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1 ,大小:303.46KB ,
资源ID:171998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1998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docx

1、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編 先秦文學概 說先秦文學是指從遠古時代到秦統一(前221)以前的文學現象,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初步形成時期(春秋末戰國時代)。它處於中國文學的發生期,是中國文學的源頭。我國早在二百萬年以前已有人類活動,此後在漫長的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開發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許多地方。他們通過勞動實踐,促進了自身的進化,發展了思維,產生了語言,同時也創造了人類的精神文明。據考古發現,至遲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龍山文化時代,我國的美術、音樂等藝術已逐漸與生產分離而走向獨立。與之密切相關的語言藝術文學,也同時產生。原始社會的文學主要是歌謠和神話。詩歌是產生最

2、早的文學樣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勞動和祭祀等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先民在石器時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會形成了祖先神的觀念。他們在祭祀、大戰前後、大獵、大耕種、大收成之際,必有歌舞,而與之相伴的頌美、祈禱的韻語,便是原始歌謠的一種形態。同時,先民把自然力神化,並借助想像企圖解釋它、征服它、支配它,從而產生了神話。原始文學突出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數以社會矛盾為表現主題的,可能產生在原始社會後期。原始文學具有口頭性、集體性,在流傳中經過了後人的一些修改、刪削和曲解。奴隸社會形成于夏,崩潰於春秋末。夏代已有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時,文字日趨成熟,對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由各處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銅器

3、銘文、周易卦爻辭及尚書,可以看出我國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記事後說理的發展過程。詩歌是周代文學的主要成就。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除商頌等少數作品可能是周前的作品外,其餘都產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社會的歷史和現實,內容豐富,感情真摯,風格淳樸,手法多樣,語言優美,為我國詩歌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標誌著先秦詩歌從口頭到書面、從民間到宮廷的完成,也反映了先秦詩歌從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過渡。春秋末至戰國之世,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確立時期。此時,歷史散文的創作很發達,或以年為序,或以國為別。這些史著不僅總結了國家成敗之理,也對散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春秋還只

4、是簡略的大事記,到左傳、國語則有了具體的情節、逼真的對話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戰國策則更多地以誇張的筆法、巧妙的情節,描寫了人物的神態和個性。它們開創了真實性與形象性相結合的史筆傳統,為後世散文、小說、戲劇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豐富的題材。由於天子失權,諸侯爭雄,士階層興起,私人講學、著述之風大興,此時湧現出了許多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們代表不同階層和集團,主張各異,互相辯難,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他們現存的主要著作有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這些著作把我國的論說文從簡短的語錄體推進到對話式的論辯,再進而為專題性的論文,並且很重視邏輯性和語言技巧,大量運用寓言和比喻、排

5、比、誇張、映襯等修辭手法。荀況還採用隱語形式寫成了賦篇,開了說理和詠物賦的先河。散文而外,此期的詩歌主要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它是南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的產物,開創了與詩經的寫實精神相輝映的富於浪漫氣息的新詩派。它的出現,標誌著先秦詩歌從集體創作到個人創作的完成。屈原之後,宋玉、唐勒、景差等學習屈原創作,把楚辭演化成了脫離音樂“不歌而頌”的文學體裁賦。豐富多彩的先秦文學是我國文學的基石,它不僅開啟了詩歌、散文、賦等多種文學樣式,而且是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發展的良好開端。第一章 上古文學 上古文學指的是原始時代的文學,它包括上古歌謠和神話。二者都是先民在生產力水準極其低下時創作的,在

6、其產生和早期傳播中都具有集體性、口頭性,到了文字時代才逐步予以錄載。上古歌謠包括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比神話產生更早,它是我國後世古典詩歌的搖籃。上古神話比歌謠更富於文學性和浪漫主義色彩,對我國後世文學的影響更為廣泛深刻,是我國文學的重要武庫和土壤。第一節 上古歌謠上古歌謠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沒有文字記錄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是上古先民集體的口頭創作。上古歌謠最初起源於勞動,是先民在勞動過程中,為協調勞動節奏、減輕疲勞、激發勞動熱情,而喊出的“杭育杭育”之類的勞動號子。後來隨著勞動對先民思維能力、發音器官和語言能力的鍛

