业一般是体量较大的金属或者化工集团,从 事多元化经营,锂电业务占比相对较小。2)中国企业具备最高的全球份额:全球锂电产业链经历了日本一家独大、韩国抢占份额再到中国后 来居上的发展历程,目前中国企业在大部分细分环节都具有最高的全球份额。具体来看,三元前驱 体和负极的全球市占份额近 80%,为产业链中最高的两大环节(不

3、考虑磷酸铁锂);电解液、动力电 池和隔膜的全球市占率在 60%-70%,三元正极材料的份额低于 60%。2.1 产业技术业态创新更劲技术催动变革,量能的积累将引发质的突破。从绝对数量来看,经过数年的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 的产销量已突破 300万台/年,产值突破 3000亿元,产业规模蔚为可观,且造就出如 Tesla、宁德时 代一众的明星上市公司。然而,相比于已发展了一百多年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业态的革新 仍远未停息,无论是造车新势力、固态/燃料电池、SiC器件、大功率/无线充电等都尚处于起步阶段, 新技术的萌生到茁壮将一次次颠覆产业格局,新的赛道即意味着新的可能。技术发展趋势:材料与工艺

4、并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要解决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成本较高等痛点,动力电池作为关键零部件,长 期承担着能量密度提升以及成本下降的重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材料体系的升级,如高镍正极、 快充负极、硅基负极、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2)工艺的改进和升级,如大容量电芯、CTP技术、CTC 技术、刀片电池等,主要涉及物理层面的变化。高镍正高镍为正极材料主流发展方向之一。镍含量的提高能够提升正极材料的克容量,从而提升电池能量 密度。目前量产 NCM811 的电芯能量密度普遍在 240-260Wh/kg 之间,成组后系统能量密度超过 170Wh/kg,而 NCM523的能量密度一般在 200-210Wh/

5、kg,随着镍含量的增减,能量密度还有进一 步提升的空间。但高镍低钴化降低了电池的倍率性能和稳定性,电池企业需要在高能量密度和安全 稳定性之间做出取舍、兼顾和平衡。另一方面,高镍体系由于降低价格昂贵的钴金属用量,可以降 低电池生产成本。车企加快高镍电池装机。尽管目前国内市场磷酸铁锂有回潮趋势,但在高端车型和海外市场方面, 高镍三元仍然是主流的发展趋势。海外车企在高镍电池方面的装机较早。特斯拉从 Model 系列开始 便采用松下的 NCA 电池,随着供应商的多元化,NCM811和 NCMA 等其他高镍路线也相继被采用;现代 Kona EV 早在 18年便发布了搭载 LG 8系电池的版本;国内蔚来等

6、造车新势力从 19年开始搭 载国内大厂的 8 系电池;之后大众、奔驰等欧洲车企以及福特、通用等美系车企也相继推出采用高 镍电池的新车型。从车企动向来看,高镍已是大势所趋。电池厂材料厂跟进,头部企业率先受益。日本企业在高镍方面布局较早,松下主要采用 NCA 体系;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则采用 NCM811 路线;韩国企业相对多样化,SKI 以 NCM 为主 并持续提升镍含量,三星 SDI 研发 NCA 和 NCM,LG化学则采取 NCM 和 NCMA 两条路线。在较 为关键的正极材料方面,中日韩企业都选择先与本土的正极材料厂商合作,并且电池厂本身也具备 一定的技术积累和量产能力,这也导致

7、全球正极行业在短期内仍将维持相对分散的格局。硅基负极当前普遍采用的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材料能量密度已经接近理论上限 372mAh/g,提升空间不大,理 论上限能量密度达4200mAh/g 的硅材料产业化进程进入提速期。纯硅作为负极材料时体积膨胀大, 多次充放电会引起颗粒粉化、SEI 膜重复生长消耗电解液,最终影响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行业内一般 采取纳米化、复合化和体系匹配改进等改良方案。相比于晶体硅材料,氧化亚硅材料在嵌锂过程中 的体积膨胀大大减小,因此循环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是目前行业内较为成熟的应用方案。日韩技术较为领先,中国已实现量产。硅基负极材料于 1996 年由日立化成首次发明,目前

