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41.36KB ,
资源ID:172317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2317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Word文档格式.docx

1、设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分别用VP1、VS1、VS2、Vp2、Vpi 、Vsi 表示,各种波的入射角分别用、表示,则斯奈尔定律可表示为: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出新的波(称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线或包络面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一致的波。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面波:只有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一类波。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

2、到分界面而直接到达接受点的波叫做直达波。波阻抗:介质密度与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地震折射波:当界面下部介质波速V2大于上部介质波速V1时,而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时,透射波就变成沿界面并以速度V2传播的滑行波,滑行波引起新的效应:由于2种介质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即地震折射波。折射波与反射波的区别:1)折射波有一个盲区,而盲区的大小

3、取决于界面的埋葬深度,因此地震勘探中要观测到折射波,炮检距应大于盲区;2)折射波法只适用于研究下伏地层速度大于上面所有各层波速的地层;3)如果地层剖面中存在速度很高的厚层,就不能使用折射波法研究更深处的低速底层,这种现象成为“屏蔽效应”。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相互关系: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在F1点或F2点相切;3)直达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有一个交点;4)时距曲线的陡缓取决于上覆介质的速度与界面的埋藏深度。频谱分析:利用傅里叶方法来对震动信号进行分解并进而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过程。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

4、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复杂振动的频谱。取样定理:若信号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当频率的绝对值大于某个固定的频率时,信号x(t)的频谱x()为0,则只需按1/2这样的取样间隔进行取样,所得序列x(n)能够包含了x(t)的全部信息。假频:如果所选取的采样间隔不满足采样定律,即当尼奎斯特频率的高频成分还会产生以尼奎斯特频率为中心向低频折叠的假的低频成分,称为假频。线性时不变系统:(1)设输入X1(t)产生的输出为x1(t),输入X2(t)产生的输出为x2(t),a、b为任意常数。如果对于输入aX1(t)+bX2(t)恒有输出为ax1(t)+bx2(t),则称这个系统是线性

5、的。(2)设输入x(t)产生的输出为X(t),对于任意值n,输入x(t+n)所产生的输出为X(t+n),则称这个系统是时不变的。满足以上两个特点的系统即为线性时不变系统。第三章试验工作的项目通常有:1) 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干扰波类型、特性;2) 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3) 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4) 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生产工作基本内容和步骤: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干扰波的调查方法: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无规则干扰波:主要指一些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规则干扰波:指有

6、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面波的特点:频率低,时距曲线是直线,在小排列的波形记录上面波同相轴是直的。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振动延续时间越长,形成“扫帚状”,即发生频散。声波:声波是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速度为340m/s,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底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系切割,形成谷沟交错的复杂地形。黄土高原的侧面是沟,原和沟的相对高差达几百米,在原与沟的交界为陡峻的黄土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同方向的具有不同是速度的干扰波

7、,这种波是一种侧面波。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1)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2)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3)有效波与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在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采用多次叠加来压制.4)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也可以用组合方法来压制.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测线应为直线、一般垂直构造走向。地震测线: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波列图:如果把每个接收点观测到的某个有效波的波形绘在该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共反射点等不同

8、规律把相应的波形排列成图,就叫做波列图。三维地震:所谓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技术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三维地震为了达到以均匀网格取样的目的,测线的布置及接收点,激发点相互位置的确立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取样间隔大约为有意义的最短波长的二分之一。其次,利用激发点线距及接收点线的排列关系,应使地下数据点网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并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第三,利用激发点线距、接收点线距及激发点线距,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应尽量考虑覆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最后,根据实际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

9、选择。目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基本上有两类,即路线型和面积型。在每类中又有不同的具体做法:1) 路线型 其特点是所得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一条窄带上的资料。2) 面积型 通过地面接收点与炮检距布置的关系,使地下反射点形成一定面积分布和一定的网格密度。道间距:指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空间假频: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震波的传播往往要比他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多,那么这个深度范围的地层成为低速带。降速带:在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高度带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叫降速带。浅层折射:浅层折射实际上是折射波法在测定低速带中的应用,由于一般低速带厚度不大,所以低速带底界的