7、煉發展,有節奏的呼喊逐漸為有意義的語言所代替。這樣,一種富於韻調和節奏感的真正詩歌便產生了。再後來作為一種有節奏的語言形式逐漸固定下來,成為先民反映生活、抒發情感的一種特有形式。於是,即便不在勞動場合,它也同樣使用,從而顯示出上古歌謠的豐富多樣性。上古歌謠儘管比較豐富,但因為是口頭創作,沒有文字記錄,絕大部分沒有保存下來,古籍裏偶有記載,也多是後人的偽託,如南風歌(孔子家語辯樂)、卿雲歌、大唐歌(尚書大傳)等。比較接近原始形態或較為可信的上古歌謠,只有彈歌(吳越春秋)、伊耆氏蠟辭(禮記郊特牲)、神北行(山海經大荒北經)、候人歌(呂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辭和周易裏的一些卦爻辭所保存的歌謠。另外,尚

8、有一些目存辭亡的上古樂舞,如葛天氏之樂(呂氏春秋古樂)、黃帝雲門(周禮大司樂)、清角(韓非子十過)、舜樂大韶(尚書益稷)、禹樂大夏(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等,代表著先民的重要文化活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勞動歌謠。這類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詩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有意識創作出來的,帶有明顯的功利目的。相傳為黃帝時代的彈歌,是現存上古歌謠中一首最典型的勞動歌謠:“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從內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較古老的獵歌。它反映了我國漁獵時代先民的勞動生活,再現了他們製造弓箭和射獵的整個過

9、程。它不僅描繪和歌頌了勞動本身和勞動者,還洋溢著先民對自己學會製造獵具及獲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著他們對獲取更多獵物的無限渴望。同時,短歌本身還兼有總結勞動效率的目的和功用。2、祭祀歌謠。這類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有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又可分兩種:一種是祈禱式的祭歌,表現的是先民對神的畏懼、屈從、祈求和獻媚,目的在求神降福;一種是咒語式祭歌,表現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願,他們相信可以憑藉語言的力量喝令、脅迫神祗服從人的意願,讓神保佑人類免受自然災害的侵擾。前一種如:“癸卯蔔,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卜辭通纂375片)。後

10、一種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這是一首禱祝豐收臘祭百神時的咒語式祭歌,它句句是命令,喝令神化的土、水、昆蟲、草木各歸其位,各盡其職,以保護農作物的生長,不要危害人類。語辭堅決,聲威淩厲,全無頂禮膜拜的祈求色彩,表現了先民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心。與此性質相同的,還有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這是首驅逐旱神魃的咒語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語言,驅除旱神,以維護生存,為勞動生產創造有利條件。與祈求式的祭歌相比,這類祭歌更能顯示出先民征服自然的積極性及同自然鬥爭的強烈意願。3、圖騰歌謠。這類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詩歌。圖騰是上古先民

11、在探索生命本源過程中誤認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護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員的崇拜與頌揚。流傳至今的上古圖騰歌謠已寥寥無幾,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關圖騰樂舞的記載,而歌詞均不可考,如玄鳥歌頌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圖騰玄鳥(燕子),雲門歌頌的是黃帝氏族的早期圖騰雲等等。現今保存下來的此類詩歌,僅有呂氏春秋音初所載的一首燕燕往飛。雖然歌詞只有“燕燕往飛”一句,但有關情況記載較詳:“有娀氏有二佚女,為之九成之台,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諡諡。二女愛而爭博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終曰:燕燕往飛!實始作為北音。”關於商氏族的始祖契為玄鳥所生的神話,詩經商頌玄鳥及史記殷本紀

