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 九、北部旅游产业区布局 十、西部生态产业区布局 附表一:市产业布局主要指标表 附表二:市产业布局用地表 附表三:市农业布局表 附表四:市工业布局表 附表五:市服务业布局表 2007-11-01 20:51:32 来源: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浏览次数:125字号:【 大 中 小 】 市产业布局规划 产业布局指生产要素、主要产业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优化组合,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为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合理配置空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编制市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就主要产业的空间
2、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年限至 2015 年,是调整产业布局的实施性规划,是引导行业布局的指导性规划,是平衡专项规划的协调性规划。 一、产业布局现状(一)陆域资源条件 我市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港口资源丰富,但陆域自然资源极为有限,人均拥有量低,开发程度已达相当水平。全市陆域总面积 11783.5km 2 (约占省的 11.6% ),其中平地面积为 2059km 2 ,仅占 17.5% (省为 23.2% )。 2002 年底全市总人口约 740 万人,人口密度达 627 人 /km 2 (省为 440 人 /km 2 ),平原地区更高达 800 人 /km
3、 2 。(二)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层次得到明显提升。 2002 年实现国生产总值 1060.9 亿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达 14357 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5.3 : 56.6 : 38.1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为 28.7 : 32.3 : 39.0 。效益农业、开放型农业、订单农业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轻工产业总产值达 1396.01 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61.4%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累计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92 家;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三)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我市主要产业相对集聚在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和沿海平原,初步形成 “一带两区” 的产业布局雏形。 一带: 以组团和轴线分布为特色的 沿海产业集聚带 ,集聚了全市约 85% 的 GDP 、 90% 的工业总产值、 95% 的服务业增加值。 二区: 以生态产业为主的 陆山地经济区 ,集聚了全市 65% 的旅游总收入、 60% 的种植业总产值;以海洋产业为主的 海洋岛屿经济区, 集聚了全市 95% 的海洋总产值。产业布局呈现以下特点:1 、产业总体分布呈非均衡状态。 产业总体分布“中心强化、南部弱化”、“平原集聚、山区趋散”。 75% 左右的 GDP 、工业总
5、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瓯江流域和飞云江北岸,飞云江南岸地区发展相对落后; 85% 以上的 GDP 、工业总产值、服务业增加值集中在平原地区,山区、海岛发展缓慢。2 、产业布局基本体现区域的资源特点和地理区位。 种植业相对布局在陆山区,养殖业集中在东部沿海(海岛)和平原水网地区。工业布局主要依托市域交通主干骨架和各类城市(镇)。现代服务业大多集中在市区,旅游业则充分挖掘了得天独厚的“山(雁荡山)水(楠溪江)”自然资源优势。3 、优势特色产业和块状经济集群初步凸现。 初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鞋都”、“中国电器之都”、“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
6、中国金属外壳打火机生产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 16 个“国”字号生产基地。并且行业空间集聚度较高,形成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块状经济:市区的服装和鞋革、乐清的电子电器、瑞安的汽摩配、永嘉的泵阀、苍南的包装印刷、平阳的塑编等。(四)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产业布局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 、区域分工不清晰,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 主要县(市、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明显,“小而全、小而散、小而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全市产业整合存在较大空间。