10、高速层折射波盲区较小,故此低速带总的接受长度可以较短,也就是说,野外施工时,排列可以短些,所以有“小排列”或“小折射”之称。浅层折射的排列形式:第一种,排列中的道间距两头小中间大。第二种,排列中的道间距采用一头小,一头大,即近炮点处接收道间距较小,远离炮点的接收道距增大。微地震测井:微地震测井也叫炮井地震测井,即在炮井内放炮,地面接收,或地面放炮,在炮井内接收,由深到浅逐点观测,获得不同深度的地震记录。井深校正:把把激发点从井底校正到基准面上,就叫做井深校正。重复冲击:震源在海水中激发所产生的气泡,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将产生胀缩作用,每次胀缩都是一个新的震源。鸣震:因为海水表面和海地是两个反射系数

11、较大的界面,因此在夹着水层的这两个界面之间,会形成多次反射。侧反射波:这是指海底潜山,水下暗礁等产生的反射。底波:这是与海底界面有关的波,在浅海域,当淤泥较厚时,常观测到这种面波。它的特点是,频率何时速度都较低,而且离开海地即迅速衰减。第四章组合法:利用干扰波和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方法。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 传播方向上可能不同;2) 频谱上可能有差别;3) 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 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组合:把这n个检波器的输出叠加起来,作为一道的信号。组合的方向特性、振幅特性,组合方向特性曲线随机干扰的来源:1) 地面的微震;2) 仪器在接受或处理过

12、程的噪音;3) 激发所产生的不规则干扰。随即干扰的特点:在记录上表现为杂乱无章的振动,它的频谱很宽,无一定视速度。组合检波和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随机干扰遵循的规律是统计规律,在这方面,它与有效波是有差别的,在组合检波和多次叠加中正是利用了随即干扰的特殊统计规律来压制它。确定性数据:能相当精确地用明确的数学关系表示的物理数据。非确定性数据:某些物理现象的数据不能用明确的数据关系式来描述,无法预测未来时刻的精确值,各次观测结果可能不同。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信噪比:有效波与随机干扰相对强弱的比较。在讨论组合的统计效应时,信噪比是有效波振幅同随机干扰的均方值之比。等灵敏度组合:认为组内各检波器灵敏

13、度一样,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一样,只存在到达时差。不等灵敏度组合:在同一点放多个检波器是同一组内各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不一致的组合。面积组合:组合时检波器不是布置在一条线上,而是不布置在一个面积上。震源的组合:组合爆炸或用几台连续振动的震源同时工作。?第五章共反射点叠加法:在野外采用多次覆盖的观测方法,在室内处理中采用水平叠加技术,最终得到水平叠加剖面,这一整套工作称为共反射点叠加法。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和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共中心点时距曲线和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异常波:包括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弯曲界面反射波。全程多次波:在某一深层界面发生反射的波在又发生反射,向下同一界面发生反射,来回多次,又

14、称简单多次拨。短程多次波:地震波从某一深部界面反射回来后,再在地面向下反射,然后又在某一个较浅的界面发生反射,又称局部反射波。微屈多次波:在几个界面上发生多次反射,多次反射的路径是不对称的;或在一个薄层内受到多次反射。虚反射:进行井中爆炸激发时,激发能量的一部分向上传播,遇到地面再反射向下,这个波称为虚反射。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tom之差。多次叠加的特性(基本公式、叠加特性、相位特性、频率特性、统计效应)多次叠加和组合法统计效应的对比组合和多次叠加的统计效应在数学上遵循同样的公式。在实际效果上,n次叠加的统计效应要比n个检波器的组合要好。这是