12、都有大體相同的記述。玄鳥即燕,是商族的圖騰。這句歌辭在如醉如狂的圖騰崇拜中,正表現了商族先民對祖先的無限依戀和嚮往的深情。這類歌謠對先秦詩歌的抒情表意及比興手法的運用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4、婚戀歌謠。上古時代的最初婚戀不同于文明時代的含情脈脈,多表現出粗獷、野蠻的特點。這在周易爻辭所保存的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體現。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這是寫野蠻搶奪婚的詩,反映了上古確實存在過的搶奪婚習俗。另外如鹹卦卦爻辭,是記錄一對夫婦新婚之夜生活的詩,洋溢著一片自然的生命熱情和衝動。到了氏族社會末期及私有制時代,作為兩性之間穩定持久的愛情應時而生。上古婚戀歌謠中對此也有所反映,最

13、有名的是被譽為我國文學史上最古老情歌的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傳說大禹治水,娶塗山氏女為妻。接著他省視南方,女久盼未歸,便唱出了這支歌。詩的前兩個字是實詞,後面兩個字是感歎詞,強烈表現出塗山氏女悠遠纏綿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達明朗、真摯,沒有絲毫的矯飾。與候人歌不同,上古歌謠也有表現婉轉含蓄、微妙情趣的情歌,如周易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這首詩雖僅十字,但它卻是一首美麗的牧場情歌。小夥子拿著刀殺羊,卻不見血;姑娘承筐而裝,籃子卻是空的。時人唱出這支戲謔性的短歌,來打趣兩人因情有所鐘而心不在焉的情景。短詩沒有言語表白和信物暗示,但把兩人無言相契的愛情表現得含蓄有致,

14、生動有趣。5、戰爭歌謠。戰爭是上古社會各部族生存和擴大領土的第一手段,其時的歌謠也記錄了當時戰爭的各種情況。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詩是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情景的。有的仍擂鼓示勇,有的在坐臥休息,有的因失去親人而傷痛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短短十字,音節頓挫地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場面。再如周易同人爻辭經整理後為:“同人于門,同人于宗。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乘其墉,弗克敵。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同人於郊。”此詩記錄了一次完整的戰鬥過程。戰前興兵,拜祭宗廟;戰鬥中,先伏後攻,先失利而後得勝;凱旋歸來後在郊外慶祝勝利。由這些繪聲繪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聽到了古老的殺伐聲,看到了上

15、古戰爭的禮儀、部族成員奮勇作戰的身影及失敗的悲哀和勝利的歡欣。 二、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徵上古歌謠在藝術上的突出特徵之一,是它的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上古歌謠絕大部分是與上古音樂、舞蹈在勞動中三位一體同時出現的。呂氏春秋古樂記載了葛天氏之民的樂舞情形:“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三人”說明是集體演唱,“牛尾”是以獵物為道具,“投足”是小步為節拍的舞姿,“八闋”是八支原始歌曲名。八闋的唱辭已亡,但從曲名看,與原始宗教、圖騰崇拜和生產勞動有關。多人揮牛尾投足而歌的情形,形象說明了上古歌謠多具綜合性藝術形式。 上古歌謠第二個突出的藝術特點,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上古歌謠源於生活,又

16、直接表現生活。它對生活的再現是直接的,即興的,生活是什麼就是什麼,純任自然,坦白直率。這與詩經選擇典型的生活現象和富於特徵的細節展現現實和抒發情感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雖有所不同,但它明顯是詩經現實主義精神的源頭。語言簡樸、節奏流暢是上古歌謠第三個顯著的藝術特點。我國上古歌謠語言都極為簡樸,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複雜一點的句子很少見。這首先是因為當時生產、藝術落後,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整齊,因而與之相伴的詩歌也就自然簡短。其次與先民的思想能力和語言水準較低有關。簡單的思維表現為簡單的語言,發為詩歌,自然也簡短質樸。再次是當時藝術表現手法不成熟,單一的敍述手法,沒有雕琢,沒有誇飾,質

