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55.71KB ,
资源ID:17200435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2004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2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一中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周考试题2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 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A B C D 8.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大兴国营事业,将很多日商大纱厂合并为国有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荣德生上书国民政府说:“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亦是与民争利,以后民营纱厂恐更将不易为也。”这表明民族资本主义日趋衰落的主要原因是()A 国营经济大行其道 B 帝国主义的侵略C 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 D 官僚资本的垄断9.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这首竹枝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包括()A 洋务运动和甲午中日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C 洋务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D 鸦

2、片战争和洋务运动10.张謇曾说:“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A 教育兴国 B 实业救国 C 军事强国 D 农业立国11.1895年前,上海已建立了少数近代企业,但总体规模不大。1895年之后,上海就出现了制造企业纷纷开张的局面,工业发展变得生机勃勃。这主要是由于()A 洋务运动的发展 B 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C 政府调整经济政策 D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12.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京津地

3、区 D 东南沿海13.民国初年,苏州丝绸业从业者大多世代相传,各织绸厂都采用手拉织机。1925年,在延龄冠记绸厂采用电力织机后,各家绸厂纷纷效尤,舍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这一变化()A 未能突破传统丝织业的技术瓶颈 B 反映苏州重工业发展领先轻工业C 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华的交叉应用 D 标志着我国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14.19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纺织业日益衰落,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部分手工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B 洋务运动中近代工业的崛起C 自然经济解体的必然结果 D 西方对工业原料的需求扩大15.19

4、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D 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16.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A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17.晚清畅销小说

5、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 民族独立和富强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 建立社会主义18.“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材料中“中国富农大贾仿造洋机器制作”产生了()A 洋务派的军用工业 B 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19.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清朝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6、()A 模仿西方国家成为工业强国 B 解决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C 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思想 D 发展商办企业与外商竞争20.“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在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对他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 官僚资本 B 外国资本 C 封建官府 D 地主阶级21.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总行第一任大班是曾在汇丰银行任职数十年的英国人美德伦。该行创办时的主要投资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该银行的创办和经营()A 有利于洋务企业的转型和发展 B 推动

7、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便利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2.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华侨爱国心大受鼓舞,国货畅销,仅爪哇一地月销飞马1000箱左右。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对这一现象最恰当的理解是()A 甲午战争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 B 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C 倡导国货、振兴实业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增加了经贸总量23.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

8、制()A 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C 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 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24.“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人被称为“中兴名臣”的依据是( )A 效法西方进行改革 B 进行新式政治改革C 进入战后恢复阶段 D 有效遏制列强瓜分25.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B “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 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D 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26.有人说

9、,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不是批发外货,就是趸卖原料。这主要表明了( )A 中国民族资本缺少原始积累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缺少政府扶植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独立性 D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2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28.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说:“既不能禁洋货之不来,又不能禁华民之不用。

10、曷若亦设机器自为制造,轮船、铁路自为转运。我利日兴,则彼利自薄,不独有益厘饷也。并可养船、练兵,军国之大利也。”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中,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江南制造总局 轮船招商局 开平煤矿 福州船政局A B C D 29.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A 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 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C 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 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30.19世纪末申报报道:“(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倘有

11、开矿之举动,则日是山也,或有关乎某处之来龙,是川也,或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该现象主要说明()A 国人强烈的爱国思想 B 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 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 D 西方文明不适合中国31.近代以来上海经历了沧桑历程,发生了巨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李鸿章建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工厂。当时洋布进口不断增长,(1872年的1224万匹增到1890年的1556万匹)郑观应为此提出:“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李鸿章指派他筹建织布局,郑提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后患庶几可免矣”。结果李鸿章给予

12、了十年专利权。上海机器织布局历经十余年几次筹资失败,最终在1889年开工,年产24万匹布。其优厚的利润,吸引了许多华商酝酿建厂,由于织布局十年专利,在上海也仅有少数以织布局分局等形式建立。1893年织布局毁于火灾,第二年李鸿章下令在原址建立华盛纺织总厂,但不久上海“洋厂林立,华厂独受其挤”,1900年变卖他人。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从上海机器织布局到华盛纺织总厂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从图片看不出出口多还是内销多,因此A项错误;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材料无体现,因此B项错误;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说法错误,自然经济的解体只

13、是在局部地区,部分程度上解体,故D项错误;题干说明从茶农到洋行外销型农产品形成一定销售渠道规模,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2.【答案】B【解析】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关税税率大幅下降,西方的众多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许多传统手工业破产,农业受到巨大冲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农副产品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3.【答案】D【解析】4.【答案】B【解析】1935年,在贵阳督剿红军的蒋介石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这是促进表格中193319

14、36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5.【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从我国早期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和地区分布来看,由于沿海地区较早开放通商口岸,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最深,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故选D。6.【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与抗日战争有关,不涉及民族工业发展受到严重排挤,故C项不正确,因此选C。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提高关税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可