15、因为仅从数学关系上去分析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两种野外工作方法的不同。组合时,是把同一次激发的、由几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叠加起来。此时,这几个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而在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获得的,因而记录下来的随机干扰是由不同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受的,共反射点道集中各道之间的距离比组内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大。因此在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之间更符合“互不相关”这一要求。多次覆盖参数对叠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1) 道间距的选择:2) 偏移距的选择:3) 覆盖次数的选择:4) 选择观测系统的原则和步骤:影响叠加效果

16、的因素1) 动校正选取速度不准确的影响2) 地层倾向对叠加效果的影响主要野外采集参数的选择原则小结:1) 仪器道数 这不是施工人员自己可以选择的。道数多,生产效率高,特别在搞三维地震时更明显。最高覆盖次数是仪器道数的一半;2) 激发井深 最好穿过低速带,在潜水面下激发;3) 激发药量 单井最大药量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能量仍不足,可采用小药量组合爆炸,这样还有利于激发高宽频信号,提高分辨能力;4) 道间距 考虑空间假频问题,特别在进行三维地震时,道间距不能太大,应小于视波长的一半;5) 最小跑间距 采用有偏移距的方法,可以使最小跑间距较大,避开炮点噪声,并增加最小炮检距道的剩余时差,有利于压

17、制多次波。同时考虑到照顾浅层,又要求炮检距不要太大;6) 最大炮检距 一般来说,最大炮检距应与所勘探的最深界面深度相当。炮检距越大,一次波与多次波剩余时差差别大,有利于把两者分开,更好压制多次波。但如果炮检距太大,会产生较强的转换横波,在界面倾斜时,反射点分散问题也会更严重;7) 组合时的组内距 最小组内距要考虑应大于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而最大组内距应以有效波的最小视速度来决定。第六章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与岩石弹性系数的关系;与岩性的关系;与密度的关系;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与埋藏深度的关系;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沉积岩中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几种速度的概念:1) 平均速度:一

18、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的传播时间之比;2)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做双曲线,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3) 等效速度:4) 叠加速度:第七章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地层岩性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变成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物理地震学:广义绕射:绕射是最基本的,反射波是反射界面上所有小面积元产生绕射波的总和。侠义绕射:断棱、尖灭点等产生的地震绕射波。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包括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和沿横向的分辨能力。垂向分辨能力指

19、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菲涅尔带:界面的真倾角:倾斜界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视倾角:时间剖面的偏移校正:把剖面上各点的法线深度变为视铅直深度。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现象。偏移叠加:二维偏移:只利用一条测线上得到的资料进行偏移。射线偏移法(扫描法):叠后偏移: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规格误差:时间偏移结果与绕射点真正的位置之间的这种误差,是所假设的模型与真实地层结构之间的本质差别造成的,称为“规格误差”。第八章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用有效波的动力学特点和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

20、同一界面的波的工作。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根据钻井资料和各种地层的反射波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推断地震剖面上各反射层所相当的地层位置,以及分析地震剖面上所反映的各种地质现象和构造现象。地震构造图:根据工区内各条综合交错的地震测线所得到的地震剖面,作出反映地下某一个地层起伏变化的完整情况的图件。合成地震记录:利用声波测井的层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的密度资料,计算反射系数并假定各种子波,得出井旁合成地震记录。强相位对比:当反射界面连续性好,岩性稳定,因而波的特征明显,可以在大范围内连续追踪时可选择最强最稳定的相位进行波的对比追踪。波组: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波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波组

21、所组成的反射波系。断面反射波: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超复、退复和尖灭:逆牵引现象:古潜山:去数据:对同一张构造图来说,就是取同一标准层的有关数据。空间校正量板(空间校正数据表):水平切片:第九章 震源问题:将震源特性与波的特性联系起来的问题。发散波:沿球体半径方向向球外传播的波。会聚波:沿球体半径方向向球内传播的波。等相面(或波面):波的极化:当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受到“扰动”的介质会沿一定的方向和一定的轨迹偏振的现象。线性极化波:质点的振动轨迹为一直线,因此称为线性极化波。椭圆极化波:面波引起的质点振动轨迹为二维平面内的一个椭圆,因此称这种波为椭圆极化波。分界面处的边界条件(衔接条件):分界