2 、城区集聚辐射能力不强,与全国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市区集聚辐射能力较弱,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同时基础设施运转水平不高,城市综合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7、,与全国同等城市相差较远。3 、产业分布“宏观集聚、微观分散”、资源利用率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虽 90% 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沿海产业集聚带上,但城乡空间及其部生产、居住、商贸等功能区存在混杂交错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工业小区“遍地开花”、过多过密且规模偏小,土地和其它经济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同时存在较大环境污染。(一)产业功能定位 围绕建设“国际性轻工城”,把建设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1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 包括轻工产品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流通枢纽三层含义。 国际性轻工产品生产基地 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潜力产业、培育高新产业、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产品加工能力、工艺
8、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定份额,产品品牌具有国际影响力,使成为国际轻工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完善轻工产业链,努力发展上游的原材料业和机械装备业,成为轻工业的重要支撑。 国际性轻工产品研发中心 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吸收、开发力度,通过引进国外著名企业、研发设计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轻工技术创新“网络联盟”,加快人才培养,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使企业拥有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先进技术,使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设计中心、创新中心。 国际性轻工产品流通枢纽 扩大对外交往,提高国际声誉,加快商贸、会展、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拓宽轻工产品的世界流通网络,让世界轻工产品汇集、让轻工产品走向世
9、界,使成为国际重要的轻工产品流通枢纽。2 、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 积极发展为轻工配套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强化作为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产业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加快深水大港建设和完善对外交通体系,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使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商务信息中心和科研教育中心。(二)产业发展方向 紧扣功能定位,结合产业基础,确定我市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积极发展 轻型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高新产业、石化工业、效益农业、旅游业等六大产业。轻型加工业 主要发展鞋革、服饰、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生活用具(
10、锁具、眼镜、打火机、剃须刀、文具业等 )、汽摩配和塑料制品业等,并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与轻工配套的机械装备业。现代服务业 主要发展 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和科研教育业。商贸物流主要发展商贸和现代物流等。金融主要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和金融租赁业等。商务办公主要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和会展等。科研教育业主要发展研发、设计、专业技术服务等科研服务业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服务业。高新产业 在积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轻工基础上,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培育高新产业。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与本地轻工产业密切相关
