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1.63MB ,
资源ID:170863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70863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生物《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微课精讲+知识点+课件教案习题Word格式.docx

1、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拓展】膜电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4.兴奋的传递注意区分用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不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提醒】准确区分突触与突触小体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

2、化学信号电信号。(2)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1)化学成分: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多种成分。(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前者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转化,后者则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3)神经递质作用后的两个去向:一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再利用;另一途径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3、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迅速被移走。(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传递的三大原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突触后膜上受

4、体位置与某种有毒有害物质结合,使神经递质不能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精品课件:教案:1 问题的提出高中生物必修 3 “稳态与环境”第 2 章第 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中,“兴奋的产生及传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兴奋产生及传导的机理, 涉及 K + 渗漏通道、 Na + 、K + 门控通道及其调控离子跨膜运输的过程, 离子跨膜运输导致的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差的变化过程等。由于此部分内容属于微观的生理过程,难以结合现实生活常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属于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中的“事实性知识”,是“陈述性知识”中抽象概括水平较低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描述事物,回答“事

5、物是什么”的知识。本节课所涉及的主要是神经生理活动, 教材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结论性语言描述神经生理活动的基本过程, 这样的知识常导致教学设计简单化,容易陷入机械记忆的泥淖。尽管事实性知识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 但其获得过程要求新知识必须进入原有的命题网络 , 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所以,单纯的机械记忆是难以达成教学目标的。综上所述,本节课的内容是以描述性语言呈现的“事实性知识”,其特点又具备一定的微观性和抽象性,较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要避免机械记忆,必须考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较好地内化知识,使之与原有知识系统化、整体化。2 教学分析2.1 教学目标的分析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普通

6、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标准表述为:“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其中所应用的行为动词是“说明”,属于知识目标中的“理解”水平。对于理解水平的解释为:“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据此,分析该内容的教学目标如表 1 。关于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机理, 教材以描述性语言呈现生理过程。以往的教学设计常以知识的记忆为主线, 有些教师还通过编制口诀帮助学生记忆,但无论如何,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这种以记忆为主的学习过程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迁移,对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 更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

7、2.2 训练学生推理及分析能力的论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Na + 、 K + 跨膜运输是内因,结果是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离子的跨膜运输。此过程应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而非机械接受与记忆,只有经过学生大脑加工过的知识才能使之内化,并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因此,需要教师搜集整理相关知识,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串,再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以此获取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需要先从宏观发现问题,再究其根源,从微观上查找原因,步步深入,层层推进。所以,教师应先创设实验情境,从发现神经冲动的实质属于一

8、种电信号开始,探究形成电信号的电位差在何处?如何形成?以此找到问题的实质即离子的跨膜运输。学生的思维路线图如图 1 。3 教学建议3.1 引入新课播放视频:取蛙的新鲜坐骨神经 腓肠肌标本, 将电位计的 2 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外表面距离肌肉不同长度的部位。用电极从远离肌肉端刺激神经,肌肉收缩,同时观察到电位计指针连续发生 2 次偏转。提出问题:经电位计检测,兴奋传导的实质为电信号,这种信号是怎样产生的?电位计发生了偏转,说明其两电极间形成了电位差,电位差的本质为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形成的电势差值。正、负电荷的分布为何会不均匀?这便是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以视频中的实验现象及分析引入新课,

9、较好地创设一个探究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为下一步的“基于资料的探究性学习”做好准备。3.2 基于资料的探究性学习3.2.1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理资料 1 :意大利的伽伐尼教授( Luigi Galvani )1794 年发现兴奋传导的实质是生物电,这种生物电不同于自然闪电,也不同于人工静电。1939 年,霍奇金( Alan Hodg , 196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等人第 1 次利用大西洋枪乌贼(不同于普通枪乌贼,体长可达 35 m )的巨大神经轴突(直径可达 1 mm ,没有髓鞘)直接测量了静息电位。他将一个微电极沿神经纤维的长轴方向插入膜内,另一个微电极置于膜外,精确地测出

10、了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数值为 -70 mV 。资料 2 : 研究发现,神经细胞内 K + 浓度远高于膜外(膜内浓度是膜外的约 28 倍),而 Na + 浓度远低于膜外(膜外浓度是膜内的约 15 倍); 细胞膜上存在 K + 、 Na + 通道; 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具有高度专一性,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某种特定离子通过,其他离子均不能通过。2.2 训练学生推理及分析能力的论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Na + 、 K + 跨膜运输是内因,结果是形成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离子的跨膜运输。此过程应由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而非机械接