8、技术较 为领先的厂家多集中在日韩,包括日本日立化成、日本信越化学、韩国加德士、韩国大洲、美国安 普瑞斯等。贝特瑞是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的企业,其他公司如杉杉股份也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和 量产能力。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新能源领域补充的技术路线。钠离子电池具有以下特性:1)能量密度弱于锂电, 强于铅酸。钠离子电池的电芯能量密度为 100-150Wh/kg,远高于铅酸电池的 30-50Wh/kg,与磷酸 铁锂电池的 120-200Wh/kg 有重叠的范围,与三元锂 200-300Wh/kg 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仅从能量 密度考虑,钠电池有望首先替代低速电动车、储能等市场,但较难应用于电动汽车和消

9、费电子等领 域。2)安全性高,高低温性能优异。钠离子电池热失控温度高于锂电池,具备更高的安全性,高低 温性能优于其他二次电池。3)倍率性能好,快充具备优势。依赖于开放式 3D结构,钠离子电池具 有较好的倍率性能,能够适应响应型储能和规模供电;在快充能力方面,钠离子电池容量 20%-80% 的充电时间只需要 10 分钟左右,快于锂电池。4)资源丰富,材料成本较低。钠资源地壳丰度是锂 资源的 440 倍,并且分布相对广泛;钠离子电池不使用锂、钴等价格较昂贵的金属,钠盐价格远低 于锂盐,负极集流体用铝箔代替铜箔,材料成本具有较大优势。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应用有望加速。2010年之后,由于大规模储能市场的

10、场景逐渐清晰以及产业界对 未来锂资源可能面临供给瓶颈的担忧,钠离子电池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后十年时间,全球顶尖 的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先后大力开展钠离子电池的研发,部分企业也开始跟进。包括国际代表 Faradion 公司、国内代表机构中科海钠和钠创新能源以及锂电池代表企业宁德时代等。近期宁德时代发布旗 下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到 160Wh/kg,低温和快充性能优异,并计划 2023年形成基 本的产业链。在钠离子电池方面,国内企业和机构相比海外竞争对手有研发和专利方面的优势。CTP 与大电芯结构创新层出不穷,CTP 和大电芯成为研发方向。除了材料本身的化学升级以外,通过做大电芯、 做大

11、模组尺寸乃至完全去除模组的物理变化也是主要方法之一。比亚迪刀片电池通过将单体电芯尺 寸做大且在有限的空间内放置尽可能多的电芯单体、压缩多余连接件和结构件的数量的方式,提高 整个电池包的容量、电压、空间利用率,最终兼顾高体积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低成本。宁德时代 采用高电压镍 55+大模组/CTP 的方式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超过 180Wh/kg,同时降低成本,成为 高镍电池技术完全成熟之前的短期替代方案。LG 化学已经完成了一种全新的 模块包集成平台的 开发,可以在没有模块的情况下构建电池组,蜂巢能源推出了自己的 CTP 技术和产品,大众也计划 研发和使用 CTP 和 CTC 技术。特斯拉计划自

12、产 4680电芯,也是继 1865切换成为 2170之后,电 芯体系和容量的又一次提升,有利于提升能量密度,降低结构件成本。2.2 动力电池规模加速扩容,国内企业竞相出海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背景下,动力电池 装机量迎来快速增长。2016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仅为 43GWh,2020 年增长至 136GWh,期间 复合增速约 33%。2019 和 2020 年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放缓导致动力电池需求增速较低,从 2021年开始全球电动车市场共振带来需求的强势回暖,上半年装机量达到 114GWh,同比增长 154%;预计 2025 年全球动力电