11、的高新技术,注重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扶持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制造、新材料工业,充分发挥其对其它产业的先导带头作用。石化工业 充分发挥具有岸线资源和深水大港等优势, 加强“引资、引智、引业”,承接外部相关产业转移; 扶持发展精细化工、大型石化工业和石油液化气的深加工等;做大作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船舶修造业。效益农业 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前提下,着重发展特色种植业(果蔬、名优茶、竹笋、中药材、花卉等)、效益养殖业(畜禽养殖、水产品养殖),加强捕捞业管理调控力度,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业 通过协调统一、合理开发全市旅游资源,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等,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12、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三)产业布局原则 1、统筹安排原则: 把我市的产业布局放在浙南闽北,长三角经济区、粤闽经济区乃至全国、世界的更大视野中考虑,特别是考虑与周边区域相衔接。统筹考虑市域县(市、区)行政区划、经济区划进行布局。2、战略调整原则: 根据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分布特征,以城市化的标准,大幅度整合原有以小城镇为依托的产业分布结构;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15 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对产业发展定位、方向提出的要求,进行产业布局的前瞻性考虑安排。3、合理分工原则: 城区退出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拉开拉大布局框架,在沿海布局数片大型工业用地;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
13、色、分工明确的产业集群布局。4 、递次推进原则: “面上”在全市分别构筑定位分工各异的产业区,引导产业相对向功能产业区集聚;功能产业区的产业相对集聚到“线”上,形成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的产业带;产业带上的产业相对往“点”上集聚,改“小而多”的布“点”为“大而少”的布“点”格局。5 、完善综合原则: 相关产业布局在相近的地点,强化产业部有机联系,形成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特别是轻工产业的上游产业、配套产业、支撑产业等,并在空间布局上相互衔接。6 、突出重点原则: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选择确定产业的重点,在布局上确保用地;提高行业空间集聚度,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特色区块建设。7 、集约利
14、用原则: 置换整合既有土地,做大做强产业基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控制部分土地用途,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做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土地级差原则,不同地域布局土地产出效率不同产业。8 、有效调控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分散的产业整合到统一协调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增强产业间协调配套能力。(四)主要指标 到 2015 年: 国生产总值达到 4100 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 8000 亿元;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2 : 52 : 46 ; 经济密度达 3500 万元 / 平方公里; 人均耕地面积保持在 0.2 亩左右; 工业(产值
15、)入园率为 85% 左右; 工业园区土地产出率为 40 亿元 / 平方公里; 万人服务业用地为 0.3 平方公里。三、产业总体布局(一)总体目标 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 围绕“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沿海平原构筑若干大型工业产业园,拉开布局框架;各地建设特色产业园,形成产业集群;区域产业科学分布,构筑“一核三带四区”的总体布局,突出农业六类基地,建设工业四大产业园,构建一个中央商务区、一个科研教育区、八个商贸区、十个物流园区,把我市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二)总体布局 根据总体目标,突出点线面结合
16、,强化梯度集聚,构筑 “一核三带四区” 的产业总体布局。一核强化一个产业核心。 “核”指以中心城区为主体重点往东、南两方向拓展,东到东海、 南含大罗山、西临五笼山 、北至瓯江。着重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扶持高新产业,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三带培育三条产业带。 以海域、沿海平原、西部山区为主体分别形成蓝色产业带、金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经济区位优势,形成特色突出的产业集聚带。 蓝色产业带 围绕东部海域(含岛屿和沿海滩涂),积极开发“港、渔、涂、景”等资源,逐步形成以港口物流、新兴产业为重点,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为特色的海洋