11、受与记忆,只有经过学生大脑加工过的知识才能使之内化,并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因此,需要教师搜集整理相关知识,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串,再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基于资料和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以此获取知识。 问题 1 :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最可能是哪种离子跨膜运输造成的?离子的外流是以何种跨膜运输方式进行的?资料 1 发现问题,资料 2 提供事实,并引导学生思考。借助于资料 2 提供的科学事实,学生能够进行思考:外正内负电位差的形成有 2 种可能,一是阳离子外流,二是阴离子内流。而实际情况是细胞内 K + 浓度远高于膜外, Na + 浓度远低于膜外,很显然,最可能是因

12、K + 外流造成的。根据资料 2 提供的信息, K + 外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并且经离子渗漏通道进行, 所以是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跨膜运输的。该问题可让学生思考与回答。 问题 2 :利用已有资料分析,静息电位是 K + 外流形成的,在形成静息电位的过程中, K + 外流能否持续进行(达到出入平衡,即外部正电荷数不变视为停止外流)?可提示学生, 要分析 K + 外流能否持续进行,需要分析促进 K + 外流的动力是什么?是否存在抑制 K + 外流的力量?这个问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提问后再引导学生整理思路:促进 K + 外流的动力来自浓度差造成的渗透压,抑制K + 外流的力量则是逐渐

13、增大的膜内外电位差。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能够认识到, 随着 K + 外流增多,膜内外电位差逐渐增大, 膜外正电荷增多形成了对 K + 的斥力,膜内负电荷逐渐增多形成了对 K + 的吸引力,这 2 个力都阻止 K + 外流,且随着 K + 外流增多而逐渐增大,待其与促进 K + 外流的渗透压达到平衡时, K + 的外流也会停止(即出入平衡)。此时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 问题 3 :推测静息电位的形成是 K + 外流形成的,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此假设?如果增大细胞外 K +浓度,静息电位的数值会怎样变化?前者先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然后再提出第2 个问题,第 2 个问题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提示。学生经过思考

14、可以得出结论, 增大细胞外 K + 浓度, 则膜内外的 K + 浓度差将减小, K + 外流的数量将减少,静息电位的数值将会随之减小。然后再告诉学生,这个实验刚好证明了静息电位的确是 K +外流形成的。完成“静息电位的形成”教学后,教师可简单介绍“ K + 渗漏通道”,以免与“动作电位的形成”中的“门控 K + 通道”混淆。上述教学过程, 是基于资料的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 所有结论均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所构建,既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又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得到了能力的训练。3.22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理资料 3 : 科学家用电极刺激神经纤维时,检测到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由 -70 mV 变为 0

15、 ,又反转变为 +30 mV ; 研究表明,细胞膜上还存在 K +门控通道和 Na + 门控通道,受到刺激时才能打开,且运输离子的功能更强大;K + 门控通道总是等Na + 门控通道完成任务时才打开,门控通道只要没有离子通过时即关闭;Na + K + 泵总是不停地工作,将生命活动过程中丢失的 K + 运回细胞,同时把进入细胞多余的 Na + 运出细胞, 以恢复兴奋前的状态。问题 1 :神经纤维在接受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差的反转可能是哪些离子跨膜运输造成的?以什么方式跨膜运输?学生可根据资料做如下分析:膜外电位由正变负,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应该是正离子由膜外进入膜内引起的,因为膜外 Na + 浓度

16、远高于膜内,所以最可能是 Na + 的内流造成的。根据资料可知,细胞膜上 Na + 门控通道受到刺激可以打开, 且运输Na + 离子的功能更强大, 所以 Na + 顺浓度梯度通过Na + 通道进入细胞,应属于协助扩散。问题 2 :动作电位发生时, Na + 会持续内流(达到进出平衡,即内部正电荷数不变视为停止内流)吗?为什么?提示学生,分析方法和前述问题“静息电位形成时, K + 是否能持续外流”相同,要考虑促进Na +内流的力量、抑制的力量,二者是否达到平衡?有了前述问题的基础, 学生很快可以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当促进 Na + 内流的渗透压与抑制 Na + 内流且已经反转的膜内外电位差形

17、成的电场力平衡时, Na + 不再内流。若上述猜想和推理正确,提高或降低神经纤维周围的 Na + 浓度, 动作电位的峰值会有何变化?学生稍加思考便可得出结论:提高神经纤维膜外的 Na + 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将会升高;降低神经纤维膜外的 Na + 浓度, 动作电位的峰值将会下降。然后告诉学生,科学家做的这个实验,结果正如大家分析的一样, 该实验同时也说明对问题 1的推测是正确的。问题 4 :动作电位由 +35 mV 下降到 0 ,最后恢复为 70 mV 的静息电位,此过程最可能是何种离子的跨膜运输造成的?此时离子以何种方式跨膜运输?根据资料 可知,膜外电位由负变正,恢复静息电位,最可能是 K