17、樸無華。上古時歌謠雖然簡樸,但並不平淡寡味,我們讀上文所舉的短歌,總感到它們的語言極為精練生動,節奏韻律暢快流動,朗朗爽口。 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是上古歌謠的第四個顯著藝術特點。漢代文人曾把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三種。三種之中,上古歌謠最常用的是賦的藝術表現手法,“比興”極其少見。這是因為“比興”的形成有一個歷史和藝術的長期積累過程,而賦是一種即興式的直接鋪陳事物的藝術方法,不需要這個過程,因而它成為我國上古歌謠的基本表現手法。如彈歌用賦法敍述整個過程,候人歌直陳塗山氏女候禹不歸的焦灼、惆悵之情。不過,在上古歌謠中的直陳中也包含著描寫成分,隨著直陳中描寫成分的增加,有些客觀描寫

18、便積演成“有意味的形式”,從而具有了藝術意象的“比興”意義。如周易明夷初九以“明夷於飛,垂其翼”起興,來比喻君子在旅途多日無食,這已和詩經裏的比興基本相同。可見,上古歌謠的“賦”的手法,也是後世詩歌創作中比興等藝術手法的基礎與源頭。 第二節 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像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它的產生,首先與遠古時代生產力和認識水準低下有關。先民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世界和社會文化生活的起源及變化,無法作出科學的解釋,只能借助想像和幻想把自然力

19、和客觀世界擬人化。其次,與上古先民解釋自然、抗爭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強烈渴望有關。這種渴望,促使先民們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及問題進行思考,並力圖對它們作出自己的解釋與描述。再次,與先民們的原始宇宙觀和原始思維有關。原始先民相信萬物有靈,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靈魂和神靈的存在,他們崇拜圖騰、信仰巫術、崇拜自然崇拜、祖先,與此相聯繫,原始思維也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內容,以人與自然互滲為原則,以直觀感性、充滿情感和富於想像力為特點。因而在神話中,一切自然現象和某些社會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賦予以人的特點和超自然的能力。 一 、神話的保存、分類和基本內容我國神話具有多族多源的特點。一般所說的神話主要

20、指唐宋以前漢族經籍所記載的古代神話。這些典籍主要有詩經、莊子、韓非子、山海經、楚辭、呂氏春秋、淮南子、風俗通義、三五曆記、列子等。其中,以山海經、楚辭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話較多,尤以山海經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話的原貌。我國神話原本應是很豐富的,可惜由於我國文字繁難,記錄不便;由於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崇尚實用,罷黜玄想,不語怪力亂神和遠古的荒唐之說;由於神話演變過程中的歷史化、文學化和宗教化等因素,沒有得到完整系統的記錄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我國現存神話,按表現內容可分以下幾類:1、開闢神話。這類神話是探索天地創始、萬物生成和人類起源奧秘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盤古、女媧神話。盤古是南方神話的開

21、闢神,女媧則是北方神話的開闢神。盤古神話起源甚古,但記錄較晚,現知最先記錄此神話的是三國人徐整,他在三五曆記中記載了盤古開闢天地和化生萬物的神話。這則神話表現了南方上古先民對天地開闢的認識,其天地創生前混沌宇宙觀,是原始思維混沌性、象徵性、神秘性和重直覺、感悟性的體現,對我國後世的渾天說有著直接影響。女媧神話也是我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之一。最早記載它的是淮南子覽冥訓。女媧挽救了一個即將毀滅的世界,是宇宙和人類的再造神。不僅如此,她還是人類的始祖,風俗通義載有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表現了北方先民對人類物質起源的樸素認識,至於其中富貴貧賤的觀念,則是階級社會等級分化後的產物,是後起的。女媧因造人有功,