13、池装机量将超过 1TWh。中日韩瓜分全球市场。从 2017 年开始,宁德时代已经连续四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销量冠军,2020 年市场份额达到 25%,21 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 30%。随着欧洲市场的崛起,韩系厂商近年来增 长迅速,LG化学市场份额已超过 20%,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呈现出“两超多强”的格局。除了宁德和比 亚迪之外,21年上半年中航锂电、国轩高科、远景 AESC等国内企业也进入行业前十,5家中国企 业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 43.2%,而韩国 3 家合计占比34.9%。动力电池行业资金壁垒高,技术迭代快,龙头优势明显。在资本开支方面,1GWh 电池产线需要投 资 3-4亿元,一般需要建设

14、 5GWh以上的产能才能达到较好的规模效应,全球主流电池企业的产能 规划都已经达到了 100GWh以上的规模。电池的技术迭代较快,意味着需要不断地投入研发才能保 持技术的领先性和前瞻性,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和资金方面存在劣势,龙头的先发优势有望长期维 持。国内企业宁德时代在产能和出货规模、盈利能力、客户群体方面已经比肩甚至超越竞争对手, 在技术研发和专利方面也在加快布局。海外主机厂争夺优质电池资源,国内二线厂商迎来发展良机。为保障大规模电动化计划顺利实施和 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以及提升议价权,海外主流车企率先打破原有的单点或 AB 点的供应格局,逐渐 向多点供应拓展,并通过合资、入股、签订长协等方式

15、与国内的二线电池厂商进行更加深入的绑定。全球车企对优质资源的争夺为二线电池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具备技术研发以及产能规模优 势的企业有望得到海外客户的认可和订单机会,例如国轩和大众、孚能和戴姆勒之间都有较深入的 股权绑定关系;欣旺达、蜂巢能源、远景 AESC 等企业也开始供货海外主机厂。经过过去十年的战略培育,国内电动车产业已在产业链体系、产能规模、成本客群上积累了较强的 竞争实力,在下一个十年,来自欧美日韩等技术强国的追赶亦将愈演愈烈,在行业的高景气增长下, 建议更多关注以技术研发见长,具备科技硬实力的成长型企业。三、 光伏跟踪支架:国内企业加快抢占全球份额3.1 跟踪支架快速增长,欧美

16、企业主导跟踪系统具有更好的发电效率,助力度电成本下降光伏支架可主要分为固定支架及跟踪支架,固定支架主要包括最佳倾斜角固定式以及固定可调式, 跟踪支架主要包括平单轴、斜单轴和双轴支架。相对固定支架,跟踪支架能够根据太阳位置,间歇 驱动电机带动机械机构,使光伏组件全天跟随太阳位置运动,从而减小太阳光的入射角度,提高光 伏组件对太阳能的吸收率。跟踪支架具体选型与项目所在地维度和地形等密切相关,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因性价比较高,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中低纬度地区,平单轴跟踪光伏支架能够显著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跟踪支架更多地应用于集中式地面电站,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地往往存在项目场地有限、光照条件

17、 一般等问题,安装跟踪支架的经济性偏弱。和传统的固定式光伏系统相比,通常平单轴跟踪技术能为光伏电站带来 15%20%的发电量提升, 在一些光照资源丰富的低纬度地区,甚至能带来 20%以上的发电量提升。从成本端看,与固定支架相比,跟踪支架系统的结构更为复杂,投资成本相对更高。据统计,2020 年美国 100MW 的光伏地面电站的单瓦投资约 1.01 美元,较固定支架系统高 7%;具体到结构平衡 系统(Structural BOS),跟踪支架成本较固定支架高约 4美分/W。以中信博的跟踪支架和固定支架的单瓦收入为例,2017-2020年,跟踪支架单瓦价格约固定支架的 2 倍及以上。除了投资成本相对

18、较高以外,后期的运费成本也相对略高;据统计,2020年美国 100MW 地面电站 采用跟踪系统的运维成本较固定支架系统高 1 美分/W。采用跟踪支架虽然会增加初始投资和运维成本,但由于具有明显的发电增益,能够实现更低的度电 成本。参考中信博参编的发表在能源期刊Joule的论文研究结论,对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光伏开发 商而言,双面组件+单轴跟踪器的组合能够有效的降低度电成本,是经济性较优的策略。根据彭博新能源的统计,2021 上半年采用跟踪支架系统的光伏电站项目的全球平均度电成本约 38 美元/MWh, 明显低于采用固定支架的光伏项目。我们估算,2020-2024年全球跟踪支架需求的复合增速(按容量