17、产业体系。 金色产业带 依托市域交通干道,在沿海平原地区建成现代化的工业、服务业集聚带,着重发展鞋革、服饰、电子电器、包装印刷、生活用具等轻工产业及其配套工业,培育扶持石化工业、高新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业等。 绿色产业带 - 围绕北部、西部、南部陆山区,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着重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适当发展“清洁型资源类工业”。四区形成四大产业区。 依据资源和产业特色,形成中部都市产业区、南部轻工拓展区、北部旅游产业区、西部生态产业区。
18、中部都市产业区 以“核”为主体,南北拓展,东西延伸,北临楠溪江、雁荡山景区,西至交界,南接飞云江,东至瓯江口(含“洞头列岛”),陆域总面积约 2700km 2 ,其中平地面积约 1000km 2 ,总人口约 390 万人;成为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主体,产业“核”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产业,“核”外着重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轻型加工业和石化工业、商贸物流及生产配套服务业。 南部轻工拓展区 以鳌江流域平原为主体,东到东海(含南、北麂列岛和大北列岛),西近南雁,南至浙闽交界,北临飞云江,陆域总面积约 1700km 2 ,其中平地面积约 700km 2 ,总人口约 200 万人;成为国
19、际性轻工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和轻工产业转移的承接中心,着重发展轻工及配套工业、商贸物流业和生产配套服务业。 北部旅游产业区 以楠溪江、雁荡山景区为主体,主要包括北雁风景区、中雁风景区、楠溪江中上游流域及东部海域,陆域总面积约 2800km 2 ,总人口约 60 万人;成为国知名的“山、水”旅游胜地和海水养殖基地,主要发展旅游业和特色海水养殖业。 西部生态产业区 以飞云湖库区为主体,往周边拓展,包括文成、泰顺的全部和鳌江、飞云江中上游的陆地区,总面积约 4600km 2 ,总人口约 90 万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区,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高新产业指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表 1 :产业总体布
20、局表 区域 陆域面积 (km 2 ) 2002 年人口 ( 万人 ) 产业功能定位 产业发展方向 中部都市产业区 2700 390 国际性轻工产业中心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主体 轻型加工业、高新产业、石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配套服务业 南部轻工拓展区 1700 200 国际性轻工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和轻工产业转移的承接中心 轻型加工业、商贸物流业和生产配套服务业 北部旅游产业区 2800 60 国知名的“山、水”旅游胜地和海水养殖基地 旅游业、特色海水养殖业 西部生态产业区 4600 90 国家级生态示区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 合计 11800 740 四、农业布局农业主要布局在绿色产业带和蓝色
21、产业带上,形成六类基地: 经济林果基地、蔬菜花卉基地、畜禽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海洋捕捞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经济林果基地 主要布局在绿色产业带上。充分发挥绿色产业带具有特色林果良好生长的优势环境,突出抓好特色果茶、中药材等的生产,作为山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抓好生态林建设的基础上,抓好速生林基地、竹笋两用林基地建设。蔬菜花卉基地在金色产业带沿海平原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大力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在绿色产业带积极发展山区蔬菜、山区花卉、马蹄笋等特色品种,完善山区农业产业结构。畜禽养殖基地食草类禽群养殖布局在山区、半山区,食粮类畜禽养殖布局在低山丘陵地带,蛋、奶生产布局在城郊地区,重点建设文成中部和西
22、北部、泰顺中部和南部、瑞安西北部、瓯海西部、永嘉西部、苍南南部及沿海城郊地区等七个畜禽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在沿海平原地区滩涂和浅海、岛屿周边以及陆域水网地区重点建设七个水产养殖基地:以特色海产品和贝类育苗为主的乐清湾养殖基地、以鱼藻类为主的洞头养殖基地、以特色海产品为主的滨海养殖基地、以贝藻类为主的江南养殖基地、综合性的大渔湾养殖基地、以贝藻类为主的沿浦湾养殖基地和陆域水网淡水养殖基地。海洋捕捞基地积极实行部分渔民“转产转业”,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重点建设洞头鹿西、半屏、瑞安东山、平阳下厂、苍南 舥 艚、霞关六大捕捞基地,在后方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粮食生产基地在乐清石帆和天成的西部
23、、瓯海潘桥附近平原、瑞安马屿附近平原、平阳万全平原、平阳麻步附近平原、苍南南部沿海平原建成六个面积较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粮食种植、农业高新孵化、种子种苗产业、农业综合服务业等,充分发挥其示带头作用,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五、工业布局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托路港、强化中心的原则,以金色产业带为主体, 构筑一条工业产业带,突出四个大型产业园,适当建设若干特色工业园。1、构筑一条工业产业带 以沿海交通干道为主体,以有效集聚为手段,建设一条从北到南贯穿中部都市产业区和南部轻工拓展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与城市发展协调的工业产业带。2、突出四个大型工业产业园: 在瓯江北岸,以柳市、翁 垟 、乐成