22、所以後世被尊為高禖神,專主人間男女婚姻。這一神話,將人與萬物同源合體,共生交感,彼此相融,物我不分,樸素地認識到了世界的物質性。女媧形象,又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及影響,也顯示了人類敢於與天地奮鬥的偉大氣魄和創造世界的偉大力量,表達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2、自然神話。在我國上古神話中,自然神話是最先產生的一類神話,多以風、雷、鳥、獸、草、木為描述物件,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態。這些神話在流傳中被先民予以充分的人格化,如“雷神”、“海神”、“水伯”等。其中,最有名的是精衛填海和夸父追日。前者見山海經北山經,它是講溺死東海的炎帝之女“女娃”變成的“精衛”,為了征服海洋對人們生

23、存所構成的威脅,以其嬌小之軀要銜西山木石填平大海,充分表現了遠古人民英勇頑強地與大自然作鬥爭的決心。後者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它是講動物神誇父“與日逐走”、“道渴而死”、杖化鄧林的故事的,形象表現了誇父無私無畏的悲壯精神和初民企圖認識、征服太陽的強烈願望。3、英雄神話。英雄神話表現了先民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它們朦朧意識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這類神話數量較多,較有名的如鯀禹治水和後羿射日。前者是以上古先民與洪水搏鬥的現實為基礎創作的。鯀在洪水滔天時,挺身而出,救民於洪水之中,因“不待帝命”竊息壤以堵塞洪水,而被殺於羽郊,但他壯志未酬,死不瞑目,又破

24、腹生禹,繼續他未竟的事業。禹總結經驗,以疏導的方式治水,在黃龍、玄龜等幫助下,經過13年櫛風沐雨的艱苦奮戰,終獲成功。它歌頌了治水英雄鯀禹父子,反映了先民征服自然的偉大胸懷,及對自然規律的新認識,表現了他們的勤勞、勇敢與智慧。後者是人類征服旱災的頌歌。具有神性的羿是位射箭能手,在蟲獸和十日嚴重侵害人類生活時,他奉命而出,連除七害,戰勝了旱災,充分顯示了先民與自然鬥爭的信心和力量。神話中的“十日並出”,實既“假日”或“幻日”現象;“弓箭”,是新石器時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對先民戰勝自然的威脅起了很大作用。先民通過神話塑造了善射之羿的形象,將征服自然的願望在幻想中得到實現。4、傳奇神話。這類神話主要是

25、關於異域奇國、怪人神物的神話,反映了初民企圖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環境的願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於奇趣,具有超現實性、超自然性。此類神話,數量較多,涉及面廣,較多載於山海經中,如大荒南經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的“驩頭”,海外西經中“一臂三目”、“能為飛車”的“奇肱民”,海外北經中的吐絲女,海外南經中的羽民國、長臂國、厭火國等。二、上古神話的基本特色 我國上古神話有著自己鮮明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在思想內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現在:第一,具有較強的現實性。我國上古神話是原始先民現實生活的反映,從中隨處可見當時先民為生存而從事勞動創造的情況。神話中的著名英雄和大神,大都是

26、傑出的勞動者和創造者,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後稷教民稼穡等皆屬此類。從神話中,還隨處可以看到先民同大自然鬥爭的具體情形,如鯀、禹、後羿等英雄面對自然災害的侵襲威脅,他們與之頑強搏鬥,並取得了重大勝利。神話裏,還可以看到當時社會鬥爭的真實面貌,如黃帝與蚩尤之戰,反映了部族間的鬥爭;刑天與帝爭神,反映了部族內部的衝突。 第二,將人神化,重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會性,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我國上古神話,無論是對世界的形成、人類的起源的“真”的探索,對勤勞、勇敢、正義、善良的善的禮贊,還是對崇高、粗獷、神奇、悲壯的美的歌頌,都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先民重視人類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