22、面处介质的运动应满足:(1)位移连续;(2)应力连续。拉夫波:斯通利波:瑞雷波:波的散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脉冲波将逐渐的变成一系列波。介质的各向异性:指介质沿各个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第一十章 地震地层学:它是一门利用地震资料来研究地层和沉积相的学科,是在先进的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技术,以及现代沉积学理论基础上陈升的一门边缘学科。沉积层序:指一个地层单元,它由一套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组成,其顶底是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界面为界。上超:一套水平(或微倾斜)地层逆着原始倾斜沉积界面向上超覆尖灭。下超:一套地层沿原始沉积界面向下超覆。顶超:一个沉积层序中上界面处的超覆尖灭现象。

23、削蚀:侵蚀作用造成的地层侧向中断,代表由于构造运动造成的剥蚀性间断。地震相:由特定地震反射参数所限定的三维空间中的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反射结构:指地震剖面上层序内反射同相轴本身的延伸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相互关系。外部几何形态:指具某种反射结构地震相单元在三维空间内的分布状况。地震相模式:指沉积盆地中地震类型及分布的一般规律。沉积体系:由若干个在成因上有联系的岩相组成,常以形成环境命名。斜交前沉积相:S形前积相:冲击扇:由山间河流在山麓坡脚处形成的由砾、沙泥混杂堆积的扇形堆积体。刺穿构造:盐岩和粘土等塑性物质,在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流动,使上覆地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窿或

24、背斜构造,甚至刺穿上覆地层的构造。板状地震相:宝塔状地震相:地层压力: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里的流体上的压力。TTI(时间温度指标):用来说明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亮点技术:利用反射波振幅检测油气的第一项取得成效的方法技术。“亮点”:狭义的指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由于地下油气藏的存在引起的地震反射波振幅相对增强的点,因为在剖面图底片上这组强反射透明的发白而与其周围的反射相比更显其明亮,因此叫亮点。暗点:当砂岩有空隙且含气使波速降低时,正好是两种岩石速度差变小,界面反射系数反而降低,这样不仅不能形成亮点,反而只能产生很弱的反射,即所谓的暗点。AVO技术:利用CDP道集资料,分析反射波振幅随跑检距的变化规律

25、,估算界面的弹性参数泊松比,进一步推断地层的岩性和含油气情况。薄层:一般地震波波长为,厚度等于或小于的为薄层。地震岩性模拟:一种对地震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方法。波形特征:指的是定性的反应振动图的相位数,各相位的幅度之相对大小、包络形状、极性等特点。质点的位移处在一条直线内的波。平面极化波:质点运动在同一平面内的波。最小相位子波:在具有相同振幅谱的子波集内,其中相位延迟谱是最小的,子波能量集中在前部。最大相位子波:子波集内具有最大相位延迟谱,子波能量主要分布在后部。混合相位子波:N个耦合中既有最小相位子波又有最大相位子波,则它们的褶积结果,长度为N+1的子波叫做混合相位子波,子波能量位于中部。地震模型技术:对实际的复杂地地球介质做适当的简化,对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也做适当的简化,然后用数学的或物理的方法研究地震波在某种具体的简化模型中传播的特点,用来模拟真实地地质结构条件下的地震波场,指导地震勘探的野外采集、处理和解释等各方面的生产和理论研究工作。正演模型:指已知的模型结构,按一定的理论计算在这种地质结构情况下的地震波传播特点。反演模型:指根据观测到的地震波场数据,按一定的理论,推算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地震数学模型技术:假设一个地下地质构造模型,用计算机计算按一定方式进行观测时由这个地质构造产生的地震响应。地震物理模型技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