19、)有望达到 34%,美国以外地区的 跟踪支架需求增速有望达到 45%。美国主导全球跟踪支架需求,新兴市场有望兴起近年,随着光伏需求的增长以及跟踪支架性价比的提升,全球跟踪支架出货量呈现快速增长。根据 Wood Mackenzie统计,2020年全球光伏跟踪支架出货量 44.4GW,同比增长 26%;跟踪支架市场 需求的快速的增长也推动了主要跟踪支架企业出货量的快速增长。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跟踪支架市场,按照彭博新能源的统计,2020年全球跟踪支架出货 47.5GW(与 Wood Mackenzie 统计口径略有差异),其中美国市场需求 23.4GW,占比约 50%;据估算,2020 年约有 11.

20、7GW 的跟踪支架以囤货的方式用来锁定投资税收抵免优惠,这部分支架将用在 2020 年 之后的项目建设,推算美国 2020年实际应用的跟踪支架约 11.7GW,相当于美国 2020年地面电站 新增装机的 80%。除了美国和中国以外,拉丁美洲、西班牙、澳大利亚、印度、中东等光照条件比 较好的地区的跟踪支架需求也较为旺盛,整体看美国以外地区跟踪支架渗透率远低于美国。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2018 年国内跟踪支架渗透率达 20%,较 2017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 主要因为大量领跑者项目使用了跟踪支架;2019 年中国光伏电站市场跟踪支架占比为 16%,2020 年跟踪系统市场占比相较 20

21、19 年上涨 2.7个百分点;未来国内跟踪支架的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3.2 相比海外竞争对手,国内企业制造能力优势突出在技术层面具备逐步实现超越的有利条件与 NEXTracker、ARRAY Technologies 等美国跟踪支架巨头相比,国内跟踪支架企业起步相对较晚;近年,国内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高端产品,跟踪支架快速迭代,产品质量已能比肩海外龙 头,以中信博为代表的国内跟踪支架企业正在快速崛起。2020年,中信博跟踪支架出货量全球排名 第四,在亚太、中东等市场,公司的市占份额处于领先地位,反映了国内企业的产品竞争力。近年,组件端的技术迭代加快,其中大型化趋势尤为明显。组件的技术迭代

22、会推动跟踪支架的技术 升级,例如,大尺寸组件对跟踪支架而言意味着更重的荷载、更长的支架长度和宽度,需要跟踪支 架具有更牢固的结构以及坚固的横截面,以支撑额外的重量并保持对抗风效应的稳定性;由于一排 中装配的组串数量变化,支架的电气配置也会受到大尺寸组件的影响。因此,为应对组件的大型化, 需要对跟踪支架进行机械和电气参数进行重新配置,保证最优可靠性和最佳发电量。由于全球头部的组件企业基本在中国,国内的跟踪支架企业拥有与全球头部组件企业更便利、更深 度的互动,从而有望更快捷地响应组件技术迭代,进而有望在跟踪支架技术层面取得领先。在生产制造优势层面具有明显竞争优势跟踪支架属于钢材加工制品,其经营模式

23、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研发设计+委外 生产;生产代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用此类经营模式的企业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于一体,该模式有利 于企业掌握产品研发、设计的核心技术、生产环节的核心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及产品交付时间, 控制生产成本。研发设计+委外生产:采用此类经营模式的企业将主要资源集中于企业的研发设计环节,而将 生产制造环节委托给外部厂商。采用此类模式的主要是国外支架供应商,为控制生产成本,在 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及地区寻找代工厂商。生产代工:采用此类经营模式的企业只从事光伏支架的生产制造工作,专门为大型支架供应商 提供代工服务,企业的生产附加值较低。目前,中信博采用“研