27、現了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理想的熱烈的憧憬,表現了他們立足現實人生、自強不息、堅韌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奮發昂揚的樂觀精神。鯀被殺了,還破腹生禹,繼承其未竟的治水大業;誇父死後,手杖竟化作鄧林,繼續造福蒼生;女娃淹死在東海,冤魂卻變作一隻精衛鳥,誓志填海。這諸多死而不已、奮鬥不息的神話形象,正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化身。 在藝術方面,首先表現出了為人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的原始藝術精神,展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藝術思維特徵,對後世的藝術審美與創作發生了重大作用。 其次,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表現,並不直接、具體,而是通過其幼稚幻想加工過的變態現實。他們一方面把自然力加以神話,一方面又敢於同它進行鬥爭。在

28、原始生產生活的鬥爭實踐中,他們積累了豐富經驗,創造了無數神話中的英雄形象,逐漸形成了追求真理、富於理想、意志堅強、積極進取、樂觀豪邁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再次,成功運用了後世所說的幻想、想像和誇張、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先民們在萬物有靈的思維基礎上,常常把事物擬人化,並對物件進行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描述。對於害人的怪物,他們總是將其描寫得異常兇惡,如人形而牙長五、六尺的鑿齒,牛形、赤身、人面、馬足的猰貐;而對於人類有功的神或神性英雄,則將其神力予以大膽誇張,如女媧、後羿、禹、黃帝等都被描寫得氣魄宏大、威力無邊。其他如共工怒觸不周山(淮南子天文訓)、巨鼇戴山(列子湯問

29、)及山海經裏種種殊方異物、奇人怪事的神話,都具有此藝術特點。 其四,體現了悲劇美與崇高美的統一。我國一些主要的著名神話,其主人公大都是悲劇角色,具有濃烈的悲劇色彩。但這些神話故事,又不是一悲到底,它們一方面寫了自然力的強大和英雄的悲慘死亡,另一方面又寫了先民控制自然的信心、力量及幻想中的最後勝利,以及為此所表現出的自我犧牲精神。比如鯀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故事,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先民的悲劇命運和崇高情懷。他們的犧牲是悲劇,但他們犧牲是出於崇高的目的,這就使故事悲而不哀,悲而能壯,引起人們對犧牲者的崇敬,同時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而,這類神話既富於悲劇情懷,又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國古代神

30、話不僅對研究古代社會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風俗習慣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它也是我國文學藝術的土壤和武庫,其積極為人生的藝術精神、豐富多樣的題材、積極浪漫主義因素、悲劇美與崇高美的特點對我國後世文學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第二章 詩經 四言詩的形成,翻開了中國文學史上光輝的一頁,標誌著原始詩歌的終結,古典詩歌時代的開始。四言詩的結集,是中國詩歌史、文學史、文化史上的一件震古鑠今的大事。詩經正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詩為主的樂歌總集,它不僅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重要源頭,而且對我國文學和文化有著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第一節 詩經的編集、應用及流傳 詩經輯錄了春秋中葉以前的詩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詩,有

31、目無辭,先秦時代稱“詩”或“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後世也稱為“三百篇”。 詩經是周王朝樂官,在王官行人采詩和公卿列士獻詩基礎上搜集、整理,編選而成,各篇都是合樂的。 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全書分風、雅、頌三大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包括周南、召南、邶、墉、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十五國風,共160篇。風詩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其創作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主,遠及長江、漢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

32、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是西周時期的作品,魯頌4篇是春秋前期魯國的作品,商頌5篇,有人說是商代作品,多數人認為是春秋前期宋國人寫的宗廟樂章。頌多是頌德之作,主要產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層人物。 詩經早在春秋時期已廣泛流傳。當時士大夫常在外交場合以“斷章取義”的方式“賦詩言志。”儒、墨等學派把它作為授徒講習的教科書。到了漢初,出現了齊、魯、韓、毛四家詩。齊、魯、韓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於學官,齊詩亡于三國時,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于宋。毛詩為毛亨、毛萇所傳,屬“古文詩”,東漢時立於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後由東漢著名經師鄭玄作箋、唐孔穎達作正義,歷代研習者甚多,故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