15、以对民族工业起到保护作用,在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有助于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故正确,错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8.【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甚至将民族工业归为国营企业,这说明国民政府在借接收之机扩充资本,故选D。9.【答案】A【解析】这首竹枝词大意: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但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因此选A项。10.【答案】B【解析】从题干关键信息“救国为目前之急”及“根本则在实业”可知,张謇强调实业救国的重要性,故选B。11.【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

16、的全军覆没已标志其失败,因而题中变化不是由于洋务运动的推动,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有利于近代民族企业的发展,但近代历史中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非常缓慢且程度有限,不是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为支付大量赔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减弱了民族企业发展的封建阻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故C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潮提出于19世纪末,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此时该思想是刚刚兴起,影响有限,不是题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影响下,逐渐走向解体。13.【答案】C【解析】“舍

17、木机、手拉机而采取电力机”是指织绸动力的改变,没有涉及丝织技术的变化,故A项错误;采用的电力机不一定是中国生产的,无法反映苏州重工业领先轻工业,故B项错误;电力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材料反映中国的丝织业没有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丝织业动力的改变,没有涉及丝织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内容,故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手工业是“制茶、缫丝、皮革加工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科技含量不高,相当于工业原料。其“意外获得较快发展”在于列强大量低价收购掠夺,故D正确。15.【答案】D【解析】清政府1901年开始的“新政”主观上是为了缓

18、和社会矛盾,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并不是直接推动力,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题干时间与此不符,故B项错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而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在1901年签订以后,民族危机更趋严重,材料“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是关键,表明了当时创办实业与挽救民族危机的内在关联,故D项正确。16.【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不是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在降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推动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19、;材料只是反映进口税率在降低,无法反映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故C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还没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更谈不上破产,故D项错误。17.【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富强,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三民主义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故D排除。18.【答案】C【解析】洋务派的的军用工业不是富商大贾对洋机器的仿造,故A项错误;外商在华的近代工业

20、是外国人开厂,不存在富商大贾的仿造,故B项错误;中国的富商大贾受到了洋务企业的诱导,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企业,即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正确;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企业不是富商大贾兴办的,故D项错误。19.【答案】B【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巨额赔款使日益腐朽的清政府只能采用举借外债、投资设厂等方式来挽救财政危机和扩大税源。清政府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根本无心进行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济急要图”可以看出其直接目的是挽救财政危机,故B项正确;我们始终没有放弃“重农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题

21、目中“清朝政府下令”“各省将军督抚”可以看出清政府不可能发展商办企业,故D项错误。2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刘鸿生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后由于官僚资本的投资,他成为官僚资本这个大老板的伙计,体现了官僚资本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A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21.【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结束,排除A项;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根据题干中“封建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是银行的投资者,这些金融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其投资设厂,可以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投资经

22、营银行的是中国封建官僚和商人,没有涉及到外国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排除D项。2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反映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该历史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国内因素就是倡导国货、振兴实业的推动,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甲午战争只是进一步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而不是完全瓦解了国内自然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时间上来看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党政府颁布实业法令保护商品市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材料中的1912年、1913年、1914年时间上是不吻合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23.【答案】C【解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3、是1936年政府号召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为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国民收入的群众性的战前经济动员运动,时间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目的是抗战的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服务于抗战时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战时统制经济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24.【答案】A【解析】这些人都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有推动作用,A项符合题意。25.【答案】D【解析】材料中洋务运动的代表

24、人物李鸿章在信件中对封建顽固势力的愚昧自大进行了批判,反对“卑视工商”,提出“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反映李鸿章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故选D。26.【答案】C【解析】“中国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 (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说明中国重工业尤为薄弱,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重工业投资大,见效慢,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近代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矿产资源,使得中国重工业难以发展,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27.【答案】B【解析】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派希望通过“中体西用”来拯救清王朝的统治,与题干主旨相符。太平

25、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属于旧式农民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属于新的社会变革,三者都不符合“半新半旧”这一限定词,排除A、C、D三项。故答案选B。28.【答案】D【解析】李鸿章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创办民用工业,一方面可以分洋人之利,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军用工业所需的燃料、资金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在这一“求富”思想的指导下,创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是军用工业,是民用工业,故选D。29.【答案】D【解析】题目中的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列强在华取得的经济特权,这些特权使其在与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竞争中占有优势。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洋人在中国开矿时)惟是中国之人惑于风水者众矣或

26、有碍于某处之地脉,多方阻挠,不使其兴工”体现了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时与中国传统习俗产生冲突和碰撞,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举步维艰,故C项正确。22.【答案】示例:洋务运动时期,为与外国商品竞争,李鸿章创办机器纺织厂,并设置十年的垄断权以增强竞争力。但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了投资办厂的权利,失去垄断地位的纺织厂在外商企业冲击下失败。纺织厂的历程表明: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建立,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近代化,对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的兴起发挥了一定的诱导作用。但其垄断权又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企业也很难抵御外国经济势力的侵略。【解析】此类题目,不仅要从材料归纳出变化的历程,而且要根据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结合所学可知此类企业实际上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民用企业,应从民办企业兴办的背景描述,然后根据材料归纳兴办状况及发展变化,分析最后衰败的原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