24、发设计+生产制造”的经营模式,而海外竞争对手以欧美企业为主,普遍采用 “研发设计+委外生产”的经营模式;相对而言,中信博经营模式具有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可控性 高、交付能力强等优点。随着国内外主要跟踪支架企业技术水平的拉近,海外主要竞争对手“研发 设计”的优势不再明显,制造方面的劣势就会凸显。2020 年,中信博完成常州生产基地四期建设,支架产能达到 6.4GW;另外,正在开展 IPO 募投项 目建设,拟在安徽繁昌生产基地投资约 5 亿元建设 2.8GW 产能。2020 年,中信博印度公司成立, 主营光伏支架的生产与销售,有望在海外设置生产基地,以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四、 大功率风电机组:国内

25、企业加速赶超海外4.1 厚积薄发,陆上风机大型化速度加快风机大型化对应的是零部件制造能力的升级。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是利用叶轮接收风能,将风能转化 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整体来看,叶轮吸收的风能与叶轮扫风面积成正比,与 风速的立方成正比,因此,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提升叶轮吸收的风能需要增大叶轮直径,即对叶 片的长度提出更高的需求;在风切变较高的区域,通过增加塔筒高度可以提升轮毂处的风速,从而 在相同的叶片长度下可以提升叶轮吸收的风能。叶轮吸收风能增加后,通过传动结构的匹配设计, 可以提升风电机组的额定功率,从而实现风机的大型化。因此,在同样的风资源条件下,风机的大 型化往往对应的是

26、更长的叶片以及传动装置(轴承、齿轮箱、发电机等)的功率大型化,也就对应 核心零部件更高的制造难度。风机大型化是风电产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统计,2018年我国新增装机的风 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 2.18MW,2.0-2.5MW 机型是主流机型;2010-2018年,国内单机容量整体 处于 2-2.5MW 机组替代 1.5-2MW 机组的进程,单机功率逐渐提升;海外也呈现了类似的单机功率 逐渐提升的情况。但是,过去十年,国内风机大型化的速度并不快,参考国内风机龙头金风科技 2020 年的风机出货情况,2S 机组仍然是主力机型。十四五期间,国内陆上风机单机容量增长曲线将快速陡峭。

27、一方面,从以金风科技为代表的风机企 业在手订单结构可以看出,大兆瓦的产品订单明显提升,截至 2020年底金风 3MW 以上产品订单占 比达 54%,较 2020年交付的大兆瓦产品比例明显提升。另一方面,从 2021年招标情况看,单机容 量 4MW 及以上机组逐步成为三北及西南地区主力机型;国家电投 2021年度第十二批集中招标采购 的风电机组约 2.4GW,其中单机容量 4MW 以上的容量占比达 63%。可以预期,自 2021 年起,国 内陆上风机的单机容量增长速度将明显加快。风机招标机型快速大型化是多年技术积累的结果,并非技术的突变。虽然从应用端看,风机的大型 化趋势明显加速,但其中主要原因

28、是 2020年抢装的陆上风电项目主要为 2018年及以前核准的项目, 风机选型往往采用的老机型,2018-2020 年风机企业推出的新机型并未在 2020 年抢装中得到大规 模应用。实际上,近三年风机加快迭代,风机企业加快推出新产品,新的陆上风机单机容量逐年提 升,在 2020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展上,明阳等风机企业已经推出单机容量超过 6MW 的新品,但整体 看,风机企业推出大兆瓦机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近年风机技术的快速迭代是风电行业去补贴倒逼的结果。从近年的北京国际风能展上主流风机企业 推出的新机型可以看出,风机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加快,叶轮直径和单机容量快速增长,其中原因包 含风电行业去补贴倒逼的影响。从 2010-2014 年,风电标杆上网电价保持稳定,2015 年小幅降低 一至三类地区标杆电价,2017 年以来,风电标杆电价快速下降,2019 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 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82 号),明确 2021 年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不予 补贴;在此背景下,风机企业不得不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单机容量的大型化则是风机企业应对行 业快速去补贴的结果。此外,近年光伏行业迅猛发展,也一定程度倒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