18、+ 外流导致的,因为只有 K + 保持内高外低的浓度差, 其可大量外流造成膜电位的再次反转。因其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依赖门控 K + 通道,故属于协助扩散。问题 5 :神经细胞每次兴奋的过程中,总有部分 K + 流到了膜外,部分 Na + 流到膜内。多次兴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再次接受刺激时还能再兴奋吗?实际情况是如此吗?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认识到,神经细胞可多次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所以,必然存在某种机制,可以在每次兴奋后,总是能将流出的 K + 运回细胞,将流入的 Na + 运出细胞,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此时,再告诉学生,科学家曾做过实验,测定恢复静 息 的 神 经 细 胞 内 的 K+ 浓

19、度 和 细 胞 外 的Na+浓度,发现与静息时几乎相同,这说明大家的推理是正确的。因为将 K + 运回细胞, 将 Na + 运出细胞,均逆浓度梯度进行,属于主动运输。资料中的Na + K + 泵正好承担此任务。3.2.3 兴奋的传导机理 该问题的学习,以启发式谈话法进行。谈话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机会,以小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继续思考与推理,基本过程如下:当兴奋产生的部位出现了电位差的反转,变成了外负内正,此时相邻部位膜外为正,会不会有电流产生?膜内会不会有这种电流产生?这种电流就叫做局部电流,想一想,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的方向如何?局部电流可以导致门控 Na + 通道打开,会出现什么结果?当相

20、邻部位产生兴奋后,原兴奋部位则恢复了静息电位。新兴奋部位也会产生局部电流,继续影响相邻部位,则兴奋就可以不断传导下去。4 结语描述生理过程的变化,是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常见知识类型,这些事实性知识最容易被教师作为背诵和机械记忆的学习任务强压给学生,认为只要记住就算掌握了。殊不知这种教学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机械记忆的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且在不求甚解的单纯记忆中,得不到能力的训练,更谈不上智力的发展。怎样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查找科学文献资料,重组并转变为适合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小课题,以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探

21、究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练习:一、概念检测1. 有些地方的人们有食用草乌炖肉的习惯,但草乌中含有乌头碱,乌头碱可与神经元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持续开放,从而引起呼吸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C)A.食用草乌炖肉会影响身体健康B.钠离子通道打开可以使胞外的Na+内流C.钠离子通道持续开放会使神经元持续处于静息状态D.阻遏钠离子通道开放的药物可以缓解乌头碱中毒症状2. 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该药物可以(A)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阻止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结合阻止乙酰胆碱从突触前膜释放使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二、

22、拓展应用1. 枪乌贼的神经元是研究神经兴奋的好材料。研究表明,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 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1)请对上述实验现象作出解释。(2)如果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该在何种溶液中测定?【答案】(1)静息电位与神经元内的K+外流相关而与Na+无关,所以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改变并不影响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与神经元外的Na+内流相关,细胞外Na+浓度降低,细胞内外Na+浓度差变小,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值下降。(2)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因为体内的神经元处于内环境之中,其

23、钠钾离子具有一定的浓度,要使测定的电位与体内的一致,也就必须将神经元放在钠钾离子浓度与体内相同的环境中。2. 一般的高速路都有限速的规定。例如,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在高速公路行驶, 车速最高不得超过120 km/h。在高速路上行车, 要与前车保持适当的距离,如200 m。另外,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禁止酒后驾驶机动车。请你从本节所学知识的角度,解释这几项规定的合理性。如果遇到酒后还想开车的人,你将怎样做?【答案】在行车过程中,发现危险进行紧急处置,实际上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反射过程。视觉器官等接受信号并将信号传至大脑皮层作出综合的分析与处理,最后作出应急的反应,要经过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4、以及多次突触传递,因此从发现危险到作出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车速过快或车距过小,就缺少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反应的过程。此外,酒精会对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使神经系统的反应减缓,所以酒后要禁止驾驶机动车。遇到酒后还想开车的人,需告诫:酒后不开车,开车不喝酒;酒驾、醉驾是违法行为。(2019四川南充模拟)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静息状态下,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可测得静息电位的大小B维持神经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消耗能量C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神经细胞只要受到刺激,储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迅速释放出来湖南株

25、洲质检)成人排尿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当膀胱充盈的压力通过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直接传到脊髓。在排尿中枢的控制下,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进入尿道,可反射性地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于是完成排尿。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A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B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壁的逼尿肌C排尿反射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使尿液顺利排出D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湖南株洲质检)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成人的有意识排尿是通过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的低级排尿中枢调控完成的,故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反射,A项正确;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膀胱内壁,B项错误;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C项错误;排尿反射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D项错误。四川南充模拟)B解析静息状态下,应该把电位计的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细胞膜的膜外和膜内,来测定静息电位,A项错误;维持Na和K的分布不均衡的状态需要靠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项正确;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C项错误;神经细胞需要受到适宜的刺激,才会释放神经递质,D项错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