24、和虹桥为中心的 乐清片工业产业园 ;在瓯江南岸及瓯江口,以滨海新区和灵昆岛浅滩工程造地地区为中心的 滨海片工业产业园 ;在飞云江下游两岸,以、飞云为中心的 飞云片产业园 ;在鳌江流域,以龙港、 鳌江为中心的 鳌江片工业产业园 等四片各具特色的工业产业园,使其成为全市工业的主要集聚地。(1)乐清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中部都市产业区北面地区,北至虹桥、南至黄华 - 七里沿江、西由大桥北入口延伸到永嘉乌牛、东至滨海地带,包括大小门岛 4km 2 ,总工业用地约 110 km 2 ,着重发展电子、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船舶及相关产业,更深层次加强国外合作,拉宽产业带,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发展空间,建
25、成为国最重要、国际有影响的电子电器基地。在虹桥的东南面布局电子业;在乐成以北、 天成乡以南、 甬台温高速公路以西布局电工电器业;在乐成盐盆山以南和象阳、柳市、北白象、乌牛等镇布局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电机及相关产业。以翁 垟 为中心 , 北含翁 垟 、南临瓯江、西黄华、东至小门和大门,主要发展石油液化气储运、石化深加工业、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建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液化气储运中转基地、国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石化原料深加工基地和省重要船舶修造基地。在翁 垟 一带着重布局精细化工、大型石化和石化深加工业,在小门、大门布局 石油液化气流通、储备及后向加工。 在黄华、七里一带预留部分港岸线及纵深一部分陆域布局船
26、舶修造业,成为省著名的船舶修造基地。(2)滨海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中部都市产业区东面地区,北至半岛工程围垦区、南到瑞安大典下、西至沙城 - 鲍田 - 大典下一带、东至滨海围垦区,总工业用地约 110km 2 ,主要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汽摩配、模具等产业,大力加强“引资、引智、引才”工作,积极承接国外轻型加工产业转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沙城 - 场桥滨海一带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在永兴 - 沙城滨海 - 带布局新兴产业;在灵昆 - 浅滩造地地区布局新兴产业;在浅滩造地地区东段布局出口加工业(远期);在塘下东面沿海平原地区布局汽摩配业和模具业,提高产品质量,广泛参与国成车制造协作分工体系,
27、成为国重要的汽车、摩托车配件制造基地之一;在沙城沿海一带布局文具、水暖器材、包装印刷等,做大作强传统优势产业。(3)飞云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中部都市产业区的南部和南部轻工拓展区的北部,即飞云江三桥以东南北两岸以及宋桥以南、瑶山以东地区,总工业用地约 80km 2 ,主要发展服饰、轻工机械装备业、塑料薄膜、五金工具等。在东面沿海平原地区布局五金工具、塑料薄膜、水产品加工等综合工业;在飞云江南岸、飞云江三桥沿线公路以东布局轻工机械装备、通用设备及零部件等;在昆阳和楼以西的平原地区、沿甬台温高速公路布局服饰业、制鞋业等。(4)鳌江片工业产业园 布局在南部轻工拓展区的鳌江流域和飞云江南岸平原地区,北至
28、平阳黑牛湾围垦区、南到苍南金乡、西跨甬台温高速公路、东至东海,总工业用地约 120 km 2 ,主要承接中部都市产业区的产业转移、培育本地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山区经济发展,着重发展塑料制品、包装印刷、精细化工、家具、不锈钢等,建成为全国三大包装印刷基地之一、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基地。在鳌江东侧靠山地区、黑牛湾围垦区布局台商投资业;在鳌面和钱仓周边布局综合工业;在龙港以南、宜山以东沿海地区布局包装印刷业;在龙港以南靠近芦浦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布局精细化工原料业;在 舥 艚以北、龙金大道以东的沿海地区布局综合工业;在萧江、灵溪间,沿 104 国道两侧布局塑编、薄膜、合成革等塑料制品业;在甬台温高速公路沪山
29、互通口和萧江互通口之间,龙港、灵溪、宜山平原地带布局山海协作区,发展家具、不锈钢等产业,接纳产业转移,扶持山区经济发展。3、适当建设若干特色工业园。 根据资源条件、交通状况、工业基础、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在四大片产业园外其它地区,适当建设 16 个特色工业园作为补充,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面积约 98 km 2 。鹿城轻工园,布局在鹿城藤桥 - 上戍,面积约 18.3 km 2 ,主要发展眼镜、剃须刀、打火机及配套业;鞋业鹿城工业园,布局在鹿城双屿、仰义沿江、 104 国道两侧,面积约 6.5 km 2 ,主要发展制鞋及其配套产业;制锁工业园,布局在瓯海潘桥 - 娄桥 - 白云山,面积约 5km 2 ,主要发展锁具、眼镜及配套业;瞿溪制革工业园,布局温瞿公路以南、瓯海大道以北、瞿溪路以东、园区西路以西,面积约 2km 2 ,主要发展鞋革业;东瓯工业园,布局在永嘉瓯北镇 104 国道以南、东瓯大桥接线两侧,面积约 11km 2 ,主要发展泵阀、鞋服及其相关产业;服饰辅料工业园,布局在永嘉桥头镇建成区以南 - 瓯江沿江,面积约 2.5km 2 ,主要发展钮扣、拉链业等服饰辅料业;教仪玩具工业园,布局在永嘉桥下镇,面积约